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公和姜定南听说婧儿以后不会有孩子了,心下也是一惊,姜定南便推翻了他的武后阴谋论,武后肯对自己的女儿下手,是因为她以后还会有很多孩子,可婧儿若不能再有孩子,那害了他又有什么用,她什么都得不到。
可他真的不曾授意林伯做过这些事情,难道是林伯被外人收买了来破坏他们家庭和睦么?林伯是平家的家生子,如今一家都在国公府做事了,难道会因为钱财收买,连命都不要了?还是有了其他把柄被人抓住了,可什么样的把柄,值当他放弃一家老小的命去遮掩。
姜定南的疑虑也是金童的疑虑,就因为这些事情都说不通,他才相信是姜定南兄妹俩主使,与其说林管事被外人收买来陷害主子,受姜定南唆使为主子肃清道路更让人信服。
他知道国公府势大,会把所有事情都推到林管事身上,推了个下人出来替姜定南顶罪,婧儿不是皇帝亲女,她的孩子没了,让姜定南兄妹俩偿命不太现实,镇国公一定会誓死保护自己的孙子孙女,父皇为江山社稷着想,可能会对镇国公府的爵位下手,趁机削他们家的兵权,可这远远不够,姜家只是损失了些利益,怎么弥补婧儿失子之痛。
双方各自沉默,在思考应对之策,姜骥夹在中间两头难,他相信定南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可他却没有立场为定南澄清,婧儿没了孩子,他若出面保护定南,金童和婧儿都会对她死心,她已经很苦了,他不能再伤她。
“咱们这样私下争论也不是个道理,不如去大理寺立案吧,他们有专门的查案手法,也能公允判断,咱们都带了些个人情绪,容易失去理智,被心中认为的假象蒙蔽双眼。”
姜骥提了个公允的法子,双方想了想,京中官员势力盘根错节,大理寺卿不知是何派系,但无论他是何派系,一面是王府,一面是国公府,他还敢偏颇哪方不成?
金童觉着可行,“天一亮就去击鼓报案!”
他算是原告,那被告是谁呢?姜定南还是个孩子,总不能押着他去公堂,无论真相如何,他都有欺负小孩儿的嫌疑,林管事又已经死了,这算是动了私刑,不过大理寺卿也不会揪着这事情做文章,那这状纸该怎么写。
姜骥想了想,甘愿拿半生英名做赌注,“我当被告吧。”总不能让定南去,他还是个孩子,小小年纪就因为涉嫌谋害继母之子被舅舅告上了公堂,无论最后结局如何,对他日后为官娶妻都有不良影响,他已经是个大人了,该承担这些。
金童看到他这副慈父模样更加怒不可遏,他对着原配子女倒是慈爱,为何不能对婧儿的孩子好一些。
“你当被告?什么罪名?纵子行凶?”
姜骥目光一凛,“事情还未有定论,你不能给定南扣这样的罪名,你且先告我御下不严,疏忽所致家仆谋害主母。”
这个罪名也太轻了,金童不答应,镇国公便道:“一定要有被告才能立案?你便说郡主遭人谋害,请大理寺卿找出真凶,不就行了?”
行是行的,但金童就是咽不下这口气,都到这个时候了,国公府还想维护他们家的名声,他偏不想如他们的意,他就要把他们家的名声搞臭,等这桩事情定案了,就让婧儿和姜骥和离,以后跟着他去王府,日后婧儿若还想找个伴,他便像礼亲王府一样,给婧儿招个中看不中用的夫婿,别的都不用他干,只一条,会讨婧儿欢心就行,不比嫁了姜骥这个鳏夫好?
