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婳是个合格的资本家,即使知道那是可能让自己绞死的套锁,她也会将之卖出去,只为了能够得到的利益。因为套锁是否会套在自己脖子上尚且未知,但眼下的利益却是切实可见的。
易之理所当然认为这是不对的,但是问题在于即使他认为这并不应该,又能怎么样呢?说到底易之是个相对现实的人,在明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对方的情况下,想要他不断付出努力去劝说对方,这实在很困难。况且在旁敲侧击之后,易之就知道了白忆娥并非没有劝说过白婳,但是她的劝说对于白婳的意志毫无影响。
以天下为己任并不是个问题,可是世界永远是不会绕着你转动的。就像商业领域完全就不是易之所擅长的范畴,他再怎么想要做出巨大的改变也得先度量一下自己的能力范畴。所以当下的现实在于,一直的的确确没有任何手段或者方法,能够改变白婳的决定。
除非,他真的打算在大明的国土上开运动会。通过激进情绪煽动学生等人群,通过过激甚至暴力的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是易之能够这么做吗?
从一开始,易之就致力于让自己的学生有自我思想和看法,不轻易地被各种理念糊弄过去,做出过激的行为来。毕竟,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极度特殊的群体。同一件事情,由普通人做和由学生做,得到的结果和外界的反应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从某个角度来说,实际上,学生团体是一个政治团体,一个很容易被外界诱导,很多时候认死理,很多时候又没有固定的政治态度和趋向的团体。
煽动学生开运动会,实际上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然而这个口子一开,之后洪水就堵不住了。所以,易之绝对不可以这么做。
即使这样的选择,总让人有一种非战之罪的憋屈感。但易之明白,既然走在了这条道路上,遇到这一切都是一种必然。是选择放任心头的不痛快和这些腌臜事情较劲还是继续前行,将这一切抛在身后?至少他已经有所选择了。
而就像是易之有自己的选择,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向自己的道路一样,他身边的人,也是一样的。
每个人对于这个世界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自己的选择,他们做他们认为正确或者应该做的事情,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干涉到另外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决定对方应该如何走,如何做。就像易之改变不了岳激流在他眼中过分激进甚至无理取闹的态度,也难以改变赵静章保守温吞甚至让人觉得是得过且过的态度。
而如老师这样的职业之所以为人所敬畏,不过是因为他们能够对人们面对世界的态度产生一些影响罢了。
说是如此,易之却不可能看着白婳就这样继续出售相关物资。即使倒退回汉朝,出售战争物资给匈奴也是夷族之罪,何况如今?
身为文化界人士,除了嘴和笔杆子,易之似乎也没有别的什么武器了。
然而,即使是用笔杆子和嘴,也是有不同方式的。就像之前,易之是借助了自己的名气和上层的联系,直接向顾斯、朱鼎钧传达电报机的信息。然而这种“上达天听”的行为,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做的。因为这毕竟是一种对规则的破坏,仅仅能够在十分重大的事情上使用。如果易之有事没事就用这样的方式川大自己的思想,那么不论是文化圈还是政治圈,所有人都会觉得他这个人是在试图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当权者,这样就不好办了。
作为文化圈人士,即使做起来十分无力,但最正常的表达自己想法和干涉他人的手段,还是写文章。而这,现今也成为了易之最习惯的手法。
而想要达成抑制战争时期对外交易法案的目的,易之清楚,这种涉及到整个大明商业格局的情况的事情,不可能仅仅是面向上层决策者。他必须同时照顾到民众的感官,甚至因为目前大明家族资本和统治阶级的重合问题,需要利用民众力量倒逼上层。也就是说,必须要有煽动性。
不管煽动哪一群人,煽动总是必须要有的。即使易之打从心里觉得这并不是他所喜欢的方式。然而既然路只有一条高效而有力,那就先放下心里的不情愿,先着手实行再说其他。
提起煽动性,易之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地球上20世纪最著名的人之一,甚至在后世充满争议的被称为元首的人的演讲稿。他的演讲,已经是公认具有强烈的煽动性和号召力的文字,即使是经过翻译等等转录手段,人们一样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力量。
大明的情况和当时的德意志自然是不同的,但是许多立场,和人们所真正在意甚至捍卫的东西,还是一样的。
和陆建明告别,回到自己的房间之后,易之从抽屉里拿出稿纸,放在了书桌上。
这个时候他突然想起,自己好像已经十分习惯了用纸笔书写的方式,甚至对于当初高效率的键盘敲打陌生了起来。或者说,他已经是粉习惯了这个原本对他来说陌生的时代陌生的国家的许多事情,甚至于现在坐着许多他以为自己只会对华夏做的事情。就像自己生于斯长于斯,骨血里流淌这这片土地的芬芳一样,全心全意都是这里的一切。
已经很久没有想起过从前了吧?
