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因为这位皇子生于太极宫承干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干,字高明。承干的意思是,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是以“承干”一名为唐高祖李渊为这个皇孙亲赐。

    三个月以后,李承乾被封王,这个时候李承乾还是一名婴儿,对李世民而言李承乾不仅仅是长子还是嫡子,意义重大!

    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干儒学经典,

    李世民即位后,在册封太子的诏书中称承干“早闻睿哲,幼观《诗》《礼》”,这都说明李世民对太子有着很高的期望!

    李世民即位以后,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

    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李世民非常喜欢他,而李承乾作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万众瞩目的生活也就此开始了。

    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脚疾只能乘着轿子进宫,于是李承乾亲自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礼,又向其虚心请教,态度极为礼敬。

    李纲病逝后,李承乾又亲自为老师立碑。

    这一切都让李世民更加疼爱自己的孩子

    李世民下诏令李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于东宫上启,令承干断决。”虽然只是“听讼”,不过可见李世民已经在有意识地锻炼承干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而这时候的李承乾不过12岁。

    同年,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病重,李世民令李承乾亲自前去慰问。

    李承乾原本定于二月行冠礼,不过李世民

    为了不夺农时,将冠礼改在了十月。

    同年,太子生病,而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李世民却请了道士秦英来为儿子祈福;等承干病愈后,李世民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

    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

    有一次李世民让他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李世民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不过唐太宗也担心承干“生长深宫,百姓艰难,都不闻见”,于是对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杜正伦等人说“你们辅导太子,平常应该为他讲述百姓生活在民间的种种艰苦。……每当看到他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应该勇敢直谏,使他能有所获益。

    后来因为一个人的死让父子两个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长孙皇后渐渐病重,李承乾忧心之下便请求大赦囚徒并度人入道,以期冀蒙福佑,却被长孙皇后断然拒绝。太子于是不敢将请求大赦一事上奏,只告诉了自己的太子詹事房玄龄,朝臣闻之纷纷恳请大赦。虽然长孙皇后最终还是拒绝了大赦一事。

    但李世民却更爱自己的妻子,他却另辟蹊径,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废弃寺庙以此为爱妻祈福。

    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却终究还是没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皇后的生命。六月己卯,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享年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的死让后面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时候的李承干随着年岁既增再加上丧母之痛,开始叛逆起来。于是李世民“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谈论。然而这些谏臣们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太子,一味的进谏是否能够将太子已经出现偏差的行为纠正过来?因为通观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的劝谏就能发现共同点——这三人几乎是比着上疏,而且措辞是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语一句比一句锋利,最后却根本得不到期望中的效果

    后来太子的结局想了解的可以搜一下,咱们后面还会再说

    据说在太子李承乾死的那一年,李世民写下了一首《秋日即目》

    爽气浮丹阙,秋光澹紫宫。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点丛。

    袍轻低草露,盖侧舞松风。

    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

    砌冷兰凋佩,闺寒树陨桐。

    别鹤栖琴里,离猿啼峡中。

    落野飞星箭,弦虚半月弓。

    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

    无论是惟见秋菊点缀花丛的寂寞冷清,还是别鹤、离猿这些意象所象征的哀愁,无不在暗示着唐太宗对已离开人世的爱子的深深思念。只是承干已逝,曾经备受万众瞩目的大唐太子再也不会回来了。

    后来

    事隔数十年,李承乾终于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边,长眠于昭陵,自此永远陪伴在父母亲身侧,再不分离。

章节目录

盛唐红颜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禁忌书屋只为原作者杨晓晓欧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杨晓晓欧尼并收藏盛唐红颜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