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健,字建业,略阳临渭人,苻洪第三子。其母梦大熊而孕之。
可能是遗传的原因,长大以后,苻健果然健壮如熊,而且勇猛果敢,善骑射,好施舍,此外,还善于侍奉人。在需要依靠来投降保命的岁月里,个人认为,“善于侍奉人”是苻健最为出众的优点。也正因为此,石虎父子尤亲近喜爱之。在石虎出于忌惮而秘密杀掉了苻健两个兄长的情况下,始终留他一命。
苻洪死后,苻健不仅坚定执行进军关中的战略,而且继续秉承乃父投降政策,先是取消秦王称号,称东晋所封官职,并派人到东晋报丧,表示臣服,用以减轻东晋对他的敌对态度;随后,为防止进军关中意图泄露,苻健更是再次向后赵投降,接受后赵皇帝石祗所任官职,并在驻地修宫室、种麦屯田,以示无西进之意。对于知道内情而不愿耕地种麦者,苻健杀之以示众。
从后期进军关中的军事行动进展顺利可以看出,苻健的保密工作做得很成功,达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至于那些不愿种地而被杀掉的人们,哪里是死在不愿种地上了,其作为完全是在向敌人昭示苻健心中的军国机密,况且还有违抗军令的罪过,两罪并罚,……仁慈啊,全家老少很多口,只砍了他一颗脑袋。
不听命令又喜欢耍小聪明的人,不仅不足以托大事,而且还容易坏事,更容易掉脑袋。
不久之后,苻健自称晋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雍州刺史,于盟津搭浮桥渡黄河,全军西进。
那时,苻健修建的宫殿刚刚打好地基,播下的小麦还没有发芽,东晋、后赵册封其官职的诏书也还在路上。
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争,苻健并没有退路,一旦失败,就意味着苻健需要退回中原,带着残兵败将和冉闵一争天下,还要和慕容恪逐鹿中原。当然,他还可以继续选择屈膝投降。但是,称过王的人,但凡有点骨气,宁愿去死也绝不真的臣服,而且时过境迁,称过王的人,即使再次选择投降,也多半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苻健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苻雄(其弟)率步骑五千入潼关,一路由苻菁(其侄)从轵关(今河南济源东北)入河东。临行之前,苻健握着苻菁的手勉励道:“事若不捷,汝死河北,我死河南,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晋书·载记第十二》),此战若是不胜,我们就只能死后再相见了!苻健亲率主力随苻雄之后,大军渡过黄河,随即烧毁浮桥,断绝后路,以示必死之心。
进军过程不再详述,断绝了退路的秦军将士格外英勇,两路大军所到之处无不投降,三辅之地尽皆平定,苻健顺利进据长安,并定都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军途中,虽然所战皆克,苻健还是给当时占据长安的杜洪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是为拥立杜洪为帝而来,并献上珍宝、名马。初阅此处时,颇有些不理解苻健的作为,以为是在长他人志气,后来渐渐懂了他当时心态,在并不能确信自己必胜的前提下,卑辞重礼以骄之,减轻对方敌对心态,更何况骄兵必败。即使杜洪真的头脑发热称了帝,那时苻健更可以高举正统与大义的旗帜,灭之!
