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界一无所知的苏钊拟好了作为老板,需要帮忙讨回公道的员工名单之后一本满足。
“就我这小脑袋瓜子怎么这么聪明!能想到这么天才的主意!我果然是一个关心员工的好老板!到时候是不是能让海拉帮我把防护机甲改成军用的,装几门速射激光炮说不定也可以呢?嘿”
想到机甲的苏钊心痒难耐,就想立刻进入虚拟训练系统去体验军用的机动战甲。
民用的各种机动装甲苏钊也不是没驾驶过,但接触机动战甲这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怀揣着对联邦男人的梦想机械之一—机动战甲的敬畏和期待,苏钊还是拿出耐心仔细的翻阅系统内有关机动战甲的课程说明,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联邦机甲发展历史》,将机动战甲的来龙去脉向苏钊缓缓道来。
联邦如今拥有十分成熟的机甲技术,全称是乘员用机动性外部装甲,其研发历史可以追溯到联邦文明早期还在人类母星的时候,而机动装甲类别之一的机动战甲,作为联邦正面战场的常规武器之一进行大规模部署还要等到与吠卡文明的战争期间。
最早出现的原型机动装甲作为一种工程设备的形象面世,功能定位和挖掘机同等,作为工程施工人员的载具来提高安全指数和增强工作能力。
那时的操作方式还是简单的人工操纵杆搭配自动程序辅助,空间足够的大型工程机甲则可以选择人员实时动作捕捉。
还有开发的遥控型号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工地使用,从而节省乘员搭载空间容纳别的设备,操作人员远离工地也更加安全。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机甲主要作用都是作为优秀的工地固定工程设备,然而成为机动战甲这样的联邦正面战场武器,正式投入大规模使用还面临以下难题。
第一点就是操作延迟,类人型机甲的活动方式注定了操作的复杂,操控杆操作的方式即使搭配了大量自动程序指令也十分考验操作员的技术水平,操作员的大脑反应加上操作过程还有指令输出以及最后的设备动作加起来就是不短的操作延迟。
动作捕捉的操作方式延迟倒是低很多,虽然乘员空间要求大了一点,那机甲造大一点也就弥补了。
动作确实是直接转化成信号,但是还存在操作员的神经传递和肌肉行动时间,还非常考验操作员的体能水平。
不过这样的延迟已经是小问题了,延迟在接受范围内就行。
其他问题才是致命的拦路虎。
第二点就是能源供应,工地上都是直连电缆给工程机甲供电使用,就是因为电能消耗大。固定使用反正有聚变机组供电所以什么影响,不就耗电大户呗,反正聚变机组发的电跟不要钱一样。
但是在战场应用的时候,因为直立类人型机甲行动能量消耗对比同等质量陆战火力单位要高的多,甚至能高出一个数量级的能耗比劣势,就算搭载自供能设备也无法弥补。一台机甲消耗够十台陆行坦克用,军队宝贵的能源吃饱了撑得也不是这么用的。
总之搭载武器系统的机动战甲需要强力的能源供应,但体型大小和结构又限制了可以搭载的能源供应设备范围,比如巨大的聚变机组这样一般战舰和基地才使用的设备它就无法应用。
第三点就是决定性的结构缺陷,工程机甲基本都是傻大黑粗就是为了避免这一点。
机动战甲肯定不能像工程侧的它们那样笨重,作战要的就是它类人形态的灵活性。这是机动战甲唯一也是最重要的战场优点。
它的结构就这一个战场优点,剩下全是缺点。
