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往事
永靖四十四年正月十八丙辰日,京城,赵府。
内宅之外,风雪不息。
而室内,沈鸿儒正端坐在榻前的墩凳上,正捻起一根银针,在火上细细淬着,一边回忆道:“我自记事时起,一直随先父在太医院中任事。后来世子入了宫,在太后宫中寄养,我便被差遣去做了侍药的医童。他在宫里的那些年,日子过得并不好,先是不习北地的水土,常得用药调养着。他虽有皇子的名位,但圣上和太后对他少有看顾,加之后来杜氏和皇后又先后都有了身孕,诞下龙嗣,他的处境也就更是窘迫了。再后来,甚至连在东阁服侍的宫女都不十分敬着他。”
魏谦此前不曾听过赵崇明在宫里的经历,如今听沈鸿儒讲来,真是心疼不已。可他转又想到,沈鸿儒陪小胖子在宫里待了好些年头,一时间肚里又止不住冒起酸水来。
沈鸿儒将烫得发红的银针缓缓扎入魏谦左腿的风市穴,抬头问道:“可有知觉?”
魏谦面无表情地摇了摇头。
沈鸿儒转动针头,仔细收了针,继续说道:“我记得那是永靖十五年九月初三,正值寒露,那日寅时,我照例去往东阁送药。可在值房时,先父却拉住了我,暗中灌了我半碗黑豆。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当日我为他送去的,乃是一碗附子汤。”
魏谦一听,虽然不明白当初那位“天枢”沈太医到底是什么用意,但还是下意识捏紧了拳头。他好歹在这个世界活了三十多年,自然知道附子是有毒的,而黑豆和绿豆能缓解毒性。
魏谦冷嘲道:“令尊倒是舐犊情深。只是可惜,黑豆虽能解附子,却解不开你的死局。”
所谓“侍药”,自然是要“试药”的,如果服药的人出了差池,无论是医童,内侍还是医官,最后都免不了会被追究。沈鸿儒身为医童,即便不因附子而死,后边一旦交由东厂追查起来,最后怕是也没多少活路。
沈鸿儒没有什么反应,而是又挑了一根银针,按住魏谦左脚的膝盖,缓缓扎入足三里。
“这次可有知觉?”
这次魏谦竟隐隐感觉到一股如游丝般的痛意,于是回答道:“若有若无吧。”
沈鸿儒点了点头,待收完针后,答非所问地说了一句:“其实我并非先父所亲生。”
魏谦闻言不禁愕然,但转头想,又觉得是在情理之中,毕竟谁会愿意让自己亲生的孩子去当试药的医童,去行那有死无生的险事。
沈鸿儒转身又煨了一根银针,说道:“附子虽有热毒,但先父在炮制之时特意控制了毒性,并不致命。只是,万万不想那日,杜妃先往东阁送去了贝母汤,原是给昱王的,偏也给他送去了一碗。川贝本是补益之药,可一旦遇上附子,便是剧毒。”
听到这,要不是知道赵崇明后来没事,魏谦差点跳起来不可。
魏谦强行撑起身子,忙问道:“那后来呢?”
沈鸿儒正要扎针,见魏谦动作,按住道:“你先别动。”
“你快说后来如何了?”
沈鸿儒摇了摇头,道:“后来的事你也便知道了,杜妃因此事畏罪自戕,宫里对外则托称是暴病而亡。”
“我哪里是要问你这些了!”
沈鸿儒不动声色地抬头看了魏谦一眼,而后又低下头去,说道:“我那时在诏狱里,对外头的情形并不清楚。待我出狱之时,他也已经出宫离京了。我后来只听说,当时为了解他的热毒,太医不得不用了许多性寒的猛药。只是如此一来,虽保住了性命,但到底是伤了本元,因此免不了有体虚畏寒之症。”
魏谦听来,不禁已是眼眶发热。他想起两人年少的时候,只要一到秋冬时节,入夜后赵崇明总是手脚冰凉,就连白日里温书的时候还得不停呵手。
那时候,他还常笑话小胖子不禁冷来着。
可即便过了这么多年,赵崇明冬日里也总畏寒,因此魏谦一直让魏己备着手炉。
魏谦正想着往事出神,沈鸿儒出声唤回了他:“你且忍住,这次许是有些疼的。”
魏谦往沈鸿儒手上定睛看去,下意识就咽了咽唾沫。只见沈鸿儒捻着一根近两指长的银针,在灯上烧得通红后,朝魏谦左腿膝盖的一处穴位径直刺了进去。
很快,一股锥心剜骨而又无比熟悉的疼痛又一次汹涌而来,尽管魏谦咬着牙没有出声,但不过片刻,额上已是冷汗成流,浸了眉头。
看这情形,沈鸿儒也不消问魏谦疼不疼了,只递过去一方绢布汗巾,安慰道:“觉着痛,才是好事。”
魏谦喘着粗气,随手擦完汗后便将汗巾扔到榻下,没好气道:“这好事给你,你要不要?”
