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夫位居六卿之一的大谏之职(1),出身于魏国历史悠久的大贵族之一。他在魏烈王时期既不是太子党,也不是宗室勋亲党,自认为自己是纯臣。确是个固执的,甚至有些食古不化的老头。当然对于魏旭继承王位,他并没有什么意见,魏旭作为嫡长子,又做了十多年的太子,继承为王位乃是合情合理。
但是魏旭登基为王之后的一系列举动,却让他产生了一些不满情绪。其一就是魏旭封魏昭姬为熙陵君。封一国王姬为封君,在他看来是乱国的开始,可是魏旭在封熙陵君之前并没有征求诸位大臣的意见,以至于他们并没有反对的机会。而魏昭姬得封熙陵君之后也是屡立功勋,也让别人挑不出错来。
其二,对于新政他也一直都是观望的态度,且不说魏明王当年的改革不过才过去了五十年,一个初登大宝刚及弱冠的小儿就敢推翻了祖宗的国法,而主持新政的两个人,一个人原来不过是一个门客家奴,一个也不过是得了家族荫庇、之前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浪人。这让李大夫对于这次改革并不看好。
如今宋国的公子玠带来了宋国的国书,要求两国常驻使臣,魏王还并没有做出答复。公子玠也不知魏王是什么意思,是答应还是不答应,或者还有什么另外的要求,所以公子玠没少托人询问朝中重臣关于魏王的意思。作为大谏的李大夫却很矛盾,不知该劝魏王拒绝了此事,还是应下此事。一方面堂堂魏国的常驻与他国的使臣竟然是一介女子,岂不是让诸国笑我魏国无人。另一方面他又挺希望魏昭姬从此便待在外国,不要回魏国,以免给魏国带来什么其他的变数。最好是直接嫁给宋王为后好了,在他看来,一国的王姬最大的用处便是联姻他国。
李大夫坐在马车上想来想去,也没有权衡出那种比较好,正在此时,外面却很嘈杂隐隐有哭喊声,马车也突然一停。
李大夫掀了车帘道,“前面怎么了?”
李大夫的小管事道,“主人,前面有些人拦了马车喊冤。”
“喊冤?”李大夫虽然是个老顽固,可是经年的仕宦经历他也不是个傻子,心中一转就有了计较,“你去问问是什么冤情?”
“是。”小管事跳下马车,向前面跪着趴着的人小跑而去。
李大夫眯着眼睛打眼一看,有数十人之多,几乎没有成年男子,都是些老弱妇孺,跪在地上哭的期期艾艾,就这么一些时间,周围已经围了不少国人在一旁指指点点了。
少时小管事跑了回来小声道,“主人,这些人是来自煕陵城的商人,因为煕陵城的邑宰推行盐政不利,便将他们家的掌柜都打成了私盐贩子,抄家杀头,以为政绩。”
李大夫捋了捋他下颚洁白的长须,他是在赶去王宫上朝会的路上,若是再等一会,恐怕不知有多少官员还要经过此路,于是他对小管事道,“你们将这些人直接领去我的官署里好生招待,不许旁人接触询问他们话语。从家里调几个人伺候他们。”
小管事连忙招呼其他几个家奴对这些人好言好语的劝着拉着,又驱散了周围看热闹的国人,李大夫的马车便向着王宫而去了。
这日是魏旭将纪摇光迎回阳樊的第二日,再过一日就要和纪摇光举行盛大的婚礼,虽然大王大婚的举行并不是李大夫的职责,可是他要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朝会、宴会、仪式,也让他一时□乏术。
等到他有时间去处理这次喊冤事件,已经到了魏旭大婚之后了。
他到官署,便提了几个人一一询问。一家只提一个人,每次也只问一个人。不一会,事情便清楚了,当然事情本身也很简单,就是石岿查案时牵连了几个无辜清白的人家。
据他几十年的经验,这些人所说的事情都是真的,当然细节或许有些夸张。不过还是有所隐瞒,比如这些人说是自发结伴来告状的,他却是不信的,若是背后无人指点,这些贱民怎么知道要扑在自己的马车前呢?
不过既然是有意为之,他再问,也问不出背后的人是谁。而且是谁对李大夫来说并不重要,只要这些喊冤的人喊的确实是冤就够了,不管那人是什么目的,这个怨,他是一定要申的。
他早就想一个王姬怎么能成为封君呢,如今出了问题吧,手下的邑宰这样横征暴敛。他也早就觉得魏王这么贸然的改革会出很多问题,这才刚开始,就枉死了几条人命了!
