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在嘉靖三十五年的夏季,内阁就奉圣谕颁布谕旨,召各府藩王进京。
虽然,大明的财力已经增强不少,养宗室已经没有太大困难。
但宗室人员持续增加后造成的宗室开支逐渐增大的问题,以及宗室王亲们持续兼并土地的问题,也还是日趋严重。
所以,外迁藩王,把负担往外转移,是朱厚熜在权力加强后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有聪明的藩王已经猜到嘉靖让他们进京的原因。
“这次定然是要让我们外迁的事!”
“陛下终究还是嫌我们不事生产、用民脂民膏太多了。”
郑王朱厚烷就在进京路上遇到唐王朱宇温时,对朱宇温说了起来。
朱宇温点点头道:“我们现在也不能完全算是不事生产吧,不也开始被要求做些事了吗?”
“但大多数还是好逸恶劳的,只肯寻欢作乐之辈,不肯辛苦治学治器。”
朱厚烷回道。
朱宇温听后点首:“去外面也好,一来的确能让河南、山东、湖广这些地方的百姓日子更加好过些,数百万亩免税王庄也能给朝廷带来更多的正税;二来据说在外面,富贵之家可以过的更加恣意,蓄财也更容易,连生员出去后都能婢仆成群。”
“是的,只希望不要太偏僻,能跟中土一样的风土人情就好。”
朱厚烷跟着说道。
与此同时。
辽王朱宪也在进京遇到徽王朱载埨时提起了这事。
“去海外?”
“去个屁!”
“凭他们把外面说的再好,那也比不上祖宗之地的一星半点!”
“如果外面好,他兴府的为何不自个儿迁都去外面?”
“就算外面也有好田好风水,但人有汉人好用吗,不是黢黑矮小,就是味道极重,野性更是极重!”
朱载埨为此吐槽道。
朱宪对此非常赞同:“说的没错,如今朝廷为百姓能彻底过上好日子,真是什么都敢做!真不知道这朝廷究竟是谁家的朝廷!”
待这些藩王陆续到京后,朱厚熜也将这些藩王都召集到了宫中设宴款待,且也提出了藩王外迁的事。
“陛下,臣想问,外迁去的倭地、吕宋、交趾等地方,真像别人说的已于中土无异吗?”
年少的楚王朱英先问起朱厚熜来。
朱厚熜笑着说道:“自然!如果教化的不够彻底,那就是当地宣抚使与宣慰使失职,你们到了后,如果真发现他们失职,没有在当地教化彻底,可以上疏弹劾他们!”
朱英听后点了点头。
而其他藩王们则因此再次深思起来。
去海外,对他们而言依旧还是一件充满忧虑和不安的事。
“陛下,臣等如果不想去呢?”
朱载埨甚至这时主动问了这么一句。
不少藩王因此惊讶地看向了他。
辽王朱宪更是向朱载埨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且也观察起朱厚熜的神色来。
这些年,朱厚熜清丈天下田亩,让藩王们的许多隐田也被清丈了出来,辽王朱宪的许多隐田也自然没有逃得掉。
再加上,摊丁入亩和官商一体纳粮当差等一系列善政,让百姓日子大为改善,使得投献者也越发少。
他的王府新增的隐田与隐匿人口也不如以前增加的快。
这也就使得他辽王府以为兼并的许多田地被夺走,后续新兼并的田地又增速不如以前。
所以,辽王朱宪对朱厚熜是很不满的。
朱载埨也一样。
他在许州的三十万亩膏腴地,就因为是不在免正税范围内的隐田,而在被清丈出来后,就不得不归还给了百姓。
一想到这个,他就恨当今皇帝恨的牙痒痒。
朱厚熜面色也阴沉了下来。
朱载埨主动挑衅他,让他心情也很不爽。
“不想去的,就最好知道守规矩,不触犯王法,管好府里的人!”
“因为朕没有理由对不把祖宗社稷的千秋基业放在心上的不忠不孝之辈还包庇纵容。”
朱厚熜这时冷声说道。
朱宪听到这里当即站起身来:“陛下,您包庇纵容我们什么了?”
“谁家犯事不是都被您严惩过的?”
“我也不是说我们宗室犯国法就不该惩治,但是,您的确没有包庇宗亲的罪!”
辽王朱宪这么说后,朱载埨不由得冷冷一笑。
赵王朱厚煜这时站起身来,冷声问着两人:
“听你们这意思,是怪陛下没有包庇你们这些宗亲吗?”
“不敢!”
“我们只是就事论事!”
朱宪回道。
“虽说陛下没有包庇纵容我等,但也没少给我们恩典。”
“若不是陛下下大决心,与那些奸臣小人斗,你们的宗禄只会跟之前一样,能发足一半都算当地官绅把你们当人看了!”
