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万物刚刚复苏,对于我们北方的农村,天气还是出暖乍寒的季节,距离春耕还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因此村里面的人们难得闲下来。
好段时间没有见到刘五爷了,今天趁着没事,就去找他闲聊,当然了我还是奔着故事去的。因此我从家里拎了半桶散白酒,就直奔五爷家里。
敲门进屋,五爷还是懒洋洋的躺在炕头,抽着旱烟,一脸的轻松惬意。
见我手里拎着白酒,五爷脸上更是笑开了花儿,五爷明白我的意思,所以自然也不客气,对我神秘一笑,说道:“小子,这又是闲来无事,听我讲故事来啦!”
“主要好长时间不见五爷了,给五爷带点酒喝。”我故作镇定的说。
这时五爷一翻身下地,鼓捣了半会儿,从柜子里掏出一包花生米,又顺势从灶台上拿来一只大碗,转身回到炕上,一把从我手里拿过酒桶,就自斟自饮起来。
喝了一会,五爷就说:“今天给你讲一个真实发生的事,别吓到你啊!”五也这样一说,也是我想要的效果,我赶紧附和着说:“到底是什么事啊?五爷你跟我说说呗。”
这个事还是发生在刘五爷跑生活的那段岁月里,当时生活水平极低,人民生活也是贫苦。刘五爷像很多手艺人一样,为了生活没日没夜的在外面卖手艺,也算是勉勉强强的填饱肚子。那时候耍手艺的人可不像现在,到了一个地方就能赚点钱。当时刘五爷可能为了一顿饭跑很远的路。
也不知道在外面跑了多少天,这一天刘五爷就来到了一个镇子,这个镇子不大,百十几户人口,稀稀拉拉的有几个商铺。五爷跑了一天,看看日头已经快要末山,也是到了晚饭的时候。一抬头看到前有有个馒头铺子,一屉屉的馒头冒着热气。不过似乎生意十分清淡,也不见门前有买馒头的人们。
五爷也不管那么多,走上前去,只见买馒头的是一个四十左右岁的汉子,肤色黝黑,十分壮硕,唏嘘的胡茬子挂满鬓角,尽显沧桑。
“师傅,给我来五个馒头。”五爷对着忙乎的汉子说道。
那个汉子抬头看了看五爷,顺手拿了一块儿四方的草纸,包了五个馒头,也不说话就递到了五爷眼前。五爷付过钱之后,本想打听下附近住宿的地方,但是一看这个男人也不说话,五爷就拿好了馒头转身离开了。
日头已经落山,五爷也找到了附近的一个大车店。说来也是奇怪,大车店住宿的人不多,此时除了两个放蜂的外地人,就是店里的老板。这个老板五十多岁,姓胡,别人都喊他老胡。这个人倒是个极其热情的人,嘴里的话一直不停。
五爷要了一碗热水,囫囵吃下了几个馒头,就跟胡老板闲聊起来,“老胡,这个镇子叫什么啊?”
“咱们这个镇子叫乱石镇,在村北有一片乱石,具体这一片乱石的由来,还真不知道,不过镇子因此而得名。”“师傅,一看你就是外乡人吧?”老胡也是问道。
“是啊,我是外乡的,跑生活卖卖手艺,也是初来此地。”“这个镇子好像不像别的镇子似的,不太热闹呢?”五爷带着狐疑的问着老胡。
老胡一听,拿着掃把扫地的手顿了一下。然后看了看五爷,嘴里挤了一个笑“是啊,是啊,这个镇子确实冷清了点。”话到这里,也没有在往下说。
刘五爷一听,肯定是有蹊跷,更加激起了五爷的好奇心。
转眼就到了晚上,其他人已经睡下了,五爷一丝困意没有,就穿好衣服,来到了前屋。只见老胡一个人坐在炉子旁边。
五爷也挨着老胡坐下,点起了烟袋,“老胡,还没睡啊,今天白天听你似乎话里有话,有什么事跟我说说呗。”
老胡架不住五爷的软磨硬泡,就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一年以前,这个乱石镇是十分热闹的,过往的人也多,镇子里还有好多的商铺和店号。只因发生了一件奇事,好多做买卖的人,就撤出了这个镇子,造成了现在冷清的局面。
具体的事还得要从镇子里的老于家说起,户主叫于大,这个于家在镇里是做裁缝的,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在十里八村的很有名气,传到于大这代人,生意做的是红红火火。于大三十多岁,有一房媳妇。也算老来得子,三四多岁了,于大媳妇终于有了身孕。也算是后继有人,于大每天的活计干的更加起劲。
