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闭着眼睛跪在佛像前,手里握着一串长长的佛珠,一颗一颗捻着,口中念念有词。
跪了一个时辰,宫婢弯身上前,给陈芸递了个眼色,陈芸见状便上前劝道,“太后娘娘,用膳的时辰到了,您的诚心佛祖一定会感念到,还望您保重自己的身子。”
太后听了这话睁开了眼睛,伸出一只骨瘦嶙峋的手,陈芸和那宫婢便一左一右搀着太后站了起来。
太后只觉得一站起来一阵头昏目眩,如果不是身边两个人扶着,她肯定会摔倒在地。
“哀家还是老了,跪了这一会儿功夫就站不起来了。”
陈芸已经在宫里陪了太后五日了,这五日,这位太后上午要来佛堂念经,下午要回房抄经,每日如是,陈芸也就每日伴着做这些事。
礼佛让人静心,陈芸看着眼前这位苍老甚于真实年纪的妇人,她眼角眉梢皆是慈祥,就像快要见底的潜溪,明明已经要枯竭了,却依然明亮清澈。若不是孟璋曾经告诉过她,这个女人年轻的时候曾经伙同自己儿子谋算了皇上,事成后又逼死了皇后,到了如今已经辅佐当今圣上十余载,圣上的每一份杀伐决断也许都会有她的参与,陈芸真的不相信自己眼前的柔弱妇人竟然会这般精明算计。
她如此笃信神明,日日念经礼佛,是否也是因为心有不安呢?
不知道寄情于神明是否真的能静心,反正陈芸的心是从来没静下来过。
孟璋已经走了三天了,那日她站在城墙上,看着他统领大军、挂帅上马,一身锃亮的铠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比铠甲更亮的是他脸上的神采,不同于初识的冷漠老成,也不同于与她相处时的缱绻温柔,这个时候的孟璋是那么意气风发,她好像不认识他,又好像重新认识了他。
她不得不承认,在那一刻,她深深感到自己配不上他,在那样的场合,就算有机会,她也不一定有勇气上前和他并肩而立。
“陈芸,哀家问你,如果哀家只给你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你离开璋儿,另一个选择是你留在璋儿身边,但却永远无名无分,你会选择哪一个。”
太后这几天总喜欢问陈芸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陈芸一怔,略微思忖了一刻,微笑答道,“只要殿下一日视我为妻,我便不会离开殿下。”
太后侧头盯着陈芸看了一会儿,这个陈芸面上虽是温柔和顺,眉宇间却总是有一股倔强固执,和她派人在民间打探听来的陈芸倒是有些不同。
陈芸扶着太后坐在案前,之后自觉地退至太后身侧,宫婢正要上前布菜,太后挥挥手,“都下去吧。”
几个宫婢只是略微僵了一刹,便各自垂首退到外间等着伺候了。陈芸也要退下,却被太后叫住:
“你坐下,上次哀家想留你和璋儿吃顿便饭,最后你跟璋儿倒跑了,这次你就在哀家眼皮子底下,难不成还想跑不成?”
那一日孟璋想把她送到乡下,最后却被张公公请到了宫里,她进了宫,却再也没有出去过。
陈芸也不推辞,谢了恩就在太后对面坐下。
“哀家还是第一次和一个民女同席而坐。”太后笑的和善,“你平日和璋儿用膳也是如此么?”
陈芸平时吃饭确实和孟璋不太讲究礼节,也没有下人伺候,有的时候甚至是孟璋给她夹菜哄她吃饭,当然,这些都是不能为人道的,陈芸只得回道,“殿下平日事务繁忙,民女很少有机会和殿下用膳,若说同席而坐,还是民女和殿下在岭南时的事了。”
太后抿唇一笑,“哀家曾听璋儿说过,你是遭人陷害才流落到岭南的,可是郑大人一家对你不好?”
陈芸有些坐立难安,太后先是问她平日是怎么和孟璋吃饭的,现在又是提到了郑家,每个问题都有套等着她,她若是不假思索匆忙答道,很可能会被太后寻了错处大作文章。
“民女确实是遭人陷害,在被劫持的途中阴差阳错被殿下救下,但民女愚钝,并不知挟持民女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而郑大人一家如今已与民女毫无相干,民女只是一介妇人,不敢妄加议论朝廷命官。”
“你倒是谨慎,”只听太后一声轻笑,“你很怕哀家?”