这些话他先不说,以后再和婧儿商量,国公府想维护他们家的名声,金童不肯,既双方又谈不拢,干脆等天一亮就去朝上请皇帝定夺,让皇帝支使大理寺立案,反正这事情没法善了,谁都别想藏着掖着。
镇国公只觉头痛,都说家丑不可外扬,这种事情别家藏着掖着都来不及,偏偏金童要往大了闹,这是不想和他们家走亲戚了?当初他就不同意这桩亲事,姜骥非得娶,现在闹成这样,日后再和离,姜骥再想娶妻可就不容易了。
姜骥也猜到了些金童的想法,他不想和婧儿分开,就算没有孩子,他也想一直陪着她,他们的婚姻并不是靠子嗣维持,这半年时光,他们都对彼此有了深厚的爱意,这种感情无关血缘,也无关肉/欲,是两颗心的吸引牵连,两个灵魂的互相爱重,他很爱她。
天一亮,紫禁城的城门打开,许多事情都要浮于人前,祥郡王和镇国公父子俩对簿金殿,为郡主失子之事争论不休,祥郡王直指国公府涉嫌谋害皇室血脉,国公府则极尽辩驳,说那下人怕是被外人唆使,已然背主,目的是让主家失和分崩离析,求皇帝圣裁。
皇帝将案件交由大理寺审理,但是包围国公府的守卫并未撤离,除了镇国公和姜骥外,国公府其余人许进不许出。
哪来的其余人,采买下人总要进出的,皇帝这命令不就是冲着姜定南兄妹俩嘛,怕国公府把他们送走避祸。
大理寺卿接下了这个案子,也接手了林管事的尸体和妻女,以及小月的尸体,既他们一家是直接下毒者,幕后主使总要和他们接触的,大理寺有专门的密探线人,很快便将林管事一家的亲朋关系家资产业近来行程都打探清楚了。
他们发现了一件怪事,林管事一家虽是家生子,但他们在外置了私产,记在河南平洲一户姓林的人家名下,家奴在外置产不是稀罕事,各家都有,只要不是太猖狂,主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林管事置私产的那户人家,其实是林管事的本家,林管事的父母都是平家的奴才,当时战乱刚息,百姓皆苦,恰好这些开国勋贵之家都住进了大宅子里,要买奴才伺候,便买了一些穷人家的孩子进府。林管事的父亲进平家时十二岁,已经记得事了,知道家里穷,养不活这么多孩子,把他卖到富贵人家当奴才,好歹能吃饱穿暖,他也不曾怨怪。
原本他想攒够了钱便赎身回家,家里让他先别回来,回来了家里还是穷,哪里有钱给他娶媳妇,他便一直留在府里,娶了府里的丫鬟,生了个儿子,还是奴才,当真是成了一家奴才秧子了。
如此,林管事也就成了家生子,但是开国这些勋贵根基都不深,主子才传了三四代,下人也不过三四代,林管事的父亲并不是生而为奴,一直惦记着家里,哪里能不教儿子追本溯源,平家待他们不薄,林管事不是没良心的人,他愿意伺候平家的主子,但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孙代代为奴,他有了别的想头。
可他真的不曾授意林伯做过这些事情,难道是林伯被外人收买了来破坏他们家庭和睦么?林伯是平家的家生子,如今一家都在国公府做事了,难道会因为钱财收买,连命都不要了?还是有了其他把柄被人抓住了,可什么样的把柄,值当他放弃一家老小的命去遮掩。
姜定南的疑虑也是金童的疑虑,就因为这些事情都说不通,他才相信是姜定南兄妹俩主使,与其说林管事被外人收买来陷害主子,受姜定南唆使为主子肃清道路更让人信服。
他知道国公府势大,会把所有事情都推到林管事身上,推了个下人出来替姜定南顶罪,婧儿不是皇帝亲女,她的孩子没了,让姜定南兄妹俩偿命不太现实,镇国公一定会誓死保护自己的孙子孙女,父皇为江山社稷着想,可能会对镇国公府的爵位下手,趁机削他们家的兵权,可这远远不够,姜家只是损失了些利益,怎么弥补婧儿失子之痛。
双方各自沉默,在思考应对之策,姜骥夹在中间两头难,他相信定南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可他却没有立场为定南澄清,婧儿没了孩子,他若出面保护定南,金童和婧儿都会对她死心,她已经很苦了,他不能再伤她。
“咱们这样私下争论也不是个道理,不如去大理寺立案吧,他们有专门的查案手法,也能公允判断,咱们都带了些个人情绪,容易失去理智,被心中认为的假象蒙蔽双眼。”
姜骥提了个公允的法子,双方想了想,京中官员势力盘根错节,大理寺卿不知是何派系,但无论他是何派系,一面是王府,一面是国公府,他还敢偏颇哪方不成?
金童觉着可行,“天一亮就去击鼓报案!”
