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感谢书友蓝染0惣0右介、JiangXN、开心雄军、书友20180223182103577、s云动八方的打赏,谢谢你们的支持。
1879年12月25日上午十时,当法国哈瓦斯通讯社的爆炸性新闻通稿,依照“三边四社协定”的要求,出现在路透社与沃尔夫社总编桌面上的时候。
几乎没人敢相信,一支俄罗斯舰队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突然跨越丹麦冲出了波罗的海,就在英国人眼皮子底下强行穿越英吉利海峡,顺利到达法国的布莱斯特港。
虽然对现实存疑,但是路透社与沃尔夫社的编辑们还是出于理智,相信哈瓦斯通信社同行们的职业操守,只比巴黎街头的号外晚了两个小时后,英文与德文的新号外就开始在伦敦与柏林午后的街头飞舞。
沃尔夫社还算秉承着德国人一向的严谨作风,号外的标题仅仅是“俄罗斯帝国海军出现在法国布莱斯特”,在突发新闻下面的社论中,用大量篇幅着重讨论了法俄联盟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给德国带来的危害。
路透社的号外与社论则更加直接,也更加激烈,直接用上了“法俄海军联手挑战大英帝国海权”,这个令人震撼的号外标题,激烈标题带来的严重感,让伦敦的读者也更加愿意掏腰包关注此事。
事实上,如果看到哈瓦斯通信社在巴黎街头散发的号外,沃尔夫社会觉得自己的新闻报道过于理性,平淡的像杯水,而路透社会觉自己的新闻标题,比一只小奶猫的嘶吼还要无力。
“旧王已死,新王当立-世界将由法俄决定!”
“日不落骸骨上的新秩序!”
“法国要向英德说不!”
法国人的标题一个比一个,更夺人眼球。
在突发性事件的面前,新闻界往往比外交领域的专业人士们更快一步,直到下午三时,伦敦白厅与柏林威廉大街前,忽然间涌来了大批穿着各式节日服装的外交官们,急匆匆的撞到一起,随后各式的询问与命令,通过电报如雪花般的在英、德、法、俄与丹麦之间飞舞。
与新闻记者们一样,英德外交官们也希望更快更准确的搞清楚这件事情的原委,因为唐宁街十号、舒伦堡乃至白金汉宫与夏洛腾堡宫里的大人物们,都在焦急的等待着。
而爱丽舍宫、奥塞码头和协和广场的大佬们,与整个法国的民众一起陷入了比圣诞节更为疯狂的欢乐气氛中,香榭丽舍大街上出现了久违的,充满欢乐、自信和骄傲的爱国游行者。
呼喊着“伟大的法兰西万岁!”口号的人群里,自然少不了玛丽安娜的形象,既有穿戴着整整齐齐代表共和派的玛丽安娜,也有坦胸露乳代表革命派的玛丽安娜,如果是在往常,扛着两种不同穿着玛丽安娜的人群相遇,必定会互相高声咒骂,至少也是互相吐口水。
还好今天,至少是今天,得到法俄联盟消息从巴黎各处赶来的法国人,如潮水般兴奋的穿越凯旋门,沿着香榭丽舍大街,朝着爱丽舍宫的方向,拥挤着奋力的推进,只为向法国总统高喊一声“自由伟大的法兰西万岁!”
