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目送李景隆的大军远去,朱允炆才在云奇的陪同下回到了自己的御辇之上。
本来朱允炆想探一探这京师的百姓生活状况,但是云奇却不答应。
“皇上,这次皇上是公开出行,锦衣卫驻跸。臣觉得要探查民情,这公开驻跸,可能探查不到什么真实的情况,还不如让臣用辑事厂的番子,代替皇上探查一番。”
朱允炆听了云奇的话也是点了点头,但是朱允炆在上次出宫之后,是深深的觉得隔段时间的体恤民情,是必要的。
“摆驾回宫吧,云奇,你去派人传朕的口谕,令内阁五人去谨身殿待诏。”朱允炆上了御辇后,吩咐了云奇一句。
“皇上,上次内阁首辅刘三吾被免去首辅一职后,内阁只有詹尚书和马、方、黄三位大学士了。”云奇小心的提醒了朱允炆一句。
“是朕最近事务太多,忘记了刘首辅已经……那传内阁四人吧……等会朕再单独诏见刘翰林。”朱允炆无奈的叹了口气,现在刘三吾虽然是留在了朝廷里,但是每次朱允炆都基本上要单独诏见才能和刘三吾议事。倘若要是和内阁一起诏见,那么肯定属于藩王一队的那些个文官们,又要斗胆一下成为言官了。
刘三吾这个老臣说什么朱允炆都不会去放弃,因为刘三吾背后代表的那些人,刘三吾思考问题的那些立场,正是现在内阁的这些人所欠缺的。虽然上次刘三吾自请责罚,被免去内阁首辅的职位,但是朱允炆还是没有让他直接致仕,而是放在的翰林院以备顾问。这么做就是想等过些时候再找个机会重新将刘三吾调入内阁。
不过这个调入内阁的由头,倒是要让朱允炆头疼一阵子了。朱允炆在刘三吾被免去之后就一直都在想,到底用什么由头把刘三吾重新调回来。
最后的办法也只有等将朝中藩王一系的大臣的话语权基本剥夺之后,一道中旨再召刘三吾入阁了。
但是现在的情况下,想要夺取藩王一系的大臣的话语权,还是难上加难的一件事情。本来在遣散科道之后,朝廷的这个用人就出现了很大的一个缺口,现在要是在贬谪或者致仕一批中高级官员的话,这个缺口将会被无限扩大。
所以这也是马上朱允炆急着要处理的关于用人缺口的一个问题。
……
“臣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等回宫稍微打理一下之后,朱允炆就马不停蹄的赶到了谨身殿。此时已经在这里等候上许久的詹徽、黄子澄、方孝孺、马全四人,看到朱允炆赶忙行礼。
“诸位爱卿免礼,今天诏你们来,是有一件事情急需去处理。
“高皇帝退位之前,曾诏中都凤阳为行在,并在行在大朝,遣散科道,都察院与六科全额空缺。高皇帝之意为另开恩科,收忠义正直之士。诸位爱卿,基本有科举之经历。朕这恩科,何时为办?又该出个什么题目,去辨别忠义正直之士?”
这里就是不朱允炆自己傻了,而是他确实没有经历过古时之科举。本来他觉得不要将考试设置在夏日,减少考生的痛苦。后来诏见刘三吾的时候,刘三吾就说了夏日才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
要知道恩科也是肯定要进京赶考的,而这京师就是现在的南京,现在还有三大火炉的说法。当时夏日是没有电扇也没有大量的冰块供给,更不要说空调这种高端的东西。而且科举考绩严苛,去茅房都要在号舍内的木桶中解决,更不要说还有机会洗澡。
而科举的考试日程往往也要延绵几天,可以说在夏日举办恩科,绝对是对考生意志的一大挑战。
“臣以为,这恩科在次年六月举办为妙。”詹徽也是老一辈资格的官员,他的想法和刘三吾如出一辙。
“臣附议!”这天下读书之种子方孝孺,马上就同意了詹徽的观点。
朱允炆点了点头,说:“既然詹尚书和方大学士都建议朕在次年六月开设恩科,那么这时间就这么定下来了。”
朱允炆话音刚落,方孝孺又一次开口说道:“皇上,臣以为这题目,不妨让刘首辅去出吧。”虽然刘三吾离开了首辅的位置,但是内阁受朱允炆诏见的时候,还都习惯喊刘三吾为刘首辅。
朱允炆摇了摇头说:“朕需要刘爱卿做一些别的事情,按照历朝惯例,每逢前皇驾崩,新皇就要整理彤史和起居注,然后编撰实录。这件事情一般是交给德高望重的大儒进行。所以朕以为必须要刘爱卿出马不可。
“不过刘爱卿年事已高,方大学士,你为天下读书之种子,朕现在命你为刘爱卿在编撰实录上的副手,只需听从刘爱卿吩咐,便宜行事。”