他算是原告,那被告是谁呢?姜定南还是个孩子,总不能押着他去公堂,无论真相如何,他都有欺负小孩儿的嫌疑,林管事又已经死了,这算是动了私刑,不过大理寺卿也不会揪着这事情做文章,那这状纸该怎么写。
姜骥想了想,甘愿拿半生英名做赌注,“我当被告吧。”总不能让定南去,他还是个孩子,小小年纪就因为涉嫌谋害继母之子被舅舅告上了公堂,无论最后结局如何,对他日后为官娶妻都有不良影响,他已经是个大人了,该承担这些。
金童看到他这副慈父模样更加怒不可遏,他对着原配子女倒是慈爱,为何不能对婧儿的孩子好一些。
“你当被告?什么罪名?纵子行凶?”
姜骥目光一凛,“事情还未有定论,你不能给定南扣这样的罪名,你且先告我御下不严,疏忽所致家仆谋害主母。”
这个罪名也太轻了,金童不答应,镇国公便道:“一定要有被告才能立案?你便说郡主遭人谋害,请大理寺卿找出真凶,不就行了?”
行是行的,但金童就是咽不下这口气,都到这个时候了,国公府还想维护他们家的名声,他偏不想如他们的意,他就要把他们家的名声搞臭,等这桩事情定案了,就让婧儿和姜骥和离,以后跟着他去王府,日后婧儿若还想找个伴,他便像礼亲王府一样,给婧儿招个中看不中用的夫婿,别的都不用他干,只一条,会讨婧儿欢心就行,不比嫁了姜骥这个鳏夫好?
这些话他先不说,以后再和婧儿商量,国公府想维护他们家的名声,金童不肯,既双方又谈不拢,干脆等天一亮就去朝上请皇帝定夺,让皇帝支使大理寺立案,反正这事情没法善了,谁都别想藏着掖着。
镇国公只觉头痛,都说家丑不可外扬,这种事情别家藏着掖着都来不及,偏偏金童要往大了闹,这是不想和他们家走亲戚了?当初他就不同意这桩亲事,姜骥非得娶,现在闹成这样,日后再和离,姜骥再想娶妻可就不容易了。
姜骥也猜到了些金童的想法,他不想和婧儿分开,就算没有孩子,他也想一直陪着她,他们的婚姻并不是靠子嗣维持,这半年时光,他们都对彼此有了深厚的爱意,这种感情无关血缘,也无关肉/欲,是两颗心的吸引牵连,两个灵魂的互相爱重,他很爱她。
天一亮,紫禁城的城门打开,许多事情都要浮于人前,祥郡王和镇国公父子俩对簿金殿,为郡主失子之事争论不休,祥郡王直指国公府涉嫌谋害皇室血脉,国公府则极尽辩驳,说那下人怕是被外人唆使,已然背主,目的是让主家失和分崩离析,求皇帝圣裁。
皇帝将案件交由大理寺审理,但是包围国公府的守卫并未撤离,除了镇国公和姜骥外,国公府其余人许进不许出。
哪来的其余人,采买下人总要进出的,皇帝这命令不就是冲着姜定南兄妹俩嘛,怕国公府把他们送走避祸。
大理寺卿接下了这个案子,也接手了林管事的尸体和妻女,以及小月的尸体,既他们一家是直接下毒者,幕后主使总要和他们接触的,大理寺有专门的密探线人,很快便将林管事一家的亲朋关系家资产业近来行程都打探清楚了。
他们发现了一件怪事,林管事一家虽是家生子,但他们在外置了私产,记在河南平洲一户姓林的人家名下,家奴在外置产不是稀罕事,各家都有,只要不是太猖狂,主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林管事置私产的那户人家,其实是林管事的本家,林管事的父母都是平家的奴才,当时战乱刚息,百姓皆苦,恰好这些开国勋贵之家都住进了大宅子里,要买奴才伺候,便买了一些穷人家的孩子进府。林管事的父亲进平家时十二岁,已经记得事了,知道家里穷,养不活这么多孩子,把他卖到富贵人家当奴才,好歹能吃饱穿暖,他也不曾怨怪。
原本他想攒够了钱便赎身回家,家里让他先别回来,回来了家里还是穷,哪里有钱给他娶媳妇,他便一直留在府里,娶了府里的丫鬟,生了个儿子,还是奴才,当真是成了一家奴才秧子了。
如此,林管事也就成了家生子,但是开国这些勋贵根基都不深,主子才传了三四代,下人也不过三四代,林管事的父亲并不是生而为奴,一直惦记着家里,哪里能不教儿子追本溯源,平家待他们不薄,林管事不是没良心的人,他愿意伺候平家的主子,但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孙代代为奴,他有了别的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