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66章故事简介:北凉建国后,国主段业听信谗言准备免去敦煌太守李暠职位,引起李暠不满,李暠随即起兵自立,建立西凉政权,段业由于懦弱无能,而且国中有沮渠蒙逊兄弟掣肘,最终没有好的办法阻止西凉政权的做大,而西凉政权在李暠的带领下,逐渐的掌控凉州西北地区,并且威震西域诸国,西凉国力开始走向强盛。
在这个故事中,北凉国主段业在选择谁来担任敦煌太守一事上毫无主见,其执政能力低下表现的淋漓尽致,面对国内世家大族的争权夺利,段业完全没有相应的政治手段来左右,并且凉州地区的世家大族要在后凉政权衰落之际为获得政权而明争暗斗极为激烈,但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个时候在北凉政权内部,被沮渠蒙逊兄弟推举的国主段业还是说的比较算,可惜恰逢乱世,平庸之主自然难以有所作为,甚至有亡国丧命之险,段业如此碌碌无为,必然要面临被取代的命运。
其实我们之前也分析过,在后凉政权统治凉州时期,其内部宛如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一样,外来政治集团与本土政治集团的矛盾极为尖锐,所以出现了由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北凉政权和南凉政权,而我们本章说到的西凉政权同样也是这种矛盾所衍生出来的,只不过它是脱离了北凉政权,但都是凉州地区内部的本土政治集团需要成为当地的统治者而导致的,西凉政权就是由凉州地区的世家大族所创建的,在西凉政权创立的同时,西北地区四个凉国同时存在,而外来的后凉政权,已经在凉州地区的各种矛盾中被压缩的仅仅控制了首都姑臧一带的地区,而且后凉政权在其主体部族氐族人群基本完成汉化之际,其内部依旧纷乱异常,所以说,后凉政权必将走向灭亡,而其主体部族氐族人群也要在完成民族融合的时候,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说到凉州地区的世家大族能够自主建国,那么为什么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不能够自主建国呢?其实中原地区极具实力的世家大族早在西晋末年就已经大部分南下江南地区,参与到东晋王朝的构建之中了,而留在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大多实力并不雄厚,都是地方上的一些中小士族,而且能够入主中原的这些游牧民族全都是军事力量强大,部众人口繁多,并且有一定的政治策略的部族,这些进入到中原地区游牧民族的部族也都是在依靠当时的北方士族共同构建封建王朝的,所以,在十六国中,由世家大族所构建的政权比较少,也只有西凉政权和我们之前说过的前凉政权,而其他的政权基本都是由游牧民族依靠当地的世家大族共同创建的。也就是说,除了西凉、前凉政权,十六国中其他政权的统治阶级都是比较模糊的,当然也可以简单的把这些政权的统治阶级称作士族地主阶级,但同时游牧民族的贵族却只能算作是庶族地主阶级,综合来看,十六国中大部分政权是由士族地主阶级与庶族地主阶级共为统治阶级的,这也就导致了这些政权的内部矛盾丛生,内乱迭起,国运难长。
相比较而言,由士族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前凉政权和西凉政权保持了比较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张氏家族所建立的前凉政权享国时间最久,对于西北地区的开发贡献最大。而由李氏家族建立的西凉政权仅仅占据了凉州西北地区的一角,但在地方世家大族的努力下,西凉政权也对西北的开发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并且,西凉政权延续了对西域诸国的影响和控制,为以后中原王朝掌控西域打下了很好的政治基础。不过,西凉政权终究是十六国中的一个小政权,综合国力比较弱小,难以像前凉政权那样在强国之间保持比较长的享国时间。所以,西凉政权在凉州地区的争霸中也会因为国力太过弱小逐渐败下阵来,更会随着民族大融合的浪潮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不过,建立西凉政权的李氏家族的后世子孙却在亡国之后几经辗转,成为了北朝时期的关陇贵族集团的一员,并且在隋王朝覆灭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唐王朝,为我国历史作出了更为杰出的贡献。
