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王云清是东北沈阳人,祖辈是sd人氏,清咸丰年间举家闯关东到东北谋生。其父亲在沈阳城里以赶马车拉客为营生,母亲给人家缝缝补补的做点针线活。夫妇俩儿有两个儿子,老大就是王云清,老二王云龙,还有一个小女儿叫做王玉凤。一家五口过的是刚够糊口的清贫日子。
大多数男人当日子过得不顺的时候都爱靠喝酒来解忧,王云清的父亲就是这样。他心气挺高但又没什么本事,只能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的赶着辆马车拉客谋生,辛辛苦苦的挣点钱刚够养家糊口和养这个拉车的马,他憋着一肚子的牢骚没处宣泄就只能每天借酒浇愁。每当他喝酒喝多时就爱没完没了的发牢骚,会喷着满嘴酒气的把王家几代人的经历向几个孩子们唠叨一遍:“你们别看咱家现在穷的兜里就几个铜钱叮当乱响,咱家前辈在sd的时候可是有钱有势的人家。我太爷爷中过举人,当过县太爷,那时咱家里的好地连成一大片,咱王家的日子过得可风光了!方圆好几里的庄户人谁都得上赶着巴结着咱老王家!哎,谁知后来我爷爷耍钱,抽大烟,玩女人,光是小老婆就娶了五六个,他后来输钱输的卖房子卖地,连自己的姨太太都送给人家抵债,好端端的一个家就让他这么给败了。从这以后王家的后人一代不如一代,传到我这也只能干这赶大车伺候人的寒酸事儿!一天到晚点头哈腰辛辛苦苦的才能挣几个刚够糊口的小钱。唉,这日子过得真够烦心的!”
每当这时年少老成的王云清就会安慰爸爸:“爸,咱人穷志不短!古人不是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现在用心读书,长大后一定要考得功名。将来高官得坐骏马得骑,光宗耀祖长我王家威风!”虽然这只是孩子话,但说明王云清从小就志向高远,对这个有大志向又懂孝道的孩子,父母自然是十分喜爱,宁肯缺衣少食也要凑钱供他读书。
王云清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他刻苦读书的动力,少年时已是才华横溢饱读诗书了,然而现实的生活打破了他的读书做官悬壶济世的梦想。在清朝末年,整个国家已是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天灾**之下,王云清的家里已是一贫如洗,连想要每天吃顿饱饭都成了问题。他看见父母整天愁眉苦脸的样子,知道想要继续读书是不可能的,家里没钱呀。他认为自己长大了,不能再靠父母养活,于是他有了走出家门闯世界的想法,要到外面寻找自己发展的希望。老父不想让王云清辍学,但已无力供其读书,无奈之下只得同意他的想法。于是王云清告别父母,怀揣父亲借来的五块大洋只身来到了b市。
王云清初到京城时,人生地不熟,除了会读书写字之外没有任何谋生的手艺,很难找到合适的活计,父亲给的大洋很快就快要用完了,为了节省开支,他每天只吃一顿饭,晚上睡在澡堂子里。后来一个当铺掌柜的见王云清能写会算的,就请他做当铺的帐房。王云清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受不了那个掌柜的颐指气使,更看不惯当铺对当户黑心的盘剥,没干几天就撂挑子走了。以后他干过吹鼓手,当过药铺学徒和饭馆跑堂的。为了生计只要是包吃包住的活儿他几乎都做过。
王云清是个心怀大志的总想着出人头地的人,在北平却每天为生存而奔波劳累,一两年下来几经折腾也没混出个名堂。他想回家怕丢脸,总是在社会底层混心里又有所不甘,他只能默默的忍受,等待命运的转变。他每天都要在一天的劳累后挑灯夜读到半夜积累学识为科举做准备,他每天都幻想着不负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天下知。这是他人生中最痛苦、最难熬的一个时段。
在一九零五年,慈禧太后谕示天下:废科举,立新学。这道谕旨彻底断绝了千百年来读书人以科举考试搏取功名的路径。这对以读书来博取声名的王云清真是个晴天霹雳,没了科举考试他不知道自己今后的人生何去何从。在大清帝国积贫积弱之时,李鸿章等北洋大臣们站了出来,主张师法西学,师夷之术以制夷。他们兴起洋务运动:开工厂,办新学,建新军,以此来富国强兵。此时失意落魄的王云清听说清大朝廷在保定开办了陆军讲武堂,以先进的西方军事理念来培养中国未来的军事人才,他忽然感觉到自己有了咸鱼翻身的机会。王云清熟读历史,他知道古时投笔从戎,建功立业博取功名的大有人在,如张良、韩信、班超等人。王云清觉得自己与其在社会的底层碌碌无为,不如从军,也许会闯出一番新的天地,于是他当即返回沈阳老家向父母说了自己的想法。
听说自己的儿子要从军,老母亲不同意,她说:“自古兵匪一家,人家都说好男人不当兵。就说咱们沈阳城里这些当兵的,有好多原来都是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胡子,**抢掠无恶不作,你一个白面书生怎么能跟他们混在一块儿?”