被昵称为奥塞码头的法国外交部,甚至打破了圣诞日不工作的传统,傍晚六时许,面对着拥挤在外交部大楼前的法国记者们,破例的发表了一份内容简单,但措辞强硬的圣诞外交声明。
“就在今天(1879年12月25日),俄罗斯帝国海军波罗的海先遣舰队的4艘军舰,顺利的造访了法国位于布雷斯特港的海军基地,这次访问是法俄之间,在未来一系列军事合作的开始。”
“法俄两国的军事合作,完全基于自愿与平等的原则,也是两国共同利益的所在。”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法俄两国的联盟将是世界秩序的决定性力量。”
这份简短的外交声明,无疑是在已经沸腾的英德油锅里泼进了一大碗的水。
原本白厅的外交人员为塞西尔外相准备了一份,立场与措辞都相当温和的外交声明,认为英吉利海峡也好,丹麦的海峡也罢,英国政府都认为它们都属于国际水域,俄罗斯人理应享受自由航行权,英国政府对帝俄海军访问法国军港持完全开放的态度。
一得到法国外交部的圣诞声明后,驻巴黎的英国外交官丝毫不敢怠慢,立刻将这份声明电传回伦敦,收到声明的白厅官员们则第一时间把它交给了,正准备奔赴白金汉郡比肯斯菲尔德,拜见迪斯雷利首相的塞西尔外相手上,马车上看完这份法国人的强硬声明,外相大人默默地将手中的英国外交部声明的草稿,撕成了两半。
以强硬迎接强硬,英国民众可不会接受一个软弱的政府,尤其是在选战前的最后时刻。
威廉大街76号的德国外交部,就在威廉大街73号的舒伦堡隔壁,俾斯麦老宰相自从担任帝国宰相一职后,不管任何假期都未曾再离开过柏林,因此国务卿布洛伯爵可不需要像塞西尔外相那样,跑大老远的路向政府最高首脑去汇报。
因此,在法国做出官方声明后,25日晚7时许,德国外交部成为第一个表态的列强。
“德意志帝国政府关注到了法国政府的最新声明,首先,我们对法俄之间的军事合作持开放性态度,但对于这种军事合作的潜在风险必须提出警告,任何强国之间的军事合作都将加剧欧洲国家间的军备竞赛,都有潜在的战争风险。”
言下之意,法俄军事合作是你们的自由,但是发动战争也是德意志的自由。
“其次,丹麦海峡的自由航行权应被各个缔约方所尊重,任何违背与无法执行《哥本哈根条约》内容的行为,无疑都是在撕毁条约,做为《哥本哈根条约》的主要缔约方,德意志帝国有义务维护《哥本哈根条约》的完整性,因此将责成帝国皇家海军加强在丹麦海峡的巡航,以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言下之意,帝俄海军悄无声息的穿越丹麦海峡,大部分责任在于丹麦王国无法执行《哥本哈根条约》,因此德国海军将担负起维护条约执行力的责任,不管丹麦王国是否同意,你的海峡控制权我接手了。
“最后,基于军事合作前提下的欧洲国家间同盟,都是对欧洲安全的巨大挑战,都将被视作对德意志帝国利益的巨大损害,德意志帝国支持现有的欧洲国家间力量平衡,反对任何同盟改变现有世界秩序的做法。”
言下之意,我的立场是支持大英帝国的,伦敦的朋友们,是不是赶紧协调下大家的立场。
上述这份简短,并以战争相威胁的外交声明,事实上是25日下午,威廉一世与、腓特烈皇储与俾斯麦宰相在夏洛腾堡宫内紧急磋商的结果。
对于罗曼诺夫家族在贪婪的驱动下与法国靠近,德国最高层早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的结果。
政治上,从今年上半年,俄国人接二连三的从法国人手中敲诈成功后,只要法国人愿意做冤大头,愿意通过送钱结束自己在国际上的政治孤立状态,俄国人继续贪财如命,那么法俄两国之间走近是必然结果。
经济上,法国的信贷资本家需要可供投资的信贷市场,放眼整个欧洲,法国眼中最有投资潜力的国家,无论是人口、土地、资源,还是市场,首推俄罗斯,也只有俄罗斯。
平心而论,如果从后世的资本流通收益性和安全性来说,其实很多国家要比选择俄罗斯更好,比如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法国的邻居英国与德国,甚至奥匈帝国的机会都在俄国之上。
但这是十九世纪,是一个资本追求自身势力范围,对势力范围要有最大独占性的时代。
资本追逐的目的不同,还要从金本位开始说起。
十九世纪初英国确定金本位制以后,凭借自己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表面上让世界间货币结算只能通过黄金、金币和金块,但实际上却是英镑在执行国际货币的职能,国际贸易与国际信贷基本都是用英镑来结算,使伦敦成为金本位时代的世界金融中心。