因为西凉政权的核心区域是在今天敦煌一带,所以,西凉政权的都城敦煌能够成为我们今天的西北古城,旅游胜地也有不可或缺的贡献。并且我们从西凉建国这一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归属问题上我们就能看到,古时候,地方政权与中央王朝关系并不是特别的紧密。中央王朝对于地方的管辖比较困难,敦煌本来应该属于后凉政权,但是随着北凉政权的建立,使得敦煌难以与后凉政权保持联系,所以,也就只能归附了北凉政权。但实际上,敦煌作为一个西北重镇,面对凉州地区矛盾重重,四分五裂的局面。能够代表广大敦煌地区百姓万民根本利益的世家大族也就顺理成章利用敦煌地区的便利条件走上了独立建国的道路。
由此可见,古代中央王朝对于地方政权的管控力度是比较弱的,尤其是当中央王朝内部发生动荡之后,对地方政权的掌控往往更加困难,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也是比较普遍的。而十六国时期,作为中央王朝的晋王朝早已在八王之乱后,偏安江南,但其内部仍然出现了世家大族各自为政的乱局。所以,在东晋王朝的内部,其实也接二连三的出现了一些地方上的割据政权,比如说有割据蜀地的谯蜀政权,短暂灭亡东晋的桓楚政权,以及一些由世家大族所掌控的地方政权。这些政权有的表里如一坚定的维护东晋王朝的正统地位,有的表里不一,表面尊宠东晋皇室,背地里却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有的干脆直接反叛朝廷,建立属于自己地区的割据政权。
事实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所以,我们国家的历史也是统治阶级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但是受限于是古代生产力的低下,真正的完成中央集权,也只有清王朝的中期以后才基本达成中央集权,在清代中期以前的封建王朝中,经常会出现地方政权发生叛乱或者割据的情况。尽管我们在故事中说到的敦煌脱离北凉政权而独立建国,北凉政权以及后凉政权并非是中央王朝,但这种关系也和古代的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关系如出一辙。西凉政权只不过是割据地方政权中的地方政权的再割据,所以西凉政权尽管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当更大的凉州地方政权完成统一后,西凉政权也就自然而然的面临被再兼并的命运。
西凉政权尽管国力弱小,仍然是一个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地方政权,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并不深厚,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小政权,更何况其后世子孙又创建了在我国历史上有浓墨重彩一笔的唐王朝。因为唐王朝的强盛,李姓成为了我们国家的大姓,时至今日,我们今天如此众多的李姓人群大多都是源于西凉国主李暠的家族,这也应该是西凉政权对我们后世的影响之一了。
随着西凉政权的逐渐强盛,其统治者李暠自然也要在乱世建立一番功业,所以,西凉政权也要按照占据凉州,称霸西北,再图中原的蓝图实行自己的国家战略,而首当其冲的敌人自然是挡在自己面前的北凉政权,李暠更是为了能够在对北凉政权的战争中占据先机,便迁都酒泉,时刻保持着西凉政权对北凉政权的威胁,并且不失时机的蚕食北凉政权的国土,这也为后来西凉政权的灭亡埋下伏笔。
通过后凉政权的瓦解,凉州地区出现了接连出现了南凉政权,北凉政权,西凉政权,我们可以看到,在十六国时期,正是我们西北地区的经济大发展,文化大交融,民族大融合的关键时期,也就在这一时期,本来游离于中原王朝统治地区和游牧民族控制地区之间的西北地区,开始走向了彻底成为中原王朝必须要争取的地区,其地区文化也开始完全跟中原文化无异,都是游牧文化与定居文化融合而成的新的中华文化,并且西北地区的原住民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成为了民族大融合后新形成的汉族先民。从西北地区在我历史上的发展角度来看,凉州地区在十六国时期的乱象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其中,后凉政权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其却阴差阳错的处在了西北地区的大变革由发展变为融合的过渡阶段,所以,后凉政权对于西北地区的发展贡献不大,反而是前凉政权,南凉政权,北凉政权和西凉政权
