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她上书自请废后,什么时候我就放她出来。”皇帝放下茶盏,往后面舒舒服服的依靠,眯着眼睛答道。
秀兰看他这样不知为何有些心寒,她呆了一会儿,还是忍不住问:“若是有朝一日郎君心里眼里有了旁人,可也会这般待我?”
皇帝听了她的话先是失笑,以为她又在借故刺他,可是抬眼望去,只见秀兰面上有些怅然,神色不似是跟他调笑的模样,倒真像是有些担忧了。他就有些不悦了。
“怎么你心里就认定了我会负心无义呢?我待你还有什么地方不周到吗?这几年我眼里可当真看了旁人?我就快把你捧在掌心含在口里了,你怎么心里还是这么疑神疑鬼?”
他的声音虽然不大,可语气中的不悦人人都能听出来,宫人们已经悄悄退下,室内只余他们二人。秀兰抬头看皇帝,正对上他有些不满的双眼,她回想了一下这两年的日子,昏君待她确实已算不错,尤其他还是个皇帝。
于是秀兰就也往榻里面挪了挪,主动伸手去握住皇帝的手,解释道:“就是因五郎你待我实在很好,我就更是患得患失,怕自己有一天不得你喜欢,步了皇后的后尘。”
皇帝叹了口气,坐起身抱住秀兰,亲了亲她的脸颊:“你跟她怎么相同。”亲着亲着亲到了嘴唇,在深吻前又嘱咐了一句:“以后不许提她。”然后就按住秀兰为所欲为起来。
第二日两人带着阿鲤跟太后告辞,回了秋塘里的大宅。从这天到正月十五上元节,三个人过得分外悠闲,玩的是不亦乐乎。到上元节,皇帝还履行承诺,悄悄带着秀兰和阿鲤在从人的簇拥下出去赏了一回灯。
年过完,各级衙门也都开始照常办公,只有皇帝的玩心还没收,带着人出去打了两回猎,夏起借着这个机会,跟皇帝又重新亲热起来,开始常来常往于秋塘里大宅。
秀兰看他就满心厌恶,连听到他的名字都不舒服,于是决定再给皇帝找点事做。她听章怀云和赵和恩说,专科在各级官学遭到冷遇,就连国子监都没几个人去听课,就把这件事讲给了皇帝听。
皇帝一听自己眼皮子底下、国家最高学府,且国子监本来就开设了此类课程,如今竟是这么个情形,其余各地就更不用说了,偏偏这事竟没有一个大臣回报,他不免有些恼火,特意打发了人在京师周边各府各县了解情况。
结果据说各级官学因有入学考试,且对非生员出身的学生收取束脩,因此竟没几个人来报名入学,而在学的那些生员们,自然是一心要考举人,冷落这几门科目也是意料当中事。
皇帝听了一怒之下把几个大学士都找来,当面发了火,问他们为何不报。
其实几位大学士根本没把这事当回事,他们一向当此事是皇帝心血来潮玩玩罢了,所以交代下去就没有再管过,哪知道皇帝自己还去查了后续情况,现在还大发雷霆?
这也不能怪他们,大学士们哪个不是十年寒窗苦读,最后一级一级考到进士、入翰林院做庶吉士的?在他们这些人心中,只有儒家经典才是正道,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待考中后再学也不晚,且就算不学,也有属官可用,谁还认真把这些当成安身立命的根本啊?
在官学里开这些科目就更莫名其妙了,多少学子日夜苦读,一考就是二十年,也还未曾考中进士,哪有空闲去学这个?这不瞎耽误功夫么?最离奇的是,陛下竟然要给通过考试的人直接授官,那让其他一心往正道走的学子情何以堪?
可他们侍奉的这位帝王从来不听劝谏,劝不了那就只能消极怠工了,反正以这位的脾性,过几日有了新鲜玩意,就会把这事扔到脑后了。恰好之后有了武举的事,大臣们觉得这个是正道,也纷纷提出建议,心想有这么一件事忙,陛下早该把那无足轻重的事忘了,大伙乐得轻松。
谁也没想到会有今天。
几个大学士低头挨了半天训斥,上头的皇帝还没有停歇的迹象,罗严就瞥王恕,想让他说几句,可王恕也正觉理亏呢。他和其他几位还不一样,他是皇帝的先生,心里颇望着皇帝能“浪子回头”,因此见到皇帝在意此事,觉得是个让皇帝回归政务的好机会,所以根本没打算反驳打断皇帝。
过后甚至给皇帝上了一封折子,说这件事之所以会发生,实在是因为他们见到皇帝的机会太少,皇帝见到其他大臣的机会更少,上下言路不通,所以下情才不能上达,请皇帝恢复常朝。
皇帝扫了一眼折子,就让人直接归档了,谁天天乖乖的早早去上朝,谁是傻子!