老父亲倒是对大儿子的想法拍掌称是,他反驳老伴而说:“你们女人知道个什么!想当年帮着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张良、韩信、萧何那一个不是书生!我告诉你,在现今这世道要想做人上人,还就得玩枪杆子!耍笔杆子没用,谁有枪杆子谁才是爷!不过要是没有读书人为那些武夫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他们哪里成得了大气候?不是我吹牛,就我儿子这脑子比那些傻大兵强了不知多少倍,他进了军队里怎么也能混上个参谋、军师什么的,闹不准以后还成了张良、韩信似的人物呢!告诉你老婆子,反正儿子当兵的事情我赞成,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他投考军校!”
王云清说:“爸,不用您砸锅卖铁的,听说那军校是免费的,还发制服包吃住呢。”
老父亲闻听后高兴地一拍大腿:“嗬,那可是大好事儿呀!孩子你得赶快去报名,要不然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见父子二人意见一致,王母也就不阻拦了。
几天后父亲为王云清借了几块大洋做盘缠,他用力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儿子,当兵就是个把脑袋别在裤腰带里的行当,有种的你就去闯荡,闯不出来就小命玩完,闯出来就是一条光明大道!这今后就全凭你自己把握了!”王云清点点头,他轻轻地抱了一下哭成泪人的母亲,转过头大步流星地走了。
王鸿举来到保定报考陆军讲武堂,他因有文化基础,身体健康仪表堂堂,一考便中。一年后王云清因学业优秀被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日本留学时期,他的学业总是拔尖的学员之一。在日本留学毕业后他又被派到德国的军事学院深造,留学德国期间他游历了大半个欧洲,精通日,德,英,法等多国语言。王云清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的启蒙又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是当时青年军官中不可多得的人才,王云清回国后加入了北洋新军。当时中国的满清皇室已是日薄西山离寿终正寝不远了,北洋大臣和各路军阀把持政局,在这些军人中有不少是王云清的恩师和讲武堂时的同窗好友。王云清有留洋镀金的经历,在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战争中有勇有谋,立过战功,再加上恩师好友的极力提携,他做起官来顺风顺水,经多年拼打后荣升北洋军政府的陆军部高级长官。他高官得做骏马得骑,终于实现了儿时耀祖光宗的梦想。
王云清的太太是他从国外留学回b市后经朋友介绍认识的。太太张氏当时是前门外一个sx大商号老板的女儿,此女相貌端庄,性格温婉而且知书达理,王云清一见到张氏就满心欢喜。张氏的家人认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找一个北洋政府的高官做女婿算是高攀上了一个稳当的靠山,双方一拍即合。这桩婚姻虽是媒人撮合,俩人却是情投意合、相见恨晚。
王云清到北洋执政府任职后不再随着队伍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的,生活稳定了。他在京城置了宅院,把在沈阳的父母一家接了过来住。通过熟人在b市警察局给弟弟王云龙找了个差使,又做主把妹妹王玉蓉嫁给了他的的手下冯宣侠师长,妹妹玉蓉几年后随丈夫的军队去了sx。
