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 作者:戒念

    第四百零一章 终章

    <!--go-->

    第四百零一章  终章

    威尔逊总统在接到谭延闿的信之后,出人意料的做出了积极的反应,立刻回电公开邀请中国总统在一月份前往夏威夷进行两国总统会面——这个行程安排的是够紧凑了些,不过谭延闿还是应了下来,毕竟早一天在全球海军装备限制性条约问题上中美两国达成一致,趁着战争尚未结束之时推动这件事也就越容易。同时美国总统在第二天下令停建三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此时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在建的也只有一艘,不管怎么样美国是一定要将五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尽快建完以保证自己在海洋上的话语权,对此中国予以回应的是终止两艘刚刚建造三分之一船体进度的皇帝级舰艇的建造工作,双方在造舰方面的事务已经通过中美太平洋安全委员会备案通知对方。

    谭延闿虽然重视航空母舰,但也绝不是急不可耐——航空母舰的威力全在舰载飞机身上,船造得再好再快也没有用,相应的飞机研制工作自从启动之后就困难重重,除了必要的加压之外,谭延闿没有过多的对飞机研究所要求什么,这不是一道政令便可以解决的问题。直到现在中国未来的海军航空兵们还在驾驶现有的单翼飞机在陆地上进行飞行训练,当然如果谭延闿愿意也可以用很短的时间改造一艘货轮来满足要求,不过邓宁飞行事故让他犹疑不决,更让他坚定了先造出合格的航母和飞机后再进行海上飞行训练的决心。

    中美两国在海军方面达成暂时性谅解缓和了剑拔弩张的太平洋局势,进而两国联合号召世界海军强国能过坐下来进行谈判,达成一个全球性的海军装备限制性条约,这在舆论上占据了制高点。欧洲尤其是英国虽然并不愿意被动的接受这个条约,但是四年的战争已经榨干了昔日日不落帝国最后一滴血,从现实角度而言英国是非常希望能够有这样一个条约出现的,不过前提条件是在英国的倡导下——毫无疑问,哪个国家来发起这样的倡议会在条约谈判之时占有一定的优势,如果这个发起国是一个强国那就更有力量了,中国和美国海军总和已经超越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海军总量,在将来的谈判中中美两国所获得的好处将会是最大的。

    十二月九日,基尔港水兵起义之后德国终于如同一锅煮开的沸水,在这一天柏林数十万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德国皇朝统治被推翻,德皇威廉二世出逃荷兰,以艾伯特为首的社会民主党人组成临时政府。德皇威廉二世的统治被推翻后的第十天也就是十九日,德国政府代表艾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签署《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德国投降,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不过按照协定德国在未来的十五天之内从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阿尔萨斯、洛林即莱茵河左岸地区全部撤军,并且交出所有的大炮、机枪、飞机、火车机车、车皮和卡车。

    1918年就在这样的喧闹声中远去了,战争虽然结束,但是谭延闿心中却非常清楚这不过是仇恨的另外一个开端而已,等欧洲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后,战火将会重新席卷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比谭延闿预想中所造成的破坏还要严重的多,在开战之初和最后阶段德国的疯狂几乎让协约国难以承受,化学武器自始至终贯穿整个战争,坦克等新型武器的登场更是让协约国为了稳定战线机械的拿人命往里面填。

    谭延闿可以想象两个月之后在法国召开的战争和会上,德国的处境将会是何等的恶劣。中国也接到了巴黎和会的邀请,中国政府这边反而倒是有些犹豫——做为中立国来参加和会这是不恰当的,不过很多问题上若是中国不出席和会难免会丧失很多利益,英法自然不愿意邀请中国参加和会,不过美国对此非常积极。

    对于美国极力邀请中国参加和会,谭延闿不认为美国是投桃报李的行为——美国人也意识到自己在欧洲战场上对协约国的政治意义大于其军事意义,话语权不够大,美国需要中国来加强其在巴黎和会中的地位。美国似乎意识到若是中美两国相互协作谋取的利益将会更大,英法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元气大伤,但是数百年的世界霸主积威已久,新旧大陆之间的矛盾迫使美国会选择一条对自己更有利的道路,尽管和中国合作不是美国的本意。

