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为后世开先例
对自己这一番操作,大家伙儿心里大概是个什么想法,刘荣心里也有数。
刘荣知道自己这么做,可能会引起一场舆论风波。
——刘舍,他配吗?
尤其是和前辈如王陵、张苍——乃至于申屠嘉等‘明显更优秀’的前丞相比起来,刘舍,真的配得上如此荣耀吗?
对此,刘荣的看法是:还真配。
说起来,刘荣对即将离退的老丞相刘舍,看似是许下了一大堆封赏;
——尤其是进皇帝太傅,又是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入宗谱,赐宫籍,乃至自由出入宫禁,之类。
但实际上,却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多。
首先第一条:进皇帝太傅,秩万石。
这么做有没有必要?
很有必要。
原因很简单:刘舍,几乎是自有汉以来,首位非个人因素、非帝相矛盾,亦或是君王喜好问题,而单纯‘告老退休’的丞相。
想想刘舍之前的十任丞相,都是个什么‘下场’?
——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曲逆侯陈平,颍阴侯灌婴,故安侯申屠嘉五人,基本都算是终老任上,活到老干到老。
余下五者——辟阳侯审食其,纯粹就是被罢免,从本就不属于他位置上,被硬生生摘了下来;
绛侯周勃也差不多,本就是掣肘太宗皇帝的‘诛吕功臣’代表,被太祖皇帝略施手段,就给天下人做表率回了封国,而不是留在长安给朝堂添堵。
张苍那就更直接了——因帝相矛盾,而被粗暴罢相!
申屠嘉相对好些,说是主动乞骸骨告老,好给先帝老爷子无法处理、封无可封的吴楚平乱功臣周亚夫,腾出丞相之位;
但实际上,申屠嘉当时的状况,也已经是非退不可了。
——就算申屠嘉不主动退,先帝老爷子也必定会想办法让他退。
为了给周亚夫腾出丞相的位置,先帝老爷子,甚至可能让申屠嘉人为终老任上!
只是相较于审食其、周勃、张苍等前辈,申屠嘉最后还算识相,算是给自己留足了体面——既没有难为自己,也没有为难先帝老爷子。
要数最特殊的,当属安国侯王陵。
太祖高皇帝弥留之际,吕太后曾以丞相之事,相问于太祖高皇帝。
吕太后问:萧何已经老迈,其亡故后,当拜何人为相?
——高皇帝答:曹参可继萧何之后,为汉丞相。
吕太后再问:曹参也同样老迈,若曹参也死了,又该拜谁人?
——高皇帝思虑片刻,答道:若曹参也死了,那就让王陵担任丞相吧。
只不过,王陵为人憨直,不懂变通;
让他和陈平各为左右相——以王陵为主,陈平从旁辅佐,就不会出问题。
吕太后欲再问,太祖高皇帝去摇头笑道:等他二人也死了,这天地间会发生什么事,就不再是我们所能预料、所能提前安排的了。
让彼时的皇帝自行定夺吧……
这件事,也算是为后世人所熟知。
而从这件事来看,安国侯王陵在汉太祖刘邦心中的地位,也是一目了然——仅次于萧何、曹参二人的第三顺位丞相候选!
这么一个人,说他和萧何、曹参一个档次,或许还有些夸张的成份;
但说他比后来的陈平、灌婴——乃至于张苍更好,更适合做丞相,那基本是没有问题的。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担任丞相短短一年之后,于孝惠皇帝尸骨未寒之时,便被吕太后明升暗贬为‘皇帝太傅’,从而驱逐出了朝堂决策核心。
当时的情况也很简单。
吕太后想遍封诸吕,但又怕朝堂内外反对意见太强烈,于是就找来了外朝的代表:右丞相王陵。
吕太后问:如果我封吕氏外戚为王侯,丞相觉得会怎么样?
果真如太祖高皇帝所言——王陵这人憨直,不知变通;
面对吕太后明显意有所指,甚至已经隐晦暗示出答案的提问,王陵却答道:太祖高皇帝,曾于公卿大臣斩白马而誓盟!
盟誓曰:非刘氏,不得王!
