郑胜拿着份十分正式的拜帖,心中很是惊奇,“吏部侍郎羊贾?他是来拜访我的?”
虽说发生在几个月前的那件事令他“名声大噪”,但他感觉这还不至于让一位身居要职的吏部郎大人来拜访他。
“是,这位大人是带了书馆玉牌来的,他已经在书馆读了几个时辰的书。不久前,他突然将这名帖拿了出来,要您过去见他。”一名少年对郑胜说道。
“他现在还在藏书馆?”郑胜马上意识到这个事实。
“是,他还在藏书馆。”
郑胜无声地笑了笑,对一旁的众人道:“好了,羊大人要召见我。你们继续吧,我过去。”
郑胜擦干净额头的汗水,绕过木板场地上那大片相互搏击的少年,走出这间宽阔的练武房,郑胜望着依旧飘洒着飞雪的天空,吸了口冰冷的湿气,走进雪幕中。
其实,郑胜知道羊侍郎此行的目的。早从两个月前起,司马歆的部属们就开始频繁地拜访居丧的他,但他们往往都是兴致勃勃地来,稍显失望地去。
然后,郑胜也知道了关于司马歆居丧时间的问题。对于孝道的执行,郑胜对司马歆着实服了气,他却不知道对这件事该作何评价。但总归,外界对他的风评会更佳吧。
虽然,这看起来并无必要。他的孝心已经天下知名。朝廷给司马歆的任命书如期而至,更是派了位吏部曹郎来,足见对他的重视。
可羊侍郎已经宣完旨,司马歆不接受,关他什么事吗?羊贾见他做什么?总不能羊侍郎以为是他蛊惑司马歆延长孝期的吧?
郑胜感觉头皮发麻。吏部郎,这可是负责主持天下各级官吏课考任免、升降调动具体事物的人精!
他有些不安,同时又跃跃欲试。因为自从藏书馆事件后,他的胆子是越来越大了。
藏书馆的纷争起源于一个太学里的博士上书皇帝,说郑胜以金钱为诱饵、肆意夺取民间藏书,设立所谓的藏书馆、妄图求取虚名,预谋不轨。
郑胜的名气主要来自民间。当然,权贵官员们知道拍卖会、郑子纸、藏书馆诸如这些个新鲜事物,传闻是郑胜搞出来的。但他们更明白的是郑胜的靠山是顺阳郡王!所以,博士上书状告郑胜,这本该是件波澜不惊的小事,却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浪涛。原因就是朝之股肱张华竟然拿了这份奏疏在一次朝议上,准备“削一削”郑胜这毫不起眼的小辈!
不过,这场风波来的快、去的也快。就在郑胜收到消息,准备应战时,便悄无声息的结束了。其中是否有隐情,是有什么人阻止了张华?还是张大人突然想清楚了,决定放过他?郑胜并不清楚。他只好当是自己的“靠山”司马畅、司马歆出了力。有他们撑腰,而且对方并没有对他下狠手的意思。于是,这场他人生中的雷阵雨只轰隆隆地打了个响声,便匆匆结束了。
于是,他对张华很失望。虽然他很敬重这位竭力维持朝局的大人物,但对方既然打算对他不利,他可不想随意屈服。
郑胜现在有了底气对人说不。
那么,这位羊侍郎也是来找茬的?
郑胜跨过木桥,走到北溪北岸,来到了建好的藏书馆。迎面所见,是一片位在山脚、半山腰间的层叠整齐、列次分明的房屋,以及在其间犹如鹤立鸡群般的座座书塔,显得颇有气势。
到了这里,他又问了一句,“羊侍郎在哪儿?”
身边的少年道:“在齐鲁区。”
郑胜点点头,齐鲁区?莫非他对孔子感兴趣?不对!郑胜停顿脚步,然后继续走路,“邵弘,我考校你一下,你可知道,羊侍郎是出自何处?”