王云清博古通今,留过洋,既精通国学又受过西方文化思潮的洗礼,算是军队中的新派人物,但是他在骨子里还是非常传统的。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后第二年王夫人生了一个女后儿,一连十几年她始终没把为老王家传宗接代的儿子给生出来;老父亲怕王云清绝后多次劝其纳妾生子,老娘也急得常到庙里为大儿子烧香求子。王云清虽然也时常为没有儿子而懊恼,但顾及夫妻间的感情他没有纳妾。他想过,以后夫人再不生儿子就把弟弟的孩子过继一个当儿子也就是了。就在王世清感觉求子无望之时,第二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儿子,全家大喜过望;两年后,儿子老三出世。在连得两个孙子后,王世清的老父亲没有牵挂的离开人世,母亲几年后也在睡梦中悄然走了。
王世清虽然有后了,但他的仕途却逐渐走了下坡。当时的中国政局就像一个大戏台,军阀政客争相粉末登场,皖系、直系、奉系,北方的军阀、南方的革命军,亲日的、亲英美的,生末净旦丑什么角儿都有。各种势力复杂交错,乱哄哄你方下台我又登场。各派军阀你打我杀烽烟四起,政局混乱官场**,官僚们为权势名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王云清也是身陷其中不得自拔。北洋政府倒台后新军阀上台,老的军阀途穷日暮偃旗息鼓,大部分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王云清离开官场后做起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寓公。平日里除了把玩古董字画,养花养鸟,就是翻译一些日本或德国出版的军事著作。日子虽然过的清闲,但不免消沉抑郁。这期间他曾应邀回到老家沈阳在东北军里任高级参谋,但做的并不顺心,几年后就辞官回到北平家中。
一九三七年日本军队在b市卢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入侵。一九三七年底在日本人的扶植下,一些汉奸在北平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日本人的授意下,这些民族败类四处招降纳叛。在这些叛国者中有一些是王云清当年的同学好友,他们找到王云清许以高官厚禄请他出山为日本人做事,来拜访的人几次都被王云清挡了回去。有几个日本高级将领以日本士官学校老同学的名义请其出山,都被王云清抱病推辞。
在早年王云清对日本这个国家是颇有好感的,他认为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逐渐的强盛起来,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走在中国的前头,日本的强大甚至超过某些西洋国家。他认为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值得中国好好学习,他非常痛惜清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然的话当今之中国一定是强大民主之中国,绝不输于日本。同僚中有人戏称他是亲日派,他不愿在头上顶个亲日派的帽子,他说自己是知日派,学日派,可是其骨子里还是对日本有亲近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对中国东三省的侵略和占领打破了他对日本的好感和幻象;日本军队对中国人的血腥屠杀更激起他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王云清虽然恨日本人,但他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主义者,他认为现在的中国方方面面都被日本远远地甩在后面,日本虽小但像一个实心的铁疙瘩,中国虽大却像一个松软的稻草人,日本的工业化文明比中国的农业化文明强大得多,现代化的日本军队是落后的中**队绝对不可能战胜的。他虽然是失败主义者,却又不甘心做亡国奴,更不愿意当汉奸,无奈之下只能用对占领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来表示对侵略者的抗议。