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所以,倘若太后遍封诸吕,那最终结果,必然如太祖高皇帝所盟誓的那般:天下人群起而共击之。
王陵如此不给面子,吕太后当然不高兴了。
——太祖高皇帝斩白马而誓盟,又不是秘密进行的;
作为开国皇后,吕太后能不知道这事儿?
既然知道,却仍旧找王陵来问这么一嘴‘你觉得咋样’,显然就是为了得到王陵为代表的外朝支持。
结果王陵不识抬举,吕太后自然就‘不大愉快’了。
没能在王陵口中,得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吕太后仍旧没有放弃,又找来了另外一位丞相——也就是太祖高皇帝临终之时,为右丞相王陵指定的副手:左丞相陈平。
同时,为了探听军方的意见,吕太后还同时召见了军方最高代表人:太尉周勃。
面对同样的问题,陈平、周勃二人的回答,却是和王陵截然相反。
陈平、周勃二人皆答:当年,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为汉天子,于是遍封诸刘为王侯;
今太后女身而执大宝,掌天下大权,与当年的太祖高皇帝并无两样。
当年的太祖高皇帝,能凭借手中权柄遍封刘氏,如今同样独掌大权的太后,当然也能遍封母族吕氏……
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吕太后当即‘龙颜大悦’。
同时,心里也不由开始想:王陵这个丞相,不听话。
这陈平就很听话。
与其让王陵做右丞相,还不如把左丞相陈平抬上来,主持相府政务。
至于副手性质的左丞相,就给老熟人审食其过把丞相的瘾,也算是对其多年来兢兢业业的奖赏。
当然了,审食其是个什么货色,吕太后最清楚不过。
所以拜相归拜相,吕太后却并没让审食其这个‘左丞相’去相府,辅佐入主相府的右丞相陈平;
而是让他去未央宫,行使郎中令的职责,去监视年幼的前少帝:刘恭。
至于为什么要让审食其去监视未央宫?
这就要提到陈平‘升官’为右丞相之后,原本的右丞相王陵,被吕太后抬上皇帝太傅的位置了。
——皇帝太傅这个位置,当成年,乃至壮年天子在位时,自然是个荣誉性质的‘帝师’名头;
但对于当时,才年仅四岁的前少帝刘恭而言,皇帝太傅、帝师,那是正儿八经的老师。
所以,吕太后让审食其这个左丞相去监视未央宫,为的就是盯着点王陵,怕王陵这个被自己明升暗贬的皇帝太傅,再把少帝刘恭给教坏了。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王陵自知是被明升暗贬,又被新任左丞相审食其所监视,根本不可能真的去‘教导’少帝刘恭;
于是一气之下,以病重为由辞了官,回家关上门生闷气去了。
以上,就是王陵——这个刘舍之前的十任丞相中,下场最特别的一位,最终自丞相任上离职的经过。
至于为什么要说王陵,是刘舍之前的十任丞相中最特殊的一个,则是由于:王陵从丞相任上离职,是这十个人——尤其是审食其、张苍等‘非终老任上’的五人当中,最体面、最漂亮的一例。
审食其——吕氏党,故罢。
周勃——说好听点是‘为天下人先’,给天下人做表率,实际上,却也是被罢免官职赶回老家。
张苍——忤逆君上,故罢。
申屠嘉——说是自请骸骨,却是不得不退,要么退,要么罢,乃至于‘不退便死’。
唯独王陵!
唯独王陵一人,既不是拐弯抹角的罢,也不是扑朔迷离的退;
而是正儿八经的:擢为皇帝太傅,为汉帝师!
擢,升官儿!
这即是王陵特殊的点,同时,也是刘荣之所以要给即将离退的刘舍,来这么一手‘进皇帝太傅’的原因所在。
因为根据过往经验,汉丞相最终的结局满共就几个;
不外乎:终老任上,直接罢免,委婉罢免,明升暗降这四种。
唯有明升暗降,才算得上是最能服众,同时也是最体面、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说回眼下。
刘舍为什么‘该退’了?
刘荣,究竟想要借此次刘舍离退,达成怎样的政治目的,形成怎样的政治惯例,或者说是先例?
