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曦低声说:“三年我和海盗做了一笔武器的生意,卖了三百套盔甲和一部分弓箭,当时被李百药查到,我写一封信给楚王,后来楚王给李百药打了招呼,武器才被放行。事后我送了两万贯作为酬谢,被楚王退了回来;前一阵子,忽然来了楚王的信使,带着一封楚王的信件,要求顾家帮忙寻找杨侗。”
杨崇微笑着说:“朝廷希望知道杨侗的下落,好像寇九珙也是这样和你们打招呼的。”
顾曦叹了口气说:“那个信使带来了楚王口谕,找到杨侗,先回报楚王,再做决定;我本来想留着信使做个证人,没想到信使在客厅喝了一杯茶就死了,中的毒是鹤顶红。我查不出来他是自杀,还是被府中的人所杀,所以直奔长安,就是想活在你们的视线里,证明自己与杨侗的事情无关。”
杨崇也愣住了,这故事隐隐绰绰,说明杜伏威另有想法,但是没有人证,甚至信使的真假都难以判断;杨崇让人找来裴寂和天弃,让他们来处理这件事。天弃对照了顾曦带来的信,与当时查到的杜伏威的信件笔迹意思都一致,但是杜伏威有没有口谕,是根本无法判断的,成了解不开的难题。
杨崇正在和虞世南、寇九珙聊天,听天弃进来汇报,笑着说:“楚王和顾家主都是重名声的人,这件疑案还是放在你那里,等九珙回到江南,再到顾府去详细询问;你和裴长史说一声,看顾曦有没有做官的想法。”
虞世南修养本深,暗想朝堂就是这样,不管什么事,总有人会玩出花样来;顾曦说的要是真的,杜伏威就是其心可诛,要是顾曦给杜伏威栽赃,查清楚后同样会闹出乱子来。杨崇与杜伏威的关系本来就到了不可协调的地步,如此一来,只要有一个认真起来,就会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根本没得商量。
寇九珙想得就要远多了,杨崇和杜伏威斗起来,最有可能得到好处的就是姜夺,尤其是在刘弘基出任长安郡丞的时候,就是自己家里,也有后院失火的现象,夫人苗艾美就在嘀咕,杨崇的夫人中就应该跟着王妃走。寇九珙不想说谁是谁非,师父张果老就在杨崇身边,轮不到自己烦这个神,但是寇九珙有个感觉,姜夺太急了,很多事只要商量,肯定有妥善解决的办法,现在速战速决,杨崇的反感是注定的。
寇九珙急忙起身请罪,杨崇笑道:“你我之间,不需要这种技巧,今天我们与顾曦、李孝恭谈的主要是生意,元弘昭、李君羡的手已经在会稽郡各县都买了瓷窑,招募了工匠;罗士信在新平镇、诸葛嘉会在潮州也在购买瓷窑,我们要把这三个地方建立成瓷都,与邢州相提并论,你回去要在山越和余杭发掘工匠,不怕人多。”
邢窑白瓷现在是北方第一品牌,杨崇要在南方另辟蹊径,虞世南和寇九珙都赞成,毕竟官府和军队都用瓷器,每年的消耗量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虞世南思索着问:“越王,如此瓷器的数量会不会太大?”
