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56章故事简介:早在前秦帝国灭亡鲜卑拓跋部建立的代国之时,前秦皇帝苻坚便下令将鲜卑拓跋部贵族迁往长安,留在北方蒙古草原的鲜卑拓跋部部众及领地,由早先臣服于先秦帝国的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卫辰和鲜卑独孤部首领刘库仁共同管理,前秦皇帝苻坚念及鲜卑拓跋部已故首领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圭年幼,将拓跋圭和其母亲贺氏留在北方蒙古草原交于刘库仁管理,淝水之战后,刘库仁帮助前秦帝国攻击慕容垂建立的后燕政权,结果兵败身死,其子刘显夺取部族首领之位后,将拓跋圭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要将其杀害,被拓跋圭之母贺氏所阻,长大后的拓跋圭在其母亲的部族鲜卑贺兰部的帮助下,继承了鲜卑拓跋部首领之位和代王位,拓跋圭带领部众迁回故都盛乐,并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拓跋珪又借助后燕政权的力量重新兼并草原各部,并接连击败刘显和刘卫辰的部族,并且诛杀了世仇刘卫辰,刘卫辰之子刘勃勃带领部众投降了后秦政权,北魏政权在拓跋珪的领导下日渐强盛,这也引起了后燕政权的忌惮。
在这个故事中,鲜卑拓跋部在头领拓跋圭的带领下,依靠后燕政权的军事援助,建立了北魏政权。其中,拓跋圭幼年时的悲惨遭遇和后来在我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铁木真的遭遇惊人的相似,似乎游牧民族的英雄们都有着悲惨的童年,也许这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道理之所在吧。
其实,在拓跋珪和铁木真的童年故事中,我们不应该忽略他们背后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他们的母亲,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和铁木真的母亲诃额仑。这两位草原英雄都是在他们母亲的培养和帮助下建立了不世功勋,这足以看出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其崛起之际,始终处在一种比较原始的社会生活方式中,母爱的力量固然是伟大的,但是,游牧民族经常出现这种母亲帮助儿子建立伟业的例子,恰恰说明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更接近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模式,女性对于整个部族的发展来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深明大义,比较有政治头脑的女性人物,更是能够对部族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仔细的回想一下,在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女性政治人物,似乎都是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的太后们,这些太后们基本上都有坚毅果断的性格和令人佩服的政治远见,不愧女政治家的殊荣,而在汉族先民建立的朝代中,也仅有唐王朝的武则天能够称之为一位女性的政治家,但实际上,唐王朝的统治时期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时代,唐王朝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血腥融合期刚刚结束而出现的大一统王朝,武则天的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女强人,况且作为新形成的汉族先民,武则天的身上或许也是有游牧民族血统的,并且整个唐王朝的社会风尚也是兼具游牧民族特色的,所以,唐王朝出现一个女性统治者绝非偶然之事。
而在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中,女性政治家比较多,那就是必然趋势了,因为游牧民族对于女性当政并不是特别反感,他们在草原上的生活比较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的一些传统还在沿用,并且游牧民族从强盛到创建政权,往往过程非常迅速,母亲氏族公社的生活模式能够得以继续保留一段时间。所以,
在游牧民族建立政权的中前期,贵族女性的地位要比汉族先民创建的政权高出许多。比如说北魏时期的文明太后,辽王朝时期的萧太后,清王朝时期的孝庄太后等等,这些女强人都在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中扮演者及其重要的角色。我们在故事中所说到的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政治能力的人物。