“再有,非得让你们欺民虐民,才算纵容吗?让你们没有因为抚按弹劾你们出外狎妓而被治罪,也没有因为你们霸占士绅产业而让你们必须归还,而是以你们开支艰难为由,出内帑替你们赎买,这难道不是包庇纵容吗?”
“身为宗室,反而一个个比士绅百姓还恨不得大明江山早点覆亡。”
“陛下万几冗务在深,怕我们不满,才让我们进京商议,可见待我等之亲厚,却一点也不知感恩,真是比外人还不如!”
朱厚煜则在这时饬责起朱宪来。
朱宪一时无法作答,则在心里冷笑。
朱载埨也只是低声用只有自己才听得到的话骂道:“谄媚之辈!”
“陛下,臣请治辽王朱宪和朱载埨大不敬与不忠不孝之罪,这两人应该革爵除国!”
朱厚煜则在这时转身向朱厚熜拱手提议起来。
襄府管理府事阳山王朱厚颎也在这时站起身来,拱手说:“臣附议!”
郑王朱厚烷跟着起身道:“臣亦附议!”
“是啊,颠倒黑白,罔顾事实,给点颜色就敢开染坊,以为朕请你们来,是怕你们不同意,还是不敢为祖宗的江山社稷而强行迁藩?”
“以朕看,革爵除国还不够,当开除宗籍,赐死!我皇族不能留这样的不肖子孙!”
朱厚熜这时开了口。
朱宪和朱载埨听后大惊,慌忙起身跪了下来。
“陛下恕罪,我们没有别的意思。”
“我们只是,只是想问问能不能不出去。”
朱载埨急忙辩解道。
朱宪也跟着说:“陛下饶命,我们的确是因为不想离开这生养之地,才说了些这样的话,而不是不忠不臣啊!”
“朕不是不近人情之人,但你们不讲人情,朕也没法讲。”
朱厚熜说着就吩咐道:“各赐毒酒一杯,对外宣称暴毙!”
于是,没多久,就有太监两杯毒酒朝辽王和徽王走了来。
两人皆身子微颤的不知所措。
“难道还想抗命吗?”
朱厚熜冷声问了一句。
朱宪这时害怕极了。
朱载埨也双齿打架不停,同时又摇着头:“我不喝,我不想死!”
“你们都是自家人,帮帮他们吧!”
“免得让他们连累自家子弟。”
朱厚熜这时对其他藩王说了一句。
楚王朱英先走了过来,把辽王朱宪摁在了地上。
但朱宪挣扎个不停,楚王只得朝一旁的吉王朱载均大声喊道:“傻子快来帮忙啊!”
吉王朱载均忙过来帮忙把朱宪压在了地上。
赵王朱厚煜一咬牙,就走过来,端起酒杯朝朱宪猛灌了下去。
朱宪咳嗽不已,随后就面容扭曲起来,随即倒在了地上。
朱厚熜见此只是瞥了一眼没有动手帮忙的藩王们。
这些藩王们更加惶惑起来。
崇王朱载境先明白了过来,知道谁要是慢半拍,只怕也会是大不敬,就在这时立即过来,从后面扑倒了朱载埨。
朱载埨一时更加恐惧,而撕心裂肺地惨叫起来:“不要,不要,陛下,再给我一个机会,我不敢了,我再也不敢有任何不满了啊!陛下!”
另外几个藩王也都扑了来,把朱载埨压得挣扎不得。
郑王朱厚烷更是抢在赵王朱厚煜之前,把毒酒灌进了朱载埨嘴里。
次日。
朱厚熜在文华殿当着廷臣的面,正式问起诸藩王关于外迁的事来:“诸位至亲,外迁的事,不知谁反对,谁赞同?”
“此乃利在千秋之策,臣愿外迁!”
“臣亦愿意外迁!”
“臣早有此意,今日陛下既然相问,自然愿意!”