怀胎十月,马上就面临分娩。那是一个雨夜,电闪交加,下着倾盆大雨,此时于大媳妇就要生了。当时在农村都是需要把产婆请来,负责接生。眼看着就半个时辰过去了,媳妇的叫喊声一声比一声凄惨,于大手足无措的在门口来回踱着步。
不一会儿,产婆出来了,对着于大摇了摇头。于大一个健步冲进屋里,只见媳妇一动不动的躺在炕上,脸色煞白。
就这样于大的媳妇,难产而死。这对于大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自此之后于大就像没了魂儿一样,裁缝的活计也做不好。生意日渐惨淡。
就这样过去了两个月的时间,乱石镇的人们还像往常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
在村口有一处卖馒头的铺子,也就是刘五爷刚一进镇子,买馒头的那个馒头铺。这个开馒头铺的人是个外地人,具体叫什么没人知道,只知道这个人姓李,镇子的人都叫他馒头李。这个人做的馒头也是一绝,不但绵软而且好吃。镇子里的人们都喜欢到他这里来买。
话说这天,天已经黑了,估摸着也是晚上九点多钟。馒头李看着蒸屉上还剩下的几个馒头,准备打烊。
此时正值夏季,却突然吹来一阵凉风,馒头李不觉得打了一个寒颤,正要把支在窗口的木棍取下,远远的看着一个女人从镇子北边向这里走来。只见这个女人一身白色的衣服,带着一顶女式的白色遮阳帽,右手挎着一只精巧的小篮子,走起路来轻飘飘的,没有一丝声响。
说话间就来到了馒头李跟前儿,这个女人站住脚步,抬头看向馒头李,馒头李也透过遮阳帽看到了这个女人的脸,不觉得打了一个寒颤,只见这个女人的脸色苍白,没有一点血色,却打着口红,在脸色的衬托之下,显得格外殷红。
“师傅,给我买两个馒头。”这个女人开口说话了,话音轻弱中带点颤音,极具辨识度,似乎可以穿透人骨。
馒头李不敢耽搁儿,用草纸包好两个馒头,递到这个女人眼前,顺口说:“两个馒头拿好,一共一角钱。”
那个女人从兜里拿出一张纸币,左手接过馒头,放到小篮子里,用一块红布盖好。
五爷这时也看清了这个女人的一双手,依然是没有一丝血色,而左手的手腕儿上,带着一只玉镯子。而这个女人的长相,馒头李又似曾相识,却又想不起来,到底在哪见过。
正当馒头李愣神儿的时候,这个女人已经转身离开了。馒头李收拾好家什儿,就把门关好。
馒头李吃完了饭,没事就像每天一样,开始算计下一天的收入,就把装着零钱的箱子一股脑儿的倒在炕上,一点一点的数起来,数了好几遍都差了一毛钱,心想可能是馒头的个数不对,也没有在意。
到了第二天,还是晚上九点多钟,馒头李准备打烊的时候,那个女人又出现了,跟昨天一模一样的装束,而且不多不少,又买了两个馒头,买完之后就向北离去。
而奇怪的是,晚上馒头李数钱的时候,又是正好少了一角钱。馒头李查了好几天都是如此。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就来到了第三天,馒头李就多长了一个心眼儿,只要是卖了馒头收的钱,都会用铅笔偷偷的画上了一个记号。这就来到了晚上,还是在同样的时间,那个穿着白衣服的女人,又不早不晚的来到了馒头铺。依旧是买了两个馒头之后离开了。馒头李用铅笔在钱上也是做了记号。
到了晚上,馒头李开始数钱,果不其然,还是少了一角钱。因为馒头李提前都做了标记,最后整理完之后,终于知道是少了哪一角钱。而少的这角钱,就是来自那个每天打烊之前,来买馒头的白衣女人。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装束,同样少的一角钱,奇怪的女人。一连串的事情,让馒头李更加的觉得这个事情十分蹊跷。隐隐觉得这个女人来历并不简单,甚至开始觉得这个女人是不是一个人!?毕竟馒头李这个年龄也是大风大浪的闯过来的。
好段时间没有见到刘五爷了,今天趁着没事,就去找他闲聊,当然了我还是奔着故事去的。因此我从家里拎了半桶散白酒,就直奔五爷家里。
敲门进屋,五爷还是懒洋洋的躺在炕头,抽着旱烟,一脸的轻松惬意。
见我手里拎着白酒,五爷脸上更是笑开了花儿,五爷明白我的意思,所以自然也不客气,对我神秘一笑,说道:“小子,这又是闲来无事,听我讲故事来啦!”