陈芸站起来垂首答道,“民女只是敬畏太后娘娘。”
太后也站了起来,绕到陈芸身前,似是感慨,又似是无奈,“这几日毓秀频频进宫,非叫哀家把你还给她,这些都是璋儿叫她做的吧?你和璋儿一样,都拿哀家当吃人的妖怪,璋儿是哀家十月怀胎生下的儿子,你又是他心尖上的人,哀家为何要加害你们?”
说着,太后将自己的念珠端到陈芸眼前,“这‘星月无患子佛珠手串’是璋儿刚回京时在岚山寺为哀家求的,哀家日日夜夜带在身旁,这几日,哀家一直跪在佛祖面前,求神明保佑我天朝江山稳固,求我君与突厥人一战旗开得胜,你与其说哀家是为天朝求的,倒不如说哀家只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平安回来。”
岚山寺……那是他们初见的地方,想必这手串应该就是孟璋在那日求的。
陈芸抬眸恰好对上了太后的眼睛,她眼含泪光,似是失望又似是期望。
陈芸有些动容,孟璋毕竟是她的儿子,骨肉连心,她对孟璋的担忧并不一定比自己少。
太后接着又说,“你以为哀家和皇上是怕璋儿功高盖主所以才对他出征百般阻挠么?”
陈芸默声,一次又一次,皇上不让孟璋回边境,又逼他交兵权,种种行径陈芸很难不往那方面想。
“边境如今疫病横行,皇上和哀家再狠心也不会把璋儿往那种地方送。璋儿的品性哀家最了解,你以为哀家把你接进宫里来是为了提防璋儿?”
疫病……
仿佛电光火石,许多原先想不通的事情在这一刻都清晰明了。
为什么孟璋会不让她随军,为什么孟璋会不让他进宫……
太后见了陈芸这样的表情并不震惊,“璋儿临走前,还要求哀家要瞒着你这件事。你是他最信任的人,可是眼见着璋儿去送死,你却从未阻拦过,你何德何能当得起璋王妃?”
不知者不罪,陈芸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她此时却一点也不想用这个理由安慰自己。她从来没有一刻像现在这样恨自己的无知。
她穿越前只想着念书读书过自己的小日子,穿越后也只是得过且过,一心想着有一日能躲在哪个山野林间悠闲自在的度过余生,从未动心思去好好经营自己的日子。
所以她被姨娘陷害,所以她被郑家人欺凌,所以她连自己的挚爱会面对什么样的凶险也不得而知。
她错不在做了什么,而在于她什么都不做。
“哀家年轻时也像你这般软弱可欺,可是并没有璋儿这样的男人愿意庇护哀家,你像极了年轻的哀家,但你却比哀家幸运。”太后最后这样对她说。
~~
太后将陈芸送回了璋王府,陈芸回了王府先派小厮给长公主府送了个信,告诉毓秀:她出宫了。
李嬷嬷亲自服侍陈芸换了衣服,她事先曾得孟璋嘱咐,如果陈芸回来了,一定要劝她回到乡下、远离京都。
李嬷嬷正捉摸着怎么开口,忽然听陈芸问她,“京都离边境有多远?”
陈芸见李嬷嬷不答,又问道,“如果快马加鞭、不眠不休,从京都到青云镇需要几天?”
青云镇临近突厥人的领地,是天朝在边境的驻镇。
“最快也要七天,”李嬷嬷恭敬答道,“不过,您问这些做什么?”
“没什么,随便问问。青璇那丫头呢?”