做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一大特点,就是许多国家需要在伦敦开设英镑账户,再通过购入英镑卖出本国黄金,用英镑做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使英镑成为本国事实上的黄金储备。
信贷业与银行业发达极度的法国人,怎么会不明白做为金融业中心伦敦,仅仅依靠简单的流水和拆借就能赚的盆满钵满,1873之后,在德国以及美国(不纯洁的金本位)加入金本位制度后,法国人对伦敦的地位愈发眼红。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奉行的古典金本位制度,有个巨大的特点,被称为中心+外围模式,既是在英、法、德、美这四个金本位的中心国家之外,还有围绕它们做中心,执行银本位,甚至是纸本位的外围国家,比如俄罗斯、奥匈、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清国、日本、墨西哥等等。
这些外围国家中,例如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以及英国殖民地,这些执行银本位或者复本位国家是以英国为中心,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等国家则以美国为中心,奥匈帝国以德国为中心。
而法国这个金本位中心的国家,除了一众自己的殖民地外,基本没有那个国家在围绕着它。
欧美国家执行金本位制度,对于依附于它的国家和殖民地而言,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经济剥削,掌控世界近70%的黄金上述四国,通过强制低估殖民地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水平,低价购入原材料,高价卖出商品,从中赚取巨大的利润。
这也是上述四强拼命追求殖民地,追求势力范围的根本动力。
1879年的世界版图上,还未被纯粹纳入英、法、德、美四国金本位势力范围的国家,也就是三个巨大的帝国,沙俄、清国和奥斯曼土耳其,拉拢、占领上述三国,也就成为法国巴黎与英国伦敦争夺世界金融中心的主战场。
至于军事上,拉拢沙俄,对于法国减轻来自德国军事压力的意义不言而喻。
纵观上面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条件,法俄联盟似乎就是童话里的天作之合,然而现实终究不是童话。用乔伊在某次与父亲和俾斯麦宰相的谈话来说,沙俄对于法国,无论是经济上、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就是一块涂满了蜂蜜的毒药。
从经济上看,沙俄对外出口以原材料为主,而且俄罗斯的原材料又不是不可替代的,极易受到英、法殖民地和美国原材料价格的冲击,国际市场上基本卖不出什么好价钱,目前唯一能盈利的原材料还是出口给德国的粮食。
英法有大量的殖民地,不可能放着殖民地廉价的原材料不用,而去采购俄罗斯的铁矿、煤矿、木材和粮食,至于美国这个受到上帝垂青的自然资源大国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沙俄的原材料产品,最终还是要跟工业大国德国做生意,至多再加上一个奥地利。
一个卖原材料的,还是不能垄断原材料市场的,那怕法国人贷款再多,也解决不了沙俄在对外贸易上受制于人的窘境,原料卖的越多,越容易受到采购方的压价,尤其是德国也开始进行海外殖民地开拓的时候。
外贸是罗曼诺夫家族的毒药,而沙俄的国内经济更是毒药中的毒药。
虽说也效法普鲁士农奴制改革,废除了本国的农奴制度,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德俄两国却南辕北辙,简单的说,普鲁士的农奴改革是真心将农奴变成自由民,政府给农奴无息贷款用以赎买自由,并且要求普鲁士贵族将农奴的赎买金只能用于工厂与城市建设,用工厂和城市收容自由民。
德意志的农奴改革,可以说是普鲁士自由主义贵族们,自上至下对社会改造的成功典范。
而沙俄的农奴改造,不过是贵族变相的剥夺农奴们的财产和侵占更多的土地,顺便再把帝国补贴给农奴们的低息贷款塞进自己腰包的手段,同时又把大量失地的农民随意的抛向沙俄那些少的可怜的城市和工业。
有了充足人力的俄国资本家,又开始全力压榨俄国工人的劳动,工厂也开足马力生产商品,可仅能维持温饱工人却无力购买资本家们生产出来的商品,商品滞销,典型的通胀式的经济危机,立刻就在沙俄出现了。
沙俄有经济危机,欧洲各国也同样就经济危机,原材料或许有人愿意买,但谁又愿意购买沙俄,你那些粗制滥造的工业品呢?