王云清膝下的大女儿淑珍到了该出嫁的时候,他把淑珍嫁给北平某中学一个授历史课的先生,他的这个大女婿叫麻良臣,是王云清在沈阳的一个远房表哥的儿子。“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占了东三省,麻良臣的母亲在事变当天被流弹击中身亡,几天后身无一文的麻家父子俩仓皇逃到北平投靠了王云清。王云清给他们接济了一些银两,把自己在西城白塔寺附近的两间空房让给他们住,并给麻良臣找了个比较体面的教师工作。王云清和这个远房的表哥关系走得很近,当双方的子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时,他们就结成亲家,王云清把大女儿淑珍嫁给了麻良臣。王云清开始对这个大女婿是比较满意的,觉得这个女婿能说会道,有抱负有志向,待淑珍很好,对岳父母非常有礼貌。可是经过一两年的相处后,王云清又觉着此人城府很深,内心似乎总藏着一些令人琢磨不透的东西,而且说话办事让人觉得有些虚头滑脑,口不对心。王云清对这个女婿后来就冷淡了许多。“七七事变”后日本人占领北平,日本占领军高层几番请有留日背景的王云清出山做事,均被王云清婉拒。在是否与日本人合作的态度上翁婿两人产生了隔阂。
麻良臣对岳父拒绝与日本占领军合作的做法不是很满意,他认为凭岳父的阅历和资本完全可以重出江湖,高官挑着做,厚禄随便拿。他悲观的认为反正中国已被日本人打败,反抗是没有出路的。人都要穿衣吃饭,都想要过上好的日子,谁统治中国无所谓,个人生活上的飞黄腾达、锦衣玉食才是最重要的。日本人许以高官厚禄为什么不做呢?他对岳父的做法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找到岳父问他为什么不出来做事,王云清斩钉截铁的告诉麻良臣:日本人就是给个金山银山他也不能和日本人合作,因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背叛祖宗的事他绝不做!他告诫麻良臣不许打着他的旗号和那些鬼子、汉奸们搅合在一起。麻良臣表面上答应,可在心里却不服气,他认为岳父是个不识时务的老古板。麻良臣信奉的人生哲学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要能飞黄腾达不需要什么原则,良心也可以出卖。在利益的驱使下,他没有听从岳父的教诲反而打着王云清女婿的旗号和日本人及北平的大汉奸们搞到一起,最终投入了日本人的怀抱。
北平陷落后的第一个冬天,全城笼罩在寒冷压抑的氛围中。在这严寒的季节里,汉奸们在丰泽园挂起了《北平地方维持会》的牌匾。在维持会成立的当天,大小汉奸们在丰泽园出出进进弹冠相庆,好不热闹!麻良臣也混在其中。
大多数男人当日子过得不顺的时候都爱靠喝酒来解忧,王云清的父亲就是这样。他心气挺高但又没什么本事,只能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的赶着辆马车拉客谋生,辛辛苦苦的挣点钱刚够养家糊口和养这个拉车的马,他憋着一肚子的牢骚没处宣泄就只能每天借酒浇愁。每当他喝酒喝多时就爱没完没了的发牢骚,会喷着满嘴酒气的把王家几代人的经历向几个孩子们唠叨一遍:“你们别看咱家现在穷的兜里就几个铜钱叮当乱响,咱家前辈在sd的时候可是有钱有势的人家。我太爷爷中过举人,当过县太爷,那时咱家里的好地连成一大片,咱王家的日子过得可风光了!方圆好几里的庄户人谁都得上赶着巴结着咱老王家!哎,谁知后来我爷爷耍钱,抽大烟,玩女人,光是小老婆就娶了五六个,他后来输钱输的卖房子卖地,连自己的姨太太都送给人家抵债,好端端的一个家就让他这么给败了。从这以后王家的后人一代不如一代,传到我这也只能干这赶大车伺候人的寒酸事儿!一天到晚点头哈腰辛辛苦苦的才能挣几个刚够糊口的小钱。唉,这日子过得真够烦心的!”
