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五年大棋?十万大懵。
江夏。
武昌。
自从昭烈兵出夷陵,孙权便移都至此。
即使火烧连营彻底坐稳荆州,也没有回返建业,迄今已有七年,颇有种吴王守国门的感觉。
毕竟曹魏控扼了汉水以北的荆州地界,一旦有变,随时可以引水师自襄阳顺流而下。
在夏口备战的陆逊,今日突然收到孙权的紧急诏令,让他速至武昌。
于是乘轻舟顺流而下。
百多里水路,不过两个时辰便至,而孙权已在码头等他多时了。
“至尊,何事如此紧急?”陆逊上前见礼之后径直相问。
孙权也不言语,先将一封帛书递给陆逊。
陆逊疑惑之中接过。
将之展开,首先入目的赫然是汉家天子之印。
惊疑中移目视信,片刻后整个人已是瞠目结舌,不敢置信。
“蜀主亲征?”
“曹真被斩?”
“三万魏寇尽丧斜谷?”
不怪孙权网速慢,实在是五丈塬距武昌三千多里,道路难行,船只在越过三峡之险后速度才快了些。
孙权神色复杂地点点头,长叹一气:
“孤实在没料到,阿斗竟然会亲征?
“更没料到,没有诸葛亮在,靠着赵云一支偏师,他竟能败魏军,斩曹真?”
言罢,孙权胸中郁气愈发凝结,难以释然。
同样都是亲征,他被张八百打得江东小儿闻辽止啼。
而那被诸葛亮架空成一具傀儡的刘阿斗,怎么就大败魏军,斩了曹真?
一念至此,再叹一气:
“难怪司马懿斩孟达,夺了东三郡后,并没有选择举军入襄阳,而是引大军往北去了。
“这是要去守关中啊。
“伯言,你说……
“蜀军此次北伐,会不会根本就不是为夺陇右?
“而是径夺关中,欲籍此直接安定潼关以西地界?
“或许诸葛亮才是诱敌的偏师,阿斗与赵云才是主力?
“或许阿斗装了五年庸主,诸葛亮装了五年权臣,就是为了今日麻痹曹魏,径取关中?”
刘禅信中当然没有大书特书汉军是如何破曹真的。
给孙权透个大概消息,传个战报就差不多了。
“若果真如此,阿斗岂不要如当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中夏一般,闹得天下震动,人心附蜀?”
孙权越说越是烦闷。
他可以接受诸葛亮夺取陇右。
甚至可以接受诸葛亮夺取关中。
却断然无法接受阿斗这个人尽皆知的庸主,竟然会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若果真如此,阿斗与诸葛亮这一对君臣,了五年时间下的这盘棋就太大太大了。
陆逊看出了孙权心思,道:
“至尊,蜀主此胜,曹真此败,料想正如当年至尊拔逊为督,关羽骄矜致败一般无二。
“非战之由,无以说明蜀主如何英武,蜀军如何精锐。”
陆逊话虽如此,可对于孙权刚刚所问,刘禅与诸葛亮会不会一起蛰伏了五年,就为今日,他一时也不敢轻下定论了。
毕竟以刘禅继位五年的表现,庸主而已,御驾亲征这个词,根本不可能与他产生一丝一毫的联系。
更别提竟还在诸葛亮不在的情况下大败曹真?
这是刘禅?
这已不是一鸣惊人,这是一鸣惊世了。
“伯言,现在当如何是好?
“可还要让周鲂诈降曹休?
“还是说,趁司马懿无暇南顾,我大吴径取襄阳?”
