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娘 作者:沈桑榆
分卷阅读192
失以及迷信,教育和国民素质肯定是挂钩的,教育普及了,思想文化的潮流才能迎来,许多事情不是兵器和制度的问题,本质上是思想的,只有国民的思想才是最大的推动力,可若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思想程度定不会有多深刻。
其次,西方是理性文化,所以能够孕育科学,而东方的文化,就比较捉摸不透,很多东西都不能量化。沈兴淮没得那般大的能耐改变世界,只能尽自己所能及之力,去推动这些事物的发展。
他甚至想过普及义务教育,但此事如今定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上层出于利益考虑,定是不可能答应的,其次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底蕴支持。
谣言穿的快,嘴长在别的嘴上,想压制也不是那么容易,但上头想要压制,风声定会比以往小上许多。
沈三自是不乐意女婿被这般诬赖,他的春芳歇又向来得读书人拥护,读书人自然不是那些愚民,稍微提点一番,便是知事。可读书人知晓有何用,市井上还是不识字的平民百姓居多。
且是几日下来,风声也就停了一些,此时却是爆出孙广义以权压人的事情,被告发到了京城,且是两年多未有孙广义的消息,大伙都是一脸惊愕。
孙广义是这一届的状元,因为年纪比大家都大,所以选择了外放,以状元的身份,他外放的职位很不错,直接是以从五品起步的。
沈兴淮还记得当初那个善良忠厚的人同他说,他是家乡人供出来状元,想回报家乡人。他外放并没有回家乡,是在隔壁府洲。
朝廷很快就派人下去调查,孙广义外放之地是南边,说地难听一些就是南蛮之地,都是些未开化之人,那边巫医横行,人生了病,不正正经经地看病,去祭祀巫祖,孙广义年幼时深受其害,做官之后下决心想要铲除这个陋习。
奈何民众不配合,他烧了巫祖庙,被当地的巫医联合起来鼓动民众一道策反他。
沈兴淮虽与他相处不久,可有着同届的情谊,又是不忍他就此折落,同郑宽两在京城替他打点了一番,且是结果如何,只能听天由命。
“孙兄人是好人,可是有时候好人难做呐……”郑宽低叹道,眼中有些黯然。
沈兴淮心中难受,如果按他所想,孙兄根本没有做错什么,巫医害人,本就该除,可朝廷必须得考虑民意,民众策反孙兄,不得民心,就是错。
沈兴淮心里头不快,且是怏怏地归了家,看到陈令茹大大的肚子,他又调整了几分心情,他在这世上行事万般小心,皆是为了家人,摸着肚子,肚中的孩子又是调皮地踢了他几脚,妻子埋怨这是个小魔星,他微微一笑。
因心中有所思,饭亦吃的不得劲,江氏便问道:“淮哥今日是怎么的了?心事重重的,可是出了什么事儿?”
沈三道:“你不妨说说,指不定范先生也能想想法子。”
沈兴淮将孙广义之事告之,范先生蹙眉,“那地儿我曾去过,怎么说呢,民风淳朴,可,有时候亦是冥顽不化,但凡涉及他们之信仰,你若说一个不好,他们便是变了个脸色。那人,太过激进了,一地风俗之形成,没个几百年不可能形成。想要破陋习,如何是一朝一夕之事。”
沈兴淮认同这一点,“孙兄的确太过冒进了,烧人巫祖庙就犹如烧了寺庙。人之所以愚昧,并非因为巫祖庙,而是所思所想。”
沈三又是想起江垣之事,冷笑言:“要我说,愚昧之人,他是不觉自己愚昧的,只觉自己天下顶顶聪明,你如何能同他讲正常人的道理,用另一个相反的谣言去洗刷他的脑袋,才是最管用的。”
洗脑?沈兴淮忍俊不禁,且是脑中噼里啪啦灵光一现,沈三说的话虽是歪门邪道,可有句话说得对,洗脑才是最管用的,他觉得这不对,你就天天给他说这是对的,久而久之,他的脑袋就掰过来了。
沈兴淮想到了一样的东西——报纸。
报纸刚流行的时候,这是消息流通最广的渠道,吃饭的时候可以看,走路可以看,坐车可以看,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纸质传媒就是传播最广的方式。
范先生还在同沈三说道,沈兴淮情绪克制,此时却是激动得脸通红,呼吸急促。
赶紧吃过饭,打断范先生和沈三的争论,请他们到书房一聚商议。
沈兴淮说了他这设想,“……一张大纸,上头印着文章时事,可大街小巷地卖,百姓不知朝廷政策,解说之。许多迷信之事,且并非愚笨,而皆因不知其中奥秘,书本晦涩难懂,又贵,一张纸可以只需一文钱两文钱,印刷起来也快速……”
范先生道:“可这天底下读书识字之人毕竟少,能买的也就只有读书人,你想教养百姓,可百姓若是不看,岂不白搭?”
