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们都在想,论爵位宋公最高,可是宋公的位置又是齐侯主持明确的。对于选齐桓公还是宋桓公拿不定主意。陈宣公杵臼看了看左右,看到没有人先表态,就上前一步说:“今天的会盟是齐侯奉天子之命召集的,盟主属于齐侯,谁也不敢取代。应该推举为蒙会之主。”
听到陈宣公的发言,其他诸侯也就好办了,都随着说:“非齐侯不可,陈侯的话说的非常对。”
桓公再三谦让,之后领着各国诸侯登坛。齐侯为主,接下来依次是宋公、陈侯、蔡侯、邾子。位次排定之后,鸣钟击鼓,先在天子座位之前行礼,然后互拜,叙说兄弟之情。接着,仲孙湫捧着写着盟约的竹简登上台阶,跪在蒙坛之前,高声宣读:
王元年三月朔,齐小白、宋御说、陈杵臼、蔡献舞、邾克,奉天子之命会与北杏,共同扶持王室,济弱扶倾。有违约者,各国共同征讨。”
由此形成盟约。《论语》说齐桓公九合诸侯,这是第一次。北杏之会由于各国诸侯都没有带兵车,被史书称为“衣裳之会”。
盟誓之后,管仲登上台阶说:“鲁国、卫国、郑国、曹国有意违背王命,不来参加会盟,必须讨伐问罪!”
齐桓公拱手对四国国君说:“违背王命不来赴会的必须讨伐,我国兵力有限,请诸君出兵和我国共同讨伐。”
陈、蔡、邾三国国君一齐回答说:“一定共同出兵。”
只有宋桓公没有吱声。他认为自己的爵位高,在心里不服齐桓公。晚上,宋桓公回到公馆,对随从大夫戴叔皮说:“齐桓公妄自尊大,越位主持会盟,还要调动各国的兵马,将来我国就要疲于奔命了。”
叔皮说:“诸侯会盟都是碍于面子,内心并不是都服从齐国,而且有一半没来。现在齐国的势力有限,如果征服了大国鲁国、郑国,他的霸业就成了。齐国称霸,对于宋国不是福而是祸。参加这次会盟的只有宋国最大,宋国不出兵,其他三国也就解体了。我们这次来北杏,就是为了得到周王的确认。国君的公爵位置已经明确,我们还等待什么?干脆先回去。”
宋公听了他的话,在半夜五更蹬车回国。
第二天早晨,齐桓公接到报告说宋桓公已经逃会,非常愤怒,就要派仲孙湫去追赶。管仲说:“追他没有意义,不如请王师讨伐他,名正言顺。然而还有更紧迫的事情?”
“什么事更紧迫?”桓公问。
管仲说:“宋国毕竟来参加了会盟,鲁国压根就没来,也必须讨伐问罪。宋国距离齐国远,鲁国距离齐国近,又是王室宗亲,如果不把鲁国治服,宋国也不会服气。”
一提起打鲁国,桓公心里就没有了把握。问管仲:“讨伐鲁国怎么个打法?”