沈鸿儒没有接魏谦的气话,继续说道:“日后好好调养的话,下地当是无虞。但要想恢复如常,怕是不能了。”
对这个结果,魏谦反而有些意外,他一早只以为自己这条腿多半是废了。甚至,转头想到以后不能让赵崇明背着,魏谦心中反而有些悻悻。
魏谦道:“我自晓得,这次能捡回条命已经是万幸了。对了,令尊当年为什么要送附子汤?”
“先父不会自作主张,当是受了恭王的密令。”
一听是恭王的授意,魏谦只一凝神细想,也就猜出了大半的来龙去脉。八成是因为当年恭王府接连夭折了两位幼子,恭王一脉便只剩下了赵崇明这一根独苗,恭王于是不得不兵行险着,而后上书永靖帝,自称时日无多,想见长子最后一面。恭王在上书里极尽哀婉恳切之语,而此时赵崇明又险些折在了宫里,因此,永靖帝即便是明知恭王此举多半有诈,但为了避免担上苛待手足的名声,最后不得不让赵崇明回去一趟。
“那杜妃为何要送那碗川贝呢?”魏谦又问。
沈鸿儒摇了摇头:“这原是我要问你的事。”
魏谦不免尴尬,回想起沈鸿儒之前的反应,也难怪沈鸿儒不敢相信杜妃也是恭王的人。如果杜妃是局外人的话,那么那碗川贝汤还可以说是无心之举,但杜妃如果也是局里的一颗棋子的话,又为何要送去川贝汤要害赵崇明的性命呢?
魏谦很快想到了一种可能,那就是杜妃背叛了恭王。但这种可能却又有一处矛盾说不通,那就是沈鸿儒。杜妃必定是知道沈太医底细和计划的,不然也不会想到用川贝汤。既然如此的话,那作为沈太医养子的沈鸿儒日后就无论如何不可能在太医院任职,更不可能成为太医院院判,甚至在御前侍奉。
魏谦于是问道:“那令尊后来如何了?”
沈鸿儒回道:“掺和进这种宫闱隐秘之中,又岂能保全。我从诏狱出来的时候,先父已经自缢而亡,只在隐秘处与我留下了一封遗书。遗书里只自陈了身世,告知了他收养我的原委与私心,望我日后能好好活下去。”
听到这,魏谦腹中五味杂陈,沉默了下来。沈鸿儒虽然话语平静,毫无波澜,可魏谦分明能感受到埋藏在这些陈年旧事底下的那些如山一般的沉重与悲哀。
魏谦想起自己当年虽接连失了怙恃,又被魏氏驱逐,但好歹身边一直有赵崇明陪着。却不知一般年纪的沈鸿儒,当初是如何孤零零地在这个人世活下来的。
沈鸿儒似是想到了什么,又说道:“不过,先父在遗书最末处倒是提及了一个人,说此人忘恩负义,背主求荣,只恨不能与其共死。”
“是谁?”