若是按照李大夫脾气,此时他弹劾熙陵君以及两位主持新政的竹简就递上去了,可是如今他却按下了脾气,犹豫了起来,因为现在在大王的大婚期间,大王的大婚要持续一个月,直到大王和王后举行了庙见之礼。不仅纪国的使臣一直要到一个月后才会离开,而其他各国的贺喜的使臣也陆陆续续的抵达了阳樊,若是此时将此事闹了出去,岂不是为诸国所耻笑。可是若按下来,这一个月中,还不知道会继续枉死多少人,新政继续推行对国家的破坏也不知道会到什么程度。
李大夫想来想去,还是先将此事按下来,把这些人安排到自己的别院中,让自己家中的家奴先看管起来,等到诸国的使臣都回去了再处理此事,魏国的颜面体统为大啊。
如此又过了几日,一切都风平浪静,李大夫也一直在想自己弹劾的措辞,若是能借此撤销熙陵君的封号,而且能停止新政那是最好的结果了。
日头刚升起来,照魏王宫的议政殿中一片明亮,众位大夫们列在大殿中,等着魏王上朝,待到魏旭魁伟的身型出现后,李大夫还是很欣慰的,可是余光扫到一边身着封君服的熙陵君又眉头一皱,虽然魏昭姬是封君,可是在朝中并没有具体的官职,平日里几乎不会上朝的,今日也不知道是有什么事情,不过一想到这个王姬频频干预朝政,又让李大夫不快了起来,坚定了之后要弹劾她的决心。
例行的议政之后,李大夫身后的谏官手执笏板,步出一步,刚说出三个字,“臣弹劾……”就见在他左前方的熙陵君快他一步跪在了地上,谏官心中一颤,悄悄的退了回去。
朝堂上,位列众位大臣,奏事时有撞车的情况也不鲜见,一般都是位尊者先言,熙陵君比谏官的地位高太多,所以谏官退回去是理所应当的。
众臣此时也都被突然伏在地上的熙陵君所吸引,几乎没人注意到谏官曾经出班说了几个字,但是谏官却突然觉得背后发冷有大祸临头之感。
魏旭看着一言不发跪在地上的昭姬,诧异道,“煕陵,你这是?”
昭姬道,“臣清晨献上二表,一为请罪表,一为贺表。臣此为了请罪。”此时朝堂上大臣的奏事都是事先将内容写好的竹简递上大王。
魏旭道,“你有什么罪?”
昭姬低头,“臣治下煕陵城邑宰石岿查处私贩盐案时,误将无罪商家牵涉其中,使得商家枉死。臣请大王将石岿处以死刑以为惩戒,臣任人不明,也请大王处置。”
大臣们竖着耳朵听了昭姬的一言一语,有些大臣颇不以为然,熙陵君果然是一介女子,死了几个贱民,也能张皇失措,伏地请罪。有些大臣却敏感的察觉此后另有深意。
魏旭沉吟了一下,并没有回答昭姬的请求,又问道,“你之前说还有一贺表,是贺什么?”
昭姬站了起来,用手轻抚了刺绣着图腾的袖口道,“煕陵城的盐制和商制已推行了一段时间,渐渐的步入正轨,只不过短短不足一年……”
昭姬将煕陵城这近一年来,海盐所出国家的收入,参与制盐和贩盐的国人的收入;开展商制后,商人增加的数量以及商税的收入等等数据一一列出。她微微扬起下巴,侃侃而谈,说的只是实际的数据,并没有用什么优美的修饰,却在群臣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本来就支持新政的大臣都很惊讶新政在煕陵城中推行所得的效果,连本来不看好新政的大臣都频频点头。
魏旭听后笑道,“如此的功业也有你和石岿的功劳,功罪相抵,石岿虽然处理事情有些急功近利,不过罪不至死,流放下梁吧。至于煕陵,你出使宋国的功劳,寡人还未及给你奖赏,如今奖赏便没了,再罚你一年的俸邑吧。”
大臣们一片哗然,这惩罚已经是相当重了,毕竟商家不过是贱民而已,当即就有大臣想为昭姬和石岿求情。
昭姬却跪在地上道,“臣谢大王的恩典。”
魏旭抬抬手让昭姬站起来,却看向了刚才出班的谏官道,“刚才可是大夫有事要奏?”