齐桓公说:“在济水东北有一个遂国,是鲁国的附属国,只有四家大姓,非常弱小。如果用重兵去打,一个早晨就会拿下来。拿下遂国,鲁国必然惧怕,我们派遣一个使者去责备他们违背天子之命不去参加会盟。同时再给鲁夫人文姜送去一封信。文姜向来要求鲁侯姬同亲近娘家齐国,肯定尽力说和。这样优柔寡断的鲁庄公必然内迫于母亲的压力,外惧怕齐国的兵威,同时内疚于违抗王命无理,必然向齐国求盟。等到他求盟,我们就答应他。鲁国服了,就移兵宋国,请来王师相助,势如破竹。”
齐桓公连连点头:“好,就这么办。”
齐桓公亲自统帅大军来到遂国,遂子吓蒙了,齐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随国,用于驻兵,大军在济水边驻扎。
鲁庄公得到消息,觉得齐国出师有名,自己理亏,就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公子庆父说:“齐国已经两次兵犯我境,都没有占到便宜。这次来犯,臣愿意领兵抗敌。”
“不可,不可。”施伯说:“这次和前两次情况不同。第一,前两次都是鲍叔牙为主将,这次是齐侯和管仲领兵。我说过多次,管子是天下的奇才,现在主持齐国的国政,兵有节制,战法将和从前不同;第二,齐国已经请得周天子之命,代表天子召集主持北杏盟会,共同尊崇朝廷,我们没有去参加盟会,已经违背了王命,我们理屈。相反齐国出兵问罪理直气壮。如果再出兵相抗就错上加错;第三,鲁国戮杀子纠,主公对齐国有功劳。王姬嫁齐,主公为齐侯主婚,这对于齐侯是很大的人情。我们不能丢掉以往的功劳去和齐国结仇怨。”
鲁侯问:“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施伯说:“根据现在的情况,我们应该向齐国和好请盟,齐兵将不战而退,一天的乌云就都散了。”
曹刿说:“我赞成施大夫的意见,尽快与齐国和盟。”
这时,门将报告:“齐国使者送来国书。”
庄公接过国书展开观看,上面写道:
尊敬的鲁侯殿下:
寡人与君侯共同为朝廷做事,情同亲兄弟,并且是姻亲,亲近非同一般。可是,寡人受天子之命召集北杏盟会,君侯没有理会,请问是什么道理?
这时文姜已经接到齐桓公的书信,文姜把鲁庄公找到一边小声说:“齐鲁世代姻亲,就是齐国对鲁国有什么不好,我们也应该乞求谅解,何况现在是平等和盟?”
庄公连忙说:“好,好,这就请求和盟。”回到座位,立即安排施伯起草回书。施伯给编了一个理由,在国书中写道:
北杏之会,寡人因为患病没能如会。君侯以大义责问,孤已知罪。
然而,订立城下之盟孤感到耻辱。如果齐兵退到本国境内,寡人不敢不去会盟。
齐桓公接到鲁庄公这份国书,非常高兴,当即传令把兵退到齐国的柯邑。
鲁庄公看到齐桓公真给面子,就决定去柯邑汇集齐桓公。就问群臣:“谁愿意跟寡人去齐国会盟?”
(欢迎收藏,欢迎投票。本书将加快更新)
;
听到陈宣公的发言,其他诸侯也就好办了,都随着说:“非齐侯不可,陈侯的话说的非常对。”
桓公再三谦让,之后领着各国诸侯登坛。齐侯为主,接下来依次是宋公、陈侯、蔡侯、邾子。位次排定之后,鸣钟击鼓,先在天子座位之前行礼,然后互拜,叙说兄弟之情。接着,仲孙湫捧着写着盟约的竹简登上台阶,跪在蒙坛之前,高声宣读:
王元年三月朔,齐小白、宋御说、陈杵臼、蔡献舞、邾克,奉天子之命会与北杏,共同扶持王室,济弱扶倾。有违约者,各国共同征讨。”
由此形成盟约。《论语》说齐桓公九合诸侯,这是第一次。北杏之会由于各国诸侯都没有带兵车,被史书称为“衣裳之会”。
盟誓之后,管仲登上台阶说:“鲁国、卫国、郑国、曹国有意违背王命,不来参加会盟,必须讨伐问罪!”
齐桓公拱手对四国国君说:“违背王命不来赴会的必须讨伐,我国兵力有限,请诸君出兵和我国共同讨伐。”
陈、蔡、邾三国国君一齐回答说:“一定共同出兵。”
只有宋桓公没有吱声。他认为自己的爵位高,在心里不服齐桓公。晚上,宋桓公回到公馆,对随从大夫戴叔皮说:“齐桓公妄自尊大,越位主持会盟,还要调动各国的兵马,将来我国就要疲于奔命了。”
叔皮说:“诸侯会盟都是碍于面子,内心并不是都服从齐国,而且有一半没来。现在齐国的势力有限,如果征服了大国鲁国、郑国,他的霸业就成了。齐国称霸,对于宋国不是福而是祸。参加这次会盟的只有宋国最大,宋国不出兵,其他三国也就解体了。我们这次来北杏,就是为了得到周王的确认。国君的公爵位置已经明确,我们还等待什么?干脆先回去。”
宋公听了他的话,在半夜五更蹬车回国。
第二天早晨,齐桓公接到报告说宋桓公已经逃会,非常愤怒,就要派仲孙湫去追赶。管仲说:“追他没有意义,不如请王师讨伐他,名正言顺。然而还有更紧迫的事情?”