为了解决这些不被欧洲人瞧得上的沙俄工业品,同时解决农奴改革后大量无所事事的自由民,沙俄就只有通过战争的方式,把目光放在近东、中东和远东地区,通过吞并他国领土,来保证自己排他式贸易方式。
没错,俄国人生产的东西是最差的,但现在伟大的沙皇是你们新的统治者了,所以再差你也要用国货,不用国货就是不爱俄罗斯,不爱就杀头。
生与死,俄罗斯帝国产品的完美销售策略。
所以沙俄就像一头贪婪的熊,不停的吞噬着与自己比邻的土地,妄图用广袤的土地来保证帝国经济的运转。
可是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张,沙俄必然会与他国爆发战争,必然就掉进了“输了要命,赢了也要命”的怪圈,例如最近的第十次俄土战争,虽说沙俄胜利了,但也因此背上了60多亿卢布的巨额政府债务。
巨额政府债务立刻引爆了纸卢比的货币信用危机,1879-1881年的俄罗斯经济水平,基本上跌回1849年的水平,低迷的经济形势和大量的无业人口,这是历史上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的主因。
为了解决这种怎么玩都要死的经济问题,沙俄决定在强力的极权体制的庇护下,采取一种更加极端的货币政策,来死中求生。
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四种不同货币形式共存的局面,出现在了俄罗斯帝国中。
金本位制度下,国际贸易的结算依赖于各国货币的含金量,所以沙俄为了对外贸易专门铸造了帝俄金币(因别利安)和银币(戈比),俄国采用了金银复本位的模式做国际贸易,这两种金属货币仅能用于外贸,绝不准用于俄国国内流通。
俄罗斯国内,唯一准许流通的货币只能是纸卢布,也就是纸本位制度。
在用于外贸的帝俄金银币与国内流通的纸卢布之间,则是用于两者互相兑换的信用券,关于信用券的作用,最通俗的经济术语来说解释,就叫做外汇管制与强制结汇。
用俄国人出口粮食为例来解释下,假设德国商人只愿意用100马克购买一吨俄国小麦,按照汇率100马克折合45帝俄金币,可是沙俄粮商的成本达到了550纸卢布,要卖到600纸卢布,也就是折合60帝俄金币才能赚钱。
按道理这个亏钱的生意明显做不成,但德国人的马克可是沙俄急需的外汇,所以沙俄当局必须促成这个生意的完成,具体的做法就是,德国人将100马克交给沙俄政府然后拿走粮食,而政府再将价值60帝俄金币的信用券给粮食商人,粮食商人拿着信用券去指定的银行换出600纸卢布。
这样一来,外国商人愿意跟沙俄做生意,沙俄又有了外汇储备,粮食商人也赚到了钱,大家皆大欢喜。
至于是谁亏了...那就要你猜猜看。
这种非金本位的复杂货币体系,如果能顺利的持续二十或三十年,在积累了大量的外汇(黄金)后,将会使沙俄顺利的进入金本位货币制度之下。
历史上的1895年,沙俄也正是凭借运用这套货币体系的成功,才开始推行真正的金本位制度。
但用这种方式进入金本位制,却始终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害怕战争,尤其是害怕全面战争,如果参与到一场全国举债性质的大型战争中去,还导致本国领土被占领,那么这个货币体系就会立刻烟消云散,顺带亡国。
历史上的俄罗斯帝国在一战的灭亡,这套货币体系就是经济崩溃的罪魁祸首。
而乔伊今世的俄罗斯,一边执行着这个致命的货币政策,一边还敢联合法国挑衅英德,在乔伊看来,不过是拖着法国一起下地狱的节奏。
如果说与法国联合,在经济上是颗隐形的炸弹,那么在政治上,沙俄就坐在一个被点燃的火药桶上。
历史上,无论那个家族做为沙皇统治俄罗斯,都依赖强力的极权政治,依靠少数贵族掌握全俄罗斯的土地、财富和知识来统治俄罗斯愚昧的农奴们,当沙俄对内残暴对外也残暴的时期,基本上属于沙俄扩张的黄金时期。