贺氏出身于鲜卑贺兰部贵族,应该作为两个部族间的政治联姻的贵族之女,嫁给了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什翼犍的儿子拓跋寔,后生下拓跋珪,当前秦帝国攻灭了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代国之际,其带领年幼的拓跋珪居于鲜卑贺兰部,她利用草原上各部族间的恩怨情仇,多次帮助带着儿子拓跋珪死里逃生,并且成功借助自己家族的势力,帮助拓跋珪继承了鲜卑拓跋部的首领之位。贺氏幼子拓跋觚则是被后燕政权因为索要良马事件而扣留的北魏使者,在北魏政权与后燕政权交恶后,拓跋觚被后燕皇帝所杀,贺氏也因此积郁成疾,很快病逝,拓跋珪遵其为献明皇后。
其实从贺氏利用北方蒙古草原各个游牧民族部族的关系帮助拓跋珪重掌鲜卑拓跋部,我们能够看出,蒙古草原上各个部族的贵族之间都是有一定的血缘关系的,曾经管理拓跋珪母子的鲜卑独孤部同样也跟鲜卑拓跋部有姻亲关系,所以独孤部首领刘库仁对拓跋珪母子礼让有加,但是当部族利益发生冲突之际,这种姻亲关系则完全靠不住,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游牧民族之间也是在相互的斗争中,彼此融合,尤其是贵族间的融合更是有一种常态,所以仅仅依靠史书上对于这些部族模棱两可的记述,我们还是也要分辨一下的。就拿鲜卑孤独部来说,听其部族名称好像是鲜卑族的一个支系,但实际上这个部族的族源跟鲜卑没有任何关系,根据现在史学家推测,鲜卑独孤部应该是在十六国前期的汉赵帝国瓦解之际,不愿意留居于中原地区的匈奴人北回蒙古草原与当地的匈奴残余部落重新组建的部族,因为有孤独孤独的意味,所以以独孤来命名自己的部族,很快,强盛的鲜卑拓跋部开始称霸北方蒙古草原,独孤部势力弱小便改旗易帜,自号鲜卑,我们现在就称独孤部为鲜卑独孤部了。
总的来看,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各个游牧民族之间的融合其实也是一个繁杂而又错乱的过程,相比较而言,游牧民族与汉族先民的融合就显得简单明了了,只要是游牧民族开始利用汉族先民的文化礼仪,政治制度建立其封建国家,这个游牧民族就进入到了基本完成汉化期,当其建立的封建国家消亡后,这个游牧民族就彻底的进入到了最终完成汉化期,直至形成新的汉族先民。而在草原上继续保持落后生活模式的游牧民族之间,因为彼此争夺生活资料发生战争与和平,也是游牧民族之间的融合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在古代的草原上,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例如我们大家都熟知的蒙古人,他们就是在北宋末年,由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各部族的统一而形成的,实际上,直到清王朝的中后期,北方蒙古草原和西北地区的蒙古人也都处在各部并存的状态下的,而且各部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都有或大或小的差异,其实这些部族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完全可以定义为不同民族,但是因为曾经蒙元帝国的辉煌,这些部族都愿意将自己称为成吉思汗的子孙,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蒙古族。
所以说,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命名,往往是根据在同一生活区域内最为强大的游牧民族来命名的,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各部实力强劲,所以其他的游牧民族都自称鲜卑族某某部,实际上这些部族在血缘上很可能很发源于鲜卑上的游牧民族毫无关系,但是,因为处在同一生活区域,彼此间风俗习惯差异不大,所以我们定居民族的史学家对这些游牧民族的记载往往都是语焉不详或者自说自话,造成了今天的人们对我国古代的很多游牧民族不了解,不熟悉的情况。
我们再来看在拓跋圭带领鲜卑拓跋部征服整个北方蒙古草原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能够看到大量的某某族某某部的游牧民族部落大量出现,这与鲜卑乞伏部征服陇西地区的游牧民族各部族,同样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只不过鲜卑乞伏部在陇西地区的做大,就是矬子里拔大个,一群游牧民族的小部族相互兼并,实力略强的鲜卑乞伏部成为了陇西地区的龙头老大。而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各部族之间的兼并,可就是王者之间的较量与对决了,这些某某族某某部可都是在蒙古草原上繁衍生息数百年的狠角色,即便当年鲜卑拓跋部在北方蒙古草原上叱咤风云,建立了代国,但是,拓跋圭统领下的鲜卑拓跋部已经在强大一时的前秦帝国的征讨下实力大损,现阶段只能借助政治手段暂时寄居后燕政权的篱笆下面,依靠即将基本完成汉化的鲜卑慕容部,来进行对北方蒙古草原地区的掌控。