占据长安后,苻健遣使献捷东晋,并修好桓温。
至于后来和桓温的战争,完全是政治上的需要,自立就意味着必须要再次反晋,本来就是出于政治考量的假投降,苻健表示反晋毫无压力!而桓温却是要捍卫王朝正统,对于叛变者不加以讨伐,何以申威仪于天下?于是就有了桓温第一次的北伐。
其实,东晋朝廷接受苻健投降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明白苻健终会自立的结局。对于一个乱世枭雄,所谓忠孝节义,是工具而不是累赘。
终于占据关中了,再也不用向他人低头,包括东晋也已经成为苻健用过了的洗脚水,该泼掉了!不过,在他的朝堂上却出现了颇为搞笑的一幕,军师将军贾玄硕等没能体察出苻健心意,也可能是故意为之:表苻健为侍中、大都督关中诸军事、大单于、秦王。苻健当廷大怒:“我官位轻重,非若等所知。”
已经占据关中形胜之地,不自立待何?居然还让我做别人的臣子,难道我的反叛之心还不够昭然若揭吗?苻健表示很无奈,随即暗示贾玄硕等欲自立称帝之意。
351年,苻健称天王、大单于,年号皇始,国号大秦,史称前秦,都长安,建宗庙社稷。
352年,苻健即皇帝位,诸公进位为王,授子苻苌为大单于。
在先后击败晋司马勋、谢尚、前凉王擢等人之后,苻健逐步消灭关中反对势力,在关陇地区站稳脚跟,实现了“占领关中稳固根基,进而东进争夺天下”战略构想的前半段。在击败桓温北伐军之后,前秦更是拥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和桓温的对决是苻健入关中以来最为凶险的一战,若不是桓温犹豫徘徊导致粮尽退兵,前秦几近亡国。不过在追击过程中,前秦太子苻苌战死,为苻健晚年的变乱和暴君苻生的登基即位埋下伏笔。
苻生是个独眼龙,更是个混蛋,从小就很混的那种,“幼而粗暴,昏醉无赖”(《十六国春秋》)。在七岁那年,其祖父苻洪戏之曰:“吾闻瞎儿一泪,信乎?”苻生当即大怒,拔出佩刀自刺瞎眼,出血,曰:“此亦一泪耶!”
七岁小儿能如此做派,真是英雄了得,当时就吓傻了苻洪,于是鞭之。苻生回道:“受得了刀枪,扛不住鞭打!”苻洪回答说:“再这样干,就罚你做奴隶。”(汝为尔不已,吾将以汝为奴),苻生对曰“可不如石勒也。”成了奴隶,岂不是要和石勒一样了!
这段故事发生的时候,石勒还没有死,石虎尚还要俯首听命,况降将苻洪乎!直吓得苻洪急忙跑过去捂住苻生的嘴,慌张到连鞋都来不及穿(跣而掩其口)。
童言固然无忌,但童言也同样彰显精神,体现性格(此儿狂勃)。事情以苻洪想要杀死苻生却在苻健正要动手时被苻雄阻止而结束。苻生捡回了一条命,后来,他用这条捡回来的性命要了很多人的命。
长大以后的苻生,力举千钧,雄勇好杀,手格猛兽,走及奔马,击刺骑射,冠绝一时。桓温北伐前秦时,苻生第一次上战场,单马入阵,所向披靡,搴旗斩将者前后十数。
能够骁勇如此,苻生也算是少有之悍将,只不过,只有战场才是他施展才华的地方。当地点换成了“温情脉脉”的朝堂,他的骁勇和好杀只能被称之为残暴!
正是在那场战争中,前秦太子苻苌受重伤而死。355年,苻健以谶言“三羊五眼”为应,立只有一只眼的苻生为太子。
可能,苻健和绝大多数的父母亲一样,对于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心理上总会觉得有所亏欠,总想在其他方面给予些许弥补。于是,大好的皇帝宝座就便宜了独眼龙苻生。妇人之仁,成千秋憾事!
……想起来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故事,那是一段值得歌颂的英雄事迹,虽然最终的结果是那么的让人无奈。历史,就是这样的幽默,如同儿戏一般。
当然有人不服。355年六月初六,时值苻健卧病在床之际,其侄子苻菁误以为苻健已死,率兵入东宫,欲杀苻生自立。
此处苻菁就是那个在苻健入关中时自领一军独立作战的苻菁,攻城拔寨,所过皆降;占上洛,设荆州,使国用充盈。在平定关中和稳守关陇地区的一系列战斗中,苻菁立下过汗马功劳!然而当皇帝这事儿,没他的份!