但人怎么可以总是回忆从前呢?
思绪不过一掠而过,易之将钢笔在指间旋转几圈,然后落在了稿纸上。
“这一战很重要。”顾斯如是说。
“这一战很重要。”宋谦士重复这一句话。
对于易之遭遇的情况,此时此刻已经在海洋之上的他们不会十分清楚。或许身为特务头子的宋谦士会有了解?但是至少,目前为止事情的重点绝不会在易之身上。对于已经传承了五百多年的大明而言,当前的问题,理所当然是四国海军入侵的问题。
或许也不仅仅如此。
站在旗舰里,说出一样的话语的两个人,所处的立场是完全相悖的。
作为新兴阶层的权利代表的顾斯,效忠于皇族的死忠宋谦士。两个人都极度精明,他们都清楚,所谓的“这一战很重要”,并不简单地说是大明面对这些犯上作乱的家伙的一战很重要,而是隐藏在这一战之后,作为大明国内两大对立派别之间的争斗。
任何稍微对此有一点了解的人,都明白,在这一场战争当中,任何一点情况都可能成为两大派别互相攻讦的理由和□□,进而可能引发更大的波折。对于当前正遭遇着新崛起国家挑战的大明来说,内斗很大可能会造成问题,甚至到最后以大明多年的底蕴和积蓄,会意外被这些根本没有资格挑战大明的国家给掀翻了。
这是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谁都明白这一点。
无论是顾斯还是朱鼎钧以及他们身后的其他人,都需要在权衡保护大明利益的基础上,和对方派系进行斗争。
并非是在紧要关头这群人还不想着为大义而付出,仅仅是因为,这两个团体,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两个阶级,面对这一切,必然会有这样的反应罢了。或许其中的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然而有背叛阶级的个人,却从来不会有背叛阶级的阶级。这样的斗争,从一开始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身在领导者位置上的顾斯和朱鼎钧,已经是尽其所能地将事态控制下来了,否则在事情刚开始发生的时候,报纸上就应该充斥两大阶级不断指责对方的过错的情况。
到目前为止,对垒的两方海军已经有了几次遭遇,除了刚开始阶段大明方面被偷袭受到了一定损伤之后,之后大多情况下,各有胜负。而大明正在不断扳回前期损失所造成的劣势。毕竟说到底,这个最早进行改革,有着穿越者诸多超出时代的努力的国家,有底气。
所谓的底气就在于,面对绝大多数问题,只需要堂堂皇皇直接碾轧过去就可以了。就像唐朝,这个强盛的国家,百分之八十的战争都是输掉了的,然而它有足够的底气,输掉十次八次都绝不会伤筋动骨,活生生把那些敌对者彻底拖死!
以弱胜强或许是十分传奇而戏剧性的故事,然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断的以弱胜强未必是好事,因为这只意味着它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底蕴,在长时间的国家之间的争斗中,它会是被拖死的一方,不管有多么光荣的战绩。
只要能够控制国内的斗争情况,以大明的底蕴,将目前来犯的四国联军直接拖死是一种必然。
不过,能够减少损失,在短时间内解决对方的话,谁不会愿意这样呢?