身边的少年回道,“羊侍郎出自泰山羊氏,是太傅羊祜、景献皇后的族人。”
“回答正确!不错,不错。”郑胜一拍手,以鼓励的口吻说道。随后,他心里继续琢磨着羊贾到来的目的。
郑胜、邵弘两人穿过甬道。到了地方,进了间静谧的阅读室。他看到一个老人正抱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
郑胜想了想,没去打扰他,转身出了门。邵弘疑惑不解。郑胜解释,“看这位老大人的样子,是看书入迷了!这时候打扰他,不好。你去忙吧!我等一等。”
郑胜想了想,去了身后的书塔,随手取了本书回到书室。他轻轻地坐在了羊贾不远的座位上。
郑胜仔细阅读起了这本书。
这是本诗集。是一个生活在汉末恒、灵两帝时期,一直活动于当时的北海郡附近的落魄文人李脩的诗集。
看完扉页上的介绍,郑胜开始读诗。但在读了几首,又草草往后翻了翻后,再没看下去的兴趣。
他知道了这位诗人的诗都是怀春伤秋、自诩怀才不遇、感慨生活艰苦的词句。这不算什么,相反,这是很好的题材,郑胜当年也读过很多类似的流传于世的名篇。
可是,这位诗人的文笔实在是令他……读不下去了啊。
“这……”郑胜突然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忙收了口,看向羊贾,但他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郑胜在心里默默地补上自己没说出的话,这什么玩意?打油诗?连打油诗都不如!郑胜继续吐槽着。他突然想明白了一个事实:天下文人何其多,他们写下的文学作品自然更多,之所以后世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除却各种天灾人祸的原因外,实在是有很大一部分太差劲,没人读啊!
郑胜看着封面右下角那两个丙等小字,是他和郑汶认定的第三等级普通级的书。普通、精品、传世,对应着的便是丙、乙、甲三等。
收集书籍的工作在变得稍顺畅后,也有更多的问题涌现出来。其中一个就是很多人家反对十本古书便能换取永世阅读权的问题。毕竟,书和书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在后面制定了甲乙丙三级书籍以及诸多明细规定。
比如,这本《李叔昌诗集》就是丙级书。是书院夫子们和书评会诸多文坛名士评定出来的。
郑胜觉得这评价很客观。然后他想起了郑汶给他的那份藏书报告,五成普通,三成多的精品,只一成半的传世之作。
如果普通级的水准都如同这本“打油诗”一般,他是不是应该提高下要求,放弃一些普通级?
虽说发生在几个月前的那件事令他“名声大噪”,但他感觉这还不至于让一位身居要职的吏部郎大人来拜访他。
“是,这位大人是带了书馆玉牌来的,他已经在书馆读了几个时辰的书。不久前,他突然将这名帖拿了出来,要您过去见他。”一名少年对郑胜说道。
“他现在还在藏书馆?”郑胜马上意识到这个事实。
“是,他还在藏书馆。”
郑胜无声地笑了笑,对一旁的众人道:“好了,羊大人要召见我。你们继续吧,我过去。”
郑胜擦干净额头的汗水,绕过木板场地上那大片相互搏击的少年,走出这间宽阔的练武房,郑胜望着依旧飘洒着飞雪的天空,吸了口冰冷的湿气,走进雪幕中。
其实,郑胜知道羊侍郎此行的目的。早从两个月前起,司马歆的部属们就开始频繁地拜访居丧的他,但他们往往都是兴致勃勃地来,稍显失望地去。
然后,郑胜也知道了关于司马歆居丧时间的问题。对于孝道的执行,郑胜对司马歆着实服了气,他却不知道对这件事该作何评价。但总归,外界对他的风评会更佳吧。
虽然,这看起来并无必要。他的孝心已经天下知名。朝廷给司马歆的任命书如期而至,更是派了位吏部曹郎来,足见对他的重视。
可羊侍郎已经宣完旨,司马歆不接受,关他什么事吗?羊贾见他做什么?总不能羊侍郎以为是他蛊惑司马歆延长孝期的吧?
郑胜感觉头皮发麻。吏部郎,这可是负责主持天下各级官吏课考任免、升降调动具体事物的人精!
