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75章故事简介:偏安辽西的后燕皇帝慕容盛采用严刑峻法治国,引发朝臣不满,结果被刺身亡,宗室慕容熙靠裙带关系继位。而慕容熙荒淫无道,最终引发了冯跋等人的起兵作乱,慕容熙不得人心,兵败被杀。冯跋等人拥立慕容云继承后燕皇位,结果慕容云赏罚不均又被贪心的近侍所杀,朝中众臣纷纷拥立冯跋继承帝位,冯跋便自称燕王,史称北燕,慕容氏之后燕也随即灭亡。
在这则故事中,后燕帝国在偏安辽西地区之后,其内部叛乱政变不断。这完全就是因为鲜卑慕容部已经基本完成汉化所导致的。可是这些叛乱和政变都或多或少的取得了一些成果,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在位的后燕皇帝执政能力实在太过低下,属于烂泥扶不上墙的水平。其中慕容熙更是沉迷女色到了开棺奸 尸的程度,这简直是令人发指,此种行为我们今天的人们都无法理解,更何况当时已经基本完成汉化的得鲜卑慕容部的部众了。
作为后燕帝国的掘墓人,冯跋的出身跟彻底结束民族大融合血型期的隋文帝杨坚极为相似,都是在民族大融合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胡化汉人,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作为鲜卑慕容部主体部族所构建的后燕帝国已经彻底的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了,因为后燕帝国的主体部族已经基本完成汉化,完全可以称之为汉化的胡人,当后燕帝国外部没有游牧民族的军事进攻时。其内部已经无法抵御汉族先民的渗透了。所以,胡化的汉人冯跋成功的取代了后燕帝国建立了北燕政权。
我们完全可以把北燕政权的建立看做是民族大融合血腥期结束的一次区域性的尝试,或者说是一个缩影,北燕政权的建立对于整个十六国时期乃至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终结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因为鲜卑慕容部比较早的进入到了中原地区,所以到了十六国时期的末期其汉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了,甚至说与当时的汉族先民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即使鲜卑慕容部退回了老家辽河流域,但是已经养成了定居习惯的鲜卑慕容部部众已经不能掌控自己政权的命运了,所以,冯跋作为胡化的汉人,兼具了游牧民族与汉族先民的特征,其最能代表这一时期后燕帝国中百姓万民的特点,而且北燕政权的开国君主冯跋具有一定的军事才干和政治能力,他也就顺理成章的取代了后燕帝国。
北燕政权的建立为后世的胡化汉人结束民族大融合的血腥融合期提供了很重要的经验和比较理想的改朝换代的模式。当然。因为北燕政权终究是一个偏安于辽河流域的小政权,其整体国力无法与中原王朝所能比拟,所以,一旦中原王朝处于鼎盛阶段,北燕政权也就随之而亡了。由胡化的汉人用和平的方式取代汉化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就成为了以北朝为标志的民族大融合血腥期的最终完成融合期中,改朝换代的最重要的政治手段。
所以说,北燕政权尽管极其渺小,但是他对未来的历史进程影响重大,意义非凡。
随着后燕帝国的灭亡,当年在中原地区叱咤风云,英雄辈出的鲜卑慕容部也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在齐鲁大地上,还残存着一个由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南燕政权,而我们之前说到过,南燕政权其实就是鲜卑慕容部即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次回光返照。但是此时的鲜卑慕容部已经基本完成汉化,南燕政权又存在于两个强大的王朝之间,无论是外部生存环境险恶,还是内部胡汉矛盾迭起,随便一个变故都是南燕政权难以长久的存在的诱因,所以,鲜卑慕容部在历史舞台上的演出也就即将谢幕了。
