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节完全虚构,看官切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在牛津城里,新高街,也就是鲨鱼屋街上,哈瑞打开邮差绿色木门,进到家里。

    他先从咖啡色的大帆布背包里取出一本书放在客厅的亚麻色大沙发上,沙发上于是摆着两本书:《如何和女人谈恋爱》、《如何和中国女人谈恋爱》,书的封面设计都是典型的英国生活心理类图书的风格,简练、干净,还带着一点不多也不少、恰恰刚好的意趣。只是它们一本正经的精致装帧,和这两个技术性很强的书名搭配,倒产生出一点说不清楚的幽默感,毕竟,这和如何养花,怎么养鱼,还不是一回事情。

    生活得如此科学严谨,连谈恋爱都要看指导书,这可不是胡诌出来的笑话,也不是哈瑞一个人这样,有好多像哈瑞这样的英国人,他们就是如此生活的,认真有趣,也有些滑稽。

    放下包和书,哈瑞去厨房泡了一杯红茶,端过来,放在咖啡色的朴素木茶几上,然后整个人懒洋洋歪倒在沙发上,他拿起那两本书,一本压在自己肚皮上,一本拿在手里翻看着......

    此时静好正坐在自己小房间的书桌前,笔记本电脑打开着,她正在整理一些材料,准备两所学校的博士申请。她认真读着哈瑞发来的邮件,一行行仔细看他的建议,尤其是关于选择专业的建议。她觉得有道理。

    静好回复了一封邮件给哈瑞,除了向他表达感谢,还询问了读完博士未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哈瑞回复了一封邮件,但是内容其实很泛泛。

    次日,哈瑞和静好在办公室里见面,哈瑞才详细回答静好邮件里的疑问说:“东亚政治经济之类的专业,可以从事的工作有很多,例如继续从事新闻工作,你可以从原先的纯粹做事件报道,发展到涉足一些事件和现象的评论;另外,英国的博士学位不太容易拿到,比较辛苦,而这个专业未来会有大量的中文阅读,对非中文母语者来说,相当困难,却或许能让你多一点自信。”

    讨论完了博士申请,两人的角色好像一下子转换了。哈瑞找出几首唐诗,都是王维的:《鹿柴》、《相思》和《竹里馆》,开始和静好讨论。静好夸奖哈瑞的中文水平越来越好。

    静好一夸奖,哈瑞高兴得眨眼睛,真像个单纯的小孩子。他有点不好意思被夸奖得厉害,眨眨眼睛笑了笑。

    聊完了王维的《鹿柴》、《相思》和《竹里馆》三首五言,哈瑞才告诉静好,他收到邀请要去位于英格兰西北的威尔士一个学术机构开会,希望静好能和他一起去,做他的助理,学校出费用,这次哈瑞帮她申请的补贴比上次多一倍:100英镑。另外两人可以顺路去威尔士最著名的卡那封城堡(威尔士文叫:Castell Caernarfon)一游,这也是人家那个学术机构的一个安排。

    静好知道,学校给出100英镑的补贴,大概不是那么容易申请的,哈瑞一定做了特殊说明。她感念这一番苦心和好意,再加上自己也一直想去威尔士一游,对卡那封城堡更是久仰大名,却一直因为各种原因,总也没能成行,于是很高兴地答应前往,帮他做些力所能及的辅助工作。

    两人去了威尔士,静好认真为哈瑞提包、分发材料、带水,做好小跟班,学术机构为他们安排了两个房间住宿,是一家很古朴的小酒店,像个小城堡。学术活动结束后,两人顺路去了一趟卡那封城堡,倒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惊艳。

    从威尔士返回牛津的时候会途径哈瑞母亲家所在的小城,哈瑞提前和静好说:“我想顺路去看望一下我的母亲,也邀请你看一下我的家乡,可以吗?”

    静好说:“好啊,谢谢。”

    哈瑞于是和母亲在电话里预约好了时间,说“完成了所有工作和行程后,要和自己的一位朋友‘真好’一起顺路去看望她”。

    其实,哈瑞是希望借机让静好去看看威尔士与英格兰交界处的风景——他的家乡,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宁静,绿野遍山、草顶屋子、羊比人多,遇到雷阵雨,一天会看到好几次雨后彩虹。再一个,他也想让母亲见一下静好。这种见面方式,不是专程拜访,自然得多,大家也都会放松一些。

    静好心里也大概猜到,哈瑞是想借机让自己对他再多一些了解,她感觉挺温暖、挺开心的。

    哈瑞大概是当大学老师当得太久了,有个习惯,做事情向来赶早不赶晚,当然从容是好的,可有时候他“早得夸张”。静好和哈瑞拜访哈瑞母亲的时候,哈瑞每个环节都提前了十多分钟,结果两人实际竟然比约定的时间早去了几乎一个小时,而哈瑞的母亲却并没有在家等候他们。

    哈瑞打电话一问,原来母亲正在附近镇子的一位老友家里聚会。

    而哈瑞母亲知道他们到了,竟然也不着急。老太太慢不悠悠地,紧卡着点,才远远地开着一辆红色小汽车回家来了。小红点渐行渐近,进了白色鹅卵石铺成的前院。

    当地天气有点凉,哈瑞和静好在院子里坐着,等了二三十分钟,又带静好四处转转看风景。冷风吹着,静好穿的不太多,加上旅途劳顿,生生被冻感冒了。

    哈瑞的母亲回来后,哈瑞给两人做了简单的相互介绍,静好没忍住,歪过头,在一旁连打一串喷嚏。

    哈瑞母亲似乎并不关心,只平淡地问了一句:“这里天气略微凉一点,你是不是着凉了?”