当整个欧洲处于农业生产时期,俄罗斯可以用这套极权办法震慑欧洲,但在学习英、法、德、美进入工业化后,这套建立在全体农奴是文盲上统治架构,就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工业化需要有知识受教育的制造工人,一个文盲农奴可做不成合格的制造工人,要让文盲变成合格的制造工人,就需要受教育,受教育就会有思想,有思想就会.....有麻烦。
农业时代的农奴们称呼沙皇为“爸爸”,无论爸爸说什么农奴们都会一呼百应,因为农奴们一辈子就知道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爸爸。
而现在接受教育了,知道有伦敦,有巴黎,有柏林,还有卢梭,有孟德斯鸠,有狄德罗,有康德,有霍布斯....当然,伟大的导师也必不可少。
自然而然,社会变革就无法避免。
原本按照莫斯科贵族中有识之士的建议,为了维护罗曼诺夫家族的统治,沙俄应该重回保守主义年代,重塑古代俄罗斯精神,完全杜绝欧洲社会主义,尤其是法国共和主义思潮的侵袭。
而现在罗曼诺夫家族主动接受法国的贷款,并与法国联盟,无疑是让沙俄内部的野心家们有了获得新思想的机会,流氓有文化,神仙挡不住,更何况沙皇还不是神。
挡不住的结局就是,无数的暗杀在等待着现任与未来的沙皇们。
1879年12月25日上午十时,当法国哈瓦斯通讯社的爆炸性新闻通稿,依照“三边四社协定”的要求,出现在路透社与沃尔夫社总编桌面上的时候。
几乎没人敢相信,一支俄罗斯舰队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突然跨越丹麦冲出了波罗的海,就在英国人眼皮子底下强行穿越英吉利海峡,顺利到达法国的布莱斯特港。
虽然对现实存疑,但是路透社与沃尔夫社的编辑们还是出于理智,相信哈瓦斯通信社同行们的职业操守,只比巴黎街头的号外晚了两个小时后,英文与德文的新号外就开始在伦敦与柏林午后的街头飞舞。
沃尔夫社还算秉承着德国人一向的严谨作风,号外的标题仅仅是“俄罗斯帝国海军出现在法国布莱斯特”,在突发新闻下面的社论中,用大量篇幅着重讨论了法俄联盟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给德国带来的危害。
路透社的号外与社论则更加直接,也更加激烈,直接用上了“法俄海军联手挑战大英帝国海权”,这个令人震撼的号外标题,激烈标题带来的严重感,让伦敦的读者也更加愿意掏腰包关注此事。
事实上,如果看到哈瓦斯通信社在巴黎街头散发的号外,沃尔夫社会觉得自己的新闻报道过于理性,平淡的像杯水,而路透社会觉自己的新闻标题,比一只小奶猫的嘶吼还要无力。
“旧王已死,新王当立-世界将由法俄决定!”
“日不落骸骨上的新秩序!”
“法国要向英德说不!”
法国人的标题一个比一个,更夺人眼球。
在突发性事件的面前,新闻界往往比外交领域的专业人士们更快一步,直到下午三时,伦敦白厅与柏林威廉大街前,忽然间涌来了大批穿着各式节日服装的外交官们,急匆匆的撞到一起,随后各式的询问与命令,通过电报如雪花般的在英、德、法、俄与丹麦之间飞舞。
与新闻记者们一样,英德外交官们也希望更快更准确的搞清楚这件事情的原委,因为唐宁街十号、舒伦堡乃至白金汉宫与夏洛腾堡宫里的大人物们,都在焦急的等待着。
而爱丽舍宫、奥塞码头和协和广场的大佬们,与整个法国的民众一起陷入了比圣诞节更为疯狂的欢乐气氛中,香榭丽舍大街上出现了久违的,充满欢乐、自信和骄傲的爱国游行者。
呼喊着“伟大的法兰西万岁!”口号的人群里,自然少不了玛丽安娜的形象,既有穿戴着整整齐齐代表共和派的玛丽安娜,也有坦胸露乳代表革命派的玛丽安娜,如果是在往常,扛着两种不同穿着玛丽安娜的人群相遇,必定会互相高声咒骂,至少也是互相吐口水。
还好今天,至少是今天,得到法俄联盟消息从巴黎各处赶来的法国人,如潮水般兴奋的穿越凯旋门,沿着香榭丽舍大街,朝着爱丽舍宫的方向,拥挤着奋力的推进,只为向法国总统高喊一声“自由伟大的法兰西万岁!”