官员们都知道,杨崇一旦进入某个行业,那产量可能是天文数字,杨崇说了不怕人多,虞世南就能想到后面的景象。杨崇不加掩饰地说:“虞大人,我就是要全国的百姓都用上瓷器,当你我走在长安的街头,随便走进一家小酒店或者茶馆,都是精美的碗碟茶杯,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再贫穷的百姓,在逢年过节招待客人的时候,都应该有一套让人赏心悦目的餐具,让家人在吃饭时候团圆的感觉更好。”
虞世南惊住了,杨崇在河西的时候就要让天下人一日三餐,现在虽然还有少数的地方达不到,很多人的一日三餐不像样子,但是粮食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关中百姓的温饱再也不是官府的压力。杨崇做到了,马铃薯、占城稻,犹如天赐一般落根于中原;现在的瓷器,很明显,是杨崇的又一个小目标。
当所有客人到齐的时候,杨崇立即吩咐开宴,李孝恭是最后到的,几乎是直接进了餐厅;听杨崇说了南方青窑的计划,李孝恭的眼中立刻烁烁放光,对于仕途没有想法,李孝恭现在最爱的就是钱财。作为杨崇的贸易伙伴,李孝恭发现,只要与杨崇合伙,从没有亏本的生意,最主要的是,杨崇找到的生意都是别人一开始不关注的生意。
顾曦是当场唉声叹气,青窑就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可是自己只关注那些出好瓷的窑,杨崇的作法就是越多越好,然后控制市场,两者在利润上是天壤之别。不过顾曦也有疑问:“越王,会烧窑的工匠有限,一时半刻培养不出来。”
杨崇笑着说:“顾家主放心,元弘昭、罗士信已经招募了两百多名师傅,我们在敦煌、酒泉、贺兰山、上县等地的瓷窑这两年培训了大约五百多名烧窑师傅,已经全部南下;至于帮工,还是从山越中挑选。我也不指望他们烧出精品,我指望的是他们能做出卖给胡族和百姓的瓷器,一句话,物美价廉,我们还有钱赚。”
李孝恭和顾曦都是生意人,自然明白两种不同的产品对师傅的要求差了十万八千里,杨崇的设想还真有可能实现。在两人都同意参加后,杨崇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我们在华亭成立江南瓷行,专门做青瓷、白瓷,在长安和涿郡、广州各设立一个分行做外族的生意;中原市场,从洛阳、开封、南阳为北线,西到成都,南到岭南,九珙,你和严安说培训能做生意的山越人。”
闻着无不咂舌,要是这样,江南瓷行的生意那就大的怕人,恐怕长期做下去也是一份垄断生意,瓷器生意有个好处,不需要官府出面关照,只要有产品有人,想做到那做到哪。虞世南服气地说:“难怪山越对越王视若神明,这是茶叶后面的又一个生计。”
(本章完)
杨崇微笑着说:“朝廷希望知道杨侗的下落,好像寇九珙也是这样和你们打招呼的。”
顾曦叹了口气说:“那个信使带来了楚王口谕,找到杨侗,先回报楚王,再做决定;我本来想留着信使做个证人,没想到信使在客厅喝了一杯茶就死了,中的毒是鹤顶红。我查不出来他是自杀,还是被府中的人所杀,所以直奔长安,就是想活在你们的视线里,证明自己与杨侗的事情无关。”
杨崇也愣住了,这故事隐隐绰绰,说明杜伏威另有想法,但是没有人证,甚至信使的真假都难以判断;杨崇让人找来裴寂和天弃,让他们来处理这件事。天弃对照了顾曦带来的信,与当时查到的杜伏威的信件笔迹意思都一致,但是杜伏威有没有口谕,是根本无法判断的,成了解不开的难题。
杨崇正在和虞世南、寇九珙聊天,听天弃进来汇报,笑着说:“楚王和顾家主都是重名声的人,这件疑案还是放在你那里,等九珙回到江南,再到顾府去详细询问;你和裴长史说一声,看顾曦有没有做官的想法。”
虞世南修养本深,暗想朝堂就是这样,不管什么事,总有人会玩出花样来;顾曦说的要是真的,杜伏威就是其心可诛,要是顾曦给杜伏威栽赃,查清楚后同样会闹出乱子来。杨崇与杜伏威的关系本来就到了不可协调的地步,如此一来,只要有一个认真起来,就会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根本没得商量。
寇九珙想得就要远多了,杨崇和杜伏威斗起来,最有可能得到好处的就是姜夺,尤其是在刘弘基出任长安郡丞的时候,就是自己家里,也有后院失火的现象,夫人苗艾美就在嘀咕,杨崇的夫人中就应该跟着王妃走。寇九珙不想说谁是谁非,师父张果老就在杨崇身边,轮不到自己烦这个神,但是寇九珙有个感觉,姜夺太急了,很多事只要商量,肯定有妥善解决的办法,现在速战速决,杨崇的反感是注定的。
寇九珙急忙起身请罪,杨崇笑道:“你我之间,不需要这种技巧,今天我们与顾曦、李孝恭谈的主要是生意,元弘昭、李君羡的手已经在会稽郡各县都买了瓷窑,招募了工匠;罗士信在新平镇、诸葛嘉会在潮州也在购买瓷窑,我们要把这三个地方建立成瓷都,与邢州相提并论,你回去要在山越和余杭发掘工匠,不怕人多。”
邢窑白瓷现在是北方第一品牌,杨崇要在南方另辟蹊径,虞世南和寇九珙都赞成,毕竟官府和军队都用瓷器,每年的消耗量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虞世南思索着问:“越王,如此瓷器的数量会不会太大?”
