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舟一、帝国斜阳天下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不左不右选择走中间路线、魔盗团的打赏,谢谢了。)
秋收季节很快到来了,这一次的秋收,两边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朝廷包括驻扎在南直隶的朱由菘和秦三德等人,根本就没有关心这次的秋收,他们满脑子想到的都是如何的应对苏天成的进攻,或者是在力量足够之后,如何的进攻山东、浙江和福建等地,当然朱由检还有起码的清醒,知道这个时候督促大军进攻苏天成,恐怕是自找麻烦的,所以也就没有督促朱由菘和秦三德等人,至于说朱由菘和秦三德在南直隶的一切部署和行动,朱由检是非常清楚的。
对于两人毅然斩杀了左良玉,朱由检表示出来了高度的赞赏态度,这个时候,朱由检忘记了毛文龙的教训了,他不会知道,这一次直接的斩杀,对于诸多的武官来说,影响该是多大,左良玉一样是五军都督府的右都督,从一品的武官,直接就被身为二品的兵部尚书朱由菘和监军的秦三德直接斩杀了,尽管说左良玉有着保存实力的心思,甚至有着借机敛财的想法,可哪一个武将在这个时候没有此等的想法啊,左良玉的确是做错了,但罪不至死,顶多就是囚禁起来,将来有机会戴罪立功的。
而且朱由菘和秦三德做的非常的过分,将左良玉手下的五十余名高级军官,全部都斩杀了,可以想象,那是多么惨烈的场景,那些在战场上面拼命厮杀的军官,凭着军功升到了高位,只不过因为心思不一样,就被无情的斩杀,无情的抛弃。
就连内阁之中。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内阁首辅周延儒和次辅陈新甲,对于朱由菘和秦三德的做法,微微不满,可惜皇上的态度坚决,他们不能够发表不同的意见,至于说在浙江和福建的新政。因为朝廷的严厉封锁,没有谁敢于议论,而且锦衣卫和东厂时时刻刻都在盯着,谁不小心发表意见,被锦衣卫抓住了,投进大牢里面去了。那就太冤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气氛,朝廷上下都没有注意到这次的秋收,甚至比平时更加的漠视,不过朝廷还是要求各地要足额的上缴赋税,和苏天成的对决厮杀,那是需要银子的。
其实还是有一些地方遭遇到灾祸了,譬如说陕西和山西等地。就遭遇到了旱灾,陕西原来的底子还不错,能够撑过去,山西就惨一些了,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存粮,但是官府不仅不救济百姓,反而加大了征收赋税的力度。
可以预见,秋收之后不久。北方就会再次出现流民了。
苏天成非常重视这次的秋收,就在占领了福建和浙江之后,苏天成就高度重视农耕的事宜,各地的官府第1133章快要来临的时候,他甚至亲自到浙江和福建等地去巡查,至于说山东的秋收,不需要多操心了,那边的官吏明白秋收的重要。
因为官府的高度重视,更因为苏天成和朱审烜等人的督促,浙江和福建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老百姓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了,而且因为新政的实施,土地开始朝着老百姓的手里倾斜,粮食的价格第1133章了。
不当家不知差米油盐贵。
不过另外的一个方面,官府在督促百姓耕作和调整耕地方面,也是做了大量事情的,特别是在撤销了诸多的卫所之后,收回来了大量的官田,也有一些士绅富户,在江宁营到来之后,逃离了本地,耕地自然也被官府收回来了,所以官府手里的官田是非常多的。
按照苏天成对耕地的处置意见,凡是官府收回来的耕地,一律都是官田,由官府负责租赁给农户耕种,而且官府还要逐年想办法收回来耕地,今后的耕地和旱地,包括山林等等,都是属于官府所有的,不再属于私人所有。
这方面,苏天成还专门做出来了解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需要分离的,所有权归官府所有,使用权归个人所有,一旦官府遭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需要使用土地,仅仅需要少量的补偿老百姓就可以了。
如何的制止兼并土地的行为,就算是几百年之后,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贫富的差距总是存在的,苏天成也只能够按照自身的理解,来尽量阻止土地兼并事情的出现,土地归官府所有,就是他认为很好的办法。
因为官府的努力工作,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同,所以在缴纳赋税方面,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真正遭遇了灾荒的老百姓,官府在核实情况之后,不仅不会收缴赋税,还会给予救济,这就很好的稳定了农民。