被昵称为奥塞码头的法国外交部,甚至打破了圣诞日不工作的传统,傍晚六时许,面对着拥挤在外交部大楼前的法国记者们,破例的发表了一份内容简单,但措辞强硬的圣诞外交声明。
“就在今天(1879年12月25日),俄罗斯帝国海军波罗的海先遣舰队的4艘军舰,顺利的造访了法国位于布雷斯特港的海军基地,这次访问是法俄之间,在未来一系列军事合作的开始。”
“法俄两国的军事合作,完全基于自愿与平等的原则,也是两国共同利益的所在。”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法俄两国的联盟将是世界秩序的决定性力量。”
这份简短的外交声明,无疑是在已经沸腾的英德油锅里泼进了一大碗的水。
原本白厅的外交人员为塞西尔外相准备了一份,立场与措辞都相当温和的外交声明,认为英吉利海峡也好,丹麦的海峡也罢,英国政府都认为它们都属于国际水域,俄罗斯人理应享受自由航行权,英国政府对帝俄海军访问法国军港持完全开放的态度。
一得到法国外交部的圣诞声明后,驻巴黎的英国外交官丝毫不敢怠慢,立刻将这份声明电传回伦敦,收到声明的白厅官员们则第一时间把它交给了,正准备奔赴白金汉郡比肯斯菲尔德,拜见迪斯雷利首相的塞西尔外相手上,马车上看完这份法国人的强硬声明,外相大人默默地将手中的英国外交部声明的草稿,撕成了两半。
以强硬迎接强硬,英国民众可不会接受一个软弱的政府,尤其是在选战前的最后时刻。
威廉大街76号的德国外交部,就在威廉大街73号的舒伦堡隔壁,俾斯麦老宰相自从担任帝国宰相一职后,不管任何假期都未曾再离开过柏林,因此国务卿布洛伯爵可不需要像塞西尔外相那样,跑大老远的路向政府最高首脑去汇报。
因此,在法国做出官方声明后,25日晚7时许,德国外交部成为第一个表态的列强。
“德意志帝国政府关注到了法国政府的最新声明,首先,我们对法俄之间的军事合作持开放性态度,但对于这种军事合作的潜在风险必须提出警告,任何强国之间的军事合作都将加剧欧洲国家间的军备竞赛,都有潜在的战争风险。”
言下之意,法俄军事合作是你们的自由,但是发动战争也是德意志的自由。
“其次,丹麦海峡的自由航行权应被各个缔约方所尊重,任何违背与无法执行《哥本哈根条约》内容的行为,无疑都是在撕毁条约,做为《哥本哈根条约》的主要缔约方,德意志帝国有义务维护《哥本哈根条约》的完整性,因此将责成帝国皇家海军加强在丹麦海峡的巡航,以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言下之意,帝俄海军悄无声息的穿越丹麦海峡,大部分责任在于丹麦王国无法执行《哥本哈根条约》,因此德国海军将担负起维护条约执行力的责任,不管丹麦王国是否同意,你的海峡控制权我接手了。
“最后,基于军事合作前提下的欧洲国家间同盟,都是对欧洲安全的巨大挑战,都将被视作对德意志帝国利益的巨大损害,德意志帝国支持现有的欧洲国家间力量平衡,反对任何同盟改变现有世界秩序的做法。”
言下之意,我的立场是支持大英帝国的,伦敦的朋友们,是不是赶紧协调下大家的立场。
上述这份简短,并以战争相威胁的外交声明,事实上是25日下午,威廉一世与、腓特烈皇储与俾斯麦宰相在夏洛腾堡宫内紧急磋商的结果。
对于罗曼诺夫家族在贪婪的驱动下与法国靠近,德国最高层早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的结果。
政治上,从今年上半年,俄国人接二连三的从法国人手中敲诈成功后,只要法国人愿意做冤大头,愿意通过送钱结束自己在国际上的政治孤立状态,俄国人继续贪财如命,那么法俄两国之间走近是必然结果。
经济上,法国的信贷资本家需要可供投资的信贷市场,放眼整个欧洲,法国眼中最有投资潜力的国家,无论是人口、土地、资源,还是市场,首推俄罗斯,也只有俄罗斯。
平心而论,如果从后世的资本流通收益性和安全性来说,其实很多国家要比选择俄罗斯更好,比如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法国的邻居英国与德国,甚至奥匈帝国的机会都在俄国之上。
但这是十九世纪,是一个资本追求自身势力范围,对势力范围要有最大独占性的时代。
资本追逐的目的不同,还要从金本位开始说起。
十九世纪初英国确定金本位制以后,凭借自己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表面上让世界间货币结算只能通过黄金、金币和金块,但实际上却是英镑在执行国际货币的职能,国际贸易与国际信贷基本都是用英镑来结算,使伦敦成为金本位时代的世界金融中心。