答案是:借刘舍这个‘纯粹就是退休’的特例,来开汉丞相不一定非得终老任上、不终老任上也同样能德高望重的先例。
所以,刘荣就得竭尽所能的,让刘舍这个正常退休的老丞相,得到足以媲美‘终老任上’的前辈们的荣耀、待遇。
至于具体的手段,便是捡现成的先例——循王陵当年擢皇帝太傅,进刘舍为自己的皇帝太傅。
当朝天子,让你做他的老师,这荣耀够大了吧?
都做帝师了,那还想什么丞不丞相的啊……
再者,王陵、刘舍这先后两个先例,无疑也能为汉家的后世之君,提供宝贵的经验。
——你看看;
——吕太后再怎么讨厌王陵,也没粗暴罢相,而是明升暗贬为皇帝太傅。
——孝x皇帝刘荣,对退休的宗室丞相刘舍,那也是给了个皇帝太傅的荣耀。
——看明白了吧?
——碰到不喜欢的丞相,可别再粗暴罢相,而徒使朝野震荡了~
——吕太后、孝x皇帝刘荣,都已经给你打好样了……
所以说,刘舍卸任丞相后进皇帝太傅,看似是刘荣的封赏,实则,不过是吃了政治因素的红利,搭了刘荣‘为后世开此先例’的顺风车。
第二条:赞拜不名,入朝不趋,也基本是同样的原因。
要想让未来的丞相们,不再执迷于‘终老任上’,那刘荣就必须通过此次刘舍离退,用行动告诉未来的丞相们:活着离退,并不比终老任上差。
终老任上能有哀荣,活着离退,朕照样能给足你们面子!
当然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及殿,毕竟是汉室对‘牛逼到极限’的臣子专门准备的大满贯三件套。
刘舍显然达不到标准。
所以去掉其中一个,赐予刘舍其中两个,也算是表明了态度——朕也觉得刘舍比不上萧何、曹参~
——但朕同时也承认刘舍的功绩,至少承认他的苦劳。
这样一来,一切就都合乎情理了。
至于剩下的第三、第四项:入宗谱,赐宫籍,自由出入宫禁,自主面圣,其实可以合为一条。
入宗谱,就等于说是老刘家的人,刘荣的自家人了。
而拥有宫籍的人,除了太后母族外戚外,基本也就是刘氏宗亲。
再有,便是拥有宫籍的人,本身就能自由出入宫禁。
所以实际情况是:刘荣赐桃侯家族入宗谱,让他们成为了老刘家的宗亲皇室;
作为皇室,他们本来就有资格拥有宫籍。
而拥有宫籍,就等于可以自由出入宫禁……
唯独最后‘自主面圣’这一条,算是刘舍的特权——如今汉室独一无二的那种。
但这一条,也同样是个表面功夫而已。
就如‘剑履及殿’的荣耀,但凡不是曹贼之流,便即使得到,也绝不会有人真的不脱鞋、不卸剑,就入殿见皇帝一样;
自主面圣这个荣耀,也绝不会有人真的一声不吭,闷头一路从宫外走到刘荣的御榻前。
至少刘舍不会。
如此算下来,刘舍真正得到的,其实就是为自己的家族,获得了一个宗亲皇室的身份。
除此之外,基本都和刘舍本人没啥关系,要么是刘荣有的放矢,拿刘舍当第一个被吃的螃蟹,要么就是象征性的荣耀——只能摆着看,绝不能真的用那种。
至此,刘舍离退一事,便算是板上钉钉,且走完了程序。
那么接下来,自然就是朝堂内外从上而下,如一条蠕动的长虫般,集体往前‘挪’一步了。
——刘舍离任,丞相出缺,自然是御史大夫窦婴递补;
窦婴做了丞相,那空出来的御史大夫之位呢?
还有新提格为三公的大司空,总不能让原本只有千石的御史中丞,直接跳过比二千石、二千石、真二千石——跳四级提拔为中二千石吧?
再往下:内史拆分,谁做大农?
中尉提格为九卿级别的执金吾,是让原本的中尉就势升职,还是另外任命资历满足九卿级别的老臣?