官员们都知道,杨崇一旦进入某个行业,那产量可能是天文数字,杨崇说了不怕人多,虞世南就能想到后面的景象。杨崇不加掩饰地说:“虞大人,我就是要全国的百姓都用上瓷器,当你我走在长安的街头,随便走进一家小酒店或者茶馆,都是精美的碗碟茶杯,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再贫穷的百姓,在逢年过节招待客人的时候,都应该有一套让人赏心悦目的餐具,让家人在吃饭时候团圆的感觉更好。”
虞世南惊住了,杨崇在河西的时候就要让天下人一日三餐,现在虽然还有少数的地方达不到,很多人的一日三餐不像样子,但是粮食的增长是显而易见的,关中百姓的温饱再也不是官府的压力。杨崇做到了,马铃薯、占城稻,犹如天赐一般落根于中原;现在的瓷器,很明显,是杨崇的又一个小目标。
当所有客人到齐的时候,杨崇立即吩咐开宴,李孝恭是最后到的,几乎是直接进了餐厅;听杨崇说了南方青窑的计划,李孝恭的眼中立刻烁烁放光,对于仕途没有想法,李孝恭现在最爱的就是钱财。作为杨崇的贸易伙伴,李孝恭发现,只要与杨崇合伙,从没有亏本的生意,最主要的是,杨崇找到的生意都是别人一开始不关注的生意。
顾曦是当场唉声叹气,青窑就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可是自己只关注那些出好瓷的窑,杨崇的作法就是越多越好,然后控制市场,两者在利润上是天壤之别。不过顾曦也有疑问:“越王,会烧窑的工匠有限,一时半刻培养不出来。”
杨崇笑着说:“顾家主放心,元弘昭、罗士信已经招募了两百多名师傅,我们在敦煌、酒泉、贺兰山、上县等地的瓷窑这两年培训了大约五百多名烧窑师傅,已经全部南下;至于帮工,还是从山越中挑选。我也不指望他们烧出精品,我指望的是他们能做出卖给胡族和百姓的瓷器,一句话,物美价廉,我们还有钱赚。”
李孝恭和顾曦都是生意人,自然明白两种不同的产品对师傅的要求差了十万八千里,杨崇的设想还真有可能实现。在两人都同意参加后,杨崇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我们在华亭成立江南瓷行,专门做青瓷、白瓷,在长安和涿郡、广州各设立一个分行做外族的生意;中原市场,从洛阳、开封、南阳为北线,西到成都,南到岭南,九珙,你和严安说培训能做生意的山越人。”
闻着无不咂舌,要是这样,江南瓷行的生意那就大的怕人,恐怕长期做下去也是一份垄断生意,瓷器生意有个好处,不需要官府出面关照,只要有产品有人,想做到那做到哪。虞世南服气地说:“难怪山越对越王视若神明,这是茶叶后面的又一个生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