做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一大特点,就是许多国家需要在伦敦开设英镑账户,再通过购入英镑卖出本国黄金,用英镑做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使英镑成为本国事实上的黄金储备。
信贷业与银行业发达极度的法国人,怎么会不明白做为金融业中心伦敦,仅仅依靠简单的流水和拆借就能赚的盆满钵满,1873之后,在德国以及美国(不纯洁的金本位)加入金本位制度后,法国人对伦敦的地位愈发眼红。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奉行的古典金本位制度,有个巨大的特点,被称为中心+外围模式,既是在英、法、德、美这四个金本位的中心国家之外,还有围绕它们做中心,执行银本位,甚至是纸本位的外围国家,比如俄罗斯、奥匈、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清国、日本、墨西哥等等。
这些外围国家中,例如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以及英国殖民地,这些执行银本位或者复本位国家是以英国为中心,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等国家则以美国为中心,奥匈帝国以德国为中心。
而法国这个金本位中心的国家,除了一众自己的殖民地外,基本没有那个国家在围绕着它。
欧美国家执行金本位制度,对于依附于它的国家和殖民地而言,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经济剥削,掌控世界近70%的黄金上述四国,通过强制低估殖民地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水平,低价购入原材料,高价卖出商品,从中赚取巨大的利润。
这也是上述四强拼命追求殖民地,追求势力范围的根本动力。
1879年的世界版图上,还未被纯粹纳入英、法、德、美四国金本位势力范围的国家,也就是三个巨大的帝国,沙俄、清国和奥斯曼土耳其,拉拢、占领上述三国,也就成为法国巴黎与英国伦敦争夺世界金融中心的主战场。
至于军事上,拉拢沙俄,对于法国减轻来自德国军事压力的意义不言而喻。
纵观上面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条件,法俄联盟似乎就是童话里的天作之合,然而现实终究不是童话。用乔伊在某次与父亲和俾斯麦宰相的谈话来说,沙俄对于法国,无论是经济上、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就是一块涂满了蜂蜜的毒药。
从经济上看,沙俄对外出口以原材料为主,而且俄罗斯的原材料又不是不可替代的,极易受到英、法殖民地和美国原材料价格的冲击,国际市场上基本卖不出什么好价钱,目前唯一能盈利的原材料还是出口给德国的粮食。
英法有大量的殖民地,不可能放着殖民地廉价的原材料不用,而去采购俄罗斯的铁矿、煤矿、木材和粮食,至于美国这个受到上帝垂青的自然资源大国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沙俄的原材料产品,最终还是要跟工业大国德国做生意,至多再加上一个奥地利。
一个卖原材料的,还是不能垄断原材料市场的,那怕法国人贷款再多,也解决不了沙俄在对外贸易上受制于人的窘境,原料卖的越多,越容易受到采购方的压价,尤其是德国也开始进行海外殖民地开拓的时候。
外贸是罗曼诺夫家族的毒药,而沙俄的国内经济更是毒药中的毒药。
虽说也效法普鲁士农奴制改革,废除了本国的农奴制度,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德俄两国却南辕北辙,简单的说,普鲁士的农奴改革是真心将农奴变成自由民,政府给农奴无息贷款用以赎买自由,并且要求普鲁士贵族将农奴的赎买金只能用于工厂与城市建设,用工厂和城市收容自由民。
德意志的农奴改革,可以说是普鲁士自由主义贵族们,自上至下对社会改造的成功典范。
而沙俄的农奴改造,不过是贵族变相的剥夺农奴们的财产和侵占更多的土地,顺便再把帝国补贴给农奴们的低息贷款塞进自己腰包的手段,同时又把大量失地的农民随意的抛向沙俄那些少的可怜的城市和工业。
有了充足人力的俄国资本家,又开始全力压榨俄国工人的劳动,工厂也开足马力生产商品,可仅能维持温饱工人却无力购买资本家们生产出来的商品,商品滞销,典型的通胀式的经济危机,立刻就在沙俄出现了。
沙俄有经济危机,欧洲各国也同样就经济危机,原材料或许有人愿意买,但谁又愿意购买沙俄,你那些粗制滥造的工业品呢?