    静好赶紧回答:“没关系的,可能有点着凉感冒。”

    静好以为哈瑞母亲会为自己回来晚略带歉意,不想却只听得她说:“哈瑞,你们来得实在是太早了,大概是风大,她给吹感冒了!你们出门,应该有点准备,需要随身多带几件衣服的……”

    进了门,哈瑞母亲去厨房忙活,哈瑞带着静好参观这处大院落——一共三层,好大的后花园。

    哈瑞介绍说:“房间是挺多的,大多数时候我的姐姐一家来陪母亲住,周末他们就回自己家了,最近是我母亲一个人,他们没来这里。”

    带静好转了一圈,哈瑞就领着静好去厨房给母亲帮忙。

    哈瑞母亲水煮了西兰花、胡萝卜和一种极小的卷心菜一样的蔬菜——当地人喊它“不如阿嫂死不让他”(Brussels sprouts:球芽甘蓝),分别放在三个大圆盘里。另外,哈瑞母亲在烤箱里烤了一块牛肉,冰箱里提前准备了一只至少9寸披萨那么大的红莓乳酪蛋糕,还取出了家里自酿的苹果酒款待静好和哈瑞。看来哈瑞母亲也是提前做了准备的。

    只是,三个人吃饭的时候,哈瑞母亲对静好似乎是不太热情,只问了静好的名字和静好从哪个国家来的,其他统统都不关心,也没有问哈瑞和静好认识多久了,静好是学习什么专业的这些在静好看来肯定会谈到的话题。

    之前,静好连谈话的细节都在心里想过好几遍了,还默默练习过几回。现在人家却只字未提,她感到多少有点意外,似乎受了冷遇,有点不愉快,但是她脸上始终微笑,做出礼貌得体的样子。

    静好的不快,哈瑞已觉察。在哈瑞和静好两人返回牛津的火车上,哈瑞对静好解释:英国老人都很独立,一般不会围着孩子的生活转,也不会为孩子的事情改变自己的时间表。而哈瑞的父亲去世很早,母亲多年来一直一个人生活,大概是独立生活久了,和其他老人相比,母亲显得更加独立。她每天会有一些自己固定的生活习惯,所以也并没有因为有人要来就特别早早在家等待……

    静好说:“是的,这些我都理解的,我也有其他英国朋友,我知道的,他们都比较注重个人的空间,没关系的。”

    静好心里却在想:不过,毕竟这不是陌生人或者一般朋友要来,是儿子呀!难道你们都是这样的习惯?儿子回家,也跟朋友来串个门似的?提前约过了,也还是紧紧卡着时间回家吗?

    哈瑞似乎看透了静好心思,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呃——,说实话,其实大多数人也不会像我妈妈这样,他们会提前一些时间在家等候我们。我母亲如果去牛津找我,我也会提前在家等她。今天我妈妈可能是没有计划好时间。”

    静好说:“哦,我们中国人全家团聚,很热闹、很重要的,你们和我们中国人不大一样。”

    哈瑞说:“呃——,怎么说呢,我猜想,主要是,我母亲可能并不觉得我回来就有什么特别的吧,反正一年里,我总也会回来个十次八次的,她也常常会去牛津住上几天。我休假常常都是回来住,这里空气很好。”

    静好说:“那,是不是我和你突然来,打扰了您母亲,不然她都没有和我单独交谈什么,甚至连我是学习什么专业的,我为什么和您一起去参加学术活动,她都没兴趣问。”

    哈瑞解释说:“呵呵,倒是不会打扰她的,只是她确实比较独立,同样也尊重别人的私人空间,尤其是第一次见面。所以,母亲也许是故意忍住好奇心,没有多问关于你的事情呢。但是我敢保证,我母亲对你肯定是非常感兴趣的......”

    静好再次点头表示理解,但是因为挨冻受凉感冒了,她脑袋昏昏沉沉的,难受。

    在火车上看着窗外,静好恍恍惚惚想起了中国的父母亲和奶奶,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如果听说自己要回家,从早晨就开始忙活,准备好多她喜欢的菜肴、水果、糖果、各种点心、肉脯、果仁等等零食,摆满桌子……甚至,就连陈栋梁的父母亲也是,每回都会给静好准备一大些好吃的……

    也并不是因为这些待客的习惯差异,主要是,相比他(她)们,哈瑞母亲的态度实在是出乎意料的冷谈,如果不当面看到和经历过,静好单依靠想象力都想象不出来与哈瑞母亲的“初次相见”会是这样的。

    她猛地想起陈先生一句经典的话“热脸贴在凉腚上”。正是这种尴尬,一点没错,比喻很贴切。

章节目录

真好与哈瑞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禁忌书屋只为原作者大菲Faye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大菲Faye并收藏真好与哈瑞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