    十二月三十一日,中国政府最终明确的表示中国不会参加法国巴黎和会——在此时与美国合作会让美国得到更多的利益,相对于中国所能够得到的利益而言会因小失大,中美两国虽然是协约国最大的债权国,但是美国手中的欧洲债券是中国的四到五倍之多,中国不会充当美国的挡箭牌,更重要的是美国是参战国,中国做为中立国从道义上还是政治上参加和会都名不正言不顺。

    德国出现“十二月革命”后,艾伯特政府并非是万事大吉,社会民主党内部以艾伯特为首的“右派”与“左派”之间的矛盾在短时间内便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艾伯特政府免除左翼独立社会民主党人担任的柏林警察总监职务引发了柏林工人举行的示威,转天便发生了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在这个时候从俄国传来苏维埃政府废止几个月之前签订的布列斯特合约的消息——很明显俄国人选择在此时废止条约多少有些趁火打劫的意思。

    现在中国多少进入自己的“角色”了,虽然在某些人的角度中中国的角色并不光彩——中国政府选择支持德国艾伯特政府,并且在第一时间中国驻法大使袁伟仪成为驻德大使,中国向德国政府提供八百万华元的无息十年贷款帮助德国政府渡过难关,这些贷款主要从中国购进粮食。除此之外还有由三百名中国医疗志愿者携带价值一百万华元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前往德国,帮助德国遏制愈演愈烈的流感。

    德国发生十二月革命后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趋势对中国也并非全无好处,中国与俄国苏维埃政府代表团的谈判在第一时间陷入僵局——俄国撕毁了数月前的布列斯特条约让中国感到兔死狐悲的感觉。这当然是借口,在国家利益的驱使下俄国的动作是理所当然的,但中国却以此为借口在谈判桌上持更加强硬的态度,坚决拒绝从西伯利亚减少驻军,相反谭延闿更加轻松的签署了建立从阿钦斯克永久国防工事的命令,并且加强卡拉干达、蒙古、唐努乌梁海及阿钦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与外贝加尔湖地区的兵力——中国将会以现有军事控制地区为边界和俄国确定永久国界。

    在谈判之初中国就开始设置重重障碍,除了在行动上加强中西伯利亚占领区的防御措施之外,更是表露出以现有实际占领区为分界线与俄国平分西伯利亚苏维埃政府代表团自然不愿意,即便如此中国谈判代表还是在谈判桌上奉陪到底。不过俄国撕毁布列斯特条约之后中国总统在位于北京房山的别墅中会见了托洛茨基,强硬的表示中国不会放弃“第二次中俄战争”所占领的土地,中国也不会成为“第二个德国”。

    由于中国国内舆论对俄国撕毁布列斯特条约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报道,中国国内普遍都认为“任何与俄国达成的协约都没有可信性,只有大炮下的协定才是最可靠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几乎是举国一致的认识,中国国内都主张对俄国苏维埃政府持强硬态度,以“东经九十度线”为界对俄,单纯的以“经线来定国界”放弃“纬度线”——因为俄国没有能力对北纬六十度线以北有任何控制能力。

    由此中国国务院通过了“加强扶植德国以对抗苏俄”的决定——“苏俄”就是“俄国苏维埃政府”在中国国内舆论中的代称。这一策略为美国所支持,威尔逊总统希望在一个月后的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对德国的惩罚不要过重,因为德国国内已经有了革命的征兆,发出“若德国变成第二个俄国,那对欧洲而言将会是灾难性的”的预言。

    谭延闿也向流亡荷兰的威廉二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来中国访问,虽然威廉二世回绝了邀请,但是其弟弟亨利亲王还是前往中国,并且在中国生活了三年——当初胶州湾事件善后就是由亨利亲王来中国进行交涉的,当时他与谭延闿是亦敌亦友,不过中德之间随后近二十年的友好关系的发展还是离不开这位亲王的大力支持。虽然德国皇室失去了往日的荣耀,但是中国外交部根据谭延闿的指示对亨利亲王的来访还是依照国家元首的规格来迎接的,对此德国艾伯特政府没有什么过激的反应,一方面中国是德国唯一可靠的盟友,另外一方面对于过去的皇室德国政府与俄国不同,没有这么深的仇恨感。