孙权本就欲取襄阳。
毕竟合肥离水三十里,需要登陆作战,东吴上下对步战攻取合肥早就信心丧尽。
而襄阳则不同,大吴水师可以溯汉水直达城下。
只是万万没想到,孟达那厮竟如此废物,在司马懿手下连一个月都没撑住。
这才彻底打乱了东吴的计划。
孙权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想以周鲂诈降曹休,看看能否削弱曹魏在淮南的控制力。
可现在乱局又起。
陆逊沉思良久,终于开口:
“至尊,逊以为襄阳可击。
“魏朝荆州刺史裴潜,安民理政尚可,未闻有用兵之能。
“司马懿今往救关中,两三月内必无法回援,我大军足以拔除路上隘口城池,进围襄阳了。
“届时入夏,天将霖雨,或可再现关羽水淹七军故事,使樊城不能南援襄阳。
“如此,进则拔取襄阳,全据江汉天险。
“退,亦能逼得镇守江夏石阳的胡质出城求战。
“纵使襄阳不拔,也能借机夺取石阳,疏通随枣走廊,作为将来进取襄阳的跳板。”
石阳就在夏口西北五十里外,处于云梦大泽之中,兵力难以铺展,易守难攻。
就卡在荆楚北上南阳的『随枣走廊』南端。
两周时期,『随枣走廊』是周人南下的交通要道,是除汉水外唯一可行军的南北通道,类似于荆州南阳之间的街亭。
一旦能打通随枣走廊,那么东吴甚至能进入南阳腹地动兵,牵扯住魏国几万人马。
而东吴之所以不敢全力攻襄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担忧魏国从这通道出来袭扰粮道,断他归路。
孙权去年两度征讨石阳,第二次更是亲征,结果全部败走,被魏国江夏太守胡质击退。
甚至亲征那一次,潘璋退军时出现了失误,船队混乱,胡质大军乘船来追,潘璋不能抵挡。
若非朱然回军助潘璋阻敌,恐怕亲征的孙权又要闹一出十万吴兵丧胆还的戏码。
见孙权犹豫,陆逊继续道:
“至尊,以周鲂诈降之策,需使曹休大意方可行之,非积数月之功使其麻痹不可。
“再者,如今曹真既斩,曹叡大骇,必诏命各地收缩防御。
“曹休虽刚愎自用,不善兵事,却也一定会因此更加小心,导致诈降之策更加难行。
“取襄阳乃是至尊本意,更是我江南命脉所在。
“若襄阳在手,进可径取南阳,退可保江南安堵无恙。
“今司马懿退走,若不速取,待曹魏又派其他将领来援,则断无夺取之机,望至尊明加裁断。”
闻言至此,孙权默然沉思。
合肥是断然打不下来的,将士们心里有阴影,到了那个地方不少人的腿就开始哆嗦。
于他本人而言,那地方也是一大心病,轻易不愿去试了。
而一旦能夺下襄阳,那合肥打与不打就完全无所谓了。
直接经营荆州为军事重心,自襄阳北伐。
他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
按理说,趁此时机攻打襄阳根本就不该有任何犹豫,更完全不需要陆逊来劝。
但他还是犹豫:
“孤心有不甘。
“阿斗既斩曹真,那么诸葛亮夺取陇右就不成问题。
“阿斗亲征,志不在小,陇右一旦被蜀军夺下,诸葛亮必挥师下陇,与阿斗共取长安。
“我大军往夺襄阳,曹魏必大举豫州、南阳,甚至淮南兵粮来救。
“如此,曹魏便无法再调集资源入关中,往救长安了。
“我大吴若能夺下襄阳还好说,可万一夺不下呢?
“自己损兵折将,空耗钱粮。
“却反而助阿斗与诸葛亮拿了长安,不是纯纯被阿斗与诸葛亮利用了?”
之所以犹豫,便是他对吴军能否夺下襄阳太有疑虑了。
他一开始的设想,是蜀汉与曹魏至少鹬蚌相争僵持消耗个三四个月。
最后蜀军牵扯掉曹魏大部分兵马粮粮,结果无功而返,而他则可从中渔翁得利。
结果没曾想,孟达被司马懿二十日攻势直接斩首。
更没曾想,阿斗亲征阵斩曹真。
他的计划一乱再乱。
如今进取襄阳,为阿斗徒作嫁衣的可能性着实不小。
“至尊,曹真虽败,但长安以西尚有堡垒要塞,没有一两个月绝难攻下。
“按时日算,司马懿此时也应到长安了。
“以司马懿用兵之奇之勇,蜀主至多不过夺下陇右而已。
“我大吴与蜀国盟好,蜀国孱弱,若能夺下陇右壮其羽翼,必能使得魏朝全力西顾,于我大吴也是有利而无害。
“观魏朝善统兵者,唯曹真司马懿二人耳。
“今曹真已死,司马懿将来必久驻长安。
“若我大吴能夺下襄阳,将来再进取南阳,居于淮水上流,则合肥亦不足为患。”
陆逊作为保守派,虽不愿支持孙权举全国之力,尤其是消耗江东的兵马钱粮强行与曹魏相抗。
但取下襄阳合肥,以汉水、淮水作为长江防线的缓冲,对于江东来说是绝对有必要的。
孙权看着滔滔江水默然许久。
一直到日落时分,望着江中残阳倒影被惊涛一下下拍碎,才终于下定决心:“便取襄阳。”
陆逊闻言暗松一气。
然而还没等他这气松完,孙权便语不惊人死不休道:“孤要亲征!”