……
而这些藩王们皆全部表示同意外迁藩王。
廷臣严嵩等皆不禁笑了笑。
朱厚熜自己也笑了笑:“很好!没想到诸位至亲都这么公忠体国,既如此,朕也不能不体谅们出外就藩的艰难,你们出外皆赐双倍于现今的庄田,每府一次性拨五十万块银元劵为安置款,复三千护卫。”
朱厚熜知道,他要是不用些威吓手段,就不可能让藩王们尽快达成一致。
因为在这个中外差距特别大的时代,没谁轻易愿意出海外定居。
但在使用威吓手段后,朱厚熜也会给些甜头。
而甜头就是倍赐庄田和给双俸以及复三千护卫。
这里面之所以倍赐庄田,是反正海外无人耕种的可耕之官田很多,更重要的是,不把这些官田以赏赐的名义,变成藩王们私有的庄田,藩王们是不会积极于招揽流民与教化当地人开垦田地的。
五十万块银元劵则是利用这些藩王外迁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大明官方货币在海外的统治地位。
大明如今以携带方便为名,已在海外推行与银元挂钩的银元劵纸币。
这种纸币的推行,让大明可以用纸币就能在海外组织劳动力开采出大量金银矿等运回国内。
而现在,朱厚熜以给藩王外迁安置款为名,拨下大量银元劵,是为了通过藩王们促进银元劵的流通。
只要这些藩王们不过份抠搜到把这些银元劵存在家里,那就能很大的提振海外的消费市场。
由于大量金银流入大明本土的缘故,海外市场上反而缺乏金银等货币,海外消费能力也就还没有得到极大提升,而大明眼下已经开始出现蒸汽工业化,大量廉价布匹和机器等商货需要倾销到海外,所以也就需要给这些地方更多的货币。
而复三千护卫则是海外到底不比中土,本地的精英阶层一直不甘心在当地失去统治权,而时不时的就会发动叛乱,尤其是在倭地的一些贵族,如细川氏、三河氏、上杉氏这些,还有当地的教徒等等。
所以,朱厚熜需要给外迁藩王一定的武装力量,不然,他们出去就会成为当地精英阶层的棋子,而不能反客为主。
但朱厚熜也没打算给太多,为的是防止他们军事武装过于强大到,不能被宣抚使压制,而联合当地精英阶层,侵略本土。
因而,朱厚熜只是复了他们的三千护卫,而不是复三护卫。
三千护卫大约相当于朱元璋时期给藩王们三护卫中的一卫。
而这也足够藩王们在外自卫了。
毕竟在海外真要有三千武装到牙齿的战兵,基本上除了大明朝廷自己,也没有哪方势力敢去轻易招惹了。
要知道,这个时代,就连正在全球建立殖民据点的西洋人也不过是派个几百兵,顶天上千的兵力而已。
而这也让这些藩王们内心好受了不少,尤其是不怎么愿意去外面的。
对他们而言,无论如何,只要他们去的不是那种真的鸟不拉屎的地方,也照样可以安享富贵尊荣的生活的。
值得一提的是,几个在御前表现的很忠心的藩王都在接下来被封到比较好的地方。
比如赵王朱厚煜和郑王朱厚烷就被分到了大明在倭地关东的直统区。
朱厚烷这天策马带着自己从退伍军士中招募组建的三千护卫和家人登上了富士山,而穿行在樱道中。
“陛下没有骗我们,这里果然没有那么偏僻。”
朱厚烷为此也在驻马歇息时,笑着说了起来。
朱厚煜世子朱载壐也在这时过来说道:“父王,说不准是因为您那日表现的忠诚,才让我们郑藩可以有个好去处。”
朱厚烷点首:“有理,可惜你兄长载堉执意不要世子位,而要留在京师研学,不然,我们一家人完全可以一起将这里变成汉家之地!”
“但这里没有那么多音律大家,所以,兄长肯定是不喜欢的。”
朱载壐说道。
“是啊,听说赵王所封之地原是倭人京都,那里倒是有不少懂音律的倭人。”
朱厚烷说着就对自己新收到一内宦吩咐道:
“竹千代,去弹一首我教你的琴,孤要在这里伴着琴声赏。”
这竹千代就是后世的德川家康,但因为松平广忠发动战争,所以其势力在被明军镇压后,其家人也就被处置,要么去北方挖矿,要么就变成阉人留下来作为官奴等着被发配到宗亲家做事。
竹千代选择了后者,且也就成了郑王府的家奴。
而竹千代天资聪颖,学习汉文与诸般汉地艺术最快,也就很讨郑王朱厚烷的喜欢。
“遵旨!”
