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最终是因何出现的崩塌事件,可有线索?”
在听完展文博汇报城中战事之后,孔有德沉思良久后又问出一个让他耿耿于怀的问题。
“外卫局已经查出些端倪来。”
展文博也是早有准备,继续回答说:“这事儿应该跟济宁城中大户孔氏一族有关系。”
“济宁孔氏,本是曲阜孔氏分支一脉,以诗书耕读传家,当初我军攻占济宁时孔氏一族便多有抵触情绪,不过在见识到我军惩治不法手段严厉之后,对方便也就不再与我军抗衡。”
“因为对方出身显赫,故而我军和济宁市政府也就没有过多为难对方,只要他们遵纪守法便好。”
“可是我们却疏忽了对方在济宁市生活两百余年,却是在城中修筑了一条直通城外的密道,作为防备战乱之时,家族避难之用。”
“孔氏一族读书迂腐,对大明朝却是愚忠,虽然明面上已然承认我洪朝领导,可是背地里却是依旧跟明朝官府多有勾连。”
“此番明朝山东总督张煌言北征抵达济宁城下之后,孔氏便派出使者自密道与张煌言取得了联系,并告知了这一密道的存在。”
“最后,张煌言便借助这条密道,直接动用数千斤炸药,在东城城墙交接处,设计了这场爆炸,一举致使城墙崩溃。”
济宁市外卫局与治安局合作,便是在战火笼罩的情况下,也很快便完成了对东城城墙爆炸案对侦破工作。
“那这孔氏一族的人呢?”
孔有德一听最后搞得自己如此狼狈的罪魁祸首,竟然是同一姓氏的孔氏人所为,心中多有感慨之余,更多还是浓烈至极的杀机。
“除了少数被抛弃的下人和远房亲族外,其余人早已逃离城外,怕是已经投奔明朝去了。”
展文博皱着眉头,看起来平静实则眼神充满杀机地回答道。
“哼!”
孔有德很是不满,但是也知道此番大意之处与底下这群军官们无关,他们的职权范围是打仗,像这种涉及民生的事情,应该是济宁市政府和外卫局的职权。
“下官以为,我国防部从征兵到最后兵力补充到各军部之间,所需时日至少为半年之期。”
“其中征兵时间,下官以为最少需要两月时间,虽然之前下官口无遮拦,义气用事说了些气话,不过下官也不想因为征兵而造成民间劳力缺失,故而兵源征召需要再广大范围抽调,如此才不至于使得各地劳力不均带来问题。”
“其二,在征召兵源之后,我国防部也需要时间对新兵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训练,如此才能够形成一定战斗力。”
当李天养在朝议之中,终于松口让国防部征召大量成年男丁入伍之时,早就有了预案的吴杰压根儿不想给李天养反悔的机会,硬是以一种把事情办踏实的态度,当场向李天养表态说道。
“很好,征兵的事情便交与你们国防部去办了,不过切记,此番征召只能征召五十万兵力,多一个都不行!”
李天养点点头,听到吴杰胸有成竹的答案,李天养相信对方确实早有准备了,不过很快他又想到一件事情来,旋即问向吴杰:“第三军山东省方面明军发起的反攻,你们国防部将作何应对?”
“这个我国防部已经责成第三军孔有德收缩防线,在济宁府一线展开防御攻势,届时他们手中哦你好,此时兵力将拥有三万众,凭借济宁府的城防以及手中火器之利,足以完成阻击任务。”
吴杰早有预料到李天养会提出此问,俯身回答道。
“需不需要第五军支援些人手过去,我怕第三军新败之师士气低下,难以阻挡明朝军队规模浩大的反扑。”
李天养对第三军战损情况了解不少,加上地图中他们第三军控制地盘甚多,便提出一个建议来。
洪朝军队这些年来,在战场上虽然不能说是战无不胜,可是也是少有败绩,随着军队自信心和荣誉感的成型,李天养甚是担心他们会为了这一份洪朝军队所独有的特质,而不愿意向朝廷请援,最后耽误了战事。
“不可。”
不仅吴杰提出反对,就连甘大彪他们也有人一起反对。
“第五军所需防范区域同样不小,尤其需要拱卫北京城的安危,贸然调动,反而会给京城带来风险。”
吴杰连忙上书否决。
“请陛下放心,第三军不是那么容易打倒的,其所部在山东各地驻军加在一起,也尚有五万众之多,便是明军越是压缩第三军防线,其军队收缩阵容便越是强大。”
“明军固然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可是这么多年下来,咱们与大明朝交手的哪次战事,又不是在以少击多呢!!”
