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珠 作者:泊烟
分卷阅读172
妃萧氏在一起,据说他们青梅竹马,原本就是一对。后来延光长公主棒打鸳鸯,萧氏才嫁去了东宫。崔氏觉得舒王娶妻,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好方便他跟萧氏继续私下来往。
她对舒王本就没有多深厚的感情,更不想去当个摆设,有意求崔父取消婚约,却发生了落水之事。
嘉柔看后十分震惊,没想到舒王竟然跟太子妃有私情。
她倒是知道当年太子妃和太子一直不和,延光长公主权势滔天,萧氏多数住在公主府里,连东宫都很少回。原来他们之间还有这样的纠葛。难怪太子妃没为东宫生育一儿半女,反倒是徐良媛生下了长子。
崔氏还在信里说,延光长公主利用火袄教为自己聚拢民心,赚取钱财,所以那阵子,火袄教是长安城里的第一大教派,火袄教圣女精于医术,被教众奉为神明,是许多达官显贵的座上宾。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李绛也与她有往来,甚至有传言说,李晔是他跟火袄教圣女的私生子。
嘉柔看到这里,忽然觉得奇怪,李晔明明是郑氏之子,怎会有那样的传言?难道天子命李晔进宫,是因为这件事?
本该是无稽之谈才对。可若有人在此事上做文章,对付李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会这么做的人,放眼整个长安,大概也就只有舒王了吧。她现在知道舒王与太子妃的秘密,如果就此顺藤摸瓜查下去,可能会查到舒王的把柄,加以制衡。
只要是他做过事,不可能全无痕迹。
“玉壶,你先好好休息。等明日天亮之后,我们便回长安。”嘉柔收起信说道。
第100章 第九十九章
天黑之时, 李绛和李晔才回到府中。郑氏和李暄一直坐在堂屋里等消息, 听下人禀报他们回来,两个人都站了起来, 去门口相迎。
李绛被李晔搀扶着, 因为在甘露殿久跪, 他双腿至今还使不上力气。等他坐下,郑氏问道:“这到底是怎么了?宫里一会儿一个消息传出来,妾身和大郎都担心死了。”
李绛沉着声音说道:“我没事。就是饿了一日, 你去准备点饭食给我们吧。”
郑氏连忙应是, 扶着苏娘出去张罗。
李暄走到李绛的面前, 拜道:“父亲, 圣人召您和四弟进宫,到底是为了何事?您怎么这般狼狈地回来?”在他印象之中, 父亲是最重仪容和仪态的,他说那代表着李家的门面。若不是遇到非常之事, 父亲是断不会如此失仪的。
李绛说道:“有人在御前告发我跟火袄教勾结一事。我的相位, 恐将不保。”这事瞒不了李暄, 不到明日, 便会传遍整个都城。
李暄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好半晌才道:“怎会如此?先是二弟,而后是父亲……但此事与四弟何干?”
李绛看了眼李晔,对李暄说道:“今日我累了, 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你先回去吧。”
“父亲……”李暄很想问个清楚, 李绛只是摆了摆手,打发他出去。李暄无法接受这个巨大的冲击,满脑子都是父亲若被削职,李家上下该怎么办。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离开堂屋的,只遣了个随从去军中说了一声,今日告假。
堂屋里只剩下李绛和李晔,李绛拍了拍身侧,说道:“四郎,来,坐这儿。”
李晔依言走过去,挨着李绛坐下。他垂眸看着地面,目光如深潭一般。没有人知道贞元帝最后跟李绛说了什么,李晔在东宫里枯坐着,脑海中白茫茫的一片。
后来终于等到陈朝恩,要他去扶李绛出宫。父子两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皇宫,沿路上不少宫人都看见了,在他们背后议论纷纷。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当年之事,有为父不察之过,这二十多年对你也未算尽责。但无论如何,你都是李家之子,这点不会改变。你不可被那些人今日所言而影响。”李绛语重心长地说道。
李晔很少有这样跟他并肩而坐的机会。李绛在家中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无论夫妻还是父子之间,相处得都像是上下层一样。李绛看重家风,注重长幼尊卑,克己复礼,因此少了股人情味。
“人情味”这三个字,恰恰是李家最缺乏的东西。李晔想起当初去南诏的时候,他坐在市集的茶肆里,看到嘉柔和木景清姐弟两个打闹,你一言我一语地来往,便心生羡慕。也许那时开始,他便企及那份温暖吧。
“父亲,我真的是……?”
