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天子一朝臣,每次皇子争位之时,那些做臣子的,以及臣子们的儿子们,就开始了站队,站对了,自然飞黄腾达,站错了,则会远离皇权中心。
此刻,苏家别院里的五人,正在用实力向彼此展示,他们是彼此成功的助力。
“大公子,听说,这处别院原为前朝大诗人李肆的居所,着园中的一草一木,皆是他亲手所种。”几个人在园中赏玩,六王爷对于京郊有这样一处雅致的院子,觉得很是欣喜,只是可惜,他之前没发现这里,否则早就收入囊中了。
“六王爷谬赞了,”大公子苏群笑而不言,二公子却觉得这样的称赞很是得意,能让王爷们看得上眼的,也说明了他们苏府的眼光也是好的,但是,二公子还是谦虚的说道:“这个院子买来的时候,也是机缘巧合,也可以说,是和苏府有缘啊。”
好的院子,就跟人一样,确实是需要机缘,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机缘,硬抢也是可以得到的,就好比现在三位王爷的身份地位,想要一个院子那就是挥挥手的事,但是,他们再喜欢,也只是喜欢而已。
“三位王爷这边请。”苏群将这些人引到了书房内,随行的小厮在门外候着,他们并没有关门,而是将这一行程在众多眼线的注视下进行。
“这个书房,是李肆最初时的模样,家父一直很敬重这位诗人,所以,就保留了下来,并且,这里还有大量李肆的亲笔书卷。”苏群继续说道,并一一为各位介绍起来,这一行人就真的像是专程了来游玩的一样。
九王爷司农翻看着书案上的一本李肆亲笔,这样的字迹,让他倍感兴趣,嘴角也带着玩味的笑意,“这个李肆是大诗人不假,但是,这字写得,可是让人不敢恭维啊!”
其他人一听,也凑了过来,确实是看到了和其他字迹不一样的存在。
苏家二位公子很是疑惑,这个屋子里,到处都是李肆的亲笔,虽称不上大家,但也是值得得意的,为何这位九王爷却说,这个屋子里唯一的一个字迹不堪的字本是李肆的亲笔呢?
苏群拱手问道:“九王爷,您为什么说这个字本是李肆的亲笔呢?市面上这么多的李肆亲笔,却是与这里的大多数字画一般无二,唯独这个字本,九王爷却说是李肆亲笔。”
司农笑笑,不怒而威,“不知,大公子可知道李肆的生平?他一生共几任妻子?”
他突然扯到李肆的妻子,这就更让苏家二位公子不解了。
“这个,听说,李肆只有一个发妻,并且没有纳妾。”苏伦说道。
九王爷司农点点头,然后拿起那本字本,开始侃侃而谈,“不错,李肆只有一个发妻,并且,是他一生的挚爱,他的这位发妻,在娘家时,其才情便已经小有名气,当时,王公贵族也是对其仰慕已久,但是奈何,她誓不嫁权势,只想找一个如意郎君,过平凡夫妻生活,这时,李肆的出现正和她意,所以二人共结连理,恩爱数年,也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开始见到李肆的墨宝。”
“九王爷的意思是,这些都是李肆夫人所做?”苏群难以置信的问道,这些都超出了他对李肆的认识。
“不错,”司农并没有因为苏群的反应而得意,还是慢慢的讲述到:“李肆夫人不善交际,只喜欢在院子里舞文弄墨,李肆不忍妻子的才华就此埋没,但是,天启国没有女人抛头露面的道理,所以,李肆就以自己的名义,将字画推了出去,没想到,却迎来了一片叫好声。”
苏群兄弟二人震惊不已,他们没想到,被世人趋之若鹜的李肆亲笔竟出自李肆妻子之手,“这样说来,李肆是浪得虚名,名不副实咯,亏得世人如此推崇他。”想到此处,苏伦竟有一种被骗的感觉,心里很是不爽。
司农对于这样的反应并不意外,这种不被世人知晓的实情,却成就了一双恩爱夫妻,对于李肆和其夫人来说,恐怕这一点比名声更重要吧!
