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天师道衰微,寇谦之自身向道之心极诚,想方设法也要宣扬道教,老君还真有可能显圣敕封他。为了进一步增加新天师道影响,寇谦之去见了北魏太武帝,但并未得到重用,努力钻营下才找到了一位支持者。
这位支持者是著名大儒崔浩,有了崔浩的鼎力推荐,寇谦之得到北魏太武帝重视,派人把他接到宫中。太武帝专门派人去嵩山祭祀,把寇谦之的弟子接到国都,从此他既是天师也是帝师,深得北魏太武帝信重。
寇谦之每日在宫中辟谷画符,他主张兼容并蓄,吸收儒学和佛教长处,改造天师道。
天师道得到太武帝尊崇,肯定影响到佛教发展,但当时魏武帝和寇谦之对佛教都没有恶意。北魏太武帝后来发现僧尼不守清规戒律,尽干些伤风败俗的事,于是下令禁止僧俗来往。
公元445年,北魏太武帝发现长安佛寺僧人与起兵反魏的胡人盖吴有关,下令诛杀长安沙门,下诏各州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北魏佛教遭到毁灭性打击。
北魏年间信佛的多为鲜卑贵族,宰相崔浩以儒学治国,一心想削弱贵族势力,所以大力支持太武帝灭佛。
寇谦之对太武帝灭佛并不热心,他认为道教已经是国教,佛教是战五渣不能与道教相争,没必要排斥佛教,道佛可以融合共处。老子西出函关化胡为佛,释迦牟尼是老子化身,红花白藕碧叶,三教在周朝才开始分家立派,曾经本来是一家。
他多次求见宰相崔浩,分析灭佛的利害得失,但崔浩不听,执意要彻底灭佛。佛教从五百年前开始布局东传,北魏太武帝灭佛,国内所有寺庙塔院无一幸免,影响到佛教东传计划。
按照游戏设定,佛教东传负责布局的主要有两位,明面上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暗地里则是定光欢喜佛。
观世音菩萨和定光欢喜佛出自东土,对东土风土人情极为熟悉,由他们负责佛教东传很合适。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以柔和方式度化佛门有缘人,布局佛教东传的同时,希望佛门在东土得到更大认可。
定光欢喜佛则是做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暗中进行各种布局,比如支持盖吴出兵反魏,盖吴承诺一旦成功会把佛教定位国教。
佛教五百年前正式拟定西行取经计划,取经前提是东土对佛门极大认可,信众希望能传入更多佛经。东汉永平年间,佛教《四十二章经》第一次传入东土,距离唐僧西行取经大约五百年,由此可见西行确实是五百年前开始布局。
五百年前佛教开始传入汉族地区,那时普遍认为佛法是一种神仙方术,取得的影响力有限。为了传教,佛教主动提起老子西出函关化胡为佛,说老子去西方教导胡人才有佛教,佛教和道教实际上是一家。
佛门一直在兢兢业业地谋划东传,寻找布局西行取经的机会,太上老君因为化胡为佛的因果,只能默认佛教打着他的旗号宣传。
尽管佛教不愿承认,佛教确实要太平盛世才能昌盛,从永平年间一直到光和七年,佛教一直在默默发展提升影响力。东土佛教信众越来越多,眼看布局西行取经不远了,结果偏偏爆发了黄巾起义。
东土进入三国乱世,乱世中各大诸侯忙着打仗,需要兵源和粮草,而佛门恰好会占用这两样,当然不被各路诸侯待见。
定光欢喜佛怀疑是道教暗中捣鬼,因为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的张角,正是拿到了《太平要术》传教,才有了争霸天下的念头。黄巾起义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佛教没有了发扬光大的基础,布局西行取经也就不可能了。
暗中调查了一番,发现乃是白蛇和汉朝开国皇帝之间的因果,并不是道门高人布局。尽管极度不甘心,定光欢喜佛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回灵山禀报东土情况,表示东土暂时没有布局西行取经的可能,只能等待新的机会。
佛教这一等就是两百多年,东土一直没有进入盛世,即便大一统也不长久。刚开始佛教对五胡乱华深恶痛绝,认为胡人导致东土大乱,让佛教没有生存土壤,但后来佛教改变了看法。
这个改变从鲜卑入主中原开始,部分僧人在鲜卑贵族中传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定光欢喜佛大喜过望,鲜卑人不像汉族那样深受儒道两家影响,寻他们传播佛法容易了许多,鲜卑人掌握了东土更有助于佛法东传。
佛教寺庙在北魏多了起来,许多鲜卑贵族成了佛教信徒,佛门在东土有了大兴迹象。北魏太武帝雄才大略,继位之初多次招高僧说法,北魏太子拓跋晃非常崇信佛教,等到他继位佛教就有机会布局西行取经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定光欢喜佛不可能长期留在东土,当他再一次回到东土时,北魏太武帝已经在灭佛了。他尽管是佛陀,深恨太武帝灭佛,但作为神仙不能干涉人间帝王,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定光欢喜佛非常不甘,眼看佛教就要大兴,西行取经布局完成,自己在教中地位也能更进一步,为什么关键关键时刻出了纰漏?北魏太武帝多次招高僧说法,太子又是佛教信众,为什么突然大肆灭佛了呢?