每当这时年少老成的王云清就会安慰爸爸:“爸,咱人穷志不短!古人不是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现在用心读书,长大后一定要考得功名。将来高官得坐骏马得骑,光宗耀祖长我王家威风!”虽然这只是孩子话,但说明王云清从小就志向高远,对这个有大志向又懂孝道的孩子,父母自然是十分喜爱,宁肯缺衣少食也要凑钱供他读书。
王云清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他刻苦读书的动力,少年时已是才华横溢饱读诗书了,然而现实的生活打破了他的读书做官悬壶济世的梦想。在清朝末年,整个国家已是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天灾**之下,王云清的家里已是一贫如洗,连想要每天吃顿饱饭都成了问题。他看见父母整天愁眉苦脸的样子,知道想要继续读书是不可能的,家里没钱呀。他认为自己长大了,不能再靠父母养活,于是他有了走出家门闯世界的想法,要到外面寻找自己发展的希望。老父不想让王云清辍学,但已无力供其读书,无奈之下只得同意他的想法。于是王云清告别父母,怀揣父亲借来的五块大洋只身来到了b市。
王云清初到京城时,人生地不熟,除了会读书写字之外没有任何谋生的手艺,很难找到合适的活计,父亲给的大洋很快就快要用完了,为了节省开支,他每天只吃一顿饭,晚上睡在澡堂子里。后来一个当铺掌柜的见王云清能写会算的,就请他做当铺的帐房。王云清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受不了那个掌柜的颐指气使,更看不惯当铺对当户黑心的盘剥,没干几天就撂挑子走了。以后他干过吹鼓手,当过药铺学徒和饭馆跑堂的。为了生计只要是包吃包住的活儿他几乎都做过。
王云清是个心怀大志的总想着出人头地的人,在北平却每天为生存而奔波劳累,一两年下来几经折腾也没混出个名堂。他想回家怕丢脸,总是在社会底层混心里又有所不甘,他只能默默的忍受,等待命运的转变。他每天都要在一天的劳累后挑灯夜读到半夜积累学识为科举做准备,他每天都幻想着不负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天下知。这是他人生中最痛苦、最难熬的一个时段。
在一九零五年,慈禧太后谕示天下:废科举,立新学。这道谕旨彻底断绝了千百年来读书人以科举考试搏取功名的路径。这对以读书来博取声名的王云清真是个晴天霹雳,没了科举考试他不知道自己今后的人生何去何从。在大清帝国积贫积弱之时,李鸿章等北洋大臣们站了出来,主张师法西学,师夷之术以制夷。他们兴起洋务运动:开工厂,办新学,建新军,以此来富国强兵。此时失意落魄的王云清听说清大朝廷在保定开办了陆军讲武堂,以先进的西方军事理念来培养中国未来的军事人才,他忽然感觉到自己有了咸鱼翻身的机会。王云清熟读历史,他知道古时投笔从戎,建功立业博取功名的大有人在,如张良、韩信、班超等人。王云清觉得自己与其在社会的底层碌碌无为,不如从军,也许会闯出一番新的天地,于是他当即返回沈阳老家向父母说了自己的想法。
听说自己的儿子要从军,老母亲不同意,她说:“自古兵匪一家,人家都说好男人不当兵。就说咱们沈阳城里这些当兵的,有好多原来都是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胡子,**抢掠无恶不作,你一个白面书生怎么能跟他们混在一块儿?”
老父亲倒是对大儿子的想法拍掌称是,他反驳老伴而说:“你们女人知道个什么!想当年帮着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张良、韩信、萧何那一个不是书生!我告诉你,在现今这世道要想做人上人,还就得玩枪杆子!耍笔杆子没用,谁有枪杆子谁才是爷!不过要是没有读书人为那些武夫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他们哪里成得了大气候?不是我吹牛,就我儿子这脑子比那些傻大兵强了不知多少倍,他进了军队里怎么也能混上个参谋、军师什么的,闹不准以后还成了张良、韩信似的人物呢!告诉你老婆子,反正儿子当兵的事情我赞成,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他投考军校!”