尽管我们说到过的鲜卑慕容部庶出部族建立的吐谷浑政权一直在青海地区存在到了唐朝时期,但是因为吐谷浑早已经跟鲜卑慕容部划清界限,分道扬镳了,并且吐谷浑在发展壮大之际,不断与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融合,早就形成一个新的族群,已经不能够和鲜卑慕容部相提并论了,所以,吐谷浑严格意义上讲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只是其在血缘上会跟鲜卑慕容部有一定的交集,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早已经和鲜卑慕容部相去甚远了。事实上,古代的人们就已经无法分辨吐谷浑和鲜卑慕容部的关系了,对于在青海地区的鲜卑慕容部的庶出部族的称呼全都以其国名吐谷浑代替了。只有相关的史家才知道吐谷浑源于鲜卑慕容部了。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后燕帝国的灭亡,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先是后燕帝国皇帝慕容宝被叛将兰汗所杀,慕容盛又杀掉兰汗继承帝位,慕容盛被弑后,鲜卑慕容部的贵族们,就推选出来了慕容熙继承皇位,在慕容熙统治时期,鲜卑慕容部的汉化已经基本完成了,因为后燕帝国的统治者慕容宝和慕容盛接连在叛乱和政变中被杀,但是真正发起叛乱和政变的主谋都是以失败告终,他们反而给慕容盛和慕容熙做了嫁衣裳,后燕帝位的传承虽然带有浓重的血腥之气,不过也保证了在慕容部贵族中代代相传,直到荒淫无道的慕容熙被杀后,由胡化汉人冯跋推举登上后燕帝国皇帝宝座的慕容云则只是慕容宝的一个养子,其在血缘上跟鲜卑慕容部并没有任何的关联。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慕容云也是一个胡化的汉人,但是其毕竟有着鲜卑慕容部的贵族姓氏,用慕容云来作为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后燕帝国向胡化汉人建立的北燕政权转型的过度阶段,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要知道,在当时是没有后燕北燕之分的,鲜卑慕容部和胡化的汉人建立的政权国号都叫燕,我们后世史家为了方便称呼,才给这些政权的国号加上了前缀,由此可见,鲜卑慕容部所建立的燕政权走向灭亡,已经是万众瞩目的事情了,甚至当慕容云很意外的被侍卫所杀时,冯跋竟然是由鲜卑慕容部建立的燕政权的众臣推举为燕王的,可见这一时期已经没有人把鲜卑慕容部的血统当成一回事了。由此可见,鲜卑慕容部的民族特性早已在汉化过程消失殆尽了,其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是无从谈起了,那么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后燕帝国已到了墙倒众人推的地步。
我们再来看慕容云被杀一事,史书记载慕容云当上后燕帝国的皇帝之后,因为对自己继位之事并不自信,经常大加封赏周围的人,而其近侍离班,桃仁生性贪婪,不满足自己得到的赏赐比别人少,所以就刺死了慕容云,我对这件事情其实是持怀疑的态度,慕容云毕竟是一个皇帝,没有得到幕后主使的怂恿和授意的情况下,几个小小的侍卫就敢因为赏赐不公而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实在难以理解,我推测慕容云被杀之事的幕后主使就是冯跋,或者是冯跋的支持者买通了侍卫杀死了慕容云,冯跋再以平叛者的姿态心安理得的接管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后燕帝国,这种解释应该最接近历史中的现实情况。
实际上,在冯跋发动叛乱杀掉了荒唐无道的后燕皇帝慕容熙之后,后燕帝国的大权全部掌握在了冯跋的手里,而冯跋推出一个慕容云做后燕皇帝,完全就是仿照中原王朝权臣篡位的模式进行的政治表演而已,时机一旦成熟,慕容云必将被杀或者禅位于他,而冯跋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汉族先民,其所做出来的事情很有可能已经被后世史家在书写这段历史的过程中给篡改和洗白了,这当然有可能是已经成为燕王的冯跋的对当朝史官授意,也有可能是后世的汉族先民史家由于民族情结的原因故意为之,历史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但是对于由胡化汉人来结束汉化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实在是游牧民族完成民族融合的最理想结束模式。