可惜,情报上的失误让苻菁作出误判。当时苻健还没死,苻生也不在东宫,当苻菁转而进攻皇宫的时候,苻生搀扶着奄奄一息的苻健出现在皇宫的城楼上,苻菁麾下将士顿时溃散,自己也被抓住杀死,反叛就此失败。
苻菁用生命的代价告诉我们,准确的情报工作,直接关系着事业能否取得成功。苻健也用数次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好保密工作,不仅能抢夺别人家的劳动成果,还能保证自己家的胜利果实不被别人抢夺。
血淋淋的教训!
355年六月十五日,也就是平定叛乱的数日之后,苻健因病去世,时年三十九岁。谥明皇帝,庙号世宗。
苻健算不上什么好人,曾经干过妻人后母而辱人为子的事情,而且因之将其逼反,最终将其杀掉,无论仁义,没有道德。
苻健是个好皇帝,尤其是在后赵石虎的衬托之下,苻健做得很优秀。占领关中后与百姓约法三章,轻徭薄赋,简修宫殿,专心政事,优待老者,崇尚儒学。百姓受灾时自行免除赋税,而且以身作则,减膳食,撤乐器,穿白衣,避正殿,以示哀悼悲伤之心。关中地区在饱经动乱之后,苻健的统治为那里的人民带来了休养生息的时机。
虽然英年早逝,但是苻健的一生堪称辉煌,入据关中,建立前秦,击败桓温,稳守关陇,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还平定了侄子苻菁的叛乱,个中心血,丝毫不逊色于其父为壮大本部落所付出的努力,虽然是站在乃父的肩膀上,但却建立了其父亲毕其一生都不曾有过的功绩。即使是后来苻坚篡位,依然认可苻健对前秦的巨大贡献,改谥号为景明皇帝,庙号高祖。
临死之前,苻健为太子苻生安排了八位辅政大臣,分别是:太师鱼遵、丞相雷弱儿、太傅毛贵、司空王堕、尚书令梁楞、左仆射梁安、右仆射段纯、吏部尚书辛牢。然而却这样告诉苻生,“六夷酋长将帅及大臣中握有实权的人,如果不听从你的命令,应渐除之。”
一代暴君,就此种下残忍的种子,理直气壮!
可能是遗传的原因,长大以后,苻健果然健壮如熊,而且勇猛果敢,善骑射,好施舍,此外,还善于侍奉人。在需要依靠来投降保命的岁月里,个人认为,“善于侍奉人”是苻健最为出众的优点。也正因为此,石虎父子尤亲近喜爱之。在石虎出于忌惮而秘密杀掉了苻健两个兄长的情况下,始终留他一命。
苻洪死后,苻健不仅坚定执行进军关中的战略,而且继续秉承乃父投降政策,先是取消秦王称号,称东晋所封官职,并派人到东晋报丧,表示臣服,用以减轻东晋对他的敌对态度;随后,为防止进军关中意图泄露,苻健更是再次向后赵投降,接受后赵皇帝石祗所任官职,并在驻地修宫室、种麦屯田,以示无西进之意。对于知道内情而不愿耕地种麦者,苻健杀之以示众。
从后期进军关中的军事行动进展顺利可以看出,苻健的保密工作做得很成功,达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至于那些不愿种地而被杀掉的人们,哪里是死在不愿种地上了,其作为完全是在向敌人昭示苻健心中的军国机密,况且还有违抗军令的罪过,两罪并罚,……仁慈啊,全家老少很多口,只砍了他一颗脑袋。
不听命令又喜欢耍小聪明的人,不仅不足以托大事,而且还容易坏事,更容易掉脑袋。
不久之后,苻健自称晋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雍州刺史,于盟津搭浮桥渡黄河,全军西进。
那时,苻健修建的宫殿刚刚打好地基,播下的小麦还没有发芽,东晋、后赵册封其官职的诏书也还在路上。
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争,苻健并没有退路,一旦失败,就意味着苻健需要退回中原,带着残兵败将和冉闵一争天下,还要和慕容恪逐鹿中原。当然,他还可以继续选择屈膝投降。但是,称过王的人,但凡有点骨气,宁愿去死也绝不真的臣服,而且时过境迁,称过王的人,即使再次选择投降,也多半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苻健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苻雄(其弟)率步骑五千入潼关,一路由苻菁(其侄)从轵关(今河南济源东北)入河东。临行之前,苻健握着苻菁的手勉励道:“事若不捷,汝死河北,我死河南,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晋书·载记第十二》),此战若是不胜,我们就只能死后再相见了!苻健亲率主力随苻雄之后,大军渡过黄河,随即烧毁浮桥,断绝后路,以示必死之心。
进军过程不再详述,断绝了退路的秦军将士格外英勇,两路大军所到之处无不投降,三辅之地尽皆平定,苻健顺利进据长安,并定都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军途中,虽然所战皆克,苻健还是给当时占据长安的杜洪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是为拥立杜洪为帝而来,并献上珍宝、名马。初阅此处时,颇有些不理解苻健的作为,以为是在长他人志气,后来渐渐懂了他当时心态,在并不能确信自己必胜的前提下,卑辞重礼以骄之,减轻对方敌对心态,更何况骄兵必败。即使杜洪真的头脑发热称了帝,那时苻健更可以高举正统与大义的旗帜,灭之!