粮食丰收意味着赋税的增加,这一年的赋税,主要用来支付官吏的俸禄,苏天成也曾经想过,朝廷与地方上的经济需要分离,不能够什么都是朝廷来管理,时间长了,下面的官吏肯定是没有积极性的,只有让地方上发展起来了,富裕的地方的官吏,能够拿到更多的俸禄,那样才会更大的刺激官吏努力做事情的积极性,经济刺激永远是最好的手段。
不过新政刚刚开始,这些都是以后考虑的事情,而且目前还是要以征伐为主,如此关键的时刻,稳定是第一位的,花费银子来买下稳定,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好在银子还是不少的,特别是在福建的时候,剿灭那些内外勾结的富豪,获得了大量的黄金白银,数目多的朱审烜都有些不敢相信了,他觉得福建沿海的那些富豪,甚至毕皇上还要富裕,动辄就说上千万两的白银,有了这些银子支撑,几年的时间之内,朱审烜不操心缺银子的事情,何况目前还只有山东、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地盘也不是很大。
新政的实施,不一定所有的官吏都能够从内心里面赞同,但大家需要看到的是实际效果,曾经饿殍满地的浙江湖州等地,仅仅一年时间过去,老百姓基本恢复了元气,市场交易也多了,开始繁华起来了,而且各地都开始修建水利设施了,保证尽量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从目前的形势上来说,只要粮食能够丰收,市场就能够繁荣。
当然,不少的官吏是从山东过来的,浙江和福建的情况,远不能够和山东相比,要知道支撑山东发展的,主要还是商贸,有了商贸的发展,地方上才有可能真正繁华起来的。
对秋收态度的截然不同,造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很多的读书人,本来认为苏天成是造反的人,是大逆不道的,但不少的读书人实地看了情况之后,真正了解了老百姓的生活之后,看法迅速出现改变了,有些读书人甚至直接留在了山东、浙江和福建等地,他们也听说了,一旦苏天成拿下南直隶之后,就要开始科举考试了,朝廷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些读书人认为施展自身才华的时间到了,能够参加新朝举行的第一次科举考试,那可是荣耀的事情,再说他们对于新政,是打内心里面认可的。
当然,也有部分的官吏,开始蠢蠢欲动了,特别是陕西、河南和山西等地的官吏,想着能够直接投奔苏天成了。
秋收季节很快到来了,这一次的秋收,两边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朝廷包括驻扎在南直隶的朱由菘和秦三德等人,根本就没有关心这次的秋收,他们满脑子想到的都是如何的应对苏天成的进攻,或者是在力量足够之后,如何的进攻山东、浙江和福建等地,当然朱由检还有起码的清醒,知道这个时候督促大军进攻苏天成,恐怕是自找麻烦的,所以也就没有督促朱由菘和秦三德等人,至于说朱由菘和秦三德在南直隶的一切部署和行动,朱由检是非常清楚的。
对于两人毅然斩杀了左良玉,朱由检表示出来了高度的赞赏态度,这个时候,朱由检忘记了毛文龙的教训了,他不会知道,这一次直接的斩杀,对于诸多的武官来说,影响该是多大,左良玉一样是五军都督府的右都督,从一品的武官,直接就被身为二品的兵部尚书朱由菘和监军的秦三德直接斩杀了,尽管说左良玉有着保存实力的心思,甚至有着借机敛财的想法,可哪一个武将在这个时候没有此等的想法啊,左良玉的确是做错了,但罪不至死,顶多就是囚禁起来,将来有机会戴罪立功的。
而且朱由菘和秦三德做的非常的过分,将左良玉手下的五十余名高级军官,全部都斩杀了,可以想象,那是多么惨烈的场景,那些在战场上面拼命厮杀的军官,凭着军功升到了高位,只不过因为心思不一样,就被无情的斩杀,无情的抛弃。
就连内阁之中。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内阁首辅周延儒和次辅陈新甲,对于朱由菘和秦三德的做法,微微不满,可惜皇上的态度坚决,他们不能够发表不同的意见,至于说在浙江和福建的新政。因为朝廷的严厉封锁,没有谁敢于议论,而且锦衣卫和东厂时时刻刻都在盯着,谁不小心发表意见,被锦衣卫抓住了,投进大牢里面去了。那就太冤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气氛,朝廷上下都没有注意到这次的秋收,甚至比平时更加的漠视,不过朝廷还是要求各地要足额的上缴赋税,和苏天成的对决厮杀,那是需要银子的。
其实还是有一些地方遭遇到灾祸了,譬如说陕西和山西等地。就遭遇到了旱灾,陕西原来的底子还不错,能够撑过去,山西就惨一些了,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存粮,但是官府不仅不救济百姓,反而加大了征收赋税的力度。