青璇这丫头这几日总往外跑,李嬷嬷有心教训她一通,但念在这是陈芸的丫鬟,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陈芸此时问起来,李嬷嬷略微思忖了一下,也就实话实说了。
“劳烦嬷嬷派人把青璇找回来,我有话要问她。”
“再劳烦嬷嬷为我备好纸和炭笔,我有一些东西需要采买,我会在纸上写下来,东西有些多,不过都是些药具和药材,还劳烦嬷嬷派人为我走一趟药铺。”
“还请嬷嬷为我备好一辆马车,我下午要去西市一行。”
李嬷嬷还没见陈芸一下子提过这么多要求,又多是客客气气的,李嬷嬷事先得了孟璋吩咐,府中的钱银随意由她使唤,所以便一一应是,吩咐下人去办了。
李嬷嬷临出门前看了一眼陈芸,总觉得她这副表情和以前不一样了,却说不出来哪里不一样了。
跪了一个时辰,宫婢弯身上前,给陈芸递了个眼色,陈芸见状便上前劝道,“太后娘娘,用膳的时辰到了,您的诚心佛祖一定会感念到,还望您保重自己的身子。”
太后听了这话睁开了眼睛,伸出一只骨瘦嶙峋的手,陈芸和那宫婢便一左一右搀着太后站了起来。
太后只觉得一站起来一阵头昏目眩,如果不是身边两个人扶着,她肯定会摔倒在地。
“哀家还是老了,跪了这一会儿功夫就站不起来了。”
陈芸已经在宫里陪了太后五日了,这五日,这位太后上午要来佛堂念经,下午要回房抄经,每日如是,陈芸也就每日伴着做这些事。
礼佛让人静心,陈芸看着眼前这位苍老甚于真实年纪的妇人,她眼角眉梢皆是慈祥,就像快要见底的潜溪,明明已经要枯竭了,却依然明亮清澈。若不是孟璋曾经告诉过她,这个女人年轻的时候曾经伙同自己儿子谋算了皇上,事成后又逼死了皇后,到了如今已经辅佐当今圣上十余载,圣上的每一份杀伐决断也许都会有她的参与,陈芸真的不相信自己眼前的柔弱妇人竟然会这般精明算计。
她如此笃信神明,日日念经礼佛,是否也是因为心有不安呢?
不知道寄情于神明是否真的能静心,反正陈芸的心是从来没静下来过。
孟璋已经走了三天了,那日她站在城墙上,看着他统领大军、挂帅上马,一身锃亮的铠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比铠甲更亮的是他脸上的神采,不同于初识的冷漠老成,也不同于与她相处时的缱绻温柔,这个时候的孟璋是那么意气风发,她好像不认识他,又好像重新认识了他。
她不得不承认,在那一刻,她深深感到自己配不上他,在那样的场合,就算有机会,她也不一定有勇气上前和他并肩而立。
“陈芸,哀家问你,如果哀家只给你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你离开璋儿,另一个选择是你留在璋儿身边,但却永远无名无分,你会选择哪一个。”
太后这几天总喜欢问陈芸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陈芸一怔,略微思忖了一刻,微笑答道,“只要殿下一日视我为妻,我便不会离开殿下。”
太后侧头盯着陈芸看了一会儿,这个陈芸面上虽是温柔和顺,眉宇间却总是有一股倔强固执,和她派人在民间打探听来的陈芸倒是有些不同。
陈芸扶着太后坐在案前,之后自觉地退至太后身侧,宫婢正要上前布菜,太后挥挥手,“都下去吧。”
几个宫婢只是略微僵了一刹,便各自垂首退到外间等着伺候了。陈芸也要退下,却被太后叫住:
“你坐下,上次哀家想留你和璋儿吃顿便饭,最后你跟璋儿倒跑了,这次你就在哀家眼皮子底下,难不成还想跑不成?”
那一日孟璋想把她送到乡下,最后却被张公公请到了宫里,她进了宫,却再也没有出去过。
陈芸也不推辞,谢了恩就在太后对面坐下。
“哀家还是第一次和一个民女同席而坐。”太后笑的和善,“你平日和璋儿用膳也是如此么?”
陈芸平时吃饭确实和孟璋不太讲究礼节,也没有下人伺候,有的时候甚至是孟璋给她夹菜哄她吃饭,当然,这些都是不能为人道的,陈芸只得回道,“殿下平日事务繁忙,民女很少有机会和殿下用膳,若说同席而坐,还是民女和殿下在岭南时的事了。”
太后抿唇一笑,“哀家曾听璋儿说过,你是遭人陷害才流落到岭南的,可是郑大人一家对你不好?”
陈芸有些坐立难安,太后先是问她平日是怎么和孟璋吃饭的,现在又是提到了郑家,每个问题都有套等着她,她若是不假思索匆忙答道,很可能会被太后寻了错处大作文章。
“民女确实是遭人陷害,在被劫持的途中阴差阳错被殿下救下,但民女愚钝,并不知挟持民女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谁。而郑大人一家如今已与民女毫无相干,民女只是一介妇人,不敢妄加议论朝廷命官。”
“你倒是谨慎,”只听太后一声轻笑,“你很怕哀家?”