当日他骂完了几个大臣,就让他们回去想办法、上建言,看怎么能改善目前的状况。
“难得这一回他们都没话说。”皇帝回去跟秀兰学的时候颇有些得意洋洋,就像是终于指出老师错误并让老师低头的学生一样,透着那么一点小人得志和二。
秀兰并没有戳穿他,而是问皇帝:“五郎对此事有何打算?”
皇帝兴致勃勃:“我要微服去国子监听一回课。”
“……”秀兰无语,国子监啊那可是!你说微服去就微服去了啊?那是随便就能去听课的地方吗?
谁知皇帝早有打算,夏起有个什么侄子进了国子监,还没正式去上学,他要顶替了去听听课。秀兰并没拦着,只是让范忠好好跟着。
皇帝去了一日,回来说:“几个博士学问都不坏,律法算学也是通的,可惜了,学生们大都志不在此。”
那是肯定的,能上国子监的,要么是为了镀金,要么是为了考进士做大官,谁会瞧得上钻研律法和算学?如今内阁权柄之大,天下谁人不垂涎?可能入阁的人哪一个不是两榜进士出身?近年更有非庶吉士不能入阁之说。
这天下的读书人,哪还能瞧得进别的?四书五经还看不过来,谁有闲功夫看那些?
所以国子监不是一个好的示范单位,秀兰想起这些天让人打听的事,问皇帝:“五郎可去过书院?听说咱们京师就有一所钟山书院,学子也不少呢。”
“怎么忽然提起书院了?”皇帝蹙眉,“我早想整治一番,这些书院聚众讲学,妄议朝事,实在可恶。”他听说过有人写文章讽刺他,不过他老人家大(懒)人(得)大(去)量(管),也就没与他们计较。
秀兰倒不知道这一节,只以为他是作为官方天然的不喜民办院校,就直说了自己的想法:“若是我们向书院招生,就是让各书院推荐律法、算学、天文、地理等学得好的学生,让他们来参加考试,通过了就给书院奖励,然后命他们继续开设此类课程,招收学生,下一次考试通过数达标了,再给赏赐,是不是比在官学推行更好些?”
这种方式可以取个名儿,叫做定向委培。
皇帝哼了一声:“他们哪会这么听话?”
“不听话就禁开书院!”秀兰眨眨眼,“各级官学可能有些盘根错节,倒不如书院好下手呢!”
皇帝听了琢磨半晌,一拍手:“这主意好,以后就让他们追本溯源,回到研究学问的正道上去,少毁谤朝事!”兴冲冲的出去找人商量去了。
秀兰留在原地呆了半晌,心里犹豫,我是不是出了什么馊主意?要不然为嘛昏君那么兴奋?
于是在二月里皇帝做生日之前,特地召见了直隶省内有影响力的各书院山长,给他们下达了一些政治任务,同时还给各书院分别派了两位督学,明面上自然说是为了推行律法、算学等科,好让各书院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山长们无从拒绝,只能领旨。
接着皇帝又下旨给各级官学,命官学免收束脩,学生只要通过入学试即许穿襕衫戴儒巾,同时可免其人差徭,若单科乡试一旦取中,待遇视同廪生,并可在州县衙门为吏。会试若取中则视情形可入各部及府衙为官,同时若有心考进士科,其后也视为具有举人功名,可于五年后直接参加春闱。
这旨意一到了内阁手里就被拦下了,几个大学士齐齐登门,跟皇帝又争了好些日子。
秀兰自己带着阿鲤玩,觉得这样真的很不错,再也不用担心昏君跟着他的老伙伴夏起又出去干坏事了!有那么多人帮她拖着昏君呢,嘿嘿,昏君有事做就好了呀。
等那边吵得差不多了,各做了一些让步以后,秀兰又提议让刑部提供案例,编纂律法科的教材,同时要把入学试的题目限定在一个水准,不要太难,不然就起不到招收寒门学子的目的了。
皇帝听了很高兴,立刻把编教材的事安排给了翰林院,省得他们又撺掇着重开经筵日讲!