只可惜,就算现阶段这样的斗争被压抑了,对于不能离开皇城的朱鼎钧和在外征战必然立下天大功劳的顾斯来说,矛盾在战争之后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易之理所当然认为这是不对的,但是问题在于即使他认为这并不应该,又能怎么样呢?说到底易之是个相对现实的人,在明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对方的情况下,想要他不断付出努力去劝说对方,这实在很困难。况且在旁敲侧击之后,易之就知道了白忆娥并非没有劝说过白婳,但是她的劝说对于白婳的意志毫无影响。
以天下为己任并不是个问题,可是世界永远是不会绕着你转动的。就像商业领域完全就不是易之所擅长的范畴,他再怎么想要做出巨大的改变也得先度量一下自己的能力范畴。所以当下的现实在于,一直的的确确没有任何手段或者方法,能够改变白婳的决定。
除非,他真的打算在大明的国土上开运动会。通过激进情绪煽动学生等人群,通过过激甚至暴力的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是易之能够这么做吗?
从一开始,易之就致力于让自己的学生有自我思想和看法,不轻易地被各种理念糊弄过去,做出过激的行为来。毕竟,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极度特殊的群体。同一件事情,由普通人做和由学生做,得到的结果和外界的反应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从某个角度来说,实际上,学生团体是一个政治团体,一个很容易被外界诱导,很多时候认死理,很多时候又没有固定的政治态度和趋向的团体。
煽动学生开运动会,实际上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然而这个口子一开,之后洪水就堵不住了。所以,易之绝对不可以这么做。
即使这样的选择,总让人有一种非战之罪的憋屈感。但易之明白,既然走在了这条道路上,遇到这一切都是一种必然。是选择放任心头的不痛快和这些腌臜事情较劲还是继续前行,将这一切抛在身后?至少他已经有所选择了。
而就像是易之有自己的选择,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向自己的道路一样,他身边的人,也是一样的。
每个人对于这个世界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自己的选择,他们做他们认为正确或者应该做的事情,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干涉到另外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决定对方应该如何走,如何做。就像易之改变不了岳激流在他眼中过分激进甚至无理取闹的态度,也难以改变赵静章保守温吞甚至让人觉得是得过且过的态度。
而如老师这样的职业之所以为人所敬畏,不过是因为他们能够对人们面对世界的态度产生一些影响罢了。
说是如此,易之却不可能看着白婳就这样继续出售相关物资。即使倒退回汉朝,出售战争物资给匈奴也是夷族之罪,何况如今?
身为文化界人士,除了嘴和笔杆子,易之似乎也没有别的什么武器了。
然而,即使是用笔杆子和嘴,也是有不同方式的。就像之前,易之是借助了自己的名气和上层的联系,直接向顾斯、朱鼎钧传达电报机的信息。然而这种“上达天听”的行为,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做的。因为这毕竟是一种对规则的破坏,仅仅能够在十分重大的事情上使用。如果易之有事没事就用这样的方式川大自己的思想,那么不论是文化圈还是政治圈,所有人都会觉得他这个人是在试图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当权者,这样就不好办了。
作为文化圈人士,即使做起来十分无力,但最正常的表达自己想法和干涉他人的手段,还是写文章。而这,现今也成为了易之最习惯的手法。
而想要达成抑制战争时期对外交易法案的目的,易之清楚,这种涉及到整个大明商业格局的情况的事情,不可能仅仅是面向上层决策者。他必须同时照顾到民众的感官,甚至因为目前大明家族资本和统治阶级的重合问题,需要利用民众力量倒逼上层。也就是说,必须要有煽动性。
不管煽动哪一群人,煽动总是必须要有的。即使易之打从心里觉得这并不是他所喜欢的方式。然而既然路只有一条高效而有力,那就先放下心里的不情愿,先着手实行再说其他。
提起煽动性,易之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地球上20世纪最著名的人之一,甚至在后世充满争议的被称为元首的人的演讲稿。他的演讲,已经是公认具有强烈的煽动性和号召力的文字,即使是经过翻译等等转录手段,人们一样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力量。
大明的情况和当时的德意志自然是不同的,但是许多立场,和人们所真正在意甚至捍卫的东西,还是一样的。
和陆建明告别,回到自己的房间之后,易之从抽屉里拿出稿纸,放在了书桌上。
这个时候他突然想起,自己好像已经十分习惯了用纸笔书写的方式,甚至对于当初高效率的键盘敲打陌生了起来。或者说,他已经是粉习惯了这个原本对他来说陌生的时代陌生的国家的许多事情,甚至于现在坐着许多他以为自己只会对华夏做的事情。就像自己生于斯长于斯,骨血里流淌这这片土地的芬芳一样,全心全意都是这里的一切。
已经很久没有想起过从前了吧?