若他当真不是李氏的血脉,如何还能安然呆在李家,以李绛之子自居?之后,外面的谣言会越来越多,家里的人早晚会知道。
李绛捏住他的肩膀,十分用力:“你记住,不管旁人怎么说,只要有我在,你便是我的儿子,家里没人敢置喙。大郎不够敏锐,二郎刚愎自用,你的性子是三个嫡子当中最沉稳的,才堪大用。此番不管圣人最后作何决定,你只管做你该做的事。我输了,你们还没输。别忘了,你不仅仅是李晔,还是玉衡,白石山人的弟子。不到最后,未知胜负。听明白了吗?”
李晔郑重地点了点头。
贞元帝曾经在短短几年之内换过十几个宰相,李绛已是在位时间最长的。这个文官之首,其实并不好当,动辄得咎。李绛之所以能做得长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卷入党争。这恐怕也是贞元帝最后没有做出处置的原因。加上贞元帝的年纪实在不小了,只想把江山好好地移交给继任者。此时大动干戈,打破朝堂上的格局,于政权移接来说并不是一桩好事。
郑氏命下人端了食案进来,看到父子俩坐在一起说话,还觉得惊讶,但同时又十分欣慰。李晔这些年一直都不得宠,被两个兄长压着,此番家里接二连三地出事,李绛好像更看重他了。
她就是没多少见识的浅薄妇人,哪里知道今天宫中是何等的惊心动魄。用过晚膳以后,她还把李晔叫到自己的住处,问道:“广陵王是不是回来了?”
李晔正在考虑如何应对舒王的事,随意点了点头。
郑氏拉着李晔说道:“四郎,前些日子你不在,你阿姐回家好几趟,说在广陵王府里过得并不好。那个郭氏,仗着广陵王的宠爱和这回卫国公在河朔立下的功劳,几乎要爬到她头上去了。你与广陵王素来交好,可要多劝劝他,善待你阿姐啊。”
从前,李晔只觉得母亲眼皮子浅薄,如今却觉得她实在是没心没肺。今日的事,换了别府的主母,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问宫中发生了何事,会否对家主的前程有影响。而母亲关心的,居然是这样一件毫不相关的事,也不怪父亲无法将家中的事托付给她。
他现在没有心力应付郑氏,只道:“我带着嘉柔一道回来的,暂时将她安置在骊山别业。明日我还要出门去看她,母
分卷阅读172
-
分卷阅读172
妃萧氏在一起,据说他们青梅竹马,原本就是一对。后来延光长公主棒打鸳鸯,萧氏才嫁去了东宫。崔氏觉得舒王娶妻,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好方便他跟萧氏继续私下来往。
她对舒王本就没有多深厚的感情,更不想去当个摆设,有意求崔父取消婚约,却发生了落水之事。
嘉柔看后十分震惊,没想到舒王竟然跟太子妃有私情。
她倒是知道当年太子妃和太子一直不和,延光长公主权势滔天,萧氏多数住在公主府里,连东宫都很少回。原来他们之间还有这样的纠葛。难怪太子妃没为东宫生育一儿半女,反倒是徐良媛生下了长子。
崔氏还在信里说,延光长公主利用火袄教为自己聚拢民心,赚取钱财,所以那阵子,火袄教是长安城里的第一大教派,火袄教圣女精于医术,被教众奉为神明,是许多达官显贵的座上宾。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李绛也与她有往来,甚至有传言说,李晔是他跟火袄教圣女的私生子。
嘉柔看到这里,忽然觉得奇怪,李晔明明是郑氏之子,怎会有那样的传言?难道天子命李晔进宫,是因为这件事?
本该是无稽之谈才对。可若有人在此事上做文章,对付李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会这么做的人,放眼整个长安,大概也就只有舒王了吧。她现在知道舒王与太子妃的秘密,如果就此顺藤摸瓜查下去,可能会查到舒王的把柄,加以制衡。
只要是他做过事,不可能全无痕迹。
“玉壶,你先好好休息。等明日天亮之后,我们便回长安。”嘉柔收起信说道。
第100章 第九十九章
天黑之时, 李绛和李晔才回到府中。郑氏和李暄一直坐在堂屋里等消息, 听下人禀报他们回来,两个人都站了起来, 去门口相迎。
李绛被李晔搀扶着, 因为在甘露殿久跪, 他双腿至今还使不上力气。等他坐下,郑氏问道:“这到底是怎么了?宫里一会儿一个消息传出来,妾身和大郎都担心死了。”
李绛沉着声音说道:“我没事。就是饿了一日, 你去准备点饭食给我们吧。”
郑氏连忙应是, 扶着苏娘出去张罗。
李暄走到李绛的面前, 拜道:“父亲, 圣人召您和四弟进宫,到底是为了何事?您怎么这般狼狈地回来?”在他印象之中, 父亲是最重仪容和仪态的,他说那代表着李家的门面。若不是遇到非常之事, 父亲是断不会如此失仪的。
李绛说道:“有人在御前告发我跟火袄教勾结一事。我的相位, 恐将不保。”这事瞒不了李暄, 不到明日, 便会传遍整个都城。
李暄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好半晌才道:“怎会如此?先是二弟,而后是父亲……但此事与四弟何干?”