首先高灵活度意味着复杂的结构,与同等质量比如坦克这样的自行火力堡垒想比,复杂的结构就是巨大的劣势。结构复杂带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维修保养困难,有效空间小,抗打击能力弱等等一大堆,简单来说就是实用性差,不如坦克皮实耐造。
机械方面举个例子,双腿行走结构复杂效率低就不说了,它还承载着机甲的全部重量,几十上百吨的金属每一次行走都在冲击着膝盖脚踝这样的活动关节,所以说维修保养困难。
其次整体的一次失去平衡摔倒就可能损坏这些关节零件,如果在战场上摔一跤那就真的只能爬了。更别说战场动能炮弹齐飞,高能粒子乱舞了,一发命中关节就趴窝,再厚的装甲也没用,抗打击能力可谓孱弱。
而有效空间小是因为头部四肢结构的存在,它们不仅占据了大部分的机甲空间,还分割了本就少的有效空间,自身质量是活动关节的负荷来源。
综合起来就导致机甲对比坦克来说可搭载的能源,动力以及武器系统全面缩水,双腿跑的还没有履带坦克快,更别说会贴地飞行的地效坦克了,甚至还会把自己跑断腿。
“我的天哪,跑断腿,这是哪个天才写的机甲发展史,不过跑断腿这事儿我真听说过,原来机甲很久以前就有这毛病啊,我还以为是意外呢。”
苏钊被一句跑断腿勾起了回忆,记得在家乡是有这么一个机甲跑断腿的传说。不过还是很快把注意力转回了书本。
火力对飙坦克就完全是弟弟,一样的体重,坦克能装大口径自装药动能炮,机甲只能小口径的,口径大了它的身板承受不住后坐力。载弹空间更是因此不足,不过有鬼才设计过让机甲装药炮弹挂一身头手动装填的,因为殉爆问题被同事死死拦住了。
机体承受能力限制了它搭载装药火炮的口径,而缩水的供能系统限制了它搭载高能武器的功率大小。
常规的激光炮到还行,高功率型号的就够呛了,可能打几炮就没电了。高功率电磁炮就不说机甲了,坦克也够呛。
总之能调节功率的武器能搭载是没错,但功率低了炮就成枪了,面对厚重装甲就是挠痒痒。
至于中子重炮,阳离子炮,反物质光炮这样的大杀器是战舰和基地的专属武器,体积和供能要求都不是机甲所能考虑的。
反正机甲能搭载的远程火力武器系统坦克都能装,而且威力更大,续航更长;而坦克能装的,机甲弟弟不一定行。
最后,机甲不会飞。
飞行功能对于机甲那点可怜的有效空间来说太过奢侈,有人设计过机甲的飞行系统,包括大概十几个推进器,一套复杂的飞行姿态控制系统,好几个独立的燃料存储和输送系统,喷口散热系统等等。
但没人为他的设计买账,研发十多年一分钱没赚到,直接濒临破产。
有人告诉他个很简单的道理,地表飞行的霸主是战机,太空飞行的霸主是战舰,这样的造出来了也只能是会飞的靶子。
于是,他把研究成果做了一些简化,转化成战机和小型战舰的飞行系统。
结果开发的飞行系统简洁高效,机动性强悍,本人直接名利双收获得联邦之星荣誉。
他的系统被众多战机和小型星舰应用,也就是如今联邦十分经典的QXS综合飞行系统。
“嗯?我记得天狼星号的飞行系统是TLB-451-QXS,应该是基于这个系统开发的,合着前身还和机甲的飞行系统有联系啊。知识点,赶紧记下来,说不定期末要考。”
认真拜读机甲发展史的苏钊仿佛重回学生时代,下意识想要记个笔记,正找笔呢才突然回过神来想起自己的处境,干笑了两声继续看了下去。
“要是真的有期末考试就好了,好怀念啊。”
……
书接上文,机甲不会飞,也没必要飞,交给运输机和星舰就好了,这就是联邦科学家带飞的解决方案。
种种缺陷导致在对吠卡战争之前,所有大型机动战甲兵器的研发基本都不了了之,只有一些特定的原型机进入了服役序列,用作基地防守之类的任务。
联邦在漫长的时间里终于找准了机动战甲的定位,不再对飙坦克之类的武器单位。
而是专精防御,作为单纯的人员防护载具,而非战场武器使用,研究真正取得的成果就是联邦引以为傲的单兵防护机动装甲。
这种机甲以小型化为特点,直立高度基本都在5米以下,可以视作单兵装甲加上了动力系统,大大增加了单兵的战场生存和持续作战能力。