作者有话要说:嘿嘿关于这两章提到的各种尝试大家看看就好勿较真
我只是想试试看如果这时候能不那么重文史哲开始发展一些自然科学会怎样
秀兰看他这样不知为何有些心寒,她呆了一会儿,还是忍不住问:“若是有朝一日郎君心里眼里有了旁人,可也会这般待我?”
皇帝听了她的话先是失笑,以为她又在借故刺他,可是抬眼望去,只见秀兰面上有些怅然,神色不似是跟他调笑的模样,倒真像是有些担忧了。他就有些不悦了。
“怎么你心里就认定了我会负心无义呢?我待你还有什么地方不周到吗?这几年我眼里可当真看了旁人?我就快把你捧在掌心含在口里了,你怎么心里还是这么疑神疑鬼?”
他的声音虽然不大,可语气中的不悦人人都能听出来,宫人们已经悄悄退下,室内只余他们二人。秀兰抬头看皇帝,正对上他有些不满的双眼,她回想了一下这两年的日子,昏君待她确实已算不错,尤其他还是个皇帝。
于是秀兰就也往榻里面挪了挪,主动伸手去握住皇帝的手,解释道:“就是因五郎你待我实在很好,我就更是患得患失,怕自己有一天不得你喜欢,步了皇后的后尘。”
皇帝叹了口气,坐起身抱住秀兰,亲了亲她的脸颊:“你跟她怎么相同。”亲着亲着亲到了嘴唇,在深吻前又嘱咐了一句:“以后不许提她。”然后就按住秀兰为所欲为起来。
第二日两人带着阿鲤跟太后告辞,回了秋塘里的大宅。从这天到正月十五上元节,三个人过得分外悠闲,玩的是不亦乐乎。到上元节,皇帝还履行承诺,悄悄带着秀兰和阿鲤在从人的簇拥下出去赏了一回灯。
年过完,各级衙门也都开始照常办公,只有皇帝的玩心还没收,带着人出去打了两回猎,夏起借着这个机会,跟皇帝又重新亲热起来,开始常来常往于秋塘里大宅。
秀兰看他就满心厌恶,连听到他的名字都不舒服,于是决定再给皇帝找点事做。她听章怀云和赵和恩说,专科在各级官学遭到冷遇,就连国子监都没几个人去听课,就把这件事讲给了皇帝听。
皇帝一听自己眼皮子底下、国家最高学府,且国子监本来就开设了此类课程,如今竟是这么个情形,其余各地就更不用说了,偏偏这事竟没有一个大臣回报,他不免有些恼火,特意打发了人在京师周边各府各县了解情况。
结果据说各级官学因有入学考试,且对非生员出身的学生收取束脩,因此竟没几个人来报名入学,而在学的那些生员们,自然是一心要考举人,冷落这几门科目也是意料当中事。
皇帝听了一怒之下把几个大学士都找来,当面发了火,问他们为何不报。
其实几位大学士根本没把这事当回事,他们一向当此事是皇帝心血来潮玩玩罢了,所以交代下去就没有再管过,哪知道皇帝自己还去查了后续情况,现在还大发雷霆?
这也不能怪他们,大学士们哪个不是十年寒窗苦读,最后一级一级考到进士、入翰林院做庶吉士的?在他们这些人心中,只有儒家经典才是正道,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待考中后再学也不晚,且就算不学,也有属官可用,谁还认真把这些当成安身立命的根本啊?
在官学里开这些科目就更莫名其妙了,多少学子日夜苦读,一考就是二十年,也还未曾考中进士,哪有空闲去学这个?这不瞎耽误功夫么?最离奇的是,陛下竟然要给通过考试的人直接授官,那让其他一心往正道走的学子情何以堪?
可他们侍奉的这位帝王从来不听劝谏,劝不了那就只能消极怠工了,反正以这位的脾性,过几日有了新鲜玩意,就会把这事扔到脑后了。恰好之后有了武举的事,大臣们觉得这个是正道,也纷纷提出建议,心想有这么一件事忙,陛下早该把那无足轻重的事忘了,大伙乐得轻松。
谁也没想到会有今天。
几个大学士低头挨了半天训斥,上头的皇帝还没有停歇的迹象,罗严就瞥王恕,想让他说几句,可王恕也正觉理亏呢。他和其他几位还不一样,他是皇帝的先生,心里颇望着皇帝能“浪子回头”,因此见到皇帝在意此事,觉得是个让皇帝回归政务的好机会,所以根本没打算反驳打断皇帝。
过后甚至给皇帝上了一封折子,说这件事之所以会发生,实在是因为他们见到皇帝的机会太少,皇帝见到其他大臣的机会更少,上下言路不通,所以下情才不能上达,请皇帝恢复常朝。
皇帝扫了一眼折子,就让人直接归档了,谁天天乖乖的早早去上朝,谁是傻子!