陆逊闻声愕然。
…
上雒。
司马懿百骑夜至。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蹑踵出迎。
“阿父,大事不好了!”司马昭才十八岁,不是沉得住气的年龄。
“何事惊慌?”司马懿略一皱眉,对次子的表现有些不满。
“阿父,张郃死了。”司马昭见父亲皱眉,顿时立正身形,努力平稳气息。
“张郃死了?!”这次却是轮到司马懿为之失态了。
半月前他收到天子诏书,命他速引轻骑到函谷关接驾,勿入雒阳。
另遣别将统大军速速拔离上庸,留驻武关。
本以为只是关中或陇右败军。
结果在函谷关接到天子后才知晓,是曹真死了。
好不容易助天子安抚了朝堂,稳定了雒阳,结果现在张郃又死?!
“何时收到的消息?为何不遣使报我?”司马懿深吸一气,使自己平静下来。
刚及冠的司马师上前正色道:
“禀父帅,是三日前的消息。
“我们那日刚收到父帅调令,于是从武关拔军入峣关。
“结果行不十里,就收到了峣关守将遣使来报。
“说右将军张郃下陇救关中,入关中后又设计奇袭伪帝刘禅。
“结果几乎全军覆没,唯有偏将军牛金所领六七千人得脱。”
“到底怎么回事?”司马懿一滞。
他料到了张郃可能会因粮草断绝而下陇,却万万没料到张郃竟惨败至此,更是身死。
司马师于是将这几日收到的消息与司马懿一一道来。
“张郃这厮!”司马懿听完几乎要破口大骂,平复气息后才对着两个儿子教育了起来:
“奇袭五丈塬之计,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
“但所谓未虑胜先虑败。
“涉水渡渭,悬军深入,一旦失败,便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虽说他留了万军守陈仓,虽说牛金可以在渭水北岸以轻舟浮水送粮至渭南。
“可他怎么就没料到南匈奴不可靠?
“怎么就没料到诸葛亮会派兵从渭水狭道解围?
“甚至说,把守陈仓的赵云难道就不会强行解围?他觉得能靠一万人马诱杀赵云?
“本就被诸葛亮伏击大败一场,难道不知军心不稳?
“依我看他不是没料到,而根本就是在拿大魏的国运,去赌他一个身后名!”
司马昭在旁边听得愕然。
他一直觉得,张郃的计策成功性很高,之所以败,偶然性太大。
他同样没料到蜀寇竟有办法说降匈奴。
而火烧浮桥,将蜀寇大军隔绝在渭北使敌自溃之策,听起来也颇具可行性,甚至堪称周密。
毕竟有牛金、毌丘俭率一万多人袭寨,可运送粮草。
更有令狐愚、夏侯褒六千人马乘船百艘,在渭水南岸接应,再怎么想也算是可行之策。
就算奇袭失败,张郃再引军退还也不成问题,陈仓有万人把守,按理也不应有失。
“父帅,今日还收到消息,说蜀寇已占据了细柳与高陵,准备兵临长安。”
司马懿点点头:
“我大魏关中骑兵丧尽,蜀寇千骑东奔,安定叛附,必然如此。
“但如此甚好。
“刘禅据五丈塬而守,待诸葛亮大军下陇,是上计。
“占据槐里、武功,与五丈塬守望相助,是中计。
“兵临长安,是下计。
“若行上计,我但保长安而已,不能破走之。
“若行中计,我可破走之,更可进兵五丈塬,夺占中洲,在诸葛亮不及下陇前将他逼回塬上。
“然而长安近在眼前而不夺,细柳高陵扼守长安险要粮道而不据。
“这不是连战连胜,已开始骄矜自伐的刘禅能做到的。
“他知武关道难以运粮,认为我几万大军不能久持,所以才占据了高陵,想籍此逼我往新丰就食,用高陵拖住我,不过是自以为是。”
司马师陡然疑惑:“父帅刚不是还说,未战而先虑败,难道不应去疏通粮道,先立于不败之地?”
司马懿笑了笑:
“我斩孟达不过携一月之粮,可需要什么粮道?