“什么事更紧迫?”桓公问。
管仲说:“宋国毕竟来参加了会盟,鲁国压根就没来,也必须讨伐问罪。宋国距离齐国远,鲁国距离齐国近,又是王室宗亲,如果不把鲁国治服,宋国也不会服气。”
一提起打鲁国,桓公心里就没有了把握。问管仲:“讨伐鲁国怎么个打法?”
齐桓公说:“在济水东北有一个遂国,是鲁国的附属国,只有四家大姓,非常弱小。如果用重兵去打,一个早晨就会拿下来。拿下遂国,鲁国必然惧怕,我们派遣一个使者去责备他们违背天子之命不去参加会盟。同时再给鲁夫人文姜送去一封信。文姜向来要求鲁侯姬同亲近娘家齐国,肯定尽力说和。这样优柔寡断的鲁庄公必然内迫于母亲的压力,外惧怕齐国的兵威,同时内疚于违抗王命无理,必然向齐国求盟。等到他求盟,我们就答应他。鲁国服了,就移兵宋国,请来王师相助,势如破竹。”
齐桓公连连点头:“好,就这么办。”
齐桓公亲自统帅大军来到遂国,遂子吓蒙了,齐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随国,用于驻兵,大军在济水边驻扎。
鲁庄公得到消息,觉得齐国出师有名,自己理亏,就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公子庆父说:“齐国已经两次兵犯我境,都没有占到便宜。这次来犯,臣愿意领兵抗敌。”
“不可,不可。”施伯说:“这次和前两次情况不同。第一,前两次都是鲍叔牙为主将,这次是齐侯和管仲领兵。我说过多次,管子是天下的奇才,现在主持齐国的国政,兵有节制,战法将和从前不同;第二,齐国已经请得周天子之命,代表天子召集主持北杏盟会,共同尊崇朝廷,我们没有去参加盟会,已经违背了王命,我们理屈。相反齐国出兵问罪理直气壮。如果再出兵相抗就错上加错;第三,鲁国戮杀子纠,主公对齐国有功劳。王姬嫁齐,主公为齐侯主婚,这对于齐侯是很大的人情。我们不能丢掉以往的功劳去和齐国结仇怨。”
鲁侯问:“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施伯说:“根据现在的情况,我们应该向齐国和好请盟,齐兵将不战而退,一天的乌云就都散了。”
曹刿说:“我赞成施大夫的意见,尽快与齐国和盟。”
这时,门将报告:“齐国使者送来国书。”
庄公接过国书展开观看,上面写道:
尊敬的鲁侯殿下:
寡人与君侯共同为朝廷做事,情同亲兄弟,并且是姻亲,亲近非同一般。可是,寡人受天子之命召集北杏盟会,君侯没有理会,请问是什么道理?
这时文姜已经接到齐桓公的书信,文姜把鲁庄公找到一边小声说:“齐鲁世代姻亲,就是齐国对鲁国有什么不好,我们也应该乞求谅解,何况现在是平等和盟?”
庄公连忙说:“好,好,这就请求和盟。”回到座位,立即安排施伯起草回书。施伯给编了一个理由,在国书中写道:
北杏之会,寡人因为患病没能如会。君侯以大义责问,孤已知罪。
然而,订立城下之盟孤感到耻辱。如果齐兵退到本国境内,寡人不敢不去会盟。
齐桓公接到鲁庄公这份国书,非常高兴,当即传令把兵退到齐国的柯邑。
鲁庄公看到齐桓公真给面子,就决定去柯邑汇集齐桓公。就问群臣:“谁愿意跟寡人去齐国会盟?”
(欢迎收藏,欢迎投票。本书将加快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