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注疏里意有所指别有用心的将【马肝】解释为【马肝石】亦文人之狡狯也

    《汉书·辕固传》:“上曰:‘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这里联系上下文,马肝应该意指鸡肋吧?

    食之无味,

    没必要在此纠结而已。

    其实皇帝的话很客气了。

    那些人名曰学术讨论,实则暗中给皇帝下套。

    质疑皇帝受命于天的合法性。

    其实谁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在朝堂上,谁都不能说。他们看似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其实却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这个危险的话题真正的靶子是皇帝。

    其实此风断不可长。否则文人集团就可以以学术(道统)的名义任意拿捏皇帝。

    那扭曲的史观,正是朝臣们拿捏皇帝的常用手段。(将天灾归因于人、祸也好。逼迫皇帝下罪己诏也好。)同时也是党争的利器。

    皇帝云淡风轻的,夜没有像清朝**一样说什么诛心之论,只是一带而过。

    但是臣子们似乎不领情。

    后世的文人笔记,提到此事似乎皇帝是以势压人。凌迫群臣。

    --------------------------------------------------

    在注疏里意有所指别有用心的将【马肝】解释为【马肝石】亦文人之狡狯也.

    猛然醒悟踩了雷区对无底限试探皇帝感到懊悔和后怕汗流浃背。

    马肝,意谓龙之逆鳞。

    成了历代臣子口口相传互相告诫的隐语。

    ---------------------

    《本草经集注》:“马肝及鞍下肉,旧言杀人。”嘎嘎,这些文士的狡狯,连医书都污染了啊……太无下限了。

    毕竟,说马肝肉,【食则杀人】,早被医书打脸了,于是……

    硬掰成【马肝石】。

    对史书明文【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视而不见。

    唉……

    --------------------

    附录:

    【功效】通经下血,行气止痛。【主治】治月经不调,心腹滞闷,四肢疼痛。《圣惠方》:"治妇人月水不通,心腹滞闷,四肢疼痛。赤马肝一片,炙令干(燥),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性味归经】辛,甘,温。入心,肝二经。

    马肝(7张)【用法用量】内服,水煎服。【关键词】通经下血行气止痛月经不调心腹滞闷四肢疼痛【考证】出自《本草经集注》。

    =====================================================

    所以,这个有名的【刳马肝】笑话,其实多少是个冷笑话。

    只是文人在找存在感,找优越感的一种手段而已。

    -----------------------

    原文:

    有客语马肝大毒,能杀人,故汉武帝云:“文成食马肝而死。”迂公适闻之,发笑曰:“客诳语耳。肝固在马腹中,马何以不死?”客戏曰:“马无百年之寿,以有肝故也。”

    公大悟,家有蓄马,便刳其肝,马立毙。公掷刀叹曰:“信哉,毒也!去之尚不可活,况留肝乎?”

    ===================

    说些只有文人才能会意的小段子。如果听众能够意会,拈花微笑,也是佳话。

    但是这样……和他们眼里的夯货煞有介事的这么说,可太不厚道了。

    =========================================

    其实从这个小笑话中也可以看出,汉武帝时,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一个典故了。

    作为……咳咳,【和谐】的隐语。

    所以,汉武帝这么说,多少也有告诫栾大的意思。

    ps:从本段中,

    文成将军(齐地人少翁)真的是因为装神弄鬼而得的这个下场?还是……有更深的政and治目的?

    为何朝廷厉禁谶纬,童谣?

    他们真的相信么?

    他们不知道这是幕后野心家编出来的么?

    但是,只要有人相信,他们就必须防患于未然。

    那么,更恐怖的手段是什么?

    君王用什么手段宣扬自己【受命于天】,那么,宣扬的这股势力本身,借由形式逻辑分一杯羹,达到自己的目的,更有甚者,从根源上否定君主的合、法性!