“也不能这样说,”司农继续讲述着李肆的故事,“李肆是有真才实学的,其诗圣的名号确是实至名归,只是,世人不知的是,他终其一生练字画画,但最终却不得其法,与初学者水平无差,但这也没有让他就此气馁,这本字本,便讲述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他为自己还有夫人写得自传。”
“九王爷,苏某有一事不明,”苏群对于心中疑惑一向是探究到底,见九王爷示意他继续说,他也就没客气,“既然李肆已经用其妻子的作品粉饰了一生,为何到最后,却留下这样一个自传,来讲出实情呢?”
这个问题,司农自是知晓,只是他觉得自己已经说了太多李肆的私密事,再说下去恐怕伤了大圣人的颜面,所以只是留下一句,“因为,他不忍心让自己心爱的妻子的才情埋没一生,李夫人独爱梅花,所以每一个作品上,都有一个梅花暗记。”
司农不想再继续说了,就慢慢地喝起茶来,这位李肆也是他极为敬仰的一大人才,可惜二人没有同生在一个年代,否则,定然会结交。
李肆的这些不为人知的内情,这三位王爷可是知道的清楚,这是因为,在皇家之中,有一位老人,和李肆是故交,也是这个人,帮着李肆将所有的其妻子的字画卖出去的。
但是,苏家二位公子可就不知道了,这样的事情一出来,就好比晴天霹雳,打破了他们对于李肆的全部认知,二人甚至还真的去字画上寻找梅花印记去了。
再说六王爷,不知那阵风,吹得他神经发作,竟突然想到了九王爷新建的院子。
“哎,老九,我听说,你在苏府隔壁买了一个院子,想那苏府,还有几位未出阁的姑娘,你此举,莫非是想......”
司农白了六王爷一眼,然后侧头看了看苏家二位公子并没有注意到这边,才安心的说道:“六哥,这种事,在这里说可不合适。”
此刻,苏家别院里的五人,正在用实力向彼此展示,他们是彼此成功的助力。
“大公子,听说,这处别院原为前朝大诗人李肆的居所,着园中的一草一木,皆是他亲手所种。”几个人在园中赏玩,六王爷对于京郊有这样一处雅致的院子,觉得很是欣喜,只是可惜,他之前没发现这里,否则早就收入囊中了。
“六王爷谬赞了,”大公子苏群笑而不言,二公子却觉得这样的称赞很是得意,能让王爷们看得上眼的,也说明了他们苏府的眼光也是好的,但是,二公子还是谦虚的说道:“这个院子买来的时候,也是机缘巧合,也可以说,是和苏府有缘啊。”
好的院子,就跟人一样,确实是需要机缘,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机缘,硬抢也是可以得到的,就好比现在三位王爷的身份地位,想要一个院子那就是挥挥手的事,但是,他们再喜欢,也只是喜欢而已。
“三位王爷这边请。”苏群将这些人引到了书房内,随行的小厮在门外候着,他们并没有关门,而是将这一行程在众多眼线的注视下进行。
“这个书房,是李肆最初时的模样,家父一直很敬重这位诗人,所以,就保留了下来,并且,这里还有大量李肆的亲笔书卷。”苏群继续说道,并一一为各位介绍起来,这一行人就真的像是专程了来游玩的一样。
九王爷司农翻看着书案上的一本李肆亲笔,这样的字迹,让他倍感兴趣,嘴角也带着玩味的笑意,“这个李肆是大诗人不假,但是,这字写得,可是让人不敢恭维啊!”
其他人一听,也凑了过来,确实是看到了和其他字迹不一样的存在。
苏家二位公子很是疑惑,这个屋子里,到处都是李肆的亲笔,虽称不上大家,但也是值得得意的,为何这位九王爷却说,这个屋子里唯一的一个字迹不堪的字本是李肆的亲笔呢?