都在为西北地区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这个故事中,北凉国主段业在选择谁来担任敦煌太守一事上毫无主见,其执政能力低下表现的淋漓尽致,面对国内世家大族的争权夺利,段业完全没有相应的政治手段来左右,并且凉州地区的世家大族要在后凉政权衰落之际为获得政权而明争暗斗极为激烈,但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个时候在北凉政权内部,被沮渠蒙逊兄弟推举的国主段业还是说的比较算,可惜恰逢乱世,平庸之主自然难以有所作为,甚至有亡国丧命之险,段业如此碌碌无为,必然要面临被取代的命运。
其实我们之前也分析过,在后凉政权统治凉州时期,其内部宛如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一样,外来政治集团与本土政治集团的矛盾极为尖锐,所以出现了由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北凉政权和南凉政权,而我们本章说到的西凉政权同样也是这种矛盾所衍生出来的,只不过它是脱离了北凉政权,但都是凉州地区内部的本土政治集团需要成为当地的统治者而导致的,西凉政权就是由凉州地区的世家大族所创建的,在西凉政权创立的同时,西北地区四个凉国同时存在,而外来的后凉政权,已经在凉州地区的各种矛盾中被压缩的仅仅控制了首都姑臧一带的地区,而且后凉政权在其主体部族氐族人群基本完成汉化之际,其内部依旧纷乱异常,所以说,后凉政权必将走向灭亡,而其主体部族氐族人群也要在完成民族融合的时候,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说到凉州地区的世家大族能够自主建国,那么为什么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不能够自主建国呢?其实中原地区极具实力的世家大族早在西晋末年就已经大部分南下江南地区,参与到东晋王朝的构建之中了,而留在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大多实力并不雄厚,都是地方上的一些中小士族,而且能够入主中原的这些游牧民族全都是军事力量强大,部众人口繁多,并且有一定的政治策略的部族,这些进入到中原地区游牧民族的部族也都是在依靠当时的北方士族共同构建封建王朝的,所以,在十六国中,由世家大族所构建的政权比较少,也只有西凉政权和我们之前说过的前凉政权,而其他的政权基本都是由游牧民族依靠当地的世家大族共同创建的。也就是说,除了西凉、前凉政权,十六国中其他政权的统治阶级都是比较模糊的,当然也可以简单的把这些政权的统治阶级称作士族地主阶级,但同时游牧民族的贵族却只能算作是庶族地主阶级,综合来看,十六国中大部分政权是由士族地主阶级与庶族地主阶级共为统治阶级的,这也就导致了这些政权的内部矛盾丛生,内乱迭起,国运难长。
相比较而言,由士族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前凉政权和西凉政权保持了比较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张氏家族所建立的前凉政权享国时间最久,对于西北地区的开发贡献最大。而由李氏家族建立的西凉政权仅仅占据了凉州西北地区的一角,但在地方世家大族的努力下,西凉政权也对西北的开发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并且,西凉政权延续了对西域诸国的影响和控制,为以后中原王朝掌控西域打下了很好的政治基础。不过,西凉政权终究是十六国中的一个小政权,综合国力比较弱小,难以像前凉政权那样在强国之间保持比较长的享国时间。所以,西凉政权在凉州地区的争霸中也会因为国力太过弱小逐渐败下阵来,更会随着民族大融合的浪潮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不过,建立西凉政权的李氏家族的后世子孙却在亡国之后几经辗转,成为了北朝时期的关陇贵族集团的一员,并且在隋王朝覆灭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唐王朝,为我国历史作出了更为杰出的贡献。