竹千代答应一声,就果断去取了琴来。
一时,在缤纷而落的樱雨中,曼妙的琴声响起,郑王感觉仿佛回到了河南,哪个让他依旧不能忘记的地方。
毕竟他从小在那里长大,他的父母也依旧还葬在那里。
外迁藩王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要完成这项工程,非一年两年的功夫。
甚至即便是到了嘉靖四十年的时候,也没有彻底完成。
因为朱厚熜自己的几个皇子还没出外就藩。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大量藩王外迁后,大明本土百姓生活的更好的效果就显现了出来。
首先,官府可以把在藩王上的财力,更多用在民生建设、科技研发和补助贫弱上了。
其次,民众也不用担心因为宗室子弟和宗室王亲仗着身份特殊在市井中称王称霸了,官府也更好管,使得民间更加秩序井然,市场更加繁荣了不少。
最后,宗藩的外迁,让国内权贵阶层的消费规模进一步缩小,大量文化艺术工作者与手工艺品的制造者,开始不得不进一步让自己的作品大众化、平民化,有的甚至主动开始工业化生产,而不再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使得平民经济更加繁荣。
真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河南的平民季有德本是崇王王庄的佃户,现在的他已经成了这里的农户,而不用再交租子给王府,而是改交税赋给朝廷。
对于他而言,这方面的变化自然不大。
但好在他不用再承担王府的差役。
因为以前他是王府佃户的时候,会因为王府强行要他还要承担相应王府的差役,而颇为辛苦。
现在的他不用这么辛苦,剩下的劳动力还能去大户家打短工挣些额外的收入。
这让他得以在自己的孩子接受三年平民教育后,有财力继续送其读书。
“汝阳地界没了宗室王亲就是好啊!”
季有德为此在路过的崇王府时,还为此感叹了一句,且也因为崇王府再也没有凶神恶煞一般的王府家奴,而得以放心大胆挑着蔬菜粮食从这里走了过去,而高声喊道:“卖新鲜的菜喽!”
而季有德喊着喊着就听见了前方的朗朗读书声。
他为此不禁会心一笑。
因为他的孩子就在里面读书。
在这以前,他是不敢想象的,想象自己的孩子会和地主大户家的孩子一起在公立的书院内读书。
当然,这些地主大户们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一天。
不过,他们现在也只能接受这种结果。
要不然,他们就只能也跟着外迁出去。
事实上,许多士绅也的确在往外迁走。
有朝臣为此向朱厚熜反映,说担心这样会让人才大量流失,让将来经学名家出现在海外,而使本土文化反而不及外面藩地发达。
朱厚熜对此不以为然。
他觉得只要加大教育投入,就不用担心人才流失。
而且,他还巴不得这些所谓的文化精英真能走出去,向传教士一样,也能传播文明于各地。
但其实,据朱厚熜让锦衣卫调查所知,出去的士绅很多并不热衷于宣传圣贤之道,而是热衷于用法家之术管理当地百姓。
因为这些士绅像在国内一样,把山林湖泊封禁起来,以各种名义,要么说是官产,要么是变成了自己的私产,而迫使当地的人只能种田。
本来像吕宋这些热带地区,天热可食的淀粉作物不少,香蕉更是多产的很,使得当地土人只要欲望不高,都能过的很轻松,也就都比较懒散,但因为官僚士绅的刻意垄断,让这些成了食物成了稀缺资源,这些土人也就被逼着勤快起来,敢想通过暴力夺资源的自然被血腥镇压。
于是,大多数当地土人就不得不收起了散漫的性子,变成了勤劳肯干的佃户与长工。
而士绅们也满意地吃着租子,过着吟风弄月的悠闲生活,对于宣传教化的事,反而还不如在国内积极,最多立几个文社组织一些曲水流觞的活动,而文社成员也只限于阶层内部。
不只是士绅,连朱厚熜外迁出去的藩王也大多如此,官僚中大多也只积极于和当地士绅一起合作管理当地庶民,对外部开拓的事不怎么积极。
朱厚熜知道文明扩张的事,还得靠他这个拥有最高统治权的皇帝,指望大明的地主精英阶层自发向外扩招基本不可能。
所以,朱厚熜只得自己在嘉靖四十五年下旨组建武装船队下南洋和下西洋,先是收复了满剌加,然后又发现了澳洲大陆,在澳洲大陆建造了新的铁矿厂。
接着,在嘉靖五十年,朱厚熜又派出大型武装船队以吕宋为起点,顺着洋流去了美洲,在美洲驱赶了西方人,建立了大明的皇明直统区。
再澳洲和美洲开发成熟后,朱厚熜就把自己的皇子分封了过去,且因为这些地方离大明更加遥远,也就给他们的护卫增加到了三卫。
而朱厚熜自己则在嘉靖六十年禅位给了太子朱载坖。
五十七岁的太子朱载坖即位后,年迈的朱厚熜安心的过起了自己的养老生活。
在朱厚熜禅位前夕,嘉靖王朝确实让中华达到了历史上的极盛,宏观来看是疆域远跨万里,北至北冰洋,南达大洋洲,东到美洲,西至印度洋,户籍人口也在数十年间达到了五万万之多,微观来看,在本土的一普通百姓也基本上住上了砖瓦房,户户用图画、插、雕塑装饰着自己的家,可谓家家都很漂亮。
为此,海瑞在为太上皇朱厚熜写百岁贺本时,特地在贺本中用“嘉靖嘉靖、家家皆景”来形容这位太上皇的功业。(本章完)
虽然,大明的财力已经增强不少,养宗室已经没有太大困难。
但宗室人员持续增加后造成的宗室开支逐渐增大的问题,以及宗室王亲们持续兼并土地的问题,也还是日趋严重。
所以,外迁藩王,把负担往外转移,是朱厚熜在权力加强后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有聪明的藩王已经猜到嘉靖让他们进京的原因。
“这次定然是要让我们外迁的事!”