从北燕政权取代后燕帝国掌控辽西地区,我们看到了在十六国时期的末期,中国的北方大地上的人群就是由汉化的胡人和胡化的汉人所组成的,其中肯定是胡化的汉人要别汉化的胡人多上一些,但是,不管是胡化的汉人,还是汉化的胡人,他们都是我们现在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西晋王朝以前的历史阶段中所世代生活于中原地区的汉族先民已然成为过去了,由汉化的胡人和胡化的汉人所组成的人群成为了这片热土的新的主人,因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仍然在主导新形成的人群的价值观,所以,新形成人群仍然自称华夏民族,只不过这时的华夏民族在政治文化礼仪制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这则故事中,后燕帝国在偏安辽西地区之后,其内部叛乱政变不断。这完全就是因为鲜卑慕容部已经基本完成汉化所导致的。可是这些叛乱和政变都或多或少的取得了一些成果,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在位的后燕皇帝执政能力实在太过低下,属于烂泥扶不上墙的水平。其中慕容熙更是沉迷女色到了开棺奸 尸的程度,这简直是令人发指,此种行为我们今天的人们都无法理解,更何况当时已经基本完成汉化的得鲜卑慕容部的部众了。
作为后燕帝国的掘墓人,冯跋的出身跟彻底结束民族大融合血型期的隋文帝杨坚极为相似,都是在民族大融合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胡化汉人,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作为鲜卑慕容部主体部族所构建的后燕帝国已经彻底的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了,因为后燕帝国的主体部族已经基本完成汉化,完全可以称之为汉化的胡人,当后燕帝国外部没有游牧民族的军事进攻时。其内部已经无法抵御汉族先民的渗透了。所以,胡化的汉人冯跋成功的取代了后燕帝国建立了北燕政权。
我们完全可以把北燕政权的建立看做是民族大融合血腥期结束的一次区域性的尝试,或者说是一个缩影,北燕政权的建立对于整个十六国时期乃至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终结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因为鲜卑慕容部比较早的进入到了中原地区,所以到了十六国时期的末期其汉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了,甚至说与当时的汉族先民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即使鲜卑慕容部退回了老家辽河流域,但是已经养成了定居习惯的鲜卑慕容部部众已经不能掌控自己政权的命运了,所以,冯跋作为胡化的汉人,兼具了游牧民族与汉族先民的特征,其最能代表这一时期后燕帝国中百姓万民的特点,而且北燕政权的开国君主冯跋具有一定的军事才干和政治能力,他也就顺理成章的取代了后燕帝国。
北燕政权的建立为后世的胡化汉人结束民族大融合的血腥融合期提供了很重要的经验和比较理想的改朝换代的模式。当然。因为北燕政权终究是一个偏安于辽河流域的小政权,其整体国力无法与中原王朝所能比拟,所以,一旦中原王朝处于鼎盛阶段,北燕政权也就随之而亡了。由胡化的汉人用和平的方式取代汉化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就成为了以北朝为标志的民族大融合血腥期的最终完成融合期中,改朝换代的最重要的政治手段。
所以说,北燕政权尽管极其渺小,但是他对未来的历史进程影响重大,意义非凡。
随着后燕帝国的灭亡,当年在中原地区叱咤风云,英雄辈出的鲜卑慕容部也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在齐鲁大地上,还残存着一个由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南燕政权,而我们之前说到过,南燕政权其实就是鲜卑慕容部即将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次回光返照。但是此时的鲜卑慕容部已经基本完成汉化,南燕政权又存在于两个强大的王朝之间,无论是外部生存环境险恶,还是内部胡汉矛盾迭起,随便一个变故都是南燕政权难以长久的存在的诱因,所以,鲜卑慕容部在历史舞台上的演出也就即将谢幕了。
尽管我们说到过的鲜卑慕容部庶出部族建立的吐谷浑政权一直在青海地区存在到了唐朝时期,但是因为吐谷浑早已经跟鲜卑慕容部划清界限,分道扬镳了,并且吐谷浑在发展壮大之际,不断与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融合,早就形成一个新的族群,已经不能够和鲜卑慕容部相提并论了,所以,吐谷浑严格意义上讲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只是其在血缘上会跟鲜卑慕容部有一定的交集,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早已经和鲜卑慕容部相去甚远了。事实上,古代的人们就已经无法分辨吐谷浑和鲜卑慕容部的关系了,对于在青海地区的鲜卑慕容部的庶出部族的称呼全都以其国名吐谷浑代替了。