还有少府;
就算石奋仍任少府,那分出来的主爵都尉……
(本章完)
对自己这一番操作,大家伙儿心里大概是个什么想法,刘荣心里也有数。
刘荣知道自己这么做,可能会引起一场舆论风波。
——刘舍,他配吗?
尤其是和前辈如王陵、张苍——乃至于申屠嘉等‘明显更优秀’的前丞相比起来,刘舍,真的配得上如此荣耀吗?
对此,刘荣的看法是:还真配。
说起来,刘荣对即将离退的老丞相刘舍,看似是许下了一大堆封赏;
——尤其是进皇帝太傅,又是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入宗谱,赐宫籍,乃至自由出入宫禁,之类。
但实际上,却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多。
首先第一条:进皇帝太傅,秩万石。
这么做有没有必要?
很有必要。
原因很简单:刘舍,几乎是自有汉以来,首位非个人因素、非帝相矛盾,亦或是君王喜好问题,而单纯‘告老退休’的丞相。
想想刘舍之前的十任丞相,都是个什么‘下场’?
——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曲逆侯陈平,颍阴侯灌婴,故安侯申屠嘉五人,基本都算是终老任上,活到老干到老。
余下五者——辟阳侯审食其,纯粹就是被罢免,从本就不属于他位置上,被硬生生摘了下来;
绛侯周勃也差不多,本就是掣肘太宗皇帝的‘诛吕功臣’代表,被太祖皇帝略施手段,就给天下人做表率回了封国,而不是留在长安给朝堂添堵。
张苍那就更直接了——因帝相矛盾,而被粗暴罢相!
申屠嘉相对好些,说是主动乞骸骨告老,好给先帝老爷子无法处理、封无可封的吴楚平乱功臣周亚夫,腾出丞相之位;
但实际上,申屠嘉当时的状况,也已经是非退不可了。
——就算申屠嘉不主动退,先帝老爷子也必定会想办法让他退。
为了给周亚夫腾出丞相的位置,先帝老爷子,甚至可能让申屠嘉人为终老任上!
只是相较于审食其、周勃、张苍等前辈,申屠嘉最后还算识相,算是给自己留足了体面——既没有难为自己,也没有为难先帝老爷子。
要数最特殊的,当属安国侯王陵。
太祖高皇帝弥留之际,吕太后曾以丞相之事,相问于太祖高皇帝。
吕太后问:萧何已经老迈,其亡故后,当拜何人为相?
——高皇帝答:曹参可继萧何之后,为汉丞相。
吕太后再问:曹参也同样老迈,若曹参也死了,又该拜谁人?
——高皇帝思虑片刻,答道:若曹参也死了,那就让王陵担任丞相吧。
只不过,王陵为人憨直,不懂变通;
让他和陈平各为左右相——以王陵为主,陈平从旁辅佐,就不会出问题。
吕太后欲再问,太祖高皇帝去摇头笑道:等他二人也死了,这天地间会发生什么事,就不再是我们所能预料、所能提前安排的了。
让彼时的皇帝自行定夺吧……
这件事,也算是为后世人所熟知。
而从这件事来看,安国侯王陵在汉太祖刘邦心中的地位,也是一目了然——仅次于萧何、曹参二人的第三顺位丞相候选!
这么一个人,说他和萧何、曹参一个档次,或许还有些夸张的成份;
但说他比后来的陈平、灌婴——乃至于张苍更好,更适合做丞相,那基本是没有问题的。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担任丞相短短一年之后,于孝惠皇帝尸骨未寒之时,便被吕太后明升暗贬为‘皇帝太傅’,从而驱逐出了朝堂决策核心。
当时的情况也很简单。
吕太后想遍封诸吕,但又怕朝堂内外反对意见太强烈,于是就找来了外朝的代表:右丞相王陵。
吕太后问:如果我封吕氏外戚为王侯,丞相觉得会怎么样?
果真如太祖高皇帝所言——王陵这人憨直,不知变通;
面对吕太后明显意有所指,甚至已经隐晦暗示出答案的提问,王陵却答道:太祖高皇帝,曾于公卿大臣斩白马而誓盟!
盟誓曰:非刘氏,不得王!