看吴杰信心满满的姿态,李天养最后便放弃了自己的建议,相对于他这种半吊子,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办才是取胜之道。
洪朝建朝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征兵行动就此展开,有着来自财政部、民政部等部门的配合,国防部的工作成员很快便在大洪朝庞大版图下展开了工作。
当然,初期的工作很不好做,正所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军户在大明朝以来的地位,便不算太高。
此时洪朝仍没有转变过来民间此等情绪,除了吕宋和大元岛的百姓。
可是总不能一直从大元岛和吕宋那边征召新兵吧,怎么说那里到现在为止依旧是李天养他们最后的退路,一开始洪朝限制军队征召的原因便是如此。
不过最终打破僵局的,还是民政部与国土局商议之后,签署下发的一道政策,让征兵工作得以执行下去,渐渐主动入伍的士兵多了起来。
洪朝现如今最多的资源不是其他,却是大量属于国家的土地,即便现今洪朝百姓按照人头十五岁以上便能获得五到六亩土地,可是饱受天灾摧残的洪朝人口基数,早已不足当初生活在本地百姓的四分之一,便是家家户户满编分配土地,也不可能完全耕种各县各镇的空置之地。
在听完展文博汇报城中战事之后,孔有德沉思良久后又问出一个让他耿耿于怀的问题。
“外卫局已经查出些端倪来。”
展文博也是早有准备,继续回答说:“这事儿应该跟济宁城中大户孔氏一族有关系。”
“济宁孔氏,本是曲阜孔氏分支一脉,以诗书耕读传家,当初我军攻占济宁时孔氏一族便多有抵触情绪,不过在见识到我军惩治不法手段严厉之后,对方便也就不再与我军抗衡。”
“因为对方出身显赫,故而我军和济宁市政府也就没有过多为难对方,只要他们遵纪守法便好。”
“可是我们却疏忽了对方在济宁市生活两百余年,却是在城中修筑了一条直通城外的密道,作为防备战乱之时,家族避难之用。”
“孔氏一族读书迂腐,对大明朝却是愚忠,虽然明面上已然承认我洪朝领导,可是背地里却是依旧跟明朝官府多有勾连。”
“此番明朝山东总督张煌言北征抵达济宁城下之后,孔氏便派出使者自密道与张煌言取得了联系,并告知了这一密道的存在。”
“最后,张煌言便借助这条密道,直接动用数千斤炸药,在东城城墙交接处,设计了这场爆炸,一举致使城墙崩溃。”
济宁市外卫局与治安局合作,便是在战火笼罩的情况下,也很快便完成了对东城城墙爆炸案对侦破工作。
“那这孔氏一族的人呢?”
孔有德一听最后搞得自己如此狼狈的罪魁祸首,竟然是同一姓氏的孔氏人所为,心中多有感慨之余,更多还是浓烈至极的杀机。
“除了少数被抛弃的下人和远房亲族外,其余人早已逃离城外,怕是已经投奔明朝去了。”
展文博皱着眉头,看起来平静实则眼神充满杀机地回答道。
“哼!”
孔有德很是不满,但是也知道此番大意之处与底下这群军官们无关,他们的职权范围是打仗,像这种涉及民生的事情,应该是济宁市政府和外卫局的职权。
“下官以为,我国防部从征兵到最后兵力补充到各军部之间,所需时日至少为半年之期。”
“其中征兵时间,下官以为最少需要两月时间,虽然之前下官口无遮拦,义气用事说了些气话,不过下官也不想因为征兵而造成民间劳力缺失,故而兵源征召需要再广大范围抽调,如此才不至于使得各地劳力不均带来问题。”
“其二,在征召兵源之后,我国防部也需要时间对新兵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训练,如此才能够形成一定战斗力。”
当李天养在朝议之中,终于松口让国防部征召大量成年男丁入伍之时,早就有了预案的吴杰压根儿不想给李天养反悔的机会,硬是以一种把事情办踏实的态度,当场向李天养表态说道。
“很好,征兵的事情便交与你们国防部去办了,不过切记,此番征召只能征召五十万兵力,多一个都不行!”
李天养点点头,听到吴杰胸有成竹的答案,李天养相信对方确实早有准备了,不过很快他又想到一件事情来,旋即问向吴杰:“第三军山东省方面明军发起的反攻,你们国防部将作何应对?”
“这个我国防部已经责成第三军孔有德收缩防线,在济宁府一线展开防御攻势,届时他们手中哦你好,此时兵力将拥有三万众,凭借济宁府的城防以及手中火器之利,足以完成阻击任务。”
吴杰早有预料到李天养会提出此问,俯身回答道。
“需不需要第五军支援些人手过去,我怕第三军新败之师士气低下,难以阻挡明朝军队规模浩大的反扑。”
李天养对第三军战损情况了解不少,加上地图中他们第三军控制地盘甚多,便提出一个建议来。
洪朝军队这些年来,在战场上虽然不能说是战无不胜,可是也是少有败绩,随着军队自信心和荣誉感的成型,李天养甚是担心他们会为了这一份洪朝军队所独有的特质,而不愿意向朝廷请援,最后耽误了战事。
“不可。”
不仅吴杰提出反对,就连甘大彪他们也有人一起反对。
“第五军所需防范区域同样不小,尤其需要拱卫北京城的安危,贸然调动,反而会给京城带来风险。”
吴杰连忙上书否决。
“请陛下放心,第三军不是那么容易打倒的,其所部在山东各地驻军加在一起,也尚有五万众之多,便是明军越是压缩第三军防线,其军队收缩阵容便越是强大。”
“明军固然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可是这么多年下来,咱们与大明朝交手的哪次战事,又不是在以少击多呢!!”
看吴杰信心满满的姿态,李天养最后便放弃了自己的建议,相对于他这种半吊子,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去办才是取胜之道。
洪朝建朝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征兵行动就此展开,有着来自财政部、民政部等部门的配合,国防部的工作成员很快便在大洪朝庞大版图下展开了工作。
当然,初期的工作很不好做,正所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军户在大明朝以来的地位,便不算太高。
此时洪朝仍没有转变过来民间此等情绪,除了吕宋和大元岛的百姓。
可是总不能一直从大元岛和吕宋那边征召新兵吧,怎么说那里到现在为止依旧是李天养他们最后的退路,一开始洪朝限制军队征召的原因便是如此。
不过最终打破僵局的,还是民政部与国土局商议之后,签署下发的一道政策,让征兵工作得以执行下去,渐渐主动入伍的士兵多了起来。
洪朝现如今最多的资源不是其他,却是大量属于国家的土地,即便现今洪朝百姓按照人头十五岁以上便能获得五到六亩土地,可是饱受天灾摧残的洪朝人口基数,早已不足当初生活在本地百姓的四分之一,便是家家户户满编分配土地,也不可能完全耕种各县各镇的空置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