“刘禅欲以高陵拖延时间,等待诸葛亮下陇来援。
“这是不能知己知彼,错估了他的形势,又错判了我的抉择。
“此乃下计。
“我破之必矣。”
(本章完)
江夏。
武昌。
自从昭烈兵出夷陵,孙权便移都至此。
即使火烧连营彻底坐稳荆州,也没有回返建业,迄今已有七年,颇有种吴王守国门的感觉。
毕竟曹魏控扼了汉水以北的荆州地界,一旦有变,随时可以引水师自襄阳顺流而下。
在夏口备战的陆逊,今日突然收到孙权的紧急诏令,让他速至武昌。
于是乘轻舟顺流而下。
百多里水路,不过两个时辰便至,而孙权已在码头等他多时了。
“至尊,何事如此紧急?”陆逊上前见礼之后径直相问。
孙权也不言语,先将一封帛书递给陆逊。
陆逊疑惑之中接过。
将之展开,首先入目的赫然是汉家天子之印。
惊疑中移目视信,片刻后整个人已是瞠目结舌,不敢置信。
“蜀主亲征?”
“曹真被斩?”
“三万魏寇尽丧斜谷?”
不怪孙权网速慢,实在是五丈塬距武昌三千多里,道路难行,船只在越过三峡之险后速度才快了些。
孙权神色复杂地点点头,长叹一气:
“孤实在没料到,阿斗竟然会亲征?
“更没料到,没有诸葛亮在,靠着赵云一支偏师,他竟能败魏军,斩曹真?”
言罢,孙权胸中郁气愈发凝结,难以释然。
同样都是亲征,他被张八百打得江东小儿闻辽止啼。
而那被诸葛亮架空成一具傀儡的刘阿斗,怎么就大败魏军,斩了曹真?
一念至此,再叹一气:
“难怪司马懿斩孟达,夺了东三郡后,并没有选择举军入襄阳,而是引大军往北去了。
“这是要去守关中啊。
“伯言,你说……
“蜀军此次北伐,会不会根本就不是为夺陇右?
“而是径夺关中,欲籍此直接安定潼关以西地界?
“或许诸葛亮才是诱敌的偏师,阿斗与赵云才是主力?
“或许阿斗装了五年庸主,诸葛亮装了五年权臣,就是为了今日麻痹曹魏,径取关中?”
刘禅信中当然没有大书特书汉军是如何破曹真的。
给孙权透个大概消息,传个战报就差不多了。
“若果真如此,阿斗岂不要如当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中夏一般,闹得天下震动,人心附蜀?”
孙权越说越是烦闷。
他可以接受诸葛亮夺取陇右。
甚至可以接受诸葛亮夺取关中。
却断然无法接受阿斗这个人尽皆知的庸主,竟然会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若果真如此,阿斗与诸葛亮这一对君臣,了五年时间下的这盘棋就太大太大了。
陆逊看出了孙权心思,道:
“至尊,蜀主此胜,曹真此败,料想正如当年至尊拔逊为督,关羽骄矜致败一般无二。
“非战之由,无以说明蜀主如何英武,蜀军如何精锐。”
陆逊话虽如此,可对于孙权刚刚所问,刘禅与诸葛亮会不会一起蛰伏了五年,就为今日,他一时也不敢轻下定论了。
毕竟以刘禅继位五年的表现,庸主而已,御驾亲征这个词,根本不可能与他产生一丝一毫的联系。
更别提竟还在诸葛亮不在的情况下大败曹真?
这是刘禅?
这已不是一鸣惊人,这是一鸣惊世了。
“伯言,现在当如何是好?
“可还要让周鲂诈降曹休?
“还是说,趁司马懿无暇南顾,我大吴径取襄阳?”