“陛下终究还是嫌我们不事生产、用民脂民膏太多了。”
郑王朱厚烷就在进京路上遇到唐王朱宇温时,对朱宇温说了起来。
朱宇温点点头道:“我们现在也不能完全算是不事生产吧,不也开始被要求做些事了吗?”
“但大多数还是好逸恶劳的,只肯寻欢作乐之辈,不肯辛苦治学治器。”
朱厚烷回道。
朱宇温听后点首:“去外面也好,一来的确能让河南、山东、湖广这些地方的百姓日子更加好过些,数百万亩免税王庄也能给朝廷带来更多的正税;二来据说在外面,富贵之家可以过的更加恣意,蓄财也更容易,连生员出去后都能婢仆成群。”
“是的,只希望不要太偏僻,能跟中土一样的风土人情就好。”
朱厚烷跟着说道。
与此同时。
辽王朱宪也在进京遇到徽王朱载埨时提起了这事。
“去海外?”
“去个屁!”
“凭他们把外面说的再好,那也比不上祖宗之地的一星半点!”
“如果外面好,他兴府的为何不自个儿迁都去外面?”
“就算外面也有好田好风水,但人有汉人好用吗,不是黢黑矮小,就是味道极重,野性更是极重!”
朱载埨为此吐槽道。
朱宪对此非常赞同:“说的没错,如今朝廷为百姓能彻底过上好日子,真是什么都敢做!真不知道这朝廷究竟是谁家的朝廷!”
待这些藩王陆续到京后,朱厚熜也将这些藩王都召集到了宫中设宴款待,且也提出了藩王外迁的事。
“陛下,臣想问,外迁去的倭地、吕宋、交趾等地方,真像别人说的已于中土无异吗?”
年少的楚王朱英先问起朱厚熜来。
朱厚熜笑着说道:“自然!如果教化的不够彻底,那就是当地宣抚使与宣慰使失职,你们到了后,如果真发现他们失职,没有在当地教化彻底,可以上疏弹劾他们!”
朱英听后点了点头。
而其他藩王们则因此再次深思起来。
去海外,对他们而言依旧还是一件充满忧虑和不安的事。
“陛下,臣等如果不想去呢?”
朱载埨甚至这时主动问了这么一句。
不少藩王因此惊讶地看向了他。
辽王朱宪更是向朱载埨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且也观察起朱厚熜的神色来。
这些年,朱厚熜清丈天下田亩,让藩王们的许多隐田也被清丈了出来,辽王朱宪的许多隐田也自然没有逃得掉。
再加上,摊丁入亩和官商一体纳粮当差等一系列善政,让百姓日子大为改善,使得投献者也越发少。
他的王府新增的隐田与隐匿人口也不如以前增加的快。
这也就使得他辽王府以为兼并的许多田地被夺走,后续新兼并的田地又增速不如以前。
所以,辽王朱宪对朱厚熜是很不满的。
朱载埨也一样。
他在许州的三十万亩膏腴地,就因为是不在免正税范围内的隐田,而在被清丈出来后,就不得不归还给了百姓。
一想到这个,他就恨当今皇帝恨的牙痒痒。
朱厚熜面色也阴沉了下来。
朱载埨主动挑衅他,让他心情也很不爽。
“不想去的,就最好知道守规矩,不触犯王法,管好府里的人!”
“因为朕没有理由对不把祖宗社稷的千秋基业放在心上的不忠不孝之辈还包庇纵容。”
朱厚熜这时冷声说道。
朱宪听到这里当即站起身来:“陛下,您包庇纵容我们什么了?”
“谁家犯事不是都被您严惩过的?”
“我也不是说我们宗室犯国法就不该惩治,但是,您的确没有包庇宗亲的罪!”
辽王朱宪这么说后,朱载埨不由得冷冷一笑。
赵王朱厚煜这时站起身来,冷声问着两人:
“听你们这意思,是怪陛下没有包庇你们这些宗亲吗?”
“不敢!”
“我们只是就事论事!”
朱宪回道。
“虽说陛下没有包庇纵容我等,但也没少给我们恩典。”
“若不是陛下下大决心,与那些奸臣小人斗,你们的宗禄只会跟之前一样,能发足一半都算当地官绅把你们当人看了!”