    中俄会谈陷入僵局后,“西域集团军”总司令李俊翰受命冒着严冬毫无征兆的同时向北和向东攻击科克切塔夫和巴甫洛达尔,并且在春节前占领这两座城市——鄂木斯克就在科克切塔夫东北方向四百公里左右,中国军队在严冬中突然行动迅速拿下这两座城市对俄国的震慑力极大。谭延闿此举是向俄国政府继续加大压力,迫使其达成中国意愿的合约,李俊翰部的军事行动虽然在冬天很困难,但处境比刘禹的西伯利亚要好上很多,并且这两地守军缺乏武器弹药,连粮食都无法保证,打垮两地守军非常容易,而与刘禹方向对峙的俄军有铁路线保障,俄国为了避免失去西伯利亚重点保障了这支军队。

    中国总理沈静在新春记者招待会上在回答记者提问之时也做出了“我们不可能永远坐等苏俄政府表示出足够的和平诚意,苏俄政府撕毁布列斯特条约的举动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利益……”,各国舆论分析中国政府将会在春夏之际再次对苏俄政府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中国北方两大集团军很可能会继续向西推进。

    二月二十日巴黎和会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镜厅开幕,谭延闿对这样的和会没有任何指望,该得到手的利益中国绝对不会放弃,中国在战争结束之前便已经完成了所有的行动目标,包括对南洋、对西伯利亚和对中亚的军事行动都得到了良好的实现,谭延闿不相信俄国能够在谈判桌上坚持多久,划定最终边境线不过是时间问题,以经度线来划分西伯利亚边境线有着诸多好处,在对俄的问题上中国怎么也不会吃亏——等巴黎和会一结束就是欧洲各大国联合美国封杀苏俄的行动了,到时候两边都需要中国,谭延闿是绝对不会甘当别人的开路先锋的,他抢在欧洲行动之前完成对俄行动也是基于不被西方列强所利用的原则。

    当谭延闿从报纸上看到越来越多的“八人会议”、“六巨头”、“四巨头”到最终的“三巨头”,心中剩下的除了嘲笑便没有任何感想了。不过最让他警惕的自然当属美国总统威尔逊,这个充满个人理想主义的并且雄心勃勃的想要带领美国成为世界巅峰国家的总统,由于德国突然爆发革命使得战争结束,中美两国总统夏威夷会晤给巴黎和会让路,威尔逊总统将会晤时间推迟到六月间进行。

    内务部为了准备中美两国总统会晤从去年八月间便开始对威尔逊总统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自然掌握在谭延闿的手中,可以说做为华尔街头号“死敌”方榕卿的丈夫,威尔逊同华尔街的关系同样令谭延闿瞠目结舌——内务部还没有强大到发掘美国总统私生活的地步,不过华尔街的电报和电话在内务部的特工面前如同玻璃窗,尽管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但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而言清晰度已然足够。在公开场合下严厉抨击华尔街的威尔逊居然和华尔街来往密切,以至于当初竞选总统三分之二的款项集中来自在七个华尔街银行家,在去年以中美金融巨头为首的双方阵营互相厮杀之时,正是威尔逊强硬态度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华尔街。

    根据新闻报道,威尔逊在巴黎和会期间已经开始“兜售”全球海军装备限制性条约了,当然他的“十四点”更是重点销售内容——在德国问题上中美两国总统已经达成一致,尽可能的降低协约国对德国的惩罚以防止苏俄在欧洲的影响力扩大,德国势必会成为防止革命扩散的前沿阵地。到目前为止威尔逊的“销售”策略非常的不成功——法国总理克雷蒙梭对此项提议没有任何兴趣,他关心的是如何让德国永远不再威胁法国,任何扶植德国让德国重新崛起的提议都在他的排斥之外,他对海军限制性条约倒是有些感兴趣,因为大战过后法国财政空虚无力像美国或中国那样建造强大的战列舰,限制别人对法国有益无害;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此倒是有些兴趣,不过他正在谋求连任,他试图在努力同时讨好左右两派,这就决定了他对威尔逊的提议左右摇摆,他对海军限制性条约明显有些排斥。

    威尔逊总统纵然是三巨头之一,但巴黎不是华盛顿,他在这里“客场作战”独力难支,注定他所谋求的东西在欧洲一样也得不到。谭延闿则在北京稳坐钓鱼台,目光一面注视着巴黎和会,另外一面则是关注西伯利亚——由于谈判困难,托洛茨基接到暂缓回国的通知,国内希望托洛茨基能过尽力维护国家利益,避免中国在即将到来的西伯利亚夏季再次发动战争。