因为西凉政权的核心区域是在今天敦煌一带,所以,西凉政权的都城敦煌能够成为我们今天的西北古城,旅游胜地也有不可或缺的贡献。并且我们从西凉建国这一时期,西北重镇敦煌的归属问题上我们就能看到,古时候,地方政权与中央王朝关系并不是特别的紧密。中央王朝对于地方的管辖比较困难,敦煌本来应该属于后凉政权,但是随着北凉政权的建立,使得敦煌难以与后凉政权保持联系,所以,也就只能归附了北凉政权。但实际上,敦煌作为一个西北重镇,面对凉州地区矛盾重重,四分五裂的局面。能够代表广大敦煌地区百姓万民根本利益的世家大族也就顺理成章利用敦煌地区的便利条件走上了独立建国的道路。
由此可见,古代中央王朝对于地方政权的管控力度是比较弱的,尤其是当中央王朝内部发生动荡之后,对地方政权的掌控往往更加困难,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也是比较普遍的。而十六国时期,作为中央王朝的晋王朝早已在八王之乱后,偏安江南,但其内部仍然出现了世家大族各自为政的乱局。所以,在东晋王朝的内部,其实也接二连三的出现了一些地方上的割据政权,比如说有割据蜀地的谯蜀政权,短暂灭亡东晋的桓楚政权,以及一些由世家大族所掌控的地方政权。这些政权有的表里如一坚定的维护东晋王朝的正统地位,有的表里不一,表面尊宠东晋皇室,背地里却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有的干脆直接反叛朝廷,建立属于自己地区的割据政权。
事实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所以,我们国家的历史也是统治阶级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但是受限于是古代生产力的低下,真正的完成中央集权,也只有清王朝的中期以后才基本达成中央集权,在清代中期以前的封建王朝中,经常会出现地方政权发生叛乱或者割据的情况。尽管我们在故事中说到的敦煌脱离北凉政权而独立建国,北凉政权以及后凉政权并非是中央王朝,但这种关系也和古代的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关系如出一辙。西凉政权只不过是割据地方政权中的地方政权的再割据,所以西凉政权尽管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当更大的凉州地方政权完成统一后,西凉政权也就自然而然的面临被再兼并的命运。
西凉政权尽管国力弱小,仍然是一个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地方政权,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并不深厚,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小政权,更何况其后世子孙又创建了在我国历史上有浓墨重彩一笔的唐王朝。因为唐王朝的强盛,李姓成为了我们国家的大姓,时至今日,我们今天如此众多的李姓人群大多都是源于西凉国主李暠的家族,这也应该是西凉政权对我们后世的影响之一了。
随着西凉政权的逐渐强盛,其统治者李暠自然也要在乱世建立一番功业,所以,西凉政权也要按照占据凉州,称霸西北,再图中原的蓝图实行自己的国家战略,而首当其冲的敌人自然是挡在自己面前的北凉政权,李暠更是为了能够在对北凉政权的战争中占据先机,便迁都酒泉,时刻保持着西凉政权对北凉政权的威胁,并且不失时机的蚕食北凉政权的国土,这也为后来西凉政权的灭亡埋下伏笔。
通过后凉政权的瓦解,凉州地区出现了接连出现了南凉政权,北凉政权,西凉政权,我们可以看到,在十六国时期,正是我们西北地区的经济大发展,文化大交融,民族大融合的关键时期,也就在这一时期,本来游离于中原王朝统治地区和游牧民族控制地区之间的西北地区,开始走向了彻底成为中原王朝必须要争取的地区,其地区文化也开始完全跟中原文化无异,都是游牧文化与定居文化融合而成的新的中华文化,并且西北地区的原住民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成为了民族大融合后新形成的汉族先民。从西北地区在我历史上的发展角度来看,凉州地区在十六国时期的乱象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其中,后凉政权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其却阴差阳错的处在了西北地区的大变革由发展变为融合的过渡阶段,所以,后凉政权对于西北地区的发展贡献不大,反而是前凉政权,南凉政权,北凉政权和西凉政权
都在为西北地区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