操作方式则基本是动作直连,小一点的给人员提供辅助动力,大一点就是提供专门的人员仓,驾驶人就是相当于穿戴了有动力系统的盔甲。
单兵机甲有着成本低廉,易于生产,性能可靠等优点,较小的体型能耗使得高能电池就能轻松应对,由此普及到联邦每一位军人,各种改进型号遍布联邦统治区。
以上就是接近两百年前联邦机甲技术的发展史,在此之前的机动战甲一词也基本指的是单兵防护装甲,作用就是人员防护,只有微乎其微的武器词性。
而后机动战甲向武器属性的转变,发生于联邦和吠卡文明战争期间,这一战争,在联邦的正式命名是:
“银心之战”。
一口气把机甲发展史这本书看掉第一章的苏钊伸了个懒腰,长舒一口气。看之前没想到这本书这么长,第二章还是联邦民众耳熟能详的银心之战。
只不过银河系太大了,自己作为在联邦大后方长大生活的人从来没感受到战争的氛围,对于银心之战也就知道是联邦和吠卡文明打了快一百八十年,其他的课本知识基本忘的一干二净。
所处的几个大后方星区也都反战情绪强烈,星区执政官议会除了提供技术和名义支持也基本不理会这场战争。还是那句话,银河系太大,后方星区抵达战区需要几十年何谈物资人员支持;联邦也太大,每个星区其实都相对独立,不拖后腿就已经是对战争的支持了。
而且迄今为止吠卡文明都没有绕过交战星区入侵联邦区域,联邦也默契的没有进行过反攻对方本土的事。
具体原因苏钊不得而知,但学者的推测就是单纯的距离遥远,几万光年的天堑和两眼一抹黑的对方本土情况,都克制了双方这一战术。
“累死了,快要登陆白泽星了吧,本来还想体检战甲的,被这本书给耽搁了。银心之战以后有空再看吧,先去忙正事。”
“小海拉!我回来啦!是不是要准备登陆了啊!”
苏钊在舰桥里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只能暗自狐疑的抓耳挠腮:
“怎么了这是?海拉失踪了?”
“就我这小脑袋瓜子怎么这么聪明!能想到这么天才的主意!我果然是一个关心员工的好老板!到时候是不是能让海拉帮我把防护机甲改成军用的,装几门速射激光炮说不定也可以呢?嘿”
想到机甲的苏钊心痒难耐,就想立刻进入虚拟训练系统去体验军用的机动战甲。
民用的各种机动装甲苏钊也不是没驾驶过,但接触机动战甲这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怀揣着对联邦男人的梦想机械之一—机动战甲的敬畏和期待,苏钊还是拿出耐心仔细的翻阅系统内有关机动战甲的课程说明,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联邦机甲发展历史》,将机动战甲的来龙去脉向苏钊缓缓道来。
联邦如今拥有十分成熟的机甲技术,全称是乘员用机动性外部装甲,其研发历史可以追溯到联邦文明早期还在人类母星的时候,而机动装甲类别之一的机动战甲,作为联邦正面战场的常规武器之一进行大规模部署还要等到与吠卡文明的战争期间。
最早出现的原型机动装甲作为一种工程设备的形象面世,功能定位和挖掘机同等,作为工程施工人员的载具来提高安全指数和增强工作能力。
那时的操作方式还是简单的人工操纵杆搭配自动程序辅助,空间足够的大型工程机甲则可以选择人员实时动作捕捉。
还有开发的遥控型号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工地使用,从而节省乘员搭载空间容纳别的设备,操作人员远离工地也更加安全。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机甲主要作用都是作为优秀的工地固定工程设备,然而成为机动战甲这样的联邦正面战场武器,正式投入大规模使用还面临以下难题。