“再有,非得让你们欺民虐民,才算纵容吗?让你们没有因为抚按弹劾你们出外狎妓而被治罪,也没有因为你们霸占士绅产业而让你们必须归还,而是以你们开支艰难为由,出内帑替你们赎买,这难道不是包庇纵容吗?”
“身为宗室,反而一个个比士绅百姓还恨不得大明江山早点覆亡。”
“陛下万几冗务在深,怕我们不满,才让我们进京商议,可见待我等之亲厚,却一点也不知感恩,真是比外人还不如!”
朱厚煜则在这时饬责起朱宪来。
朱宪一时无法作答,则在心里冷笑。
朱载埨也只是低声用只有自己才听得到的话骂道:“谄媚之辈!”
“陛下,臣请治辽王朱宪和朱载埨大不敬与不忠不孝之罪,这两人应该革爵除国!”
朱厚煜则在这时转身向朱厚熜拱手提议起来。
襄府管理府事阳山王朱厚颎也在这时站起身来,拱手说:“臣附议!”
郑王朱厚烷跟着起身道:“臣亦附议!”
“是啊,颠倒黑白,罔顾事实,给点颜色就敢开染坊,以为朕请你们来,是怕你们不同意,还是不敢为祖宗的江山社稷而强行迁藩?”
“以朕看,革爵除国还不够,当开除宗籍,赐死!我皇族不能留这样的不肖子孙!”
朱厚熜这时开了口。
朱宪和朱载埨听后大惊,慌忙起身跪了下来。
“陛下恕罪,我们没有别的意思。”
“我们只是,只是想问问能不能不出去。”
朱载埨急忙辩解道。
朱宪也跟着说:“陛下饶命,我们的确是因为不想离开这生养之地,才说了些这样的话,而不是不忠不臣啊!”
“朕不是不近人情之人,但你们不讲人情,朕也没法讲。”
朱厚熜说着就吩咐道:“各赐毒酒一杯,对外宣称暴毙!”
于是,没多久,就有太监两杯毒酒朝辽王和徽王走了来。
两人皆身子微颤的不知所措。
“难道还想抗命吗?”
朱厚熜冷声问了一句。
朱宪这时害怕极了。
朱载埨也双齿打架不停,同时又摇着头:“我不喝,我不想死!”
“你们都是自家人,帮帮他们吧!”
“免得让他们连累自家子弟。”
朱厚熜这时对其他藩王说了一句。
楚王朱英先走了过来,把辽王朱宪摁在了地上。
但朱宪挣扎个不停,楚王只得朝一旁的吉王朱载均大声喊道:“傻子快来帮忙啊!”
吉王朱载均忙过来帮忙把朱宪压在了地上。
赵王朱厚煜一咬牙,就走过来,端起酒杯朝朱宪猛灌了下去。
朱宪咳嗽不已,随后就面容扭曲起来,随即倒在了地上。
朱厚熜见此只是瞥了一眼没有动手帮忙的藩王们。
这些藩王们更加惶惑起来。
崇王朱载境先明白了过来,知道谁要是慢半拍,只怕也会是大不敬,就在这时立即过来,从后面扑倒了朱载埨。
朱载埨一时更加恐惧,而撕心裂肺地惨叫起来:“不要,不要,陛下,再给我一个机会,我不敢了,我再也不敢有任何不满了啊!陛下!”
另外几个藩王也都扑了来,把朱载埨压得挣扎不得。
郑王朱厚烷更是抢在赵王朱厚煜之前,把毒酒灌进了朱载埨嘴里。
次日。
朱厚熜在文华殿当着廷臣的面,正式问起诸藩王关于外迁的事来:“诸位至亲,外迁的事,不知谁反对,谁赞同?”
“此乃利在千秋之策,臣愿外迁!”
“臣亦愿意外迁!”
“臣早有此意,今日陛下既然相问,自然愿意!”