占据长安后,苻健遣使献捷东晋,并修好桓温。
至于后来和桓温的战争,完全是政治上的需要,自立就意味着必须要再次反晋,本来就是出于政治考量的假投降,苻健表示反晋毫无压力!而桓温却是要捍卫王朝正统,对于叛变者不加以讨伐,何以申威仪于天下?于是就有了桓温第一次的北伐。
其实,东晋朝廷接受苻健投降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明白苻健终会自立的结局。对于一个乱世枭雄,所谓忠孝节义,是工具而不是累赘。
终于占据关中了,再也不用向他人低头,包括东晋也已经成为苻健用过了的洗脚水,该泼掉了!不过,在他的朝堂上却出现了颇为搞笑的一幕,军师将军贾玄硕等没能体察出苻健心意,也可能是故意为之:表苻健为侍中、大都督关中诸军事、大单于、秦王。苻健当廷大怒:“我官位轻重,非若等所知。”
已经占据关中形胜之地,不自立待何?居然还让我做别人的臣子,难道我的反叛之心还不够昭然若揭吗?苻健表示很无奈,随即暗示贾玄硕等欲自立称帝之意。
351年,苻健称天王、大单于,年号皇始,国号大秦,史称前秦,都长安,建宗庙社稷。
352年,苻健即皇帝位,诸公进位为王,授子苻苌为大单于。
在先后击败晋司马勋、谢尚、前凉王擢等人之后,苻健逐步消灭关中反对势力,在关陇地区站稳脚跟,实现了“占领关中稳固根基,进而东进争夺天下”战略构想的前半段。在击败桓温北伐军之后,前秦更是拥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和桓温的对决是苻健入关中以来最为凶险的一战,若不是桓温犹豫徘徊导致粮尽退兵,前秦几近亡国。不过在追击过程中,前秦太子苻苌战死,为苻健晚年的变乱和暴君苻生的登基即位埋下伏笔。
苻生是个独眼龙,更是个混蛋,从小就很混的那种,“幼而粗暴,昏醉无赖”(《十六国春秋》)。在七岁那年,其祖父苻洪戏之曰:“吾闻瞎儿一泪,信乎?”苻生当即大怒,拔出佩刀自刺瞎眼,出血,曰:“此亦一泪耶!”
七岁小儿能如此做派,真是英雄了得,当时就吓傻了苻洪,于是鞭之。苻生回道:“受得了刀枪,扛不住鞭打!”苻洪回答说:“再这样干,就罚你做奴隶。”(汝为尔不已,吾将以汝为奴),苻生对曰“可不如石勒也。”成了奴隶,岂不是要和石勒一样了!