“主要好长时间不见五爷了,给五爷带点酒喝。”我故作镇定的说。
这时五爷一翻身下地,鼓捣了半会儿,从柜子里掏出一包花生米,又顺势从灶台上拿来一只大碗,转身回到炕上,一把从我手里拿过酒桶,就自斟自饮起来。
喝了一会,五爷就说:“今天给你讲一个真实发生的事,别吓到你啊!”五也这样一说,也是我想要的效果,我赶紧附和着说:“到底是什么事啊?五爷你跟我说说呗。”
这个事还是发生在刘五爷跑生活的那段岁月里,当时生活水平极低,人民生活也是贫苦。刘五爷像很多手艺人一样,为了生活没日没夜的在外面卖手艺,也算是勉勉强强的填饱肚子。那时候耍手艺的人可不像现在,到了一个地方就能赚点钱。当时刘五爷可能为了一顿饭跑很远的路。
也不知道在外面跑了多少天,这一天刘五爷就来到了一个镇子,这个镇子不大,百十几户人口,稀稀拉拉的有几个商铺。五爷跑了一天,看看日头已经快要末山,也是到了晚饭的时候。一抬头看到前有有个馒头铺子,一屉屉的馒头冒着热气。不过似乎生意十分清淡,也不见门前有买馒头的人们。
五爷也不管那么多,走上前去,只见买馒头的是一个四十左右岁的汉子,肤色黝黑,十分壮硕,唏嘘的胡茬子挂满鬓角,尽显沧桑。
“师傅,给我来五个馒头。”五爷对着忙乎的汉子说道。
那个汉子抬头看了看五爷,顺手拿了一块儿四方的草纸,包了五个馒头,也不说话就递到了五爷眼前。五爷付过钱之后,本想打听下附近住宿的地方,但是一看这个男人也不说话,五爷就拿好了馒头转身离开了。
日头已经落山,五爷也找到了附近的一个大车店。说来也是奇怪,大车店住宿的人不多,此时除了两个放蜂的外地人,就是店里的老板。这个老板五十多岁,姓胡,别人都喊他老胡。这个人倒是个极其热情的人,嘴里的话一直不停。
五爷要了一碗热水,囫囵吃下了几个馒头,就跟胡老板闲聊起来,“老胡,这个镇子叫什么啊?”
“咱们这个镇子叫乱石镇,在村北有一片乱石,具体这一片乱石的由来,还真不知道,不过镇子因此而得名。”“师傅,一看你就是外乡人吧?”老胡也是问道。
“是啊,我是外乡的,跑生活卖卖手艺,也是初来此地。”“这个镇子好像不像别的镇子似的,不太热闹呢?”五爷带着狐疑的问着老胡。
老胡一听,拿着掃把扫地的手顿了一下。然后看了看五爷,嘴里挤了一个笑“是啊,是啊,这个镇子确实冷清了点。”话到这里,也没有在往下说。
刘五爷一听,肯定是有蹊跷,更加激起了五爷的好奇心。
转眼就到了晚上,其他人已经睡下了,五爷一丝困意没有,就穿好衣服,来到了前屋。只见老胡一个人坐在炉子旁边。
五爷也挨着老胡坐下,点起了烟袋,“老胡,还没睡啊,今天白天听你似乎话里有话,有什么事跟我说说呗。”
老胡架不住五爷的软磨硬泡,就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一年以前,这个乱石镇是十分热闹的,过往的人也多,镇子里还有好多的商铺和店号。只因发生了一件奇事,好多做买卖的人,就撤出了这个镇子,造成了现在冷清的局面。
具体的事还得要从镇子里的老于家说起,户主叫于大,这个于家在镇里是做裁缝的,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在十里八村的很有名气,传到于大这代人,生意做的是红红火火。于大三十多岁,有一房媳妇。也算老来得子,三四多岁了,于大媳妇终于有了身孕。也算是后继有人,于大每天的活计干的更加起劲。
怀胎十月,马上就面临分娩。那是一个雨夜,电闪交加,下着倾盆大雨,此时于大媳妇就要生了。当时在农村都是需要把产婆请来,负责接生。眼看着就半个时辰过去了,媳妇的叫喊声一声比一声凄惨,于大手足无措的在门口来回踱着步。