……
而这些藩王们皆全部表示同意外迁藩王。
廷臣严嵩等皆不禁笑了笑。
朱厚熜自己也笑了笑:“很好!没想到诸位至亲都这么公忠体国,既如此,朕也不能不体谅们出外就藩的艰难,你们出外皆赐双倍于现今的庄田,每府一次性拨五十万块银元劵为安置款,复三千护卫。”
朱厚熜知道,他要是不用些威吓手段,就不可能让藩王们尽快达成一致。
因为在这个中外差距特别大的时代,没谁轻易愿意出海外定居。
但在使用威吓手段后,朱厚熜也会给些甜头。
而甜头就是倍赐庄田和给双俸以及复三千护卫。
这里面之所以倍赐庄田,是反正海外无人耕种的可耕之官田很多,更重要的是,不把这些官田以赏赐的名义,变成藩王们私有的庄田,藩王们是不会积极于招揽流民与教化当地人开垦田地的。
五十万块银元劵则是利用这些藩王外迁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大明官方货币在海外的统治地位。
大明如今以携带方便为名,已在海外推行与银元挂钩的银元劵纸币。
这种纸币的推行,让大明可以用纸币就能在海外组织劳动力开采出大量金银矿等运回国内。
而现在,朱厚熜以给藩王外迁安置款为名,拨下大量银元劵,是为了通过藩王们促进银元劵的流通。
只要这些藩王们不过份抠搜到把这些银元劵存在家里,那就能很大的提振海外的消费市场。
由于大量金银流入大明本土的缘故,海外市场上反而缺乏金银等货币,海外消费能力也就还没有得到极大提升,而大明眼下已经开始出现蒸汽工业化,大量廉价布匹和机器等商货需要倾销到海外,所以也就需要给这些地方更多的货币。
而复三千护卫则是海外到底不比中土,本地的精英阶层一直不甘心在当地失去统治权,而时不时的就会发动叛乱,尤其是在倭地的一些贵族,如细川氏、三河氏、上杉氏这些,还有当地的教徒等等。
所以,朱厚熜需要给外迁藩王一定的武装力量,不然,他们出去就会成为当地精英阶层的棋子,而不能反客为主。
但朱厚熜也没打算给太多,为的是防止他们军事武装过于强大到,不能被宣抚使压制,而联合当地精英阶层,侵略本土。
因而,朱厚熜只是复了他们的三千护卫,而不是复三护卫。
三千护卫大约相当于朱元璋时期给藩王们三护卫中的一卫。
而这也足够藩王们在外自卫了。
毕竟在海外真要有三千武装到牙齿的战兵,基本上除了大明朝廷自己,也没有哪方势力敢去轻易招惹了。
要知道,这个时代,就连正在全球建立殖民据点的西洋人也不过是派个几百兵,顶天上千的兵力而已。
而这也让这些藩王们内心好受了不少,尤其是不怎么愿意去外面的。
对他们而言,无论如何,只要他们去的不是那种真的鸟不拉屎的地方,也照样可以安享富贵尊荣的生活的。
值得一提的是,几个在御前表现的很忠心的藩王都在接下来被封到比较好的地方。
比如赵王朱厚煜和郑王朱厚烷就被分到了大明在倭地关东的直统区。
朱厚烷这天策马带着自己从退伍军士中招募组建的三千护卫和家人登上了富士山,而穿行在樱道中。
“陛下没有骗我们,这里果然没有那么偏僻。”
朱厚烷为此也在驻马歇息时,笑着说了起来。
朱厚煜世子朱载壐也在这时过来说道:“父王,说不准是因为您那日表现的忠诚,才让我们郑藩可以有个好去处。”
朱厚烷点首:“有理,可惜你兄长载堉执意不要世子位,而要留在京师研学,不然,我们一家人完全可以一起将这里变成汉家之地!”
“但这里没有那么多音律大家,所以,兄长肯定是不喜欢的。”
朱载壐说道。
“是啊,听说赵王所封之地原是倭人京都,那里倒是有不少懂音律的倭人。”
朱厚烷说着就对自己新收到一内宦吩咐道:
“竹千代,去弹一首我教你的琴,孤要在这里伴着琴声赏。”
这竹千代就是后世的德川家康,但因为松平广忠发动战争,所以其势力在被明军镇压后,其家人也就被处置,要么去北方挖矿,要么就变成阉人留下来作为官奴等着被发配到宗亲家做事。
竹千代选择了后者,且也就成了郑王府的家奴。
而竹千代天资聪颖,学习汉文与诸般汉地艺术最快,也就很讨郑王朱厚烷的喜欢。
“遵旨!”