王云清说:“爸,不用您砸锅卖铁的,听说那军校是免费的,还发制服包吃住呢。”
老父亲闻听后高兴地一拍大腿:“嗬,那可是大好事儿呀!孩子你得赶快去报名,要不然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见父子二人意见一致,王母也就不阻拦了。
几天后父亲为王云清借了几块大洋做盘缠,他用力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儿子,当兵就是个把脑袋别在裤腰带里的行当,有种的你就去闯荡,闯不出来就小命玩完,闯出来就是一条光明大道!这今后就全凭你自己把握了!”王云清点点头,他轻轻地抱了一下哭成泪人的母亲,转过头大步流星地走了。
王鸿举来到保定报考陆军讲武堂,他因有文化基础,身体健康仪表堂堂,一考便中。一年后王云清因学业优秀被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日本留学时期,他的学业总是拔尖的学员之一。在日本留学毕业后他又被派到德国的军事学院深造,留学德国期间他游历了大半个欧洲,精通日,德,英,法等多国语言。王云清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的启蒙又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是当时青年军官中不可多得的人才,王云清回国后加入了北洋新军。当时中国的满清皇室已是日薄西山离寿终正寝不远了,北洋大臣和各路军阀把持政局,在这些军人中有不少是王云清的恩师和讲武堂时的同窗好友。王云清有留洋镀金的经历,在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战争中有勇有谋,立过战功,再加上恩师好友的极力提携,他做起官来顺风顺水,经多年拼打后荣升北洋军政府的陆军部高级长官。他高官得做骏马得骑,终于实现了儿时耀祖光宗的梦想。
王云清的太太是他从国外留学回b市后经朋友介绍认识的。太太张氏当时是前门外一个sx大商号老板的女儿,此女相貌端庄,性格温婉而且知书达理,王云清一见到张氏就满心欢喜。张氏的家人认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找一个北洋政府的高官做女婿算是高攀上了一个稳当的靠山,双方一拍即合。这桩婚姻虽是媒人撮合,俩人却是情投意合、相见恨晚。
王云清到北洋执政府任职后不再随着队伍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的,生活稳定了。他在京城置了宅院,把在沈阳的父母一家接了过来住。通过熟人在b市警察局给弟弟王云龙找了个差使,又做主把妹妹王玉蓉嫁给了他的的手下冯宣侠师长,妹妹玉蓉几年后随丈夫的军队去了sx。
王云清博古通今,留过洋,既精通国学又受过西方文化思潮的洗礼,算是军队中的新派人物,但是他在骨子里还是非常传统的。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后第二年王夫人生了一个女后儿,一连十几年她始终没把为老王家传宗接代的儿子给生出来;老父亲怕王云清绝后多次劝其纳妾生子,老娘也急得常到庙里为大儿子烧香求子。王云清虽然也时常为没有儿子而懊恼,但顾及夫妻间的感情他没有纳妾。他想过,以后夫人再不生儿子就把弟弟的孩子过继一个当儿子也就是了。就在王世清感觉求子无望之时,第二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儿子,全家大喜过望;两年后,儿子老三出世。在连得两个孙子后,王世清的老父亲没有牵挂的离开人世,母亲几年后也在睡梦中悄然走了。
王世清虽然有后了,但他的仕途却逐渐走了下坡。当时的中国政局就像一个大戏台,军阀政客争相粉末登场,皖系、直系、奉系,北方的军阀、南方的革命军,亲日的、亲英美的,生末净旦丑什么角儿都有。各种势力复杂交错,乱哄哄你方下台我又登场。各派军阀你打我杀烽烟四起,政局混乱官场**,官僚们为权势名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王云清也是身陷其中不得自拔。北洋政府倒台后新军阀上台,老的军阀途穷日暮偃旗息鼓,大部分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王云清离开官场后做起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寓公。平日里除了把玩古董字画,养花养鸟,就是翻译一些日本或德国出版的军事著作。日子虽然过的清闲,但不免消沉抑郁。这期间他曾应邀回到老家沈阳在东北军里任高级参谋,但做的并不顺心,几年后就辞官回到北平家中。