可以预见,秋收之后不久。北方就会再次出现流民了。
苏天成非常重视这次的秋收,就在占领了福建和浙江之后,苏天成就高度重视农耕的事宜,各地的官府第1133章快要来临的时候,他甚至亲自到浙江和福建等地去巡查,至于说山东的秋收,不需要多操心了,那边的官吏明白秋收的重要。
因为官府的高度重视,更因为苏天成和朱审烜等人的督促,浙江和福建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老百姓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了,而且因为新政的实施,土地开始朝着老百姓的手里倾斜,粮食的价格第1133章了。
不当家不知差米油盐贵。
不过另外的一个方面,官府在督促百姓耕作和调整耕地方面,也是做了大量事情的,特别是在撤销了诸多的卫所之后,收回来了大量的官田,也有一些士绅富户,在江宁营到来之后,逃离了本地,耕地自然也被官府收回来了,所以官府手里的官田是非常多的。
按照苏天成对耕地的处置意见,凡是官府收回来的耕地,一律都是官田,由官府负责租赁给农户耕种,而且官府还要逐年想办法收回来耕地,今后的耕地和旱地,包括山林等等,都是属于官府所有的,不再属于私人所有。
这方面,苏天成还专门做出来了解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需要分离的,所有权归官府所有,使用权归个人所有,一旦官府遭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需要使用土地,仅仅需要少量的补偿老百姓就可以了。
如何的制止兼并土地的行为,就算是几百年之后,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贫富的差距总是存在的,苏天成也只能够按照自身的理解,来尽量阻止土地兼并事情的出现,土地归官府所有,就是他认为很好的办法。
因为官府的努力工作,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同,所以在缴纳赋税方面,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真正遭遇了灾荒的老百姓,官府在核实情况之后,不仅不会收缴赋税,还会给予救济,这就很好的稳定了农民。
粮食丰收意味着赋税的增加,这一年的赋税,主要用来支付官吏的俸禄,苏天成也曾经想过,朝廷与地方上的经济需要分离,不能够什么都是朝廷来管理,时间长了,下面的官吏肯定是没有积极性的,只有让地方上发展起来了,富裕的地方的官吏,能够拿到更多的俸禄,那样才会更大的刺激官吏努力做事情的积极性,经济刺激永远是最好的手段。
不过新政刚刚开始,这些都是以后考虑的事情,而且目前还是要以征伐为主,如此关键的时刻,稳定是第一位的,花费银子来买下稳定,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好在银子还是不少的,特别是在福建的时候,剿灭那些内外勾结的富豪,获得了大量的黄金白银,数目多的朱审烜都有些不敢相信了,他觉得福建沿海的那些富豪,甚至毕皇上还要富裕,动辄就说上千万两的白银,有了这些银子支撑,几年的时间之内,朱审烜不操心缺银子的事情,何况目前还只有山东、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地盘也不是很大。
新政的实施,不一定所有的官吏都能够从内心里面赞同,但大家需要看到的是实际效果,曾经饿殍满地的浙江湖州等地,仅仅一年时间过去,老百姓基本恢复了元气,市场交易也多了,开始繁华起来了,而且各地都开始修建水利设施了,保证尽量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从目前的形势上来说,只要粮食能够丰收,市场就能够繁荣。
当然,不少的官吏是从山东过来的,浙江和福建的情况,远不能够和山东相比,要知道支撑山东发展的,主要还是商贸,有了商贸的发展,地方上才有可能真正繁华起来的。
对秋收态度的截然不同,造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很多的读书人,本来认为苏天成是造反的人,是大逆不道的,但不少的读书人实地看了情况之后,真正了解了老百姓的生活之后,看法迅速出现改变了,有些读书人甚至直接留在了山东、浙江和福建等地,他们也听说了,一旦苏天成拿下南直隶之后,就要开始科举考试了,朝廷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些读书人认为施展自身才华的时间到了,能够参加新朝举行的第一次科举考试,那可是荣耀的事情,再说他们对于新政,是打内心里面认可的。
当然,也有部分的官吏,开始蠢蠢欲动了,特别是陕西、河南和山西等地的官吏,想着能够直接投奔苏天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