苏群拱手问道:“九王爷,您为什么说这个字本是李肆的亲笔呢?市面上这么多的李肆亲笔,却是与这里的大多数字画一般无二,唯独这个字本,九王爷却说是李肆亲笔。”
司农笑笑,不怒而威,“不知,大公子可知道李肆的生平?他一生共几任妻子?”
他突然扯到李肆的妻子,这就更让苏家二位公子不解了。
“这个,听说,李肆只有一个发妻,并且没有纳妾。”苏伦说道。
九王爷司农点点头,然后拿起那本字本,开始侃侃而谈,“不错,李肆只有一个发妻,并且,是他一生的挚爱,他的这位发妻,在娘家时,其才情便已经小有名气,当时,王公贵族也是对其仰慕已久,但是奈何,她誓不嫁权势,只想找一个如意郎君,过平凡夫妻生活,这时,李肆的出现正和她意,所以二人共结连理,恩爱数年,也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开始见到李肆的墨宝。”
“九王爷的意思是,这些都是李肆夫人所做?”苏群难以置信的问道,这些都超出了他对李肆的认识。
“不错,”司农并没有因为苏群的反应而得意,还是慢慢的讲述到:“李肆夫人不善交际,只喜欢在院子里舞文弄墨,李肆不忍妻子的才华就此埋没,但是,天启国没有女人抛头露面的道理,所以,李肆就以自己的名义,将字画推了出去,没想到,却迎来了一片叫好声。”
苏群兄弟二人震惊不已,他们没想到,被世人趋之若鹜的李肆亲笔竟出自李肆妻子之手,“这样说来,李肆是浪得虚名,名不副实咯,亏得世人如此推崇他。”想到此处,苏伦竟有一种被骗的感觉,心里很是不爽。
司农对于这样的反应并不意外,这种不被世人知晓的实情,却成就了一双恩爱夫妻,对于李肆和其夫人来说,恐怕这一点比名声更重要吧!
“也不能这样说,”司农继续讲述着李肆的故事,“李肆是有真才实学的,其诗圣的名号确是实至名归,只是,世人不知的是,他终其一生练字画画,但最终却不得其法,与初学者水平无差,但这也没有让他就此气馁,这本字本,便讲述了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他为自己还有夫人写得自传。”
“九王爷,苏某有一事不明,”苏群对于心中疑惑一向是探究到底,见九王爷示意他继续说,他也就没客气,“既然李肆已经用其妻子的作品粉饰了一生,为何到最后,却留下这样一个自传,来讲出实情呢?”
这个问题,司农自是知晓,只是他觉得自己已经说了太多李肆的私密事,再说下去恐怕伤了大圣人的颜面,所以只是留下一句,“因为,他不忍心让自己心爱的妻子的才情埋没一生,李夫人独爱梅花,所以每一个作品上,都有一个梅花暗记。”
司农不想再继续说了,就慢慢地喝起茶来,这位李肆也是他极为敬仰的一大人才,可惜二人没有同生在一个年代,否则,定然会结交。
李肆的这些不为人知的内情,这三位王爷可是知道的清楚,这是因为,在皇家之中,有一位老人,和李肆是故交,也是这个人,帮着李肆将所有的其妻子的字画卖出去的。
但是,苏家二位公子可就不知道了,这样的事情一出来,就好比晴天霹雳,打破了他们对于李肆的全部认知,二人甚至还真的去字画上寻找梅花印记去了。
再说六王爷,不知那阵风,吹得他神经发作,竟突然想到了九王爷新建的院子。
“哎,老九,我听说,你在苏府隔壁买了一个院子,想那苏府,还有几位未出阁的姑娘,你此举,莫非是想......”
司农白了六王爷一眼,然后侧头看了看苏家二位公子并没有注意到这边,才安心的说道:“六哥,这种事,在这里说可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