当拓跋珪羽翼渐丰之时,后燕政权的皇帝慕容垂也绝非等闲之辈,自然感受到了来自北方蒙古草原的威胁,便使出了所要良马被拓跋珪拒绝后,扣押使者的伎俩,迫使鲜卑拓跋部与后燕政权尽快决裂,慕容垂自然是打算以此为借口,寻求机会,彻底解决北魏政权。
在这个故事中,鲜卑拓跋部在头领拓跋圭的带领下,依靠后燕政权的军事援助,建立了北魏政权。其中,拓跋圭幼年时的悲惨遭遇和后来在我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铁木真的遭遇惊人的相似,似乎游牧民族的英雄们都有着悲惨的童年,也许这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道理之所在吧。
其实,在拓跋珪和铁木真的童年故事中,我们不应该忽略他们背后的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他们的母亲,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和铁木真的母亲诃额仑。这两位草原英雄都是在他们母亲的培养和帮助下建立了不世功勋,这足以看出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其崛起之际,始终处在一种比较原始的社会生活方式中,母爱的力量固然是伟大的,但是,游牧民族经常出现这种母亲帮助儿子建立伟业的例子,恰恰说明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更接近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模式,女性对于整个部族的发展来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一些深明大义,比较有政治头脑的女性人物,更是能够对部族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仔细的回想一下,在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女性政治人物,似乎都是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的太后们,这些太后们基本上都有坚毅果断的性格和令人佩服的政治远见,不愧女政治家的殊荣,而在汉族先民建立的朝代中,也仅有唐王朝的武则天能够称之为一位女性的政治家,但实际上,唐王朝的统治时期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时代,唐王朝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血腥融合期刚刚结束而出现的大一统王朝,武则天的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女强人,况且作为新形成的汉族先民,武则天的身上或许也是有游牧民族血统的,并且整个唐王朝的社会风尚也是兼具游牧民族特色的,所以,唐王朝出现一个女性统治者绝非偶然之事。
而在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中,女性政治家比较多,那就是必然趋势了,因为游牧民族对于女性当政并不是特别反感,他们在草原上的生活比较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的一些传统还在沿用,并且游牧民族从强盛到创建政权,往往过程非常迅速,母亲氏族公社的生活模式能够得以继续保留一段时间。所以,
在游牧民族建立政权的中前期,贵族女性的地位要比汉族先民创建的政权高出许多。比如说北魏时期的文明太后,辽王朝时期的萧太后,清王朝时期的孝庄太后等等,这些女强人都在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中扮演者及其重要的角色。我们在故事中所说到的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政治能力的人物。
贺氏出身于鲜卑贺兰部贵族,应该作为两个部族间的政治联姻的贵族之女,嫁给了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什翼犍的儿子拓跋寔,后生下拓跋珪,当前秦帝国攻灭了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代国之际,其带领年幼的拓跋珪居于鲜卑贺兰部,她利用草原上各部族间的恩怨情仇,多次帮助带着儿子拓跋珪死里逃生,并且成功借助自己家族的势力,帮助拓跋珪继承了鲜卑拓跋部的首领之位。贺氏幼子拓跋觚则是被后燕政权因为索要良马事件而扣留的北魏使者,在北魏政权与后燕政权交恶后,拓跋觚被后燕皇帝所杀,贺氏也因此积郁成疾,很快病逝,拓跋珪遵其为献明皇后。