沈鸿儒答道:“张茂恭。”
“是他?!”魏谦心神一震,竟然是张茂恭。
张茂恭张阁老的大名,魏谦自然是听过的,甚至魏谦记得自己和张茂恭也算有过一段缘分的。当年长沙城上元节的灯会上,赵崇明赢来的那两盏并蒂莲花灯正是张茂恭亲手扎的。
魏谦回想往事,当初李衡临终托付之时,的确提及过恭王在朝堂上的布置。自永靖帝继位后,恭王就在湖广和江西挑选了数名士子,暗中扶持。但这些人的名姓,还有后来的前程如何,李衡也并不清楚,魏谦自然更无从知晓。
可魏谦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位宰执过大明的张阁老,竟然也曾经是恭王的人。
不过联想到张茂恭的仕途经历,魏谦反而不觉得意外了。
要说这世间最了解永靖帝性格与软肋的人,怕是再无人能比得过身为同母胞弟的恭王了。张茂恭当初如果是受了恭王的襄助和点拨,那么后来能得以幸进,平步青云,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个时代活得越久,魏谦也就越加佩服恭王那通天般的手段,甚至到了惧怕的地步。竟然能在十数年内,在永靖帝眼皮子底下,凭空扶持出一位股肱阁臣来。只可惜最后这位张阁老还是尾大不掉,背叛了恭王。
魏谦转念一想又觉得哪里不对,以自家这位老丈人的心机和算计,不可能没有在张茂恭身上留有后手,用以反制。
当然,这些事如今看来都不再重要的,很多谜团和恩怨,注定会永远埋藏在地下。魏谦真正关心的还是恭王用来对付永靖帝的手段。不出魏谦所料的话,恭王费尽心力地扶持出了一位阁臣,那么这记神来之笔,多半就应在张茂恭的身上了。
沈鸿儒见魏谦面露沉思状,久久不语,因此也没有出声搅扰。
可饶是魏谦冥思苦想,事到如今依旧是毫无头绪。他原以为自己已经要接近那个秘密了,但杜妃和张茂恭的事反而让三十年前的旧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起来。
仿佛就隔着临门一脚,就差一个关键的人物或是线索,好将这一切串联起来。
魏谦不由地心绪烦乱,右手恨恨地捶打榻沿,冷笑道:“要我说,令尊要怪也只怪恭王,谁教恭王识人不明。张茂恭是何许人也?世人皆知他德行有亏,早年为了攀附岳家,断然抛弃了原配。待后来中年丧妻,竟在扶灵回乡之时,传言与江陵的姑子有染。如这般私德败坏之人,又岂能轻信托付?”
魏谦正撒着气,突然脑中灵光一闪,似乎隐约间抓住了什么重要的线索,可待他再要细想时,却又捉摸不到了。
更不巧的是,门外已经传来了沙沙的脚步声。
魏谦转头看向沈鸿儒,却正迎上了沈鸿儒的视线。
两人各自心知,这或许是此生最后一次相见了,今后前路未卜,生死无论。
魏谦觉着在这临别的最后关头,总该说些什么才好,但又委实再无一字,更无一语可以言说了。就好似那戏文里的公孙杵臼和程婴,真到了诀别托付的关头,有些话说得多了反而多余,最终倒不如以命相酬来得痛快淋漓,无愧此心。
与满腹忧忡的魏谦不同,沈鸿儒一向静如古井的面容上竟罕见地浮现出一丝笑意来。
沈鸿儒说道:“魏道济,我当初也曾入诏狱中,你可想过,我又是如何能活下来的?”
========================================================================================================
赵宅前厅。
“昱王继位之日,便是黄淮汇浚之时。”
赵崇明这话一出,座上潘定冯植两人齐齐失色。
冯植惊疑不定,心中不断盘算着赵崇明话里的虚实,他心想即便是当朝首辅,怕也未必敢夸下这样的海口,毕竟老朱家那十多万的龙子龙孙可不是好惹的。
潘定却没有质疑赵崇明这句承诺的真假,只是他看向赵崇明的眼神是彻底冷了下来,仿佛是不认识赵崇明一般。
良久,潘定才冷冷说道:“赵尚书当真是好手段,先以权势相欺,再以名利相诱,如今又拿治河的功业来同潘某做交易。也不知在赵尚书心中,这天底下究竟还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拿来算计的?”
赵崇明只当没有听到潘定的讥讽,反问道:“潘公这是答应了?”
潘定的目光投向了那封弹劾韩公明的折子,淡淡回道:“于公于私,于情于理,潘某都无从相拒,如何能不应?”