    不是苏维埃政府对托洛茨基的期待过高,而是谭延闿的态度过于强势——欧洲不会放任革命的继续发展,遏制苏维埃俄国甚至进而发动干涉战争势在必行,对于中国不需要进行下一步的战争行动,只需要等待便足以让俄国屈服。不过如果苏俄坚持到底在这三个月内不做出任何让谭延闿满意的让步,谭延闿也会毫不犹豫的继续发动战争——正如苏俄趁着德国内乱之时撕毁布列斯特条约一样,为了国家利益他不介意将中俄的边境向西推进二十度,以卡拉干达所在的东经七十度为界。

    在谭延闿看来这是属于国家利益的范畴,与个人的品行无关,更与正义无关——威尔逊主张美国出兵欧洲,除了试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力量新秩序的世界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护美国手中的巨额协约国债券不会变成一堆废纸,无论中国是否加入同盟国,当债券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威尔逊会不惜一切代价让美国卷入战争。

    四月十五日,谭延闿乘坐火车前往天津小站,这里是北洋军的发源地,今天他将会检阅当初他所训练的第一支军队直隶督标所演化而来的中华近卫军,这是国内陆军界中无论在荣耀、资历、战功都无可挑剔的军队,甚至“北洋八镇”都是从它分化出去的一部分——做为直隶总督所掌握的军事力量,直隶督标曾经是谭延闿争夺晚清新军创建者手中最强大的筹码,北洋新军的大多数指挥官都是从这支军队走出去的。在中俄战争之后谭延闿抽调全国最精锐的陆军组成大中华师的时候,为了区别对待将这支直接由谭延闿指挥的军队命名为中华近卫师,随后两支军队同时提升成军。

    谭延闿在天津小站检阅这支一直以来都是总统直接指挥的军队非常高调,几乎全国报社的驻京办事处记者都派出人员跟踪访问,而在检阅前的记者发布会上谭延闿非常明确的回答记者中华近卫军在检阅后将会直接登上北上火车前往中西伯利亚。这样直截了当的回答令所有中外记者不禁愕然,这几乎就是等于中国政府的宣战书一般,而后便是各路记者蜂拥而至的提问,对于这些记者所持的立场谭延闿不可置否——俄国人可以随意撕毁条约,那中国唯有用武力来保护自己应得到的利益,西伯利亚寒冷的土地上留着中国士兵的鲜血,中国没有道理将之让给其他人,如果俄国强大到可以自认为收回西伯利亚的程度,中国也不介意再和俄国打上一场战争。

    小站阅兵让谭延闿下定决心还要准备跟日后的苏联在西伯利亚大战一场,这要承担巨大的历史责任,不过他更坚信手中所掌握的武力和中国持续发展的能力——中国是要做为未来世界中的一极存在的,如果没有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迟早都会受制于人,只有中国才有开发西伯利亚的实力,而西伯利亚的开发也会给中国的后续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为了这些今天的冒险是值得的,况且以苏俄现今的实力而言中国军事行动根本谈不上什么风险。

    谭延闿小站阅兵立时将世界的目光从法国巴黎拉到中国北京,对于中国如此张扬的行为世界主要强国几乎集体失声——欧洲正受到革命的威胁,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跳出来讨论中国的行为正义与否,而中国现今强大的实力也令欧洲坐卧不安,中国能够陷到广袤的西伯利亚泥潭中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

    从内务部截获的托洛茨基加急电报和莫斯科的回电内容来看,苏俄对中国即将开始的军事行动是极为恐惧的,当初苏俄同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条约内部还有严重分歧的话,这一次中国摆出一口气吞下西伯利亚打到乌拉尔山脉的架势更让苏俄内部感到集体的不安。根据内务部在中西伯利亚的电台监听,苏俄中央政府已经命令西伯利亚所有能够掌握的军队除了做好打仗的准备之外,便是拆毁西伯利亚大铁路,炸毁沿途所有的桥梁、隧道的命令。