李绛看了眼李晔,对李暄说道:“今日我累了, 三言两语说不清楚, 你先回去吧。”
“父亲……”李暄很想问个清楚, 李绛只是摆了摆手,打发他出去。李暄无法接受这个巨大的冲击,满脑子都是父亲若被削职,李家上下该怎么办。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离开堂屋的,只遣了个随从去军中说了一声,今日告假。
堂屋里只剩下李绛和李晔,李绛拍了拍身侧,说道:“四郎,来,坐这儿。”
李晔依言走过去,挨着李绛坐下。他垂眸看着地面,目光如深潭一般。没有人知道贞元帝最后跟李绛说了什么,李晔在东宫里枯坐着,脑海中白茫茫的一片。
后来终于等到陈朝恩,要他去扶李绛出宫。父子两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皇宫,沿路上不少宫人都看见了,在他们背后议论纷纷。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当年之事,有为父不察之过,这二十多年对你也未算尽责。但无论如何,你都是李家之子,这点不会改变。你不可被那些人今日所言而影响。”李绛语重心长地说道。
李晔很少有这样跟他并肩而坐的机会。李绛在家中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无论夫妻还是父子之间,相处得都像是上下层一样。李绛看重家风,注重长幼尊卑,克己复礼,因此少了股人情味。
“人情味”这三个字,恰恰是李家最缺乏的东西。李晔想起当初去南诏的时候,他坐在市集的茶肆里,看到嘉柔和木景清姐弟两个打闹,你一言我一语地来往,便心生羡慕。也许那时开始,他便企及那份温暖吧。
“父亲,我真的是……?”
若他当真不是李氏的血脉,如何还能安然呆在李家,以李绛之子自居?之后,外面的谣言会越来越多,家里的人早晚会知道。
李绛捏住他的肩膀,十分用力:“你记住,不管旁人怎么说,只要有我在,你便是我的儿子,家里没人敢置喙。大郎不够敏锐,二郎刚愎自用,你的性子是三个嫡子当中最沉稳的,才堪大用。此番不管圣人最后作何决定,你只管做你该做的事。我输了,你们还没输。别忘了,你不仅仅是李晔,还是玉衡,白石山人的弟子。不到最后,未知胜负。听明白了吗?”
李晔郑重地点了点头。
贞元帝曾经在短短几年之内换过十几个宰相,李绛已是在位时间最长的。这个文官之首,其实并不好当,动辄得咎。李绛之所以能做得长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卷入党争。这恐怕也是贞元帝最后没有做出处置的原因。加上贞元帝的年纪实在不小了,只想把江山好好地移交给继任者。此时大动干戈,打破朝堂上的格局,于政权移接来说并不是一桩好事。
郑氏命下人端了食案进来,看到父子俩坐在一起说话,还觉得惊讶,但同时又十分欣慰。李晔这些年一直都不得宠,被两个兄长压着,此番家里接二连三地出事,李绛好像更看重他了。
她就是没多少见识的浅薄妇人,哪里知道今天宫中是何等的惊心动魄。用过晚膳以后,她还把李晔叫到自己的住处,问道:“广陵王是不是回来了?”
李晔正在考虑如何应对舒王的事,随意点了点头。
郑氏拉着李晔说道:“四郎,前些日子你不在,你阿姐回家好几趟,说在广陵王府里过得并不好。那个郭氏,仗着广陵王的宠爱和这回卫国公在河朔立下的功劳,几乎要爬到她头上去了。你与广陵王素来交好,可要多劝劝他,善待你阿姐啊。”
从前,李晔只觉得母亲眼皮子浅薄,如今却觉得她实在是没心没肺。今日的事,换了别府的主母,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问宫中发生了何事,会否对家主的前程有影响。而母亲关心的,居然是这样一件毫不相关的事,也不怪父亲无法将家中的事托付给她。
他现在没有心力应付郑氏,只道:“我带着嘉柔一道回来的,暂时将她安置在骊山别业。明日我还要出门去看她,母
分卷阅读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