当日他骂完了几个大臣,就让他们回去想办法、上建言,看怎么能改善目前的状况。
“难得这一回他们都没话说。”皇帝回去跟秀兰学的时候颇有些得意洋洋,就像是终于指出老师错误并让老师低头的学生一样,透着那么一点小人得志和二。
秀兰并没有戳穿他,而是问皇帝:“五郎对此事有何打算?”
皇帝兴致勃勃:“我要微服去国子监听一回课。”
“……”秀兰无语,国子监啊那可是!你说微服去就微服去了啊?那是随便就能去听课的地方吗?
谁知皇帝早有打算,夏起有个什么侄子进了国子监,还没正式去上学,他要顶替了去听听课。秀兰并没拦着,只是让范忠好好跟着。
皇帝去了一日,回来说:“几个博士学问都不坏,律法算学也是通的,可惜了,学生们大都志不在此。”
那是肯定的,能上国子监的,要么是为了镀金,要么是为了考进士做大官,谁会瞧得上钻研律法和算学?如今内阁权柄之大,天下谁人不垂涎?可能入阁的人哪一个不是两榜进士出身?近年更有非庶吉士不能入阁之说。
这天下的读书人,哪还能瞧得进别的?四书五经还看不过来,谁有闲功夫看那些?
所以国子监不是一个好的示范单位,秀兰想起这些天让人打听的事,问皇帝:“五郎可去过书院?听说咱们京师就有一所钟山书院,学子也不少呢。”
“怎么忽然提起书院了?”皇帝蹙眉,“我早想整治一番,这些书院聚众讲学,妄议朝事,实在可恶。”他听说过有人写文章讽刺他,不过他老人家大(懒)人(得)大(去)量(管),也就没与他们计较。
秀兰倒不知道这一节,只以为他是作为官方天然的不喜民办院校,就直说了自己的想法:“若是我们向书院招生,就是让各书院推荐律法、算学、天文、地理等学得好的学生,让他们来参加考试,通过了就给书院奖励,然后命他们继续开设此类课程,招收学生,下一次考试通过数达标了,再给赏赐,是不是比在官学推行更好些?”
这种方式可以取个名儿,叫做定向委培。
皇帝哼了一声:“他们哪会这么听话?”
“不听话就禁开书院!”秀兰眨眨眼,“各级官学可能有些盘根错节,倒不如书院好下手呢!”
皇帝听了琢磨半晌,一拍手:“这主意好,以后就让他们追本溯源,回到研究学问的正道上去,少毁谤朝事!”兴冲冲的出去找人商量去了。
秀兰留在原地呆了半晌,心里犹豫,我是不是出了什么馊主意?要不然为嘛昏君那么兴奋?
于是在二月里皇帝做生日之前,特地召见了直隶省内有影响力的各书院山长,给他们下达了一些政治任务,同时还给各书院分别派了两位督学,明面上自然说是为了推行律法、算学等科,好让各书院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山长们无从拒绝,只能领旨。
接着皇帝又下旨给各级官学,命官学免收束脩,学生只要通过入学试即许穿襕衫戴儒巾,同时可免其人差徭,若单科乡试一旦取中,待遇视同廪生,并可在州县衙门为吏。会试若取中则视情形可入各部及府衙为官,同时若有心考进士科,其后也视为具有举人功名,可于五年后直接参加春闱。
这旨意一到了内阁手里就被拦下了,几个大学士齐齐登门,跟皇帝又争了好些日子。
秀兰自己带着阿鲤玩,觉得这样真的很不错,再也不用担心昏君跟着他的老伙伴夏起又出去干坏事了!有那么多人帮她拖着昏君呢,嘿嘿,昏君有事做就好了呀。
等那边吵得差不多了,各做了一些让步以后,秀兰又提议让刑部提供案例,编纂律法科的教材,同时要把入学试的题目限定在一个水准,不要太难,不然就起不到招收寒门学子的目的了。
皇帝听了很高兴,立刻把编教材的事安排给了翰林院,省得他们又撺掇着重开经筵日讲!
作者有话要说:嘿嘿关于这两章提到的各种尝试大家看看就好勿较真
我只是想试试看如果这时候能不那么重文史哲开始发展一些自然科学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