竹千代答应一声,就果断去取了琴来。
一时,在缤纷而落的樱雨中,曼妙的琴声响起,郑王感觉仿佛回到了河南,哪个让他依旧不能忘记的地方。
毕竟他从小在那里长大,他的父母也依旧还葬在那里。
外迁藩王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要完成这项工程,非一年两年的功夫。
甚至即便是到了嘉靖四十年的时候,也没有彻底完成。
因为朱厚熜自己的几个皇子还没出外就藩。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大量藩王外迁后,大明本土百姓生活的更好的效果就显现了出来。
首先,官府可以把在藩王上的财力,更多用在民生建设、科技研发和补助贫弱上了。
其次,民众也不用担心因为宗室子弟和宗室王亲仗着身份特殊在市井中称王称霸了,官府也更好管,使得民间更加秩序井然,市场更加繁荣了不少。
最后,宗藩的外迁,让国内权贵阶层的消费规模进一步缩小,大量文化艺术工作者与手工艺品的制造者,开始不得不进一步让自己的作品大众化、平民化,有的甚至主动开始工业化生产,而不再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使得平民经济更加繁荣。
真可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河南的平民季有德本是崇王王庄的佃户,现在的他已经成了这里的农户,而不用再交租子给王府,而是改交税赋给朝廷。
对于他而言,这方面的变化自然不大。
但好在他不用再承担王府的差役。
因为以前他是王府佃户的时候,会因为王府强行要他还要承担相应王府的差役,而颇为辛苦。
现在的他不用这么辛苦,剩下的劳动力还能去大户家打短工挣些额外的收入。
这让他得以在自己的孩子接受三年平民教育后,有财力继续送其读书。
“汝阳地界没了宗室王亲就是好啊!”
季有德为此在路过的崇王府时,还为此感叹了一句,且也因为崇王府再也没有凶神恶煞一般的王府家奴,而得以放心大胆挑着蔬菜粮食从这里走了过去,而高声喊道:“卖新鲜的菜喽!”
而季有德喊着喊着就听见了前方的朗朗读书声。
他为此不禁会心一笑。
因为他的孩子就在里面读书。
在这以前,他是不敢想象的,想象自己的孩子会和地主大户家的孩子一起在公立的书院内读书。
当然,这些地主大户们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一天。
不过,他们现在也只能接受这种结果。
要不然,他们就只能也跟着外迁出去。
事实上,许多士绅也的确在往外迁走。
有朝臣为此向朱厚熜反映,说担心这样会让人才大量流失,让将来经学名家出现在海外,而使本土文化反而不及外面藩地发达。
朱厚熜对此不以为然。
他觉得只要加大教育投入,就不用担心人才流失。
而且,他还巴不得这些所谓的文化精英真能走出去,向传教士一样,也能传播文明于各地。
但其实,据朱厚熜让锦衣卫调查所知,出去的士绅很多并不热衷于宣传圣贤之道,而是热衷于用法家之术管理当地百姓。
因为这些士绅像在国内一样,把山林湖泊封禁起来,以各种名义,要么说是官产,要么是变成了自己的私产,而迫使当地的人只能种田。
本来像吕宋这些热带地区,天热可食的淀粉作物不少,香蕉更是多产的很,使得当地土人只要欲望不高,都能过的很轻松,也就都比较懒散,但因为官僚士绅的刻意垄断,让这些成了食物成了稀缺资源,这些土人也就被逼着勤快起来,敢想通过暴力夺资源的自然被血腥镇压。
于是,大多数当地土人就不得不收起了散漫的性子,变成了勤劳肯干的佃户与长工。
而士绅们也满意地吃着租子,过着吟风弄月的悠闲生活,对于宣传教化的事,反而还不如在国内积极,最多立几个文社组织一些曲水流觞的活动,而文社成员也只限于阶层内部。
不只是士绅,连朱厚熜外迁出去的藩王也大多如此,官僚中大多也只积极于和当地士绅一起合作管理当地庶民,对外部开拓的事不怎么积极。
朱厚熜知道文明扩张的事,还得靠他这个拥有最高统治权的皇帝,指望大明的地主精英阶层自发向外扩招基本不可能。
所以,朱厚熜只得自己在嘉靖四十五年下旨组建武装船队下南洋和下西洋,先是收复了满剌加,然后又发现了澳洲大陆,在澳洲大陆建造了新的铁矿厂。
接着,在嘉靖五十年,朱厚熜又派出大型武装船队以吕宋为起点,顺着洋流去了美洲,在美洲驱赶了西方人,建立了大明的皇明直统区。
再澳洲和美洲开发成熟后,朱厚熜就把自己的皇子分封了过去,且因为这些地方离大明更加遥远,也就给他们的护卫增加到了三卫。
而朱厚熜自己则在嘉靖六十年禅位给了太子朱载坖。
五十七岁的太子朱载坖即位后,年迈的朱厚熜安心的过起了自己的养老生活。
在朱厚熜禅位前夕,嘉靖王朝确实让中华达到了历史上的极盛,宏观来看是疆域远跨万里,北至北冰洋,南达大洋洲,东到美洲,西至印度洋,户籍人口也在数十年间达到了五万万之多,微观来看,在本土的一普通百姓也基本上住上了砖瓦房,户户用图画、插、雕塑装饰着自己的家,可谓家家都很漂亮。
为此,海瑞在为太上皇朱厚熜写百岁贺本时,特地在贺本中用“嘉靖嘉靖、家家皆景”来形容这位太上皇的功业。(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