第一点就是操作延迟,类人型机甲的活动方式注定了操作的复杂,操控杆操作的方式即使搭配了大量自动程序指令也十分考验操作员的技术水平,操作员的大脑反应加上操作过程还有指令输出以及最后的设备动作加起来就是不短的操作延迟。
动作捕捉的操作方式延迟倒是低很多,虽然乘员空间要求大了一点,那机甲造大一点也就弥补了。
动作确实是直接转化成信号,但是还存在操作员的神经传递和肌肉行动时间,还非常考验操作员的体能水平。
不过这样的延迟已经是小问题了,延迟在接受范围内就行。
其他问题才是致命的拦路虎。
第二点就是能源供应,工地上都是直连电缆给工程机甲供电使用,就是因为电能消耗大。固定使用反正有聚变机组供电所以什么影响,不就耗电大户呗,反正聚变机组发的电跟不要钱一样。
但是在战场应用的时候,因为直立类人型机甲行动能量消耗对比同等质量陆战火力单位要高的多,甚至能高出一个数量级的能耗比劣势,就算搭载自供能设备也无法弥补。一台机甲消耗够十台陆行坦克用,军队宝贵的能源吃饱了撑得也不是这么用的。
总之搭载武器系统的机动战甲需要强力的能源供应,但体型大小和结构又限制了可以搭载的能源供应设备范围,比如巨大的聚变机组这样一般战舰和基地才使用的设备它就无法应用。
第三点就是决定性的结构缺陷,工程机甲基本都是傻大黑粗就是为了避免这一点。
机动战甲肯定不能像工程侧的它们那样笨重,作战要的就是它类人形态的灵活性。这是机动战甲唯一也是最重要的战场优点。
它的结构就这一个战场优点,剩下全是缺点。
首先高灵活度意味着复杂的结构,与同等质量比如坦克这样的自行火力堡垒想比,复杂的结构就是巨大的劣势。结构复杂带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维修保养困难,有效空间小,抗打击能力弱等等一大堆,简单来说就是实用性差,不如坦克皮实耐造。
机械方面举个例子,双腿行走结构复杂效率低就不说了,它还承载着机甲的全部重量,几十上百吨的金属每一次行走都在冲击着膝盖脚踝这样的活动关节,所以说维修保养困难。
其次整体的一次失去平衡摔倒就可能损坏这些关节零件,如果在战场上摔一跤那就真的只能爬了。更别说战场动能炮弹齐飞,高能粒子乱舞了,一发命中关节就趴窝,再厚的装甲也没用,抗打击能力可谓孱弱。
而有效空间小是因为头部四肢结构的存在,它们不仅占据了大部分的机甲空间,还分割了本就少的有效空间,自身质量是活动关节的负荷来源。
综合起来就导致机甲对比坦克来说可搭载的能源,动力以及武器系统全面缩水,双腿跑的还没有履带坦克快,更别说会贴地飞行的地效坦克了,甚至还会把自己跑断腿。
“我的天哪,跑断腿,这是哪个天才写的机甲发展史,不过跑断腿这事儿我真听说过,原来机甲很久以前就有这毛病啊,我还以为是意外呢。”
苏钊被一句跑断腿勾起了回忆,记得在家乡是有这么一个机甲跑断腿的传说。不过还是很快把注意力转回了书本。
火力对飙坦克就完全是弟弟,一样的体重,坦克能装大口径自装药动能炮,机甲只能小口径的,口径大了它的身板承受不住后坐力。载弹空间更是因此不足,不过有鬼才设计过让机甲装药炮弹挂一身头手动装填的,因为殉爆问题被同事死死拦住了。
机体承受能力限制了它搭载装药火炮的口径,而缩水的供能系统限制了它搭载高能武器的功率大小。
常规的激光炮到还行,高功率型号的就够呛了,可能打几炮就没电了。高功率电磁炮就不说机甲了,坦克也够呛。
总之能调节功率的武器能搭载是没错,但功率低了炮就成枪了,面对厚重装甲就是挠痒痒。
至于中子重炮,阳离子炮,反物质光炮这样的大杀器是战舰和基地的专属武器,体积和供能要求都不是机甲所能考虑的。
反正机甲能搭载的远程火力武器系统坦克都能装,而且威力更大,续航更长;而坦克能装的,机甲弟弟不一定行。