他有些不安,同时又跃跃欲试。因为自从藏书馆事件后,他的胆子是越来越大了。
藏书馆的纷争起源于一个太学里的博士上书皇帝,说郑胜以金钱为诱饵、肆意夺取民间藏书,设立所谓的藏书馆、妄图求取虚名,预谋不轨。
郑胜的名气主要来自民间。当然,权贵官员们知道拍卖会、郑子纸、藏书馆诸如这些个新鲜事物,传闻是郑胜搞出来的。但他们更明白的是郑胜的靠山是顺阳郡王!所以,博士上书状告郑胜,这本该是件波澜不惊的小事,却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浪涛。原因就是朝之股肱张华竟然拿了这份奏疏在一次朝议上,准备“削一削”郑胜这毫不起眼的小辈!
不过,这场风波来的快、去的也快。就在郑胜收到消息,准备应战时,便悄无声息的结束了。其中是否有隐情,是有什么人阻止了张华?还是张大人突然想清楚了,决定放过他?郑胜并不清楚。他只好当是自己的“靠山”司马畅、司马歆出了力。有他们撑腰,而且对方并没有对他下狠手的意思。于是,这场他人生中的雷阵雨只轰隆隆地打了个响声,便匆匆结束了。
于是,他对张华很失望。虽然他很敬重这位竭力维持朝局的大人物,但对方既然打算对他不利,他可不想随意屈服。
郑胜现在有了底气对人说不。
那么,这位羊侍郎也是来找茬的?
郑胜跨过木桥,走到北溪北岸,来到了建好的藏书馆。迎面所见,是一片位在山脚、半山腰间的层叠整齐、列次分明的房屋,以及在其间犹如鹤立鸡群般的座座书塔,显得颇有气势。
到了这里,他又问了一句,“羊侍郎在哪儿?”
身边的少年道:“在齐鲁区。”
郑胜点点头,齐鲁区?莫非他对孔子感兴趣?不对!郑胜停顿脚步,然后继续走路,“邵弘,我考校你一下,你可知道,羊侍郎是出自何处?”
身边的少年回道,“羊侍郎出自泰山羊氏,是太傅羊祜、景献皇后的族人。”
“回答正确!不错,不错。”郑胜一拍手,以鼓励的口吻说道。随后,他心里继续琢磨着羊贾到来的目的。
郑胜、邵弘两人穿过甬道。到了地方,进了间静谧的阅读室。他看到一个老人正抱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
郑胜想了想,没去打扰他,转身出了门。邵弘疑惑不解。郑胜解释,“看这位老大人的样子,是看书入迷了!这时候打扰他,不好。你去忙吧!我等一等。”
郑胜想了想,去了身后的书塔,随手取了本书回到书室。他轻轻地坐在了羊贾不远的座位上。
郑胜仔细阅读起了这本书。
这是本诗集。是一个生活在汉末恒、灵两帝时期,一直活动于当时的北海郡附近的落魄文人李脩的诗集。
看完扉页上的介绍,郑胜开始读诗。但在读了几首,又草草往后翻了翻后,再没看下去的兴趣。
他知道了这位诗人的诗都是怀春伤秋、自诩怀才不遇、感慨生活艰苦的词句。这不算什么,相反,这是很好的题材,郑胜当年也读过很多类似的流传于世的名篇。
可是,这位诗人的文笔实在是令他……读不下去了啊。
“这……”郑胜突然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忙收了口,看向羊贾,但他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郑胜在心里默默地补上自己没说出的话,这什么玩意?打油诗?连打油诗都不如!郑胜继续吐槽着。他突然想明白了一个事实:天下文人何其多,他们写下的文学作品自然更多,之所以后世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除却各种天灾人祸的原因外,实在是有很大一部分太差劲,没人读啊!
郑胜看着封面右下角那两个丙等小字,是他和郑汶认定的第三等级普通级的书。普通、精品、传世,对应着的便是丙、乙、甲三等。
收集书籍的工作在变得稍顺畅后,也有更多的问题涌现出来。其中一个就是很多人家反对十本古书便能换取永世阅读权的问题。毕竟,书和书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在后面制定了甲乙丙三级书籍以及诸多明细规定。
比如,这本《李叔昌诗集》就是丙级书。是书院夫子们和书评会诸多文坛名士评定出来的。
郑胜觉得这评价很客观。然后他想起了郑汶给他的那份藏书报告,五成普通,三成多的精品,只一成半的传世之作。
如果普通级的水准都如同这本“打油诗”一般,他是不是应该提高下要求,放弃一些普通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