这段故事发生的时候,石勒还没有死,石虎尚还要俯首听命,况降将苻洪乎!直吓得苻洪急忙跑过去捂住苻生的嘴,慌张到连鞋都来不及穿(跣而掩其口)。
童言固然无忌,但童言也同样彰显精神,体现性格(此儿狂勃)。事情以苻洪想要杀死苻生却在苻健正要动手时被苻雄阻止而结束。苻生捡回了一条命,后来,他用这条捡回来的性命要了很多人的命。
长大以后的苻生,力举千钧,雄勇好杀,手格猛兽,走及奔马,击刺骑射,冠绝一时。桓温北伐前秦时,苻生第一次上战场,单马入阵,所向披靡,搴旗斩将者前后十数。
能够骁勇如此,苻生也算是少有之悍将,只不过,只有战场才是他施展才华的地方。当地点换成了“温情脉脉”的朝堂,他的骁勇和好杀只能被称之为残暴!
正是在那场战争中,前秦太子苻苌受重伤而死。355年,苻健以谶言“三羊五眼”为应,立只有一只眼的苻生为太子。
可能,苻健和绝大多数的父母亲一样,对于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心理上总会觉得有所亏欠,总想在其他方面给予些许弥补。于是,大好的皇帝宝座就便宜了独眼龙苻生。妇人之仁,成千秋憾事!
……想起来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故事,那是一段值得歌颂的英雄事迹,虽然最终的结果是那么的让人无奈。历史,就是这样的幽默,如同儿戏一般。
当然有人不服。355年六月初六,时值苻健卧病在床之际,其侄子苻菁误以为苻健已死,率兵入东宫,欲杀苻生自立。
此处苻菁就是那个在苻健入关中时自领一军独立作战的苻菁,攻城拔寨,所过皆降;占上洛,设荆州,使国用充盈。在平定关中和稳守关陇地区的一系列战斗中,苻菁立下过汗马功劳!然而当皇帝这事儿,没他的份!
可惜,情报上的失误让苻菁作出误判。当时苻健还没死,苻生也不在东宫,当苻菁转而进攻皇宫的时候,苻生搀扶着奄奄一息的苻健出现在皇宫的城楼上,苻菁麾下将士顿时溃散,自己也被抓住杀死,反叛就此失败。
苻菁用生命的代价告诉我们,准确的情报工作,直接关系着事业能否取得成功。苻健也用数次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好保密工作,不仅能抢夺别人家的劳动成果,还能保证自己家的胜利果实不被别人抢夺。
血淋淋的教训!
355年六月十五日,也就是平定叛乱的数日之后,苻健因病去世,时年三十九岁。谥明皇帝,庙号世宗。
苻健算不上什么好人,曾经干过妻人后母而辱人为子的事情,而且因之将其逼反,最终将其杀掉,无论仁义,没有道德。
苻健是个好皇帝,尤其是在后赵石虎的衬托之下,苻健做得很优秀。占领关中后与百姓约法三章,轻徭薄赋,简修宫殿,专心政事,优待老者,崇尚儒学。百姓受灾时自行免除赋税,而且以身作则,减膳食,撤乐器,穿白衣,避正殿,以示哀悼悲伤之心。关中地区在饱经动乱之后,苻健的统治为那里的人民带来了休养生息的时机。
虽然英年早逝,但是苻健的一生堪称辉煌,入据关中,建立前秦,击败桓温,稳守关陇,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还平定了侄子苻菁的叛乱,个中心血,丝毫不逊色于其父为壮大本部落所付出的努力,虽然是站在乃父的肩膀上,但却建立了其父亲毕其一生都不曾有过的功绩。即使是后来苻坚篡位,依然认可苻健对前秦的巨大贡献,改谥号为景明皇帝,庙号高祖。
临死之前,苻健为太子苻生安排了八位辅政大臣,分别是:太师鱼遵、丞相雷弱儿、太傅毛贵、司空王堕、尚书令梁楞、左仆射梁安、右仆射段纯、吏部尚书辛牢。然而却这样告诉苻生,“六夷酋长将帅及大臣中握有实权的人,如果不听从你的命令,应渐除之。”
一代暴君,就此种下残忍的种子,理直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