赵崇明拱了拱手道:“潘公大义。”
这话此时若是换别人说,潘定只会认为是讽刺,可他却明白赵崇明这话是真心实意,而这,也正是让潘定心中无比愤怒而又悲哀的原因。
潘定抬手拿起那封折子,拢入袖中,说道:“待此事一了,老夫自会告老还乡。”
冯植一听,立马站起身来……
内宅之外,风雪不息。
而室内,沈鸿儒正端坐在榻前的墩凳上,正捻起一根银针,在火上细细淬着,一边回忆道:“我自记事时起,一直随先父在太医院中任事。后来世子入了宫,在太后宫中寄养,我便被差遣去做了侍药的医童。他在宫里的那些年,日子过得并不好,先是不习北地的水土,常得用药调养着。他虽有皇子的名位,但圣上和太后对他少有看顾,加之后来杜氏和皇后又先后都有了身孕,诞下龙嗣,他的处境也就更是窘迫了。再后来,甚至连在东阁服侍的宫女都不十分敬着他。”
魏谦此前不曾听过赵崇明在宫里的经历,如今听沈鸿儒讲来,真是心疼不已。可他转又想到,沈鸿儒陪小胖子在宫里待了好些年头,一时间肚里又止不住冒起酸水来。
沈鸿儒将烫得发红的银针缓缓扎入魏谦左腿的风市穴,抬头问道:“可有知觉?”
魏谦面无表情地摇了摇头。
沈鸿儒转动针头,仔细收了针,继续说道:“我记得那是永靖十五年九月初三,正值寒露,那日寅时,我照例去往东阁送药。可在值房时,先父却拉住了我,暗中灌了我半碗黑豆。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当日我为他送去的,乃是一碗附子汤。”
魏谦一听,虽然不明白当初那位“天枢”沈太医到底是什么用意,但还是下意识捏紧了拳头。他好歹在这个世界活了三十多年,自然知道附子是有毒的,而黑豆和绿豆能缓解毒性。
魏谦冷嘲道:“令尊倒是舐犊情深。只是可惜,黑豆虽能解附子,却解不开你的死局。”
所谓“侍药”,自然是要“试药”的,如果服药的人出了差池,无论是医童,内侍还是医官,最后都免不了会被追究。沈鸿儒身为医童,即便不因附子而死,后边一旦交由东厂追查起来,最后怕是也没多少活路。
沈鸿儒没有什么反应,而是又挑了一根银针,按住魏谦左脚的膝盖,缓缓扎入足三里。
“这次可有知觉?”
这次魏谦竟隐隐感觉到一股如游丝般的痛意,于是回答道:“若有若无吧。”
沈鸿儒点了点头,待收完针后,答非所问地说了一句:“其实我并非先父所亲生。”
魏谦闻言不禁愕然,但转头想,又觉得是在情理之中,毕竟谁会愿意让自己亲生的孩子去当试药的医童,去行那有死无生的险事。
沈鸿儒转身又煨了一根银针,说道:“附子虽有热毒,但先父在炮制之时特意控制了毒性,并不致命。只是,万万不想那日,杜妃先往东阁送去了贝母汤,原是给昱王的,偏也给他送去了一碗。川贝本是补益之药,可一旦遇上附子,便是剧毒。”
听到这,要不是知道赵崇明后来没事,魏谦差点跳起来不可。
魏谦强行撑起身子,忙问道:“那后来呢?”
沈鸿儒正要扎针,见魏谦动作,按住道:“你先别动。”
“你快说后来如何了?”
沈鸿儒摇了摇头,道:“后来的事你也便知道了,杜妃因此事畏罪自戕,宫里对外则托称是暴病而亡。”
“我哪里是要问你这些了!”
沈鸿儒不动声色地抬头看了魏谦一眼,而后又低下头去,说道:“我那时在诏狱里,对外头的情形并不清楚。待我出狱之时,他也已经出宫离京了。我后来只听说,当时为了解他的热毒,太医不得不用了许多性寒的猛药。只是如此一来,虽保住了性命,但到底是伤了本元,因此免不了有体虚畏寒之症。”
魏谦听来,不禁已是眼眶发热。他想起两人年少的时候,只要一到秋冬时节,入夜后赵崇明总是手脚冰凉,就连白日里温书的时候还得不停呵手。
那时候,他还常笑话小胖子不禁冷来着。
可即便过了这么多年,赵崇明冬日里也总畏寒,因此魏谦一直让魏己备着手炉。
魏谦正想着往事出神,沈鸿儒出声唤回了他:“你且忍住,这次许是有些疼的。”
魏谦往沈鸿儒手上定睛看去,下意识就咽了咽唾沫。只见沈鸿儒捻着一根近两指长的银针,在灯上烧得通红后,朝魏谦左腿膝盖的一处穴位径直刺了进去。
很快,一股锥心剜骨而又无比熟悉的疼痛又一次汹涌而来,尽管魏谦咬着牙没有出声,但不过片刻,额上已是冷汗成流,浸了眉头。
看这情形,沈鸿儒也不消问魏谦疼不疼了,只递过去一方绢布汗巾,安慰道:“觉着痛,才是好事。”
魏谦喘着粗气,随手擦完汗后便将汗巾扔到榻下,没好气道:“这好事给你,你要不要?”