只有相关的史家才知道吐谷浑源于鲜卑慕容部了。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后燕帝国的灭亡,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先是后燕帝国皇帝慕容宝被叛将兰汗所杀,慕容盛又杀掉兰汗继承帝位,慕容盛被弑后,鲜卑慕容部的贵族们,就推选出来了慕容熙继承皇位,在慕容熙统治时期,鲜卑慕容部的汉化已经基本完成了,因为后燕帝国的统治者慕容宝和慕容盛接连在叛乱和政变中被杀,但是真正发起叛乱和政变的主谋都是以失败告终,他们反而给慕容盛和慕容熙做了嫁衣裳,后燕帝位的传承虽然带有浓重的血腥之气,不过也保证了在慕容部贵族中代代相传,直到荒淫无道的慕容熙被杀后,由胡化汉人冯跋推举登上后燕帝国皇帝宝座的慕容云则只是慕容宝的一个养子,其在血缘上跟鲜卑慕容部并没有任何的关联。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慕容云也是一个胡化的汉人,但是其毕竟有着鲜卑慕容部的贵族姓氏,用慕容云来作为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后燕帝国向胡化汉人建立的北燕政权转型的过度阶段,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要知道,在当时是没有后燕北燕之分的,鲜卑慕容部和胡化的汉人建立的政权国号都叫燕,我们后世史家为了方便称呼,才给这些政权的国号加上了前缀,由此可见,鲜卑慕容部所建立的燕政权走向灭亡,已经是万众瞩目的事情了,甚至当慕容云很意外的被侍卫所杀时,冯跋竟然是由鲜卑慕容部建立的燕政权的众臣推举为燕王的,可见这一时期已经没有人把鲜卑慕容部的血统当成一回事了。由此可见,鲜卑慕容部的民族特性早已在汉化过程消失殆尽了,其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是无从谈起了,那么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后燕帝国已到了墙倒众人推的地步。
我们再来看慕容云被杀一事,史书记载慕容云当上后燕帝国的皇帝之后,因为对自己继位之事并不自信,经常大加封赏周围的人,而其近侍离班,桃仁生性贪婪,不满足自己得到的赏赐比别人少,所以就刺死了慕容云,我对这件事情其实是持怀疑的态度,慕容云毕竟是一个皇帝,没有得到幕后主使的怂恿和授意的情况下,几个小小的侍卫就敢因为赏赐不公而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实在难以理解,我推测慕容云被杀之事的幕后主使就是冯跋,或者是冯跋的支持者买通了侍卫杀死了慕容云,冯跋再以平叛者的姿态心安理得的接管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后燕帝国,这种解释应该最接近历史中的现实情况。
实际上,在冯跋发动叛乱杀掉了荒唐无道的后燕皇帝慕容熙之后,后燕帝国的大权全部掌握在了冯跋的手里,而冯跋推出一个慕容云做后燕皇帝,完全就是仿照中原王朝权臣篡位的模式进行的政治表演而已,时机一旦成熟,慕容云必将被杀或者禅位于他,而冯跋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汉族先民,其所做出来的事情很有可能已经被后世史家在书写这段历史的过程中给篡改和洗白了,这当然有可能是已经成为燕王的冯跋的对当朝史官授意,也有可能是后世的汉族先民史家由于民族情结的原因故意为之,历史真相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但是对于由胡化汉人来结束汉化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实在是游牧民族完成民族融合的最理想结束模式。
从北燕政权取代后燕帝国掌控辽西地区,我们看到了在十六国时期的末期,中国的北方大地上的人群就是由汉化的胡人和胡化的汉人所组成的,其中肯定是胡化的汉人要别汉化的胡人多上一些,但是,不管是胡化的汉人,还是汉化的胡人,他们都是我们现在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西晋王朝以前的历史阶段中所世代生活于中原地区的汉族先民已然成为过去了,由汉化的胡人和胡化的汉人所组成的人群成为了这片热土的新的主人,因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化仍然在主导新形成的人群的价值观,所以,新形成人群仍然自称华夏民族,只不过这时的华夏民族在政治文化礼仪制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