“臣领旨!”方孝孺跪下行了一个礼,遂即就被朱允炆拉了起来。
“朕说过,在单独议事之时,只需作揖行礼即可。方大学士要是再犯忌,朕可要君无戏言,按照之前所说罚俸一月了。”朱允炆每次近距离被跪拜的时候都觉得无比的不舒服,所以很早之前就和内阁下了这个旨意。以前方孝孺也都是作揖行礼,今天也不知道为什么跪拜。
“是……臣明白了皇上。”方孝孺的语气明显不太对劲,这句话说得更是让朱允炆啼笑皆非,朱允炆要不是估计自己的身份,真的想问一句方孝孺明白了他什么。
朱允炆是不懂古时一个文人或者编撰史书的权利是会怎么的激动。寒窗十年,除了当官赚钱,读书人最想的估计就是名留青史。而编撰史书,就是名留青史的一个重要途径。后世人每每看到这个史书,都会看到编撰人的名字,虽然方孝孺只是个副手,但是是主编副手,还是很有可能会在编撰者上附上自己的名字。
其实朱允炆自己想的是这次看一下方孝孺做编修的一个能力,如果到位的话,等这本实录修好,就让方孝孺去自己**做主去修元史。因为历史上明朝修的是各种不堪,让前世的朱允炆查资料的时候一个脑袋两个大。
如果朱允炆知道方孝孺怎么激动的话,多半在给方孝孺这个工作的时候,就要拐弯抹角一点了。
“皇上,臣有一事启奏!”在朱允炆猜测方孝孺为何语气不对的时候,在恩科上有资格说话,但是一直没有说话的黄子澄突然出声,表示有事起奏。
“准奏。”朱允炆放开了方孝孺,稍微清了下嗓子说到。
“皇上,臣刚才思索了半天,觉得这恩科不如今年腊月湖或者明年二月举办。”黄子澄的观点可以说是和詹徽方孝孺截然相反,一冬一夏。
朱允炆皱了皱眉头,说到:“黄奉常,朕想听听你思索了什么。”
************
求票求支持,这章算昨天的,也就是今天还会有两章。
...
...
本来朱允炆想探一探这京师的百姓生活状况,但是云奇却不答应。
“皇上,这次皇上是公开出行,锦衣卫驻跸。臣觉得要探查民情,这公开驻跸,可能探查不到什么真实的情况,还不如让臣用辑事厂的番子,代替皇上探查一番。”
朱允炆听了云奇的话也是点了点头,但是朱允炆在上次出宫之后,是深深的觉得隔段时间的体恤民情,是必要的。
“摆驾回宫吧,云奇,你去派人传朕的口谕,令内阁五人去谨身殿待诏。”朱允炆上了御辇后,吩咐了云奇一句。
“皇上,上次内阁首辅刘三吾被免去首辅一职后,内阁只有詹尚书和马、方、黄三位大学士了。”云奇小心的提醒了朱允炆一句。
“是朕最近事务太多,忘记了刘首辅已经……那传内阁四人吧……等会朕再单独诏见刘翰林。”朱允炆无奈的叹了口气,现在刘三吾虽然是留在了朝廷里,但是每次朱允炆都基本上要单独诏见才能和刘三吾议事。倘若要是和内阁一起诏见,那么肯定属于藩王一队的那些个文官们,又要斗胆一下成为言官了。
刘三吾这个老臣说什么朱允炆都不会去放弃,因为刘三吾背后代表的那些人,刘三吾思考问题的那些立场,正是现在内阁的这些人所欠缺的。虽然上次刘三吾自请责罚,被免去内阁首辅的职位,但是朱允炆还是没有让他直接致仕,而是放在的翰林院以备顾问。这么做就是想等过些时候再找个机会重新将刘三吾调入内阁。
不过这个调入内阁的由头,倒是要让朱允炆头疼一阵子了。朱允炆在刘三吾被免去之后就一直都在想,到底用什么由头把刘三吾重新调回来。
最后的办法也只有等将朝中藩王一系的大臣的话语权基本剥夺之后,一道中旨再召刘三吾入阁了。
但是现在的情况下,想要夺取藩王一系的大臣的话语权,还是难上加难的一件事情。本来在遣散科道之后,朝廷的这个用人就出现了很大的一个缺口,现在要是在贬谪或者致仕一批中高级官员的话,这个缺口将会被无限扩大。
所以这也是马上朱允炆急着要处理的关于用人缺口的一个问题。
……
“臣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等回宫稍微打理一下之后,朱允炆就马不停蹄的赶到了谨身殿。此时已经在这里等候上许久的詹徽、黄子澄、方孝孺、马全四人,看到朱允炆赶忙行礼。
“诸位爱卿免礼,今天诏你们来,是有一件事情急需去处理。
“高皇帝退位之前,曾诏中都凤阳为行在,并在行在大朝,遣散科道,都察院与六科全额空缺。高皇帝之意为另开恩科,收忠义正直之士。诸位爱卿,基本有科举之经历。朕这恩科,何时为办?又该出个什么题目,去辨别忠义正直之士?”