    托洛茨基在接到乌拉扬诺夫的电报后立刻向中国外交部门提出面见中国总统的要求——苏俄代表团的成员夜间曾经到过北京火车站,不过北京火车站从晚间七时开始便戒严,从天津开赴西伯利亚的军列将会路过北京站,同时谭延闿也会随车回到北京,北京火车站内外都被大中华军死死的保护起来。托洛茨基身在中国比国内更能感受到中国的军事机器全力运转所产生的独特味道,北京主干道上来往的挂黑色军牌的轿车明显的多了起来,尤其是前往北京西山的方向尤为明显——中国国防部就坐落在北京西山,中国的要害部门的新闻发布会背景都有不同的标志,而国防部发言席的背景就是一个“山”形标志以代表国防部。

    当外交部将托洛茨基的要求传递到谭延闿这里的时候,温基岩也将乌拉扬诺夫发给托洛茨基的电报破译内容文件交给谭延闿——在北京任何一个外国人的电报都处于内务部的监视范围之内,像托洛茨基的电报所享受的待遇是和英、美、法、德是同样的,它们的电报不用送往房山破译中心,都是在北京西山一处私人庄园中破译的。

    二十天后中俄达成《北京条约》,俄国苏维埃政府承认中国以东经九十度线为两国在西伯利亚的国界,以西域集团军归还科克切塔夫和巴甫洛达尔,以上次军事行动西域集团军实际控制军事线为国界。除了没有要求赔款之外,《北京条约》几乎就是另外一个布列斯特条约的翻版,不过与失去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相比俄国几乎永远的失去了半个西伯利亚。

    谭延闿看到的电报内容是乌拉扬诺夫指示托洛茨基尽快的在中国发动战争之前签订条约,并且要求中国将尼古拉二世一家送还俄国。这二十天的时间就是围绕尼古拉二世一家去留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持强硬立场坚持为尼古拉二世一家提供外交避难。随着中国军队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阿钦斯克的活动越来越频繁,苏俄最终放弃了要求遣返尼古拉二世一家的要求,匆忙中签订了《北京条约》。

    条约签订后,中华近卫军回撤到东云省省会海参崴与中国北方海军进行联合演习后乘船返回驻地天津小站。由此中国放弃了对苏俄的正面军事行动,转而扶植地方叛乱势力。不过这些叛乱势力根本不可靠,它们对中国政府心存疑虑,而中国也只是“适当”的支持,力度极为有限,这些反叛势力最终被苏俄所剿灭,由此中国和后来的苏联开始了漫长的军事、政治对峙,不过慑于中国强大的实力俄国再也没有机会收复西伯利亚和中亚被占领土。

    由于巴黎和会比想象中还要“热闹”,威尔逊总统和谭延闿在八月间才在夏威夷会晤,对巴黎和会彻底失望的威尔逊总统在夏威夷和谭延闿进行了为期二十五天的会谈。可以说威尔逊和谭延闿俩人都有着相似的理想主义政治理念,诸如在国联、避免战争、调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俩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只不过两人都站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阵营,所谓各为其主而已。

    相似的政治理念使得威尔逊总统在夏威夷中美首脑会谈当中得到了极大的“恢复”,最终达成的《中美夏威夷和解备忘录》加强了中美太平洋海军安全委员会的权力和沟通渠道,两国决定共同推进世界海军强国达成海军限制性条约,两国海军信息透明化,两国军事互访、互信等方面的事宜,并且相约在威尔逊总统的任期内访问中国。

    中美两国夏威夷会晤似乎一夜之间让太平洋两岸虎视眈眈的对手变成了合作伙伴,尽管这样形容并不恰当,只是谭延闿和威尔逊都认为两国在太平洋上的对峙对两国而言没有任何好处——中国彻底放弃湖南级战列舰的建造计划,而美国则放弃三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建造,做为补偿中国可以再建造两艘东云级战列舰,这样中美两国海军主力战舰实力对比相互平衡。双方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相互让步,这并不是因为俩人的理想主义在作祟,而是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可以让美国海军缩短一万公里的航程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虽然运河并没有正式通航,但是若遇到紧急情况美国人将会毫不犹豫的启用这条运河用于军事行动。