其实从贺氏利用北方蒙古草原各个游牧民族部族的关系帮助拓跋珪重掌鲜卑拓跋部,我们能够看出,蒙古草原上各个部族的贵族之间都是有一定的血缘关系的,曾经管理拓跋珪母子的鲜卑独孤部同样也跟鲜卑拓跋部有姻亲关系,所以独孤部首领刘库仁对拓跋珪母子礼让有加,但是当部族利益发生冲突之际,这种姻亲关系则完全靠不住,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游牧民族之间也是在相互的斗争中,彼此融合,尤其是贵族间的融合更是有一种常态,所以仅仅依靠史书上对于这些部族模棱两可的记述,我们还是也要分辨一下的。就拿鲜卑孤独部来说,听其部族名称好像是鲜卑族的一个支系,但实际上这个部族的族源跟鲜卑没有任何关系,根据现在史学家推测,鲜卑独孤部应该是在十六国前期的汉赵帝国瓦解之际,不愿意留居于中原地区的匈奴人北回蒙古草原与当地的匈奴残余部落重新组建的部族,因为有孤独孤独的意味,所以以独孤来命名自己的部族,很快,强盛的鲜卑拓跋部开始称霸北方蒙古草原,独孤部势力弱小便改旗易帜,自号鲜卑,我们现在就称独孤部为鲜卑独孤部了。
总的来看,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各个游牧民族之间的融合其实也是一个繁杂而又错乱的过程,相比较而言,游牧民族与汉族先民的融合就显得简单明了了,只要是游牧民族开始利用汉族先民的文化礼仪,政治制度建立其封建国家,这个游牧民族就进入到了基本完成汉化期,当其建立的封建国家消亡后,这个游牧民族就彻底的进入到了最终完成汉化期,直至形成新的汉族先民。而在草原上继续保持落后生活模式的游牧民族之间,因为彼此争夺生活资料发生战争与和平,也是游牧民族之间的融合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在古代的草原上,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例如我们大家都熟知的蒙古人,他们就是在北宋末年,由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各部族的统一而形成的,实际上,直到清王朝的中后期,北方蒙古草原和西北地区的蒙古人也都处在各部并存的状态下的,而且各部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都有或大或小的差异,其实这些部族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完全可以定义为不同民族,但是因为曾经蒙元帝国的辉煌,这些部族都愿意将自己称为成吉思汗的子孙,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蒙古族。
所以说,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命名,往往是根据在同一生活区域内最为强大的游牧民族来命名的,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各部实力强劲,所以其他的游牧民族都自称鲜卑族某某部,实际上这些部族在血缘上很可能很发源于鲜卑上的游牧民族毫无关系,但是,因为处在同一生活区域,彼此间风俗习惯差异不大,所以我们定居民族的史学家对这些游牧民族的记载往往都是语焉不详或者自说自话,造成了今天的人们对我国古代的很多游牧民族不了解,不熟悉的情况。
我们再来看在拓跋圭带领鲜卑拓跋部征服整个北方蒙古草原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能够看到大量的某某族某某部的游牧民族部落大量出现,这与鲜卑乞伏部征服陇西地区的游牧民族各部族,同样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只不过鲜卑乞伏部在陇西地区的做大,就是矬子里拔大个,一群游牧民族的小部族相互兼并,实力略强的鲜卑乞伏部成为了陇西地区的龙头老大。而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各部族之间的兼并,可就是王者之间的较量与对决了,这些某某族某某部可都是在蒙古草原上繁衍生息数百年的狠角色,即便当年鲜卑拓跋部在北方蒙古草原上叱咤风云,建立了代国,但是,拓跋圭统领下的鲜卑拓跋部已经在强大一时的前秦帝国的征讨下实力大损,现阶段只能借助政治手段暂时寄居后燕政权的篱笆下面,依靠即将基本完成汉化的鲜卑慕容部,来进行对北方蒙古草原地区的掌控。
当拓跋珪羽翼渐丰之时,后燕政权的皇帝慕容垂也绝非等闲之辈,自然感受到了来自北方蒙古草原的威胁,便使出了所要良马被拓跋珪拒绝后,扣押使者的伎俩,迫使鲜卑拓跋部与后燕政权尽快决裂,慕容垂自然是打算以此为借口,寻求机会,彻底解决北魏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