陈芸站起来垂首答道,“民女只是敬畏太后娘娘。”
太后也站了起来,绕到陈芸身前,似是感慨,又似是无奈,“这几日毓秀频频进宫,非叫哀家把你还给她,这些都是璋儿叫她做的吧?你和璋儿一样,都拿哀家当吃人的妖怪,璋儿是哀家十月怀胎生下的儿子,你又是他心尖上的人,哀家为何要加害你们?”
说着,太后将自己的念珠端到陈芸眼前,“这‘星月无患子佛珠手串’是璋儿刚回京时在岚山寺为哀家求的,哀家日日夜夜带在身旁,这几日,哀家一直跪在佛祖面前,求神明保佑我天朝江山稳固,求我君与突厥人一战旗开得胜,你与其说哀家是为天朝求的,倒不如说哀家只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平安回来。”
岚山寺……那是他们初见的地方,想必这手串应该就是孟璋在那日求的。
陈芸抬眸恰好对上了太后的眼睛,她眼含泪光,似是失望又似是期望。
陈芸有些动容,孟璋毕竟是她的儿子,骨肉连心,她对孟璋的担忧并不一定比自己少。
太后接着又说,“你以为哀家和皇上是怕璋儿功高盖主所以才对他出征百般阻挠么?”
陈芸默声,一次又一次,皇上不让孟璋回边境,又逼他交兵权,种种行径陈芸很难不往那方面想。
“边境如今疫病横行,皇上和哀家再狠心也不会把璋儿往那种地方送。璋儿的品性哀家最了解,你以为哀家把你接进宫里来是为了提防璋儿?”
疫病……
仿佛电光火石,许多原先想不通的事情在这一刻都清晰明了。
为什么孟璋会不让她随军,为什么孟璋会不让他进宫……
太后见了陈芸这样的表情并不震惊,“璋儿临走前,还要求哀家要瞒着你这件事。你是他最信任的人,可是眼见着璋儿去送死,你却从未阻拦过,你何德何能当得起璋王妃?”
不知者不罪,陈芸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她此时却一点也不想用这个理由安慰自己。她从来没有一刻像现在这样恨自己的无知。
她穿越前只想着念书读书过自己的小日子,穿越后也只是得过且过,一心想着有一日能躲在哪个山野林间悠闲自在的度过余生,从未动心思去好好经营自己的日子。
所以她被姨娘陷害,所以她被郑家人欺凌,所以她连自己的挚爱会面对什么样的凶险也不得而知。
她错不在做了什么,而在于她什么都不做。
“哀家年轻时也像你这般软弱可欺,可是并没有璋儿这样的男人愿意庇护哀家,你像极了年轻的哀家,但你却比哀家幸运。”太后最后这样对她说。
~~
太后将陈芸送回了璋王府,陈芸回了王府先派小厮给长公主府送了个信,告诉毓秀:她出宫了。
李嬷嬷亲自服侍陈芸换了衣服,她事先曾得孟璋嘱咐,如果陈芸回来了,一定要劝她回到乡下、远离京都。
李嬷嬷正捉摸着怎么开口,忽然听陈芸问她,“京都离边境有多远?”
陈芸见李嬷嬷不答,又问道,“如果快马加鞭、不眠不休,从京都到青云镇需要几天?”
青云镇临近突厥人的领地,是天朝在边境的驻镇。
“最快也要七天,”李嬷嬷恭敬答道,“不过,您问这些做什么?”
“没什么,随便问问。青璇那丫头呢?”
青璇这丫头这几日总往外跑,李嬷嬷有心教训她一通,但念在这是陈芸的丫鬟,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陈芸此时问起来,李嬷嬷略微思忖了一下,也就实话实说了。
“劳烦嬷嬷派人把青璇找回来,我有话要问她。”
“再劳烦嬷嬷为我备好纸和炭笔,我有一些东西需要采买,我会在纸上写下来,东西有些多,不过都是些药具和药材,还劳烦嬷嬷派人为我走一趟药铺。”
“还请嬷嬷为我备好一辆马车,我下午要去西市一行。”
李嬷嬷还没见陈芸一下子提过这么多要求,又多是客客气气的,李嬷嬷事先得了孟璋吩咐,府中的钱银随意由她使唤,所以便一一应是,吩咐下人去办了。
李嬷嬷临出门前看了一眼陈芸,总觉得她这副表情和以前不一样了,却说不出来哪里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