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所以,倘若太后遍封诸吕,那最终结果,必然如太祖高皇帝所盟誓的那般:天下人群起而共击之。
王陵如此不给面子,吕太后当然不高兴了。
——太祖高皇帝斩白马而誓盟,又不是秘密进行的;
作为开国皇后,吕太后能不知道这事儿?
既然知道,却仍旧找王陵来问这么一嘴‘你觉得咋样’,显然就是为了得到王陵为代表的外朝支持。
结果王陵不识抬举,吕太后自然就‘不大愉快’了。
没能在王陵口中,得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吕太后仍旧没有放弃,又找来了另外一位丞相——也就是太祖高皇帝临终之时,为右丞相王陵指定的副手:左丞相陈平。
同时,为了探听军方的意见,吕太后还同时召见了军方最高代表人:太尉周勃。
面对同样的问题,陈平、周勃二人的回答,却是和王陵截然相反。
陈平、周勃二人皆答:当年,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为汉天子,于是遍封诸刘为王侯;
今太后女身而执大宝,掌天下大权,与当年的太祖高皇帝并无两样。
当年的太祖高皇帝,能凭借手中权柄遍封刘氏,如今同样独掌大权的太后,当然也能遍封母族吕氏……
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吕太后当即‘龙颜大悦’。
同时,心里也不由开始想:王陵这个丞相,不听话。
这陈平就很听话。
与其让王陵做右丞相,还不如把左丞相陈平抬上来,主持相府政务。
至于副手性质的左丞相,就给老熟人审食其过把丞相的瘾,也算是对其多年来兢兢业业的奖赏。
当然了,审食其是个什么货色,吕太后最清楚不过。
所以拜相归拜相,吕太后却并没让审食其这个‘左丞相’去相府,辅佐入主相府的右丞相陈平;
而是让他去未央宫,行使郎中令的职责,去监视年幼的前少帝:刘恭。
至于为什么要让审食其去监视未央宫?
这就要提到陈平‘升官’为右丞相之后,原本的右丞相王陵,被吕太后抬上皇帝太傅的位置了。
——皇帝太傅这个位置,当成年,乃至壮年天子在位时,自然是个荣誉性质的‘帝师’名头;
但对于当时,才年仅四岁的前少帝刘恭而言,皇帝太傅、帝师,那是正儿八经的老师。
所以,吕太后让审食其这个左丞相去监视未央宫,为的就是盯着点王陵,怕王陵这个被自己明升暗贬的皇帝太傅,再把少帝刘恭给教坏了。
如此一番操作下来,王陵自知是被明升暗贬,又被新任左丞相审食其所监视,根本不可能真的去‘教导’少帝刘恭;
于是一气之下,以病重为由辞了官,回家关上门生闷气去了。
以上,就是王陵——这个刘舍之前的十任丞相中,下场最特别的一位,最终自丞相任上离职的经过。
至于为什么要说王陵,是刘舍之前的十任丞相中最特殊的一个,则是由于:王陵从丞相任上离职,是这十个人——尤其是审食其、张苍等‘非终老任上’的五人当中,最体面、最漂亮的一例。
审食其——吕氏党,故罢。
周勃——说好听点是‘为天下人先’,给天下人做表率,实际上,却也是被罢免官职赶回老家。
张苍——忤逆君上,故罢。
申屠嘉——说是自请骸骨,却是不得不退,要么退,要么罢,乃至于‘不退便死’。
唯独王陵!
唯独王陵一人,既不是拐弯抹角的罢,也不是扑朔迷离的退;
而是正儿八经的:擢为皇帝太傅,为汉帝师!
擢,升官儿!
这即是王陵特殊的点,同时,也是刘荣之所以要给即将离退的刘舍,来这么一手‘进皇帝太傅’的原因所在。
因为根据过往经验,汉丞相最终的结局满共就几个;
不外乎:终老任上,直接罢免,委婉罢免,明升暗降这四种。
唯有明升暗降,才算得上是最能服众,同时也是最体面、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说回眼下。
刘舍为什么‘该退’了?
刘荣,究竟想要借此次刘舍离退,达成怎样的政治目的,形成怎样的政治惯例,或者说是先例?