沈鸿儒没有接魏谦的气话,继续说道:“日后好好调养的话,下地当是无虞。但要想恢复如常,怕是不能了。”
对这个结果,魏谦反而有些意外,他一早只以为自己这条腿多半是废了。甚至,转头想到以后不能让赵崇明背着,魏谦心中反而有些悻悻。
魏谦道:“我自晓得,这次能捡回条命已经是万幸了。对了,令尊当年为什么要送附子汤?”
“先父不会自作主张,当是受了恭王的密令。”
一听是恭王的授意,魏谦只一凝神细想,也就猜出了大半的来龙去脉。八成是因为当年恭王府接连夭折了两位幼子,恭王一脉便只剩下了赵崇明这一根独苗,恭王于是不得不兵行险着,而后上书永靖帝,自称时日无多,想见长子最后一面。恭王在上书里极尽哀婉恳切之语,而此时赵崇明又险些折在了宫里,因此,永靖帝即便是明知恭王此举多半有诈,但为了避免担上苛待手足的名声,最后不得不让赵崇明回去一趟。
“那杜妃为何要送那碗川贝呢?”魏谦又问。
沈鸿儒摇了摇头:“这原是我要问你的事。”
魏谦不免尴尬,回想起沈鸿儒之前的反应,也难怪沈鸿儒不敢相信杜妃也是恭王的人。如果杜妃是局外人的话,那么那碗川贝汤还可以说是无心之举,但杜妃如果也是局里的一颗棋子的话,又为何要送去川贝汤要害赵崇明的性命呢?
魏谦很快想到了一种可能,那就是杜妃背叛了恭王。但这种可能却又有一处矛盾说不通,那就是沈鸿儒。杜妃必定是知道沈太医底细和计划的,不然也不会想到用川贝汤。既然如此的话,那作为沈太医养子的沈鸿儒日后就无论如何不可能在太医院任职,更不可能成为太医院院判,甚至在御前侍奉。
魏谦于是问道:“那令尊后来如何了?”
沈鸿儒回道:“掺和进这种宫闱隐秘之中,又岂能保全。我从诏狱出来的时候,先父已经自缢而亡,只在隐秘处与我留下了一封遗书。遗书里只自陈了身世,告知了他收养我的原委与私心,望我日后能好好活下去。”
听到这,魏谦腹中五味杂陈,沉默了下来。沈鸿儒虽然话语平静,毫无波澜,可魏谦分明能感受到埋藏在这些陈年旧事底下的那些如山一般的沉重与悲哀。
魏谦想起自己当年虽接连失了怙恃,又被魏氏驱逐,但好歹身边一直有赵崇明陪着。却不知一般年纪的沈鸿儒,当初是如何孤零零地在这个人世活下来的。
沈鸿儒似是想到了什么,又说道:“不过,先父在遗书最末处倒是提及了一个人,说此人忘恩负义,背主求荣,只恨不能与其共死。”
“是谁?”