孙权本就欲取襄阳。
毕竟合肥离水三十里,需要登陆作战,东吴上下对步战攻取合肥早就信心丧尽。
而襄阳则不同,大吴水师可以溯汉水直达城下。
只是万万没想到,孟达那厮竟如此废物,在司马懿手下连一个月都没撑住。
这才彻底打乱了东吴的计划。
孙权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想以周鲂诈降曹休,看看能否削弱曹魏在淮南的控制力。
可现在乱局又起。
陆逊沉思良久,终于开口:
“至尊,逊以为襄阳可击。
“魏朝荆州刺史裴潜,安民理政尚可,未闻有用兵之能。
“司马懿今往救关中,两三月内必无法回援,我大军足以拔除路上隘口城池,进围襄阳了。
“届时入夏,天将霖雨,或可再现关羽水淹七军故事,使樊城不能南援襄阳。
“如此,进则拔取襄阳,全据江汉天险。
“退,亦能逼得镇守江夏石阳的胡质出城求战。
“纵使襄阳不拔,也能借机夺取石阳,疏通随枣走廊,作为将来进取襄阳的跳板。”
石阳就在夏口西北五十里外,处于云梦大泽之中,兵力难以铺展,易守难攻。
就卡在荆楚北上南阳的『随枣走廊』南端。
两周时期,『随枣走廊』是周人南下的交通要道,是除汉水外唯一可行军的南北通道,类似于荆州南阳之间的街亭。
一旦能打通随枣走廊,那么东吴甚至能进入南阳腹地动兵,牵扯住魏国几万人马。
而东吴之所以不敢全力攻襄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担忧魏国从这通道出来袭扰粮道,断他归路。
孙权去年两度征讨石阳,第二次更是亲征,结果全部败走,被魏国江夏太守胡质击退。
甚至亲征那一次,潘璋退军时出现了失误,船队混乱,胡质大军乘船来追,潘璋不能抵挡。
若非朱然回军助潘璋阻敌,恐怕亲征的孙权又要闹一出十万吴兵丧胆还的戏码。
见孙权犹豫,陆逊继续道:
“至尊,以周鲂诈降之策,需使曹休大意方可行之,非积数月之功使其麻痹不可。
“再者,如今曹真既斩,曹叡大骇,必诏命各地收缩防御。
“曹休虽刚愎自用,不善兵事,却也一定会因此更加小心,导致诈降之策更加难行。
“取襄阳乃是至尊本意,更是我江南命脉所在。
“若襄阳在手,进可径取南阳,退可保江南安堵无恙。
“今司马懿退走,若不速取,待曹魏又派其他将领来援,则断无夺取之机,望至尊明加裁断。”
闻言至此,孙权默然沉思。
合肥是断然打不下来的,将士们心里有阴影,到了那个地方不少人的腿就开始哆嗦。
于他本人而言,那地方也是一大心病,轻易不愿去试了。
而一旦能夺下襄阳,那合肥打与不打就完全无所谓了。
直接经营荆州为军事重心,自襄阳北伐。
他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
按理说,趁此时机攻打襄阳根本就不该有任何犹豫,更完全不需要陆逊来劝。
但他还是犹豫:
“孤心有不甘。
“阿斗既斩曹真,那么诸葛亮夺取陇右就不成问题。
“阿斗亲征,志不在小,陇右一旦被蜀军夺下,诸葛亮必挥师下陇,与阿斗共取长安。
“我大军往夺襄阳,曹魏必大举豫州、南阳,甚至淮南兵粮来救。
“如此,曹魏便无法再调集资源入关中,往救长安了。
“我大吴若能夺下襄阳还好说,可万一夺不下呢?
“自己损兵折将,空耗钱粮。
“却反而助阿斗与诸葛亮拿了长安,不是纯纯被阿斗与诸葛亮利用了?”
之所以犹豫,便是他对吴军能否夺下襄阳太有疑虑了。
他一开始的设想,是蜀汉与曹魏至少鹬蚌相争僵持消耗个三四个月。
最后蜀军牵扯掉曹魏大部分兵马粮粮,结果无功而返,而他则可从中渔翁得利。
结果没曾想,孟达被司马懿二十日攻势直接斩首。
更没曾想,阿斗亲征阵斩曹真。
他的计划一乱再乱。
如今进取襄阳,为阿斗徒作嫁衣的可能性着实不小。
“至尊,曹真虽败,但长安以西尚有堡垒要塞,没有一两个月绝难攻下。
“按时日算,司马懿此时也应到长安了。
“以司马懿用兵之奇之勇,蜀主至多不过夺下陇右而已。
“我大吴与蜀国盟好,蜀国孱弱,若能夺下陇右壮其羽翼,必能使得魏朝全力西顾,于我大吴也是有利而无害。
“观魏朝善统兵者,唯曹真司马懿二人耳。
“今曹真已死,司马懿将来必久驻长安。
“若我大吴能夺下襄阳,将来再进取南阳,居于淮水上流,则合肥亦不足为患。”
陆逊作为保守派,虽不愿支持孙权举全国之力,尤其是消耗江东的兵马钱粮强行与曹魏相抗。
但取下襄阳合肥,以汉水、淮水作为长江防线的缓冲,对于江东来说是绝对有必要的。
孙权看着滔滔江水默然许久。
一直到日落时分,望着江中残阳倒影被惊涛一下下拍碎,才终于下定决心:“便取襄阳。”
陆逊闻言暗松一气。
然而还没等他这气松完,孙权便语不惊人死不休道:“孤要亲征!”