这里就是不朱允炆自己傻了,而是他确实没有经历过古时之科举。本来他觉得不要将考试设置在夏日,减少考生的痛苦。后来诏见刘三吾的时候,刘三吾就说了夏日才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
要知道恩科也是肯定要进京赶考的,而这京师就是现在的南京,现在还有三大火炉的说法。当时夏日是没有电扇也没有大量的冰块供给,更不要说空调这种高端的东西。而且科举考绩严苛,去茅房都要在号舍内的木桶中解决,更不要说还有机会洗澡。
而科举的考试日程往往也要延绵几天,可以说在夏日举办恩科,绝对是对考生意志的一大挑战。
“臣以为,这恩科在次年六月举办为妙。”詹徽也是老一辈资格的官员,他的想法和刘三吾如出一辙。
“臣附议!”这天下读书之种子方孝孺,马上就同意了詹徽的观点。
朱允炆点了点头,说:“既然詹尚书和方大学士都建议朕在次年六月开设恩科,那么这时间就这么定下来了。”
朱允炆话音刚落,方孝孺又一次开口说道:“皇上,臣以为这题目,不妨让刘首辅去出吧。”虽然刘三吾离开了首辅的位置,但是内阁受朱允炆诏见的时候,还都习惯喊刘三吾为刘首辅。
朱允炆摇了摇头说:“朕需要刘爱卿做一些别的事情,按照历朝惯例,每逢前皇驾崩,新皇就要整理彤史和起居注,然后编撰实录。这件事情一般是交给德高望重的大儒进行。所以朕以为必须要刘爱卿出马不可。
“不过刘爱卿年事已高,方大学士,你为天下读书之种子,朕现在命你为刘爱卿在编撰实录上的副手,只需听从刘爱卿吩咐,便宜行事。”
“臣领旨!”方孝孺跪下行了一个礼,遂即就被朱允炆拉了起来。
“朕说过,在单独议事之时,只需作揖行礼即可。方大学士要是再犯忌,朕可要君无戏言,按照之前所说罚俸一月了。”朱允炆每次近距离被跪拜的时候都觉得无比的不舒服,所以很早之前就和内阁下了这个旨意。以前方孝孺也都是作揖行礼,今天也不知道为什么跪拜。
“是……臣明白了皇上。”方孝孺的语气明显不太对劲,这句话说得更是让朱允炆啼笑皆非,朱允炆要不是估计自己的身份,真的想问一句方孝孺明白了他什么。
朱允炆是不懂古时一个文人或者编撰史书的权利是会怎么的激动。寒窗十年,除了当官赚钱,读书人最想的估计就是名留青史。而编撰史书,就是名留青史的一个重要途径。后世人每每看到这个史书,都会看到编撰人的名字,虽然方孝孺只是个副手,但是是主编副手,还是很有可能会在编撰者上附上自己的名字。
其实朱允炆自己想的是这次看一下方孝孺做编修的一个能力,如果到位的话,等这本实录修好,就让方孝孺去自己**做主去修元史。因为历史上明朝修的是各种不堪,让前世的朱允炆查资料的时候一个脑袋两个大。
如果朱允炆知道方孝孺怎么激动的话,多半在给方孝孺这个工作的时候,就要拐弯抹角一点了。
“皇上,臣有一事启奏!”在朱允炆猜测方孝孺为何语气不对的时候,在恩科上有资格说话,但是一直没有说话的黄子澄突然出声,表示有事起奏。
“准奏。”朱允炆放开了方孝孺,稍微清了下嗓子说到。
“皇上,臣刚才思索了半天,觉得这恩科不如今年腊月湖或者明年二月举办。”黄子澄的观点可以说是和詹徽方孝孺截然相反,一冬一夏。
朱允炆皱了皱眉头,说到:“黄奉常,朕想听听你思索了什么。”
************
求票求支持,这章算昨天的,也就是今天还会有两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