最后,机甲不会飞。
飞行功能对于机甲那点可怜的有效空间来说太过奢侈,有人设计过机甲的飞行系统,包括大概十几个推进器,一套复杂的飞行姿态控制系统,好几个独立的燃料存储和输送系统,喷口散热系统等等。
但没人为他的设计买账,研发十多年一分钱没赚到,直接濒临破产。
有人告诉他个很简单的道理,地表飞行的霸主是战机,太空飞行的霸主是战舰,这样的造出来了也只能是会飞的靶子。
于是,他把研究成果做了一些简化,转化成战机和小型战舰的飞行系统。
结果开发的飞行系统简洁高效,机动性强悍,本人直接名利双收获得联邦之星荣誉。
他的系统被众多战机和小型星舰应用,也就是如今联邦十分经典的QXS综合飞行系统。
“嗯?我记得天狼星号的飞行系统是TLB-451-QXS,应该是基于这个系统开发的,合着前身还和机甲的飞行系统有联系啊。知识点,赶紧记下来,说不定期末要考。”
认真拜读机甲发展史的苏钊仿佛重回学生时代,下意识想要记个笔记,正找笔呢才突然回过神来想起自己的处境,干笑了两声继续看了下去。
“要是真的有期末考试就好了,好怀念啊。”
……
书接上文,机甲不会飞,也没必要飞,交给运输机和星舰就好了,这就是联邦科学家带飞的解决方案。
种种缺陷导致在对吠卡战争之前,所有大型机动战甲兵器的研发基本都不了了之,只有一些特定的原型机进入了服役序列,用作基地防守之类的任务。
联邦在漫长的时间里终于找准了机动战甲的定位,不再对飙坦克之类的武器单位。
而是专精防御,作为单纯的人员防护载具,而非战场武器使用,研究真正取得的成果就是联邦引以为傲的单兵防护机动装甲。
这种机甲以小型化为特点,直立高度基本都在5米以下,可以视作单兵装甲加上了动力系统,大大增加了单兵的战场生存和持续作战能力。
操作方式则基本是动作直连,小一点的给人员提供辅助动力,大一点就是提供专门的人员仓,驾驶人就是相当于穿戴了有动力系统的盔甲。
单兵机甲有着成本低廉,易于生产,性能可靠等优点,较小的体型能耗使得高能电池就能轻松应对,由此普及到联邦每一位军人,各种改进型号遍布联邦统治区。
以上就是接近两百年前联邦机甲技术的发展史,在此之前的机动战甲一词也基本指的是单兵防护装甲,作用就是人员防护,只有微乎其微的武器词性。
而后机动战甲向武器属性的转变,发生于联邦和吠卡文明战争期间,这一战争,在联邦的正式命名是:
“银心之战”。
一口气把机甲发展史这本书看掉第一章的苏钊伸了个懒腰,长舒一口气。看之前没想到这本书这么长,第二章还是联邦民众耳熟能详的银心之战。
只不过银河系太大了,自己作为在联邦大后方长大生活的人从来没感受到战争的氛围,对于银心之战也就知道是联邦和吠卡文明打了快一百八十年,其他的课本知识基本忘的一干二净。
所处的几个大后方星区也都反战情绪强烈,星区执政官议会除了提供技术和名义支持也基本不理会这场战争。还是那句话,银河系太大,后方星区抵达战区需要几十年何谈物资人员支持;联邦也太大,每个星区其实都相对独立,不拖后腿就已经是对战争的支持了。
而且迄今为止吠卡文明都没有绕过交战星区入侵联邦区域,联邦也默契的没有进行过反攻对方本土的事。
具体原因苏钊不得而知,但学者的推测就是单纯的距离遥远,几万光年的天堑和两眼一抹黑的对方本土情况,都克制了双方这一战术。
“累死了,快要登陆白泽星了吧,本来还想体检战甲的,被这本书给耽搁了。银心之战以后有空再看吧,先去忙正事。”
“小海拉!我回来啦!是不是要准备登陆了啊!”
苏钊在舰桥里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只能暗自狐疑的抓耳挠腮:
“怎么了这是?海拉失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