作者有话要说:(1)大谏:六卿之一,掌谏诤
但是魏旭登基为王之后的一系列举动,却让他产生了一些不满情绪。其一就是魏旭封魏昭姬为熙陵君。封一国王姬为封君,在他看来是乱国的开始,可是魏旭在封熙陵君之前并没有征求诸位大臣的意见,以至于他们并没有反对的机会。而魏昭姬得封熙陵君之后也是屡立功勋,也让别人挑不出错来。
其二,对于新政他也一直都是观望的态度,且不说魏明王当年的改革不过才过去了五十年,一个初登大宝刚及弱冠的小儿就敢推翻了祖宗的国法,而主持新政的两个人,一个人原来不过是一个门客家奴,一个也不过是得了家族荫庇、之前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浪人。这让李大夫对于这次改革并不看好。
如今宋国的公子玠带来了宋国的国书,要求两国常驻使臣,魏王还并没有做出答复。公子玠也不知魏王是什么意思,是答应还是不答应,或者还有什么另外的要求,所以公子玠没少托人询问朝中重臣关于魏王的意思。作为大谏的李大夫却很矛盾,不知该劝魏王拒绝了此事,还是应下此事。一方面堂堂魏国的常驻与他国的使臣竟然是一介女子,岂不是让诸国笑我魏国无人。另一方面他又挺希望魏昭姬从此便待在外国,不要回魏国,以免给魏国带来什么其他的变数。最好是直接嫁给宋王为后好了,在他看来,一国的王姬最大的用处便是联姻他国。
李大夫坐在马车上想来想去,也没有权衡出那种比较好,正在此时,外面却很嘈杂隐隐有哭喊声,马车也突然一停。
李大夫掀了车帘道,“前面怎么了?”
李大夫的小管事道,“主人,前面有些人拦了马车喊冤。”
“喊冤?”李大夫虽然是个老顽固,可是经年的仕宦经历他也不是个傻子,心中一转就有了计较,“你去问问是什么冤情?”
“是。”小管事跳下马车,向前面跪着趴着的人小跑而去。
李大夫眯着眼睛打眼一看,有数十人之多,几乎没有成年男子,都是些老弱妇孺,跪在地上哭的期期艾艾,就这么一些时间,周围已经围了不少国人在一旁指指点点了。
少时小管事跑了回来小声道,“主人,这些人是来自煕陵城的商人,因为煕陵城的邑宰推行盐政不利,便将他们家的掌柜都打成了私盐贩子,抄家杀头,以为政绩。”
李大夫捋了捋他下颚洁白的长须,他是在赶去王宫上朝会的路上,若是再等一会,恐怕不知有多少官员还要经过此路,于是他对小管事道,“你们将这些人直接领去我的官署里好生招待,不许旁人接触询问他们话语。从家里调几个人伺候他们。”
小管事连忙招呼其他几个家奴对这些人好言好语的劝着拉着,又驱散了周围看热闹的国人,李大夫的马车便向着王宫而去了。
这日是魏旭将纪摇光迎回阳樊的第二日,再过一日就要和纪摇光举行盛大的婚礼,虽然大王大婚的举行并不是李大夫的职责,可是他要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朝会、宴会、仪式,也让他一时□乏术。
等到他有时间去处理这次喊冤事件,已经到了魏旭大婚之后了。
他到官署,便提了几个人一一询问。一家只提一个人,每次也只问一个人。不一会,事情便清楚了,当然事情本身也很简单,就是石岿查案时牵连了几个无辜清白的人家。
据他几十年的经验,这些人所说的事情都是真的,当然细节或许有些夸张。不过还是有所隐瞒,比如这些人说是自发结伴来告状的,他却是不信的,若是背后无人指点,这些贱民怎么知道要扑在自己的马车前呢?
不过既然是有意为之,他再问,也问不出背后的人是谁。而且是谁对李大夫来说并不重要,只要这些喊冤的人喊的确实是冤就够了,不管那人是什么目的,这个怨,他是一定要申的。
他早就想一个王姬怎么能成为封君呢,如今出了问题吧,手下的邑宰这样横征暴敛。他也早就觉得魏王这么贸然的改革会出很多问题,这才刚开始,就枉死了几条人命了!
