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子这边吩咐完之后,王天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已经是中午时分,他也不去找众人量尺寸了,直接通知大家洗手洗脚吃中餐,吃过之后再量吧。

    然后他看了一眼开垦出来的土地,首领他们已经工作了有一周的时间,现在的面积似乎30亩都还没有。

    这么多的劳力投入到里面,一天竟然开垦不出一亩地,这速度也是没谁了,没有找到金属之前,想要实现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似乎有点困难。

    而且这荒开的似乎也有点不对,那些坡地似乎也太过倾斜了,用来种菜没有问题,可如果用来种粮食,这样会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太严重啊。

    毕竟现在的肥料不多,照着现在的这个倾斜度,下一场大雨的话,这些辛苦积攒起来的肥料都会给冲没了。

    王天从来没有种过地,但他觉得自己的这种担忧是正确的,这些坡地要么用来种菜,要么就得垄平之后才能种粮食。

    没有办法,部落里100多号人,就没有一个会种庄稼,就连王天也不会,又是一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事情。

    垂直挖掘的洛阳铲用来挖土并不方便,一是不够锋利,二是使用的时间一长,人也特别容易累。

    使用锄头还能利用一下杠杆原理,这洛阳铲可是全靠臂力敲入地面进行挖掘,而用来掘土的刃口部分,如果打磨的太薄的话也容易崩裂断开。

    如果刃口做得很钝,这样倒是不容易折,但每次挖掘起的土壤就十分的有限,因为翻土不容易,才采用洛阳铲先挖掘松土,再用锄头翻地的办法,而这其实相当于使用两倍的人翻同一块地。

    这个速度快不起来也很正常,建造围墙挖地基时使用这种方法,因为需要挖掘的土方并不多,所以效率低下看起来并不明显。

    可如今用来翻种如此大面积的土地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部落现在烧陶需要用到土,烧木炭也需要用到土,种地开荒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对翻土的农具进行一下改进,就成了一个非常必要的事情了。

    就在王天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首领已经走过来叫天子回部落了。

    ……

    中午饭过后,王天看着手上的两张脚长和脚宽的尺寸表,不由得一愣,这原始人个个都是大脚啊。

    脚长的尺寸普遍都在28~30厘米,这相当于后世43码-46码的鞋。

    王天没有穿越前,以他1米8的个子,也不过才穿43码的鞋,原始人1米6就算高个了,怎么脚却这么长?

    是因为长期不穿鞋,脚都塌了?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嘛!可以少几个尺寸的鞋码,做起来简单轻松,坏处嘛不言而喻_脚大废料。

    最后经过统计,他将成年人的鞋码定成了三个,脚长分别是:29-31厘米的大码,26-28厘米的中码,23-25厘米的小码。

    儿童款没有分的这么细,一个就是已经做出来的,20-23大码,另一个就16-19小码,至于再小的孩子也就2~3岁的人儿,没必要穿鞋子了,直接套个兽皮袜子就好。

    王天看了一下黑子的尺寸,这货的脚长竟然达到了25厘米,估计就连成人款的中码都可以穿了。

    尺寸定好后,又统计出各个尺寸需做出的数量,然后每个尺寸除了最小码都各加了5双,这样算下来,天龙部落先前包括王天在内共有139人。

    今年已经多了5个婴儿,现在总共144人。除去不用穿鞋的30个幼儿,每人一双也得做出114双,加上王天为了防止尺寸不合适而多做的20双,大概需要做出135双鞋子。

    尺寸和数量都定下来后,王天开始制作模板,鞋底模板很好做,一个小时内纸张模板全部做(画)好,四只木板鞋底也被切削了出来。

    接下来四个尺码的脚掌模具也做了出来,然后就开始按照这个模具的形状确定鞋面的展开尺寸。

    这4个尺寸花了王天两个小时的时间,因为有了制作第1个的经验,这个速度已经算快的了。

    然后将其拆开,比在白纸上得到了四个尺寸的鞋面展开尺寸的纸张模板,王天拿着这8张纸张模板,再次来到厂房,将其交给了黑子制作陶板。

    ……

    然后他开始琢磨着怎样改进一下翻地的农具。

    其实王天也想不到什么特别好的方法来改进农具,在机械化耕种之前,这几千年的时间里,农具就那么几样。

    刃口窄小的叫锄头,刃口宽大的王天记的他有一个战友叫这种锄头为“杀虎铲”,而湖南的方言称为“镰刮”,其他的还有什么三齿耙两齿耙,那就基本属于换汤不换药了。

    在原始时代这样的条件下,没有金属,他想到了最为经典的原始耕地工具_耒耜。

    传说炎帝和众人在一起围狩野猪时,来到了一片林地里,看到一头凶猛的野猪正在拱土,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野猪鼻子一撅一撅地把土供起,一路供过之后,留下了一片被翻过的疏松土壤。

    野猪拱土的情形,给炎帝留下很深的印象,收到这个启发,他开始想能不能仿照出这样的情形做一件类似的工具,仿照这个方法用来翻松土地呢?

    经过反复琢磨与思考,炎帝在刺穴用的尖木棒下部横着绑上一段短木,使用的时候,先将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让木尖插入泥土。

    然后将木柄往身边板,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这样连续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地,这其实和锄头是一个道理,最终都是使用杠杆原理,以达到省力的目的。

    但是耒耜能通过人体自身的重量,使得刃口更轻松的插入地面,然后再使用杠杆原理达到翻耕土地的目的。

    这一改进,不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将种植由穴播变为条播,在保持土地不变的情况下,加大了播种量,使谷物产量大大增加。

    这种加上横木的工具,史籍上称之为“耒“,在湖南就有一个县级市叫做耒阳,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4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的故乡。

    而炎帝在翻土过程中,发现弯曲的耒柄比直直的耒柄用起来更省力,于是他将“耒“的木柄用火烤成省力的弯度,成为曲柄。

    这样的改进使得劳动强度大大的减轻,为了一次性能够多翻土地,后来劳动人民又将木“耒“的一个尖头改为了两个,成为“双齿耒“。

    这样一次就能翻耕出两垄土地,大大的节约了翻地的时间,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经过不断改进,在松软土地上翻地的木耒,尖头又被做成扁形,成为板状刃,叫做“木耜“。

    “木耜“的刃口在前,破土的阻力大为减小,像金刚二哥这样的猛人还可以连续推进,或者有牛或者是马这样的大型牲畜为动力拖着木耜前进,就能极大的提升生产力。

    在此之后,人们发现木制板刃不耐磨,很容易损坏,于是人们又逐步将它改成石质、骨质或陶质材料。

    并且劳动人民创造性的也将它制成了标准件,制作出了耐磨的板刃外壳,损坏之后可以更换,使得耕种翻地的工作不会立即停下来。

    只需要在夜晚等空闲时间,将损坏的工件重新修复好,留待下次运行更换。

    看来标准化生产也不是美国佬的独创,通过上面的描述,大家可能已经发现,将任口换成金属的,这不就是犁的雏形了吗?!

    王天觉得有些奇怪了,曲辕犁不是穿越者必备技能吗,怎么炎帝时期就已经制作出来了?

    其实王天并不清楚的是,在中国唐代后期才出现的曲辕犁,也不过是劳动人民在之前直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得到的,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更不是穿越者带过来的。

    呃…!这样说似乎有点打作者的了脸了,没关系作者的脸皮厚!

章节目录

无敌原始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禁忌书屋只为原作者鱼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鱼藏并收藏无敌原始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