一九三七年日本军队在b市卢沟桥发动了“七七事变”,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入侵。一九三七年底在日本人的扶植下,一些汉奸在北平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日本人的授意下,这些民族败类四处招降纳叛。在这些叛国者中有一些是王云清当年的同学好友,他们找到王云清许以高官厚禄请他出山为日本人做事,来拜访的人几次都被王云清挡了回去。有几个日本高级将领以日本士官学校老同学的名义请其出山,都被王云清抱病推辞。
在早年王云清对日本这个国家是颇有好感的,他认为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逐渐的强盛起来,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走在中国的前头,日本的强大甚至超过某些西洋国家。他认为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值得中国好好学习,他非常痛惜清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不然的话当今之中国一定是强大民主之中国,绝不输于日本。同僚中有人戏称他是亲日派,他不愿在头上顶个亲日派的帽子,他说自己是知日派,学日派,可是其骨子里还是对日本有亲近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队对中国东三省的侵略和占领打破了他对日本的好感和幻象;日本军队对中国人的血腥屠杀更激起他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王云清虽然恨日本人,但他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主义者,他认为现在的中国方方面面都被日本远远地甩在后面,日本虽小但像一个实心的铁疙瘩,中国虽大却像一个松软的稻草人,日本的工业化文明比中国的农业化文明强大得多,现代化的日本军队是落后的中**队绝对不可能战胜的。他虽然是失败主义者,却又不甘心做亡国奴,更不愿意当汉奸,无奈之下只能用对占领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来表示对侵略者的抗议。
王云清膝下的大女儿淑珍到了该出嫁的时候,他把淑珍嫁给北平某中学一个授历史课的先生,他的这个大女婿叫麻良臣,是王云清在沈阳的一个远房表哥的儿子。“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占了东三省,麻良臣的母亲在事变当天被流弹击中身亡,几天后身无一文的麻家父子俩仓皇逃到北平投靠了王云清。王云清给他们接济了一些银两,把自己在西城白塔寺附近的两间空房让给他们住,并给麻良臣找了个比较体面的教师工作。王云清和这个远房的表哥关系走得很近,当双方的子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时,他们就结成亲家,王云清把大女儿淑珍嫁给了麻良臣。王云清开始对这个大女婿是比较满意的,觉得这个女婿能说会道,有抱负有志向,待淑珍很好,对岳父母非常有礼貌。可是经过一两年的相处后,王云清又觉着此人城府很深,内心似乎总藏着一些令人琢磨不透的东西,而且说话办事让人觉得有些虚头滑脑,口不对心。王云清对这个女婿后来就冷淡了许多。“七七事变”后日本人占领北平,日本占领军高层几番请有留日背景的王云清出山做事,均被王云清婉拒。在是否与日本人合作的态度上翁婿两人产生了隔阂。
麻良臣对岳父拒绝与日本占领军合作的做法不是很满意,他认为凭岳父的阅历和资本完全可以重出江湖,高官挑着做,厚禄随便拿。他悲观的认为反正中国已被日本人打败,反抗是没有出路的。人都要穿衣吃饭,都想要过上好的日子,谁统治中国无所谓,个人生活上的飞黄腾达、锦衣玉食才是最重要的。日本人许以高官厚禄为什么不做呢?他对岳父的做法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找到岳父问他为什么不出来做事,王云清斩钉截铁的告诉麻良臣:日本人就是给个金山银山他也不能和日本人合作,因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背叛祖宗的事他绝不做!他告诫麻良臣不许打着他的旗号和那些鬼子、汉奸们搅合在一起。麻良臣表面上答应,可在心里却不服气,他认为岳父是个不识时务的老古板。麻良臣信奉的人生哲学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要能飞黄腾达不需要什么原则,良心也可以出卖。在利益的驱使下,他没有听从岳父的教诲反而打着王云清女婿的旗号和日本人及北平的大汉奸们搞到一起,最终投入了日本人的怀抱。
北平陷落后的第一个冬天,全城笼罩在寒冷压抑的氛围中。在这严寒的季节里,汉奸们在丰泽园挂起了《北平地方维持会》的牌匾。在维持会成立的当天,大小汉奸们在丰泽园出出进进弹冠相庆,好不热闹!麻良臣也混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