定光欢喜佛了解到北魏多了一位国师寇谦之,寇谦之创建新天师道,和道门有很大牵连。关于寇谦之的传说有很多,最出名的是太上老君降临嵩山敕封,还有就是得道前有仙人下凡点化于他。
太上老君敕封寇谦之不管是真是假,定光欢喜佛无能为力,因为老君光大道教名正言顺。有神仙降临点化寇谦之得道,这才是问题的关键,那位点化寇谦之的神仙,多半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的罪魁祸首。
定光欢喜佛修炼了宿命通,但他的道行一般,只查到了下凡点化寇谦之的是谁,没有查到幕后主使。得知天庭区区卷帘大将,竟敢下凡坏了佛门百年布局,定光欢喜佛勃然大怒,很快和天庭取得了联系。
天庭和佛门早就很亲近,从如来佛镇压孙悟空开始,两家来往已经极为密切。得知卷帘大将下凡点化凡人坏了佛教东传,玉皇大帝勃然大怒,你卷帘大将在天庭领着我的俸禄,竟敢背着我下凡做下这般事。
卷帘大将下凡点化凡人,背后很可能有道门高人指使,玉帝也不好以此为由惩戒。不过作为天庭之主,要收拾卷帘大将这样的小仙太容易了,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时候,卷帘大将失手打碎了琉璃盏,被玉帝施刑后打落凡尘。
卷帘大将知道自己是被陷害,怨气滔天在流沙河化为了水怪。这时定光欢喜佛出现了,说你一点也不冤,故意点化凡人坏了佛教东传好事,这个惩罚已经算轻的了。
卷帘大将专门托梦询问了寇谦之,得知自己遭受了无妄之灾,怨气不减反增,指天发誓要吃尽天下僧人。因为怨气大且誓言涉及佛门,西方如来佛主感应到了,掐指一算知道了真相,把定光欢喜佛叫去训斥了一番。
大错已然铸成,如果专门去找玉帝说明真相,让玉帝赦免卷帘大将,佛教丢不起那人。于是佛祖做了一个决定,不管西行取经条件有没有成熟,先把弟子金蝉子扔到东方投胎转世,让卷帘大将吃他九世偿还因果。
金蝉子佛性非同小可,沙和尚不管怨气有多大,吃了金蝉子九世都会被压制,自身还极具佛性。至于他吃金蝉子的因果,拜金蝉子为师正好偿还,这是一石三鸟的好办法,化解卷帘大将仇怨的同时佛门还能多一尊金身罗汉。
西行取经结束沙和尚封的是大职正果,比猪八戒和小白龙要好,这和他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时,为了避免他始终无法释怀,金蝉子九世肉身压制他的怨气,他的实力发挥不出来。
西行结束拿到天大功德,有了功德充当润滑剂,金蝉子九世肉身和自身怨气完美结合,卷帘大将会修成金身。佛有慈悲为怀,亦有金刚怒目,两种法相会在他身上完美体现,他的身体直接变成佛身。
所以西行结束如何敕封沙和尚是个问题,他有着完美的佛身,应该像唐僧和孙悟空那样成佛,偏偏功劳又不太够。如果封了沙和尚为佛,让猪八戒和白龙马作何感想?所以佛主封了他金身罗汉,果位是大职正果,相当于佛陀预备干部,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能成佛。
天降功德沙和尚忆起前世今生,但有了那么大造化,自身成了金身罗汉,对佛教的不满也没有了。不过在功德降临以前,绝对不能让他恢复记忆,那时怨气和佛性还未完美融合,以他对佛门的怨念不可能愿意皈依佛门。
卷帘大将一遍《本真诀》运转下来,双目停止流淌血泪,眼神变得深邃无比,自嘲地笑了笑道“佛门果然好算计,既偿还了当初冤枉我的因果,又让我没了记忆只剩佛性,还心甘情愿地拜金蝉子为师。”
。
这位支持者是著名大儒崔浩,有了崔浩的鼎力推荐,寇谦之得到北魏太武帝重视,派人把他接到宫中。太武帝专门派人去嵩山祭祀,把寇谦之的弟子接到国都,从此他既是天师也是帝师,深得北魏太武帝信重。
寇谦之每日在宫中辟谷画符,他主张兼容并蓄,吸收儒学和佛教长处,改造天师道。
天师道得到太武帝尊崇,肯定影响到佛教发展,但当时魏武帝和寇谦之对佛教都没有恶意。北魏太武帝后来发现僧尼不守清规戒律,尽干些伤风败俗的事,于是下令禁止僧俗来往。
公元445年,北魏太武帝发现长安佛寺僧人与起兵反魏的胡人盖吴有关,下令诛杀长安沙门,下诏各州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北魏佛教遭到毁灭性打击。
北魏年间信佛的多为鲜卑贵族,宰相崔浩以儒学治国,一心想削弱贵族势力,所以大力支持太武帝灭佛。