为了解决这些不被欧洲人瞧得上的沙俄工业品,同时解决农奴改革后大量无所事事的自由民,沙俄就只有通过战争的方式,把目光放在近东、中东和远东地区,通过吞并他国领土,来保证自己排他式贸易方式。
没错,俄国人生产的东西是最差的,但现在伟大的沙皇是你们新的统治者了,所以再差你也要用国货,不用国货就是不爱俄罗斯,不爱就杀头。
生与死,俄罗斯帝国产品的完美销售策略。
所以沙俄就像一头贪婪的熊,不停的吞噬着与自己比邻的土地,妄图用广袤的土地来保证帝国经济的运转。
可是随着领土的不断扩张,沙俄必然会与他国爆发战争,必然就掉进了“输了要命,赢了也要命”的怪圈,例如最近的第十次俄土战争,虽说沙俄胜利了,但也因此背上了60多亿卢布的巨额政府债务。
巨额政府债务立刻引爆了纸卢比的货币信用危机,1879-1881年的俄罗斯经济水平,基本上跌回1849年的水平,低迷的经济形势和大量的无业人口,这是历史上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的主因。
为了解决这种怎么玩都要死的经济问题,沙俄决定在强力的极权体制的庇护下,采取一种更加极端的货币政策,来死中求生。
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四种不同货币形式共存的局面,出现在了俄罗斯帝国中。
金本位制度下,国际贸易的结算依赖于各国货币的含金量,所以沙俄为了对外贸易专门铸造了帝俄金币(因别利安)和银币(戈比),俄国采用了金银复本位的模式做国际贸易,这两种金属货币仅能用于外贸,绝不准用于俄国国内流通。
俄罗斯国内,唯一准许流通的货币只能是纸卢布,也就是纸本位制度。
在用于外贸的帝俄金银币与国内流通的纸卢布之间,则是用于两者互相兑换的信用券,关于信用券的作用,最通俗的经济术语来说解释,就叫做外汇管制与强制结汇。
用俄国人出口粮食为例来解释下,假设德国商人只愿意用100马克购买一吨俄国小麦,按照汇率100马克折合45帝俄金币,可是沙俄粮商的成本达到了550纸卢布,要卖到600纸卢布,也就是折合60帝俄金币才能赚钱。
按道理这个亏钱的生意明显做不成,但德国人的马克可是沙俄急需的外汇,所以沙俄当局必须促成这个生意的完成,具体的做法就是,德国人将100马克交给沙俄政府然后拿走粮食,而政府再将价值60帝俄金币的信用券给粮食商人,粮食商人拿着信用券去指定的银行换出600纸卢布。
这样一来,外国商人愿意跟沙俄做生意,沙俄又有了外汇储备,粮食商人也赚到了钱,大家皆大欢喜。
至于是谁亏了...那就要你猜猜看。
这种非金本位的复杂货币体系,如果能顺利的持续二十或三十年,在积累了大量的外汇(黄金)后,将会使沙俄顺利的进入金本位货币制度之下。
历史上的1895年,沙俄也正是凭借运用这套货币体系的成功,才开始推行真正的金本位制度。
但用这种方式进入金本位制,却始终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害怕战争,尤其是害怕全面战争,如果参与到一场全国举债性质的大型战争中去,还导致本国领土被占领,那么这个货币体系就会立刻烟消云散,顺带亡国。
历史上的俄罗斯帝国在一战的灭亡,这套货币体系就是经济崩溃的罪魁祸首。
而乔伊今世的俄罗斯,一边执行着这个致命的货币政策,一边还敢联合法国挑衅英德,在乔伊看来,不过是拖着法国一起下地狱的节奏。
如果说与法国联合,在经济上是颗隐形的炸弹,那么在政治上,沙俄就坐在一个被点燃的火药桶上。
历史上,无论那个家族做为沙皇统治俄罗斯,都依赖强力的极权政治,依靠少数贵族掌握全俄罗斯的土地、财富和知识来统治俄罗斯愚昧的农奴们,当沙俄对内残暴对外也残暴的时期,基本上属于沙俄扩张的黄金时期。
当整个欧洲处于农业生产时期,俄罗斯可以用这套极权办法震慑欧洲,但在学习英、法、德、美进入工业化后,这套建立在全体农奴是文盲上统治架构,就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工业化需要有知识受教育的制造工人,一个文盲农奴可做不成合格的制造工人,要让文盲变成合格的制造工人,就需要受教育,受教育就会有思想,有思想就会.....有麻烦。
农业时代的农奴们称呼沙皇为“爸爸”,无论爸爸说什么农奴们都会一呼百应,因为农奴们一辈子就知道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爸爸。
而现在接受教育了,知道有伦敦,有巴黎,有柏林,还有卢梭,有孟德斯鸠,有狄德罗,有康德,有霍布斯....当然,伟大的导师也必不可少。
自然而然,社会变革就无法避免。
原本按照莫斯科贵族中有识之士的建议,为了维护罗曼诺夫家族的统治,沙俄应该重回保守主义年代,重塑古代俄罗斯精神,完全杜绝欧洲社会主义,尤其是法国共和主义思潮的侵袭。
而现在罗曼诺夫家族主动接受法国的贷款,并与法国联盟,无疑是让沙俄内部的野心家们有了获得新思想的机会,流氓有文化,神仙挡不住,更何况沙皇还不是神。
挡不住的结局就是,无数的暗杀在等待着现任与未来的沙皇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