沈三脑子灵活,立即搭话道:“这有很难,百姓不识字,可照旧知晓那三国旧事,这消息最灵通的,可不就茶楼、集市,看不懂,就让人说,这茶楼的先生说来说去也就那几个故事,何不让其念。”
且是应声支持,不管亏还是赚,只消沈兴淮想弄。
沈兴淮实际上并不多在意钱银之事,他更在意其背后的意义。报纸需要的内容太多,他一个人铁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但他在翰林院啊,那是全天下顶尖文人所在之处。
沈兴淮试探着邀请几人,先是不解此是何物,待沈兴淮解释之后,忙不送地答应了,甚至眼放光芒,念叨着:“利民开慧,此事甚妙啊~”
是沈兴淮想多了,古代文人所求的不就是名垂千古,文人都爱作书立传以传千古,这事儿就如同作书立传,给全天下的人去看去读,哪个读书人能够拒绝的了。
有了友人的支持,沈兴淮心中大定,便是好开工,他规划第一期报刊,想着确定几个板块,朝政解读,条律介绍,每月新闻等等,他能想到的暂时还不多,而且纸张面积也不大,他也不能排太多东西。报纸讲究通俗性,总得来说,就是要接地气、易理解。但是高材生写的东西肯定是比较晦涩、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事儿就沈兴淮自己做吧。
由于第一份报纸,他主要是想替江垣澄清,他特地请江垣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些这些兵器。
沈三按照他的要求,特地让造纸坊造了特别大的纸张。
由于分工行动,分到一个人手里也就一两篇文章,速度非常快,沈兴淮只消再排排版面,另外字的大小得控制好,第一份报纸的样板就在他手中问世了。
第114章 114
沈兴淮白天要上值,只能利用傍晚和休假日的时间,主要是第一回 排版,他首先要找合适大小的胶泥,还好家里头就是开印刷坊的,印刷坊里的胶泥都可以随他用,他头一回做排版的事情,报纸的版面又
分卷阅读192
-
分卷阅读192
失以及迷信,教育和国民素质肯定是挂钩的,教育普及了,思想文化的潮流才能迎来,许多事情不是兵器和制度的问题,本质上是思想的,只有国民的思想才是最大的推动力,可若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思想程度定不会有多深刻。
其次,西方是理性文化,所以能够孕育科学,而东方的文化,就比较捉摸不透,很多东西都不能量化。沈兴淮没得那般大的能耐改变世界,只能尽自己所能及之力,去推动这些事物的发展。
他甚至想过普及义务教育,但此事如今定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上层出于利益考虑,定是不可能答应的,其次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做底蕴支持。
谣言穿的快,嘴长在别的嘴上,想压制也不是那么容易,但上头想要压制,风声定会比以往小上许多。
沈三自是不乐意女婿被这般诬赖,他的春芳歇又向来得读书人拥护,读书人自然不是那些愚民,稍微提点一番,便是知事。可读书人知晓有何用,市井上还是不识字的平民百姓居多。
且是几日下来,风声也就停了一些,此时却是爆出孙广义以权压人的事情,被告发到了京城,且是两年多未有孙广义的消息,大伙都是一脸惊愕。
孙广义是这一届的状元,因为年纪比大家都大,所以选择了外放,以状元的身份,他外放的职位很不错,直接是以从五品起步的。
沈兴淮还记得当初那个善良忠厚的人同他说,他是家乡人供出来状元,想回报家乡人。他外放并没有回家乡,是在隔壁府洲。
朝廷很快就派人下去调查,孙广义外放之地是南边,说地难听一些就是南蛮之地,都是些未开化之人,那边巫医横行,人生了病,不正正经经地看病,去祭祀巫祖,孙广义年幼时深受其害,做官之后下决心想要铲除这个陋习。
奈何民众不配合,他烧了巫祖庙,被当地的巫医联合起来鼓动民众一道策反他。
沈兴淮虽与他相处不久,可有着同届的情谊,又是不忍他就此折落,同郑宽两在京城替他打点了一番,且是结果如何,只能听天由命。
“孙兄人是好人,可是有时候好人难做呐……”郑宽低叹道,眼中有些黯然。
沈兴淮心中难受,如果按他所想,孙兄根本没有做错什么,巫医害人,本就该除,可朝廷必须得考虑民意,民众策反孙兄,不得民心,就是错。
沈兴淮心里头不快,且是怏怏地归了家,看到陈令茹大大的肚子,他又调整了几分心情,他在这世上行事万般小心,皆是为了家人,摸着肚子,肚中的孩子又是调皮地踢了他几脚,妻子埋怨这是个小魔星,他微微一笑。
因心中有所思,饭亦吃的不得劲,江氏便问道:“淮哥今日是怎么的了?心事重重的,可是出了什么事儿?”