寇谦之对太武帝灭佛并不热心,他认为道教已经是国教,佛教是战五渣不能与道教相争,没必要排斥佛教,道佛可以融合共处。老子西出函关化胡为佛,释迦牟尼是老子化身,红花白藕碧叶,三教在周朝才开始分家立派,曾经本来是一家。
他多次求见宰相崔浩,分析灭佛的利害得失,但崔浩不听,执意要彻底灭佛。佛教从五百年前开始布局东传,北魏太武帝灭佛,国内所有寺庙塔院无一幸免,影响到佛教东传计划。
按照游戏设定,佛教东传负责布局的主要有两位,明面上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暗地里则是定光欢喜佛。
观世音菩萨和定光欢喜佛出自东土,对东土风土人情极为熟悉,由他们负责佛教东传很合适。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以柔和方式度化佛门有缘人,布局佛教东传的同时,希望佛门在东土得到更大认可。
定光欢喜佛则是做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暗中进行各种布局,比如支持盖吴出兵反魏,盖吴承诺一旦成功会把佛教定位国教。
佛教五百年前正式拟定西行取经计划,取经前提是东土对佛门极大认可,信众希望能传入更多佛经。东汉永平年间,佛教《四十二章经》第一次传入东土,距离唐僧西行取经大约五百年,由此可见西行确实是五百年前开始布局。
五百年前佛教开始传入汉族地区,那时普遍认为佛法是一种神仙方术,取得的影响力有限。为了传教,佛教主动提起老子西出函关化胡为佛,说老子去西方教导胡人才有佛教,佛教和道教实际上是一家。
佛门一直在兢兢业业地谋划东传,寻找布局西行取经的机会,太上老君因为化胡为佛的因果,只能默认佛教打着他的旗号宣传。
尽管佛教不愿承认,佛教确实要太平盛世才能昌盛,从永平年间一直到光和七年,佛教一直在默默发展提升影响力。东土佛教信众越来越多,眼看布局西行取经不远了,结果偏偏爆发了黄巾起义。
东土进入三国乱世,乱世中各大诸侯忙着打仗,需要兵源和粮草,而佛门恰好会占用这两样,当然不被各路诸侯待见。
定光欢喜佛怀疑是道教暗中捣鬼,因为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的张角,正是拿到了《太平要术》传教,才有了争霸天下的念头。黄巾起义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佛教没有了发扬光大的基础,布局西行取经也就不可能了。
暗中调查了一番,发现乃是白蛇和汉朝开国皇帝之间的因果,并不是道门高人布局。尽管极度不甘心,定光欢喜佛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回灵山禀报东土情况,表示东土暂时没有布局西行取经的可能,只能等待新的机会。
佛教这一等就是两百多年,东土一直没有进入盛世,即便大一统也不长久。刚开始佛教对五胡乱华深恶痛绝,认为胡人导致东土大乱,让佛教没有生存土壤,但后来佛教改变了看法。
这个改变从鲜卑入主中原开始,部分僧人在鲜卑贵族中传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定光欢喜佛大喜过望,鲜卑人不像汉族那样深受儒道两家影响,寻他们传播佛法容易了许多,鲜卑人掌握了东土更有助于佛法东传。
佛教寺庙在北魏多了起来,许多鲜卑贵族成了佛教信徒,佛门在东土有了大兴迹象。北魏太武帝雄才大略,继位之初多次招高僧说法,北魏太子拓跋晃非常崇信佛教,等到他继位佛教就有机会布局西行取经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定光欢喜佛不可能长期留在东土,当他再一次回到东土时,北魏太武帝已经在灭佛了。他尽管是佛陀,深恨太武帝灭佛,但作为神仙不能干涉人间帝王,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定光欢喜佛非常不甘,眼看佛教就要大兴,西行取经布局完成,自己在教中地位也能更进一步,为什么关键关键时刻出了纰漏?北魏太武帝多次招高僧说法,太子又是佛教信众,为什么突然大肆灭佛了呢?