但人怎么可以总是回忆从前呢?
思绪不过一掠而过,易之将钢笔在指间旋转几圈,然后落在了稿纸上。
“这一战很重要。”顾斯如是说。
“这一战很重要。”宋谦士重复这一句话。
对于易之遭遇的情况,此时此刻已经在海洋之上的他们不会十分清楚。或许身为特务头子的宋谦士会有了解?但是至少,目前为止事情的重点绝不会在易之身上。对于已经传承了五百多年的大明而言,当前的问题,理所当然是四国海军入侵的问题。
或许也不仅仅如此。
站在旗舰里,说出一样的话语的两个人,所处的立场是完全相悖的。
作为新兴阶层的权利代表的顾斯,效忠于皇族的死忠宋谦士。两个人都极度精明,他们都清楚,所谓的“这一战很重要”,并不简单地说是大明面对这些犯上作乱的家伙的一战很重要,而是隐藏在这一战之后,作为大明国内两大对立派别之间的争斗。
任何稍微对此有一点了解的人,都明白,在这一场战争当中,任何一点情况都可能成为两大派别互相攻讦的理由和□□,进而可能引发更大的波折。对于当前正遭遇着新崛起国家挑战的大明来说,内斗很大可能会造成问题,甚至到最后以大明多年的底蕴和积蓄,会意外被这些根本没有资格挑战大明的国家给掀翻了。
这是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谁都明白这一点。
无论是顾斯还是朱鼎钧以及他们身后的其他人,都需要在权衡保护大明利益的基础上,和对方派系进行斗争。
并非是在紧要关头这群人还不想着为大义而付出,仅仅是因为,这两个团体,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两个阶级,面对这一切,必然会有这样的反应罢了。或许其中的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然而有背叛阶级的个人,却从来不会有背叛阶级的阶级。这样的斗争,从一开始就成为了一种必然。身在领导者位置上的顾斯和朱鼎钧,已经是尽其所能地将事态控制下来了,否则在事情刚开始发生的时候,报纸上就应该充斥两大阶级不断指责对方的过错的情况。
到目前为止,对垒的两方海军已经有了几次遭遇,除了刚开始阶段大明方面被偷袭受到了一定损伤之后,之后大多情况下,各有胜负。而大明正在不断扳回前期损失所造成的劣势。毕竟说到底,这个最早进行改革,有着穿越者诸多超出时代的努力的国家,有底气。
所谓的底气就在于,面对绝大多数问题,只需要堂堂皇皇直接碾轧过去就可以了。就像唐朝,这个强盛的国家,百分之八十的战争都是输掉了的,然而它有足够的底气,输掉十次八次都绝不会伤筋动骨,活生生把那些敌对者彻底拖死!
以弱胜强或许是十分传奇而戏剧性的故事,然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断的以弱胜强未必是好事,因为这只意味着它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底蕴,在长时间的国家之间的争斗中,它会是被拖死的一方,不管有多么光荣的战绩。
只要能够控制国内的斗争情况,以大明的底蕴,将目前来犯的四国联军直接拖死是一种必然。
不过,能够减少损失,在短时间内解决对方的话,谁不会愿意这样呢?
只可惜,就算现阶段这样的斗争被压抑了,对于不能离开皇城的朱鼎钧和在外征战必然立下天大功劳的顾斯来说,矛盾在战争之后才会真正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