    不要以为只是童谣,祥瑞这类没技术含量的东西。

    有时,他也会与时俱进和学术合流,以看起来更为公允的立场,以寒士也可以参与进来的讨论……

    这不是呓语。

    最初,谶纬可也是算在学术之内的。

    后来发现这个双刃剑危害太大,才……

    谶纬在后世几乎只和灾异联系在一起了。

    易经,哪怕是由此推衍出的预言,在早期也是官方核准的正学。

    汉武帝喜欢祥瑞,也多少是为了给大众舆论营造一个看似歌舞升平的盛世,(百姓信不信另说,起码热闹了……)(也许在他心里,这些人还多少有些帮闲的性质吧,对他们的资质,本就没报太大的希望;顺说,那个被扶植起来的劳模爱国偶像,卜式,是不是汉武帝推出来的傀儡?只是希望他起一个模范带头作用。结果,模范效应怎么样还未可知,卜式的野心先起来了……)

    ===============================================

    古书中这种借事比兴的手法坑人不浅~~连一些被当做史料来看的文字有些都未能免俗。再加上一些……咳咳,历史发明家,将寓言伪托正史……(想想那句有名的“以妲己赐周公”……这是已经辟谣的。那些秦火之前的呢?可靠性又有多少?)

    ==============================================

    感觉有些注疏真是各种神展开啊……

    莫喻醉翁之微意。

    不慈谓不爱其子。《礼记·曲礼上》:“不胜丧,乃比於不慈、不孝。”《楚辞·九章·哀郢》:“众谗人之嫉妬兮,被以不慈之伪名。”洪兴祖补注:“尧、舜与贤而不与子,故有不慈之名。”

    将禅让说成不慈……

    这种神展开真心多,都无法吐槽了……

    =============

    有些作注或补注的,也许是为了用春秋笔法夹带私货,或是讥刺时事,伪托故事,(以妲己赐周公即此例),但将之放到工具书里,靠,太没品了。

    想想日后的学子将之奉为圭臬会有什么后果。

    邪曲之论由是日茲。

    ===================

    为了能勉强圆回这些神结论,日后的读书人就只能削足适履的迎合前辈(其实是迎合科举)了……

    ————————————————————————

    朝臣们拿捏皇帝的常用手段。

    那扭曲的史观。

    其他的还好一些,偶看过的最坑爹的史观就是资治通鉴。

    那老政客为了自己的目的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皇帝将他打发冷衙门去闭关修史,减少朝堂上的摩擦,他就在官修史书里大肆贩卖私货,坑害一群人。

    (包括皇帝的下一代……and下n代。)

    ===================

    (顺说,偶强烈怀疑,除了别有用心的评论部分,正文部分他完全没用过心。或者是完全交给那些不留名的幕后英雄了。

    就编年史而言,质量怎一个烂字了得。

    后世评论还高度评价了这个完全是机械专业,(大段大段让人脱帽致敬,ctrl+c的句子了),就是它最大卖点之一,【按时间顺序】,实质上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毕竟,资治通鉴号称是按年月日编写,但实际上任何一部史书也不会将一些次要事、件的时间掐到如此精确。连【年】的精度也无法保证。

    于是到处可见这个时间补丁……

    那个万金油万用胶式的时态【初】……

    这种编年手法除了将一个完整事件零割碎剐,撒到按时间排序的几十页中,完全看不出有什么价值。

    司马光在为政上的负面作用即使及不上房绾,只怕也相去无几吧?做官做人就不说了,资治通鉴还当作贡献?其一,大部分工作不是他做的。其二,那部书真。。。。不值得那么高的评价。满篇的ctrl+c,看的频频脱帽也就算了,看看资治通鉴的史官评论,靠!这得三观扭曲到何种程度才能恬不知耻的写下那些盖棺论定啊。。。。。

    =========================

    还是说,这些根本就是项庄舞剑,意在向皇帝剖明心迹?只是观其言察其行,只能说是一个超级伪君子,心机帝。

    ======================

    其实,更可恨的还没说呢~~

    编史固不可无中生有,可是对史料的采择还是有自由裁量权的。

    在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史料中怎样取舍,以达成修史者的目的……

    根本就是以写议论文的手段来编史好吧?????????

    先设论点,再挑选有利的材料来证明……

    不利的材料舍弃就行……

    这么做是有传统的。

    笔削春秋,以成微言大义,圣人门徒岂能不亦步亦趋?

    ;

章节目录

云漠漠穿越成原随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禁忌书屋只为原作者蛙之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蛙之乐并收藏云漠漠穿越成原随云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