答案是:借刘舍这个‘纯粹就是退休’的特例,来开汉丞相不一定非得终老任上、不终老任上也同样能德高望重的先例。
所以,刘荣就得竭尽所能的,让刘舍这个正常退休的老丞相,得到足以媲美‘终老任上’的前辈们的荣耀、待遇。
至于具体的手段,便是捡现成的先例——循王陵当年擢皇帝太傅,进刘舍为自己的皇帝太傅。
当朝天子,让你做他的老师,这荣耀够大了吧?
都做帝师了,那还想什么丞不丞相的啊……
再者,王陵、刘舍这先后两个先例,无疑也能为汉家的后世之君,提供宝贵的经验。
——你看看;
——吕太后再怎么讨厌王陵,也没粗暴罢相,而是明升暗贬为皇帝太傅。
——孝x皇帝刘荣,对退休的宗室丞相刘舍,那也是给了个皇帝太傅的荣耀。
——看明白了吧?
——碰到不喜欢的丞相,可别再粗暴罢相,而徒使朝野震荡了~
——吕太后、孝x皇帝刘荣,都已经给你打好样了……
所以说,刘舍卸任丞相后进皇帝太傅,看似是刘荣的封赏,实则,不过是吃了政治因素的红利,搭了刘荣‘为后世开此先例’的顺风车。
第二条:赞拜不名,入朝不趋,也基本是同样的原因。
要想让未来的丞相们,不再执迷于‘终老任上’,那刘荣就必须通过此次刘舍离退,用行动告诉未来的丞相们:活着离退,并不比终老任上差。
终老任上能有哀荣,活着离退,朕照样能给足你们面子!
当然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及殿,毕竟是汉室对‘牛逼到极限’的臣子专门准备的大满贯三件套。
刘舍显然达不到标准。
所以去掉其中一个,赐予刘舍其中两个,也算是表明了态度——朕也觉得刘舍比不上萧何、曹参~
——但朕同时也承认刘舍的功绩,至少承认他的苦劳。
这样一来,一切就都合乎情理了。
至于剩下的第三、第四项:入宗谱,赐宫籍,自由出入宫禁,自主面圣,其实可以合为一条。
入宗谱,就等于说是老刘家的人,刘荣的自家人了。
而拥有宫籍的人,除了太后母族外戚外,基本也就是刘氏宗亲。
再有,便是拥有宫籍的人,本身就能自由出入宫禁。
所以实际情况是:刘荣赐桃侯家族入宗谱,让他们成为了老刘家的宗亲皇室;
作为皇室,他们本来就有资格拥有宫籍。
而拥有宫籍,就等于可以自由出入宫禁……
唯独最后‘自主面圣’这一条,算是刘舍的特权——如今汉室独一无二的那种。
但这一条,也同样是个表面功夫而已。
就如‘剑履及殿’的荣耀,但凡不是曹贼之流,便即使得到,也绝不会有人真的不脱鞋、不卸剑,就入殿见皇帝一样;
自主面圣这个荣耀,也绝不会有人真的一声不吭,闷头一路从宫外走到刘荣的御榻前。
至少刘舍不会。
如此算下来,刘舍真正得到的,其实就是为自己的家族,获得了一个宗亲皇室的身份。
除此之外,基本都和刘舍本人没啥关系,要么是刘荣有的放矢,拿刘舍当第一个被吃的螃蟹,要么就是象征性的荣耀——只能摆着看,绝不能真的用那种。
至此,刘舍离退一事,便算是板上钉钉,且走完了程序。
那么接下来,自然就是朝堂内外从上而下,如一条蠕动的长虫般,集体往前‘挪’一步了。
——刘舍离任,丞相出缺,自然是御史大夫窦婴递补;
窦婴做了丞相,那空出来的御史大夫之位呢?
还有新提格为三公的大司空,总不能让原本只有千石的御史中丞,直接跳过比二千石、二千石、真二千石——跳四级提拔为中二千石吧?
再往下:内史拆分,谁做大农?
中尉提格为九卿级别的执金吾,是让原本的中尉就势升职,还是另外任命资历满足九卿级别的老臣?
还有少府;
就算石奋仍任少府,那分出来的主爵都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