陆逊闻声愕然。
…
上雒。
司马懿百骑夜至。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蹑踵出迎。
“阿父,大事不好了!”司马昭才十八岁,不是沉得住气的年龄。
“何事惊慌?”司马懿略一皱眉,对次子的表现有些不满。
“阿父,张郃死了。”司马昭见父亲皱眉,顿时立正身形,努力平稳气息。
“张郃死了?!”这次却是轮到司马懿为之失态了。
半月前他收到天子诏书,命他速引轻骑到函谷关接驾,勿入雒阳。
另遣别将统大军速速拔离上庸,留驻武关。
本以为只是关中或陇右败军。
结果在函谷关接到天子后才知晓,是曹真死了。
好不容易助天子安抚了朝堂,稳定了雒阳,结果现在张郃又死?!
“何时收到的消息?为何不遣使报我?”司马懿深吸一气,使自己平静下来。
刚及冠的司马师上前正色道:
“禀父帅,是三日前的消息。
“我们那日刚收到父帅调令,于是从武关拔军入峣关。
“结果行不十里,就收到了峣关守将遣使来报。
“说右将军张郃下陇救关中,入关中后又设计奇袭伪帝刘禅。
“结果几乎全军覆没,唯有偏将军牛金所领六七千人得脱。”
“到底怎么回事?”司马懿一滞。
他料到了张郃可能会因粮草断绝而下陇,却万万没料到张郃竟惨败至此,更是身死。
司马师于是将这几日收到的消息与司马懿一一道来。
“张郃这厮!”司马懿听完几乎要破口大骂,平复气息后才对着两个儿子教育了起来:
“奇袭五丈塬之计,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
“但所谓未虑胜先虑败。
“涉水渡渭,悬军深入,一旦失败,便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虽说他留了万军守陈仓,虽说牛金可以在渭水北岸以轻舟浮水送粮至渭南。
“可他怎么就没料到南匈奴不可靠?
“怎么就没料到诸葛亮会派兵从渭水狭道解围?
“甚至说,把守陈仓的赵云难道就不会强行解围?他觉得能靠一万人马诱杀赵云?
“本就被诸葛亮伏击大败一场,难道不知军心不稳?
“依我看他不是没料到,而根本就是在拿大魏的国运,去赌他一个身后名!”
司马昭在旁边听得愕然。
他一直觉得,张郃的计策成功性很高,之所以败,偶然性太大。
他同样没料到蜀寇竟有办法说降匈奴。
而火烧浮桥,将蜀寇大军隔绝在渭北使敌自溃之策,听起来也颇具可行性,甚至堪称周密。
毕竟有牛金、毌丘俭率一万多人袭寨,可运送粮草。
更有令狐愚、夏侯褒六千人马乘船百艘,在渭水南岸接应,再怎么想也算是可行之策。
就算奇袭失败,张郃再引军退还也不成问题,陈仓有万人把守,按理也不应有失。
“父帅,今日还收到消息,说蜀寇已占据了细柳与高陵,准备兵临长安。”
司马懿点点头:
“我大魏关中骑兵丧尽,蜀寇千骑东奔,安定叛附,必然如此。
“但如此甚好。
“刘禅据五丈塬而守,待诸葛亮大军下陇,是上计。
“占据槐里、武功,与五丈塬守望相助,是中计。
“兵临长安,是下计。
“若行上计,我但保长安而已,不能破走之。
“若行中计,我可破走之,更可进兵五丈塬,夺占中洲,在诸葛亮不及下陇前将他逼回塬上。
“然而长安近在眼前而不夺,细柳高陵扼守长安险要粮道而不据。
“这不是连战连胜,已开始骄矜自伐的刘禅能做到的。
“他知武关道难以运粮,认为我几万大军不能久持,所以才占据了高陵,想籍此逼我往新丰就食,用高陵拖住我,不过是自以为是。”
司马师陡然疑惑:“父帅刚不是还说,未战而先虑败,难道不应去疏通粮道,先立于不败之地?”
司马懿笑了笑:
“我斩孟达不过携一月之粮,可需要什么粮道?
“刘禅欲以高陵拖延时间,等待诸葛亮下陇来援。
“这是不能知己知彼,错估了他的形势,又错判了我的抉择。
“此乃下计。
“我破之必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