不一会儿,产婆出来了,对着于大摇了摇头。于大一个健步冲进屋里,只见媳妇一动不动的躺在炕上,脸色煞白。
就这样于大的媳妇,难产而死。这对于大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自此之后于大就像没了魂儿一样,裁缝的活计也做不好。生意日渐惨淡。
就这样过去了两个月的时间,乱石镇的人们还像往常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
在村口有一处卖馒头的铺子,也就是刘五爷刚一进镇子,买馒头的那个馒头铺。这个开馒头铺的人是个外地人,具体叫什么没人知道,只知道这个人姓李,镇子的人都叫他馒头李。这个人做的馒头也是一绝,不但绵软而且好吃。镇子里的人们都喜欢到他这里来买。
话说这天,天已经黑了,估摸着也是晚上九点多钟。馒头李看着蒸屉上还剩下的几个馒头,准备打烊。
此时正值夏季,却突然吹来一阵凉风,馒头李不觉得打了一个寒颤,正要把支在窗口的木棍取下,远远的看着一个女人从镇子北边向这里走来。只见这个女人一身白色的衣服,带着一顶女式的白色遮阳帽,右手挎着一只精巧的小篮子,走起路来轻飘飘的,没有一丝声响。
说话间就来到了馒头李跟前儿,这个女人站住脚步,抬头看向馒头李,馒头李也透过遮阳帽看到了这个女人的脸,不觉得打了一个寒颤,只见这个女人的脸色苍白,没有一点血色,却打着口红,在脸色的衬托之下,显得格外殷红。
“师傅,给我买两个馒头。”这个女人开口说话了,话音轻弱中带点颤音,极具辨识度,似乎可以穿透人骨。
馒头李不敢耽搁儿,用草纸包好两个馒头,递到这个女人眼前,顺口说:“两个馒头拿好,一共一角钱。”
那个女人从兜里拿出一张纸币,左手接过馒头,放到小篮子里,用一块红布盖好。
五爷这时也看清了这个女人的一双手,依然是没有一丝血色,而左手的手腕儿上,带着一只玉镯子。而这个女人的长相,馒头李又似曾相识,却又想不起来,到底在哪见过。
正当馒头李愣神儿的时候,这个女人已经转身离开了。馒头李收拾好家什儿,就把门关好。
馒头李吃完了饭,没事就像每天一样,开始算计下一天的收入,就把装着零钱的箱子一股脑儿的倒在炕上,一点一点的数起来,数了好几遍都差了一毛钱,心想可能是馒头的个数不对,也没有在意。
到了第二天,还是晚上九点多钟,馒头李准备打烊的时候,那个女人又出现了,跟昨天一模一样的装束,而且不多不少,又买了两个馒头,买完之后就向北离去。
而奇怪的是,晚上馒头李数钱的时候,又是正好少了一角钱。馒头李查了好几天都是如此。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就来到了第三天,馒头李就多长了一个心眼儿,只要是卖了馒头收的钱,都会用铅笔偷偷的画上了一个记号。这就来到了晚上,还是在同样的时间,那个穿着白衣服的女人,又不早不晚的来到了馒头铺。依旧是买了两个馒头之后离开了。馒头李用铅笔在钱上也是做了记号。
到了晚上,馒头李开始数钱,果不其然,还是少了一角钱。因为馒头李提前都做了标记,最后整理完之后,终于知道是少了哪一角钱。而少的这角钱,就是来自那个每天打烊之前,来买馒头的白衣女人。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装束,同样少的一角钱,奇怪的女人。一连串的事情,让馒头李更加的觉得这个事情十分蹊跷。隐隐觉得这个女人来历并不简单,甚至开始觉得这个女人是不是一个人!?毕竟馒头李这个年龄也是大风大浪的闯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