定光欢喜佛了解到北魏多了一位国师寇谦之,寇谦之创建新天师道,和道门有很大牵连。关于寇谦之的传说有很多,最出名的是太上老君降临嵩山敕封,还有就是得道前有仙人下凡点化于他。
太上老君敕封寇谦之不管是真是假,定光欢喜佛无能为力,因为老君光大道教名正言顺。有神仙降临点化寇谦之得道,这才是问题的关键,那位点化寇谦之的神仙,多半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的罪魁祸首。
定光欢喜佛修炼了宿命通,但他的道行一般,只查到了下凡点化寇谦之的是谁,没有查到幕后主使。得知天庭区区卷帘大将,竟敢下凡坏了佛门百年布局,定光欢喜佛勃然大怒,很快和天庭取得了联系。
天庭和佛门早就很亲近,从如来佛镇压孙悟空开始,两家来往已经极为密切。得知卷帘大将下凡点化凡人坏了佛教东传,玉皇大帝勃然大怒,你卷帘大将在天庭领着我的俸禄,竟敢背着我下凡做下这般事。
卷帘大将下凡点化凡人,背后很可能有道门高人指使,玉帝也不好以此为由惩戒。不过作为天庭之主,要收拾卷帘大将这样的小仙太容易了,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时候,卷帘大将失手打碎了琉璃盏,被玉帝施刑后打落凡尘。
卷帘大将知道自己是被陷害,怨气滔天在流沙河化为了水怪。这时定光欢喜佛出现了,说你一点也不冤,故意点化凡人坏了佛教东传好事,这个惩罚已经算轻的了。
卷帘大将专门托梦询问了寇谦之,得知自己遭受了无妄之灾,怨气不减反增,指天发誓要吃尽天下僧人。因为怨气大且誓言涉及佛门,西方如来佛主感应到了,掐指一算知道了真相,把定光欢喜佛叫去训斥了一番。
大错已然铸成,如果专门去找玉帝说明真相,让玉帝赦免卷帘大将,佛教丢不起那人。于是佛祖做了一个决定,不管西行取经条件有没有成熟,先把弟子金蝉子扔到东方投胎转世,让卷帘大将吃他九世偿还因果。
金蝉子佛性非同小可,沙和尚不管怨气有多大,吃了金蝉子九世都会被压制,自身还极具佛性。至于他吃金蝉子的因果,拜金蝉子为师正好偿还,这是一石三鸟的好办法,化解卷帘大将仇怨的同时佛门还能多一尊金身罗汉。
西行取经结束沙和尚封的是大职正果,比猪八戒和小白龙要好,这和他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时,为了避免他始终无法释怀,金蝉子九世肉身压制他的怨气,他的实力发挥不出来。
西行结束拿到天大功德,有了功德充当润滑剂,金蝉子九世肉身和自身怨气完美结合,卷帘大将会修成金身。佛有慈悲为怀,亦有金刚怒目,两种法相会在他身上完美体现,他的身体直接变成佛身。
所以西行结束如何敕封沙和尚是个问题,他有着完美的佛身,应该像唐僧和孙悟空那样成佛,偏偏功劳又不太够。如果封了沙和尚为佛,让猪八戒和白龙马作何感想?所以佛主封了他金身罗汉,果位是大职正果,相当于佛陀预备干部,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能成佛。
天降功德沙和尚忆起前世今生,但有了那么大造化,自身成了金身罗汉,对佛教的不满也没有了。不过在功德降临以前,绝对不能让他恢复记忆,那时怨气和佛性还未完美融合,以他对佛门的怨念不可能愿意皈依佛门。
卷帘大将一遍《本真诀》运转下来,双目停止流淌血泪,眼神变得深邃无比,自嘲地笑了笑道“佛门果然好算计,既偿还了当初冤枉我的因果,又让我没了记忆只剩佛性,还心甘情愿地拜金蝉子为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