若是按照李大夫脾气,此时他弹劾熙陵君以及两位主持新政的竹简就递上去了,可是如今他却按下了脾气,犹豫了起来,因为现在在大王的大婚期间,大王的大婚要持续一个月,直到大王和王后举行了庙见之礼。不仅纪国的使臣一直要到一个月后才会离开,而其他各国的贺喜的使臣也陆陆续续的抵达了阳樊,若是此时将此事闹了出去,岂不是为诸国所耻笑。可是若按下来,这一个月中,还不知道会继续枉死多少人,新政继续推行对国家的破坏也不知道会到什么程度。
李大夫想来想去,还是先将此事按下来,把这些人安排到自己的别院中,让自己家中的家奴先看管起来,等到诸国的使臣都回去了再处理此事,魏国的颜面体统为大啊。
如此又过了几日,一切都风平浪静,李大夫也一直在想自己弹劾的措辞,若是能借此撤销熙陵君的封号,而且能停止新政那是最好的结果了。
日头刚升起来,照魏王宫的议政殿中一片明亮,众位大夫们列在大殿中,等着魏王上朝,待到魏旭魁伟的身型出现后,李大夫还是很欣慰的,可是余光扫到一边身着封君服的熙陵君又眉头一皱,虽然魏昭姬是封君,可是在朝中并没有具体的官职,平日里几乎不会上朝的,今日也不知道是有什么事情,不过一想到这个王姬频频干预朝政,又让李大夫不快了起来,坚定了之后要弹劾她的决心。
例行的议政之后,李大夫身后的谏官手执笏板,步出一步,刚说出三个字,“臣弹劾……”就见在他左前方的熙陵君快他一步跪在了地上,谏官心中一颤,悄悄的退了回去。
朝堂上,位列众位大臣,奏事时有撞车的情况也不鲜见,一般都是位尊者先言,熙陵君比谏官的地位高太多,所以谏官退回去是理所应当的。
众臣此时也都被突然伏在地上的熙陵君所吸引,几乎没人注意到谏官曾经出班说了几个字,但是谏官却突然觉得背后发冷有大祸临头之感。
魏旭看着一言不发跪在地上的昭姬,诧异道,“煕陵,你这是?”
昭姬道,“臣清晨献上二表,一为请罪表,一为贺表。臣此为了请罪。”此时朝堂上大臣的奏事都是事先将内容写好的竹简递上大王。
魏旭道,“你有什么罪?”
昭姬低头,“臣治下煕陵城邑宰石岿查处私贩盐案时,误将无罪商家牵涉其中,使得商家枉死。臣请大王将石岿处以死刑以为惩戒,臣任人不明,也请大王处置。”
大臣们竖着耳朵听了昭姬的一言一语,有些大臣颇不以为然,熙陵君果然是一介女子,死了几个贱民,也能张皇失措,伏地请罪。有些大臣却敏感的察觉此后另有深意。
魏旭沉吟了一下,并没有回答昭姬的请求,又问道,“你之前说还有一贺表,是贺什么?”
昭姬站了起来,用手轻抚了刺绣着图腾的袖口道,“煕陵城的盐制和商制已推行了一段时间,渐渐的步入正轨,只不过短短不足一年……”
昭姬将煕陵城这近一年来,海盐所出国家的收入,参与制盐和贩盐的国人的收入;开展商制后,商人增加的数量以及商税的收入等等数据一一列出。她微微扬起下巴,侃侃而谈,说的只是实际的数据,并没有用什么优美的修饰,却在群臣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本来就支持新政的大臣都很惊讶新政在煕陵城中推行所得的效果,连本来不看好新政的大臣都频频点头。
魏旭听后笑道,“如此的功业也有你和石岿的功劳,功罪相抵,石岿虽然处理事情有些急功近利,不过罪不至死,流放下梁吧。至于煕陵,你出使宋国的功劳,寡人还未及给你奖赏,如今奖赏便没了,再罚你一年的俸邑吧。”
大臣们一片哗然,这惩罚已经是相当重了,毕竟商家不过是贱民而已,当即就有大臣想为昭姬和石岿求情。
昭姬却跪在地上道,“臣谢大王的恩典。”
魏旭抬抬手让昭姬站起来,却看向了刚才出班的谏官道,“刚才可是大夫有事要奏?”
作者有话要说:(1)大谏:六卿之一,掌谏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