    在下一代海军主力舰建造问题上中美两国总统所达成的谅解备忘录是暂时性质的,谭延闿认为全球海军强国尚未达成统一协定之前,中国的在太平洋上的利益也许会受到英法的责难,在必要时刻中国要有维护海洋利益的力量;而威尔逊除了有同样的顾虑之外,也是出于美国巨额海军支出让国家财政吃紧的考量。在双方的顾虑下才会诞生这样一个谅解备忘录,不过中美太平洋海军安全委员会的权力大大加强,使得双方可以通过委员会渠道有权对对方的大型舰船建造进行监督,这也暴露了中国“皇帝级”舰艇的用途——两国在达成协定墨迹未干之时,美国提出对江南造船厂内正在建造的大型战舰进行调查,只要是个海军内行就可以轻易的判断它不是战列舰,因为从已经建造的船体就可以判断出它不具备战列舰那样强悍的防御能力。

    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威尔逊总统无法实现他访问中国的诺言,在结束完夏威夷中美首脑会谈之后,他便进行全国巡回演讲,希望得到民众的支持促使美国加入国联——在国联的问题上谭延闿和威尔逊所持的意见相同,但是不同的是谭延闿很清楚的认识到国联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过俩人都认为本国参与国联将会让自己的祖国走在时代的潮头引领世界发展。此时美国孤立主义盛行,威尔逊在国内的权威远不能和“独裁者”谭延闿相提并论,中国很快的便批准加入国联,而美国加入国联却受到参议院强悍的阻击,短视的美国议员让美国在国联入盟一事上犯了致命的错误,降低了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使得美国在随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远不如未参战的中国。不过威尔逊总统为此做了最大的努力,他在十月份的巡回演讲中中风,随后十二月份又一次严重中风,这几乎让他丧失了工作能力,同时也就无法实现前往中国访问的诺言。

    做为巴黎和会的结果,《凡尔赛条约》除了种下仇恨之外什么也没有做,谭延闿对此不屑一顾。协约国严厉的惩罚了德国,光是赔款就足够让德国赔到1988年,诸如军事方面的限制更多,不过很快协约国就选择有限度的扶植德国——俄国革命已经在欧洲呈泛滥的趋势,欧洲列强开始干涉苏俄革命。

    中国与苏俄和美国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协定签订,让所有不怀好意的人的愿望都全部落空,中国的国际生存环境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变得更坏,当然这样的环境要看欧洲列强干涉苏俄革命有多大的力度。在外交上中国继续给予德国支持,尤其是从德国招募了大量的中低级军官到中国陆军系统中或是进入军校执教或是在军队中直接帮助训练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搏得了德国人的好感。

    威尔逊总统因为中风已经失去了工作能力,但是在谭延闿的推动下,中、美、英、法、意五国在经过多轮谈判之后最终在1921年十月达成了《五国关于海军装备限制性条约》也就是《华盛顿条约》——根据条约规定美英两国各为52.5万吨,中国45万吨,法意各为17.5万吨。

    美国是《华盛顿条约》最大的赢家,是美国外交在一战战后最大的胜利——英国承认了美国与其在海军上的对等地位。而中国在会议上受到了联手压制,但是中国以退出条约为要挟最终保证了自己的利益,不过中国也在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配额上做出了“让步”最终通过了条约。

    在随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正如谭延闿所预料的那样,中国的国际生存空间大为恶劣,不过在远东中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依旧保持着绝对的权威。国际生存环境虽然比较恶劣,但是对于谭延闿而言这没有丝毫的影响,因为在一战过后英法这对传统的霸主已经被“阉割”,口头上的威胁与讹诈换来的只有谭延闿实实在在的军事行动——中国始终保持着强大的陆军实力无论对西方的苏俄还是对南方的英法殖民地都有着绝对的压倒性优势,一旦谭延闿认为受到威胁便是扩军在边境挑起冲突,徒有其表的英法在撞墙后只有选择退却。

    不过中国始终对德国采取扶植策略,德国的小胡子在啤酒罐暴动之后坐牢时,隔着半个地球的一位中国强力人物亲自出手干预,让他在监狱中的生活变得不那么难过,并且在其出狱后的政治生涯中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整整二十年之后的1938年,战争的阴云再一次笼罩欧洲,德国的小胡子和东方的强力人物都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上,由此世界也被再次放在了沸水锅里面烹煮……

    第四百零一章 终章在线阅读

    <!--t;

    第四百零一章 终章

    -

章节目录

北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禁忌书屋只为原作者戒念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戒念并收藏北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