沈三道:“你不妨说说,指不定范先生也能想想法子。”
沈兴淮将孙广义之事告之,范先生蹙眉,“那地儿我曾去过,怎么说呢,民风淳朴,可,有时候亦是冥顽不化,但凡涉及他们之信仰,你若说一个不好,他们便是变了个脸色。那人,太过激进了,一地风俗之形成,没个几百年不可能形成。想要破陋习,如何是一朝一夕之事。”
沈兴淮认同这一点,“孙兄的确太过冒进了,烧人巫祖庙就犹如烧了寺庙。人之所以愚昧,并非因为巫祖庙,而是所思所想。”
沈三又是想起江垣之事,冷笑言:“要我说,愚昧之人,他是不觉自己愚昧的,只觉自己天下顶顶聪明,你如何能同他讲正常人的道理,用另一个相反的谣言去洗刷他的脑袋,才是最管用的。”
洗脑?沈兴淮忍俊不禁,且是脑中噼里啪啦灵光一现,沈三说的话虽是歪门邪道,可有句话说得对,洗脑才是最管用的,他觉得这不对,你就天天给他说这是对的,久而久之,他的脑袋就掰过来了。
沈兴淮想到了一样的东西——报纸。
报纸刚流行的时候,这是消息流通最广的渠道,吃饭的时候可以看,走路可以看,坐车可以看,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纸质传媒就是传播最广的方式。
范先生还在同沈三说道,沈兴淮情绪克制,此时却是激动得脸通红,呼吸急促。
赶紧吃过饭,打断范先生和沈三的争论,请他们到书房一聚商议。
沈兴淮说了他这设想,“……一张大纸,上头印着文章时事,可大街小巷地卖,百姓不知朝廷政策,解说之。许多迷信之事,且并非愚笨,而皆因不知其中奥秘,书本晦涩难懂,又贵,一张纸可以只需一文钱两文钱,印刷起来也快速……”
范先生道:“可这天底下读书识字之人毕竟少,能买的也就只有读书人,你想教养百姓,可百姓若是不看,岂不白搭?”
沈三脑子灵活,立即搭话道:“这有很难,百姓不识字,可照旧知晓那三国旧事,这消息最灵通的,可不就茶楼、集市,看不懂,就让人说,这茶楼的先生说来说去也就那几个故事,何不让其念。”
且是应声支持,不管亏还是赚,只消沈兴淮想弄。
沈兴淮实际上并不多在意钱银之事,他更在意其背后的意义。报纸需要的内容太多,他一个人铁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但他在翰林院啊,那是全天下顶尖文人所在之处。
沈兴淮试探着邀请几人,先是不解此是何物,待沈兴淮解释之后,忙不送地答应了,甚至眼放光芒,念叨着:“利民开慧,此事甚妙啊~”
是沈兴淮想多了,古代文人所求的不就是名垂千古,文人都爱作书立传以传千古,这事儿就如同作书立传,给全天下的人去看去读,哪个读书人能够拒绝的了。
有了友人的支持,沈兴淮心中大定,便是好开工,他规划第一期报刊,想着确定几个板块,朝政解读,条律介绍,每月新闻等等,他能想到的暂时还不多,而且纸张面积也不大,他也不能排太多东西。报纸讲究通俗性,总得来说,就是要接地气、易理解。但是高材生写的东西肯定是比较晦涩、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事儿就沈兴淮自己做吧。
由于第一份报纸,他主要是想替江垣澄清,他特地请江垣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些这些兵器。
沈三按照他的要求,特地让造纸坊造了特别大的纸张。
由于分工行动,分到一个人手里也就一两篇文章,速度非常快,沈兴淮只消再排排版面,另外字的大小得控制好,第一份报纸的样板就在他手中问世了。
第114章 114
沈兴淮白天要上值,只能利用傍晚和休假日的时间,主要是第一回 排版,他首先要找合适大小的胶泥,还好家里头就是开印刷坊的,印刷坊里的胶泥都可以随他用,他头一回做排版的事情,报纸的版面又
分卷阅读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