沈鸿儒答道:“张茂恭。”
“是他?!”魏谦心神一震,竟然是张茂恭。
张茂恭张阁老的大名,魏谦自然是听过的,甚至魏谦记得自己和张茂恭也算有过一段缘分的。当年长沙城上元节的灯会上,赵崇明赢来的那两盏并蒂莲花灯正是张茂恭亲手扎的。
魏谦回想往事,当初李衡临终托付之时,的确提及过恭王在朝堂上的布置。自永靖帝继位后,恭王就在湖广和江西挑选了数名士子,暗中扶持。但这些人的名姓,还有后来的前程如何,李衡也并不清楚,魏谦自然更无从知晓。
可魏谦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位宰执过大明的张阁老,竟然也曾经是恭王的人。
不过联想到张茂恭的仕途经历,魏谦反而不觉得意外了。
要说这世间最了解永靖帝性格与软肋的人,怕是再无人能比得过身为同母胞弟的恭王了。张茂恭当初如果是受了恭王的襄助和点拨,那么后来能得以幸进,平步青云,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个时代活得越久,魏谦也就越加佩服恭王那通天般的手段,甚至到了惧怕的地步。竟然能在十数年内,在永靖帝眼皮子底下,凭空扶持出一位股肱阁臣来。只可惜最后这位张阁老还是尾大不掉,背叛了恭王。
魏谦转念一想又觉得哪里不对,以自家这位老丈人的心机和算计,不可能没有在张茂恭身上留有后手,用以反制。
当然,这些事如今看来都不再重要的,很多谜团和恩怨,注定会永远埋藏在地下。魏谦真正关心的还是恭王用来对付永靖帝的手段。不出魏谦所料的话,恭王费尽心力地扶持出了一位阁臣,那么这记神来之笔,多半就应在张茂恭的身上了。
沈鸿儒见魏谦面露沉思状,久久不语,因此也没有出声搅扰。
可饶是魏谦冥思苦想,事到如今依旧是毫无头绪。他原以为自己已经要接近那个秘密了,但杜妃和张茂恭的事反而让三十年前的旧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起来。
仿佛就隔着临门一脚,就差一个关键的人物或是线索,好将这一切串联起来。
魏谦不由地心绪烦乱,右手恨恨地捶打榻沿,冷笑道:“要我说,令尊要怪也只怪恭王,谁教恭王识人不明。张茂恭是何许人也?世人皆知他德行有亏,早年为了攀附岳家,断然抛弃了原配。待后来中年丧妻,竟在扶灵回乡之时,传言与江陵的姑子有染。如这般私德败坏之人,又岂能轻信托付?”
魏谦正撒着气,突然脑中灵光一闪,似乎隐约间抓住了什么重要的线索,可待他再要细想时,却又捉摸不到了。
更不巧的是,门外已经传来了沙沙的脚步声。
魏谦转头看向沈鸿儒,却正迎上了沈鸿儒的视线。
两人各自心知,这或许是此生最后一次相见了,今后前路未卜,生死无论。
魏谦觉着在这临别的最后关头,总该说些什么才好,但又委实再无一字,更无一语可以言说了。就好似那戏文里的公孙杵臼和程婴,真到了诀别托付的关头,有些话说得多了反而多余,最终倒不如以命相酬来得痛快淋漓,无愧此心。
与满腹忧忡的魏谦不同,沈鸿儒一向静如古井的面容上竟罕见地浮现出一丝笑意来。
沈鸿儒说道:“魏道济,我当初也曾入诏狱中,你可想过,我又是如何能活下来的?”
========================================================================================================
赵宅前厅。
“昱王继位之日,便是黄淮汇浚之时。”
赵崇明这话一出,座上潘定冯植两人齐齐失色。
冯植惊疑不定,心中不断盘算着赵崇明话里的虚实,他心想即便是当朝首辅,怕也未必敢夸下这样的海口,毕竟老朱家那十多万的龙子龙孙可不是好惹的。
潘定却没有质疑赵崇明这句承诺的真假,只是他看向赵崇明的眼神是彻底冷了下来,仿佛是不认识赵崇明一般。
良久,潘定才冷冷说道:“赵尚书当真是好手段,先以权势相欺,再以名利相诱,如今又拿治河的功业来同潘某做交易。也不知在赵尚书心中,这天底下究竟还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拿来算计的?”
赵崇明只当没有听到潘定的讥讽,反问道:“潘公这是答应了?”
潘定的目光投向了那封弹劾韩公明的折子,淡淡回道:“于公于私,于情于理,潘某都无从相拒,如何能不应?”
赵崇明拱了拱手道:“潘公大义。”
这话此时若是换别人说,潘定只会认为是讽刺,可他却明白赵崇明这话是真心实意,而这,也正是让潘定心中无比愤怒而又悲哀的原因。
潘定抬手拿起那封折子,拢入袖中,说道:“待此事一了,老夫自会告老还乡。”
冯植一听,立马站起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