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孩子们要长大了
    饭后,父子四人悠然踏上消食之旅。
    三个孩子如同小尾巴,紧紧跟随在父亲刘之野身后,只要他在家,这份亲密无间便如影随形,寸步难舍。
    父子四人悠然漫步于宽敞整洁的街道上,一圈过后,便悠然自得地返回了大院。
    此刻,刘家大门前已热闹非凡,一群活泼好动的小家伙们,如同急不可耐的小“皮猴”,正翘首以盼,满心期待着刘家三姐弟的加入,一同投身于“捉迷藏”的欢乐游戏中。
    这年月的晚上,像他们这些小顽童,经常结伙,玩躲猫猫,捉迷藏的游戏,或者是拿着弹弓,双方交战,时常打得不可开交,被家长拎着耳朵带回家也是常。
    小时候人是玩得开心,无忧无虑的,一玩就是半拉夜,家长不叫,是不可能回家的。
    不像后世的孩童,晚上肯定是关在家里,家长决不会放孩童晚上自己外出的,肯定是不放心嘛。
    七十年代晚上小孩子们玩的挺丰富,像什么藏猫胡,玩木头人游戏,白天跳绳跳皮筋,踢毽子,玩翻蛤。
    一些男孩扇洋画,推铁环,玩泥巴。还有把树叶藏到土里互相找,挑冰糕棍,杠拐………
    还有的小孩用石子走五子棋,抓跳子,用皮筋跳绳。跳甩绳,滚蛋珠,玩七步枪等等…
    这时候也没觉得无聊。
    可玩的太多了,数也数不清。这年月里大部分农村里的物质条件不好,当然刘家庄不在其内。
    童年时光乐趣多,这年月也没有拐卖儿童的,半夜三更儿童们还玩捉迷藏。
    这年代学生没有作业,作业都在学校做完呐。
    大部分农村,晚上学生和小孩子们都上大街玩,大人们就坐在油灯下,有的在月光下纺线。
    还有的纳鞋底儿,有的搓姑卷儿,有的拐线子。
    虽然这时候的日子苦,但是好多人在后世里还是怀念这个时代,连做梦还都是小时候在家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生活。
    困难时期粮食极其欠缺,有的人家晚饭一般都是喝拌汤,这时候晚上也要经常停电。
    老百姓家里没没有电视,只有广播,停电了广播也没有,饭后又没有什么听的看的。
    大多数农村都差不多,村口是操场,很多小孩子都在操场上玩,只能和同龄的伙伴们追逐捉迷藏,小孩子追打之后散了回家睡了,偶尔会去生产队的地里偷个瓜吃。
    到天黑以后各自回家睡觉。
    一般人都会认为,这年月里的农村人,晚上可能吃了饭就是睡觉,其实不然。
    这时候物质文化生活不如现在丰富多彩,但也有其特色,也有做不完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生活在六七十年代农村人,白天出集体工回来后,基本上天黑了。
    先是将满天飞的小孩儿们,鸡鸭狗儿们找回家,然后做晚餐,一家人吃完晚饭,男人坐在禾坪里抽几袋旱烟,女人收捡餐桌后,或教教子女读书写字,或料理子女洗漱睡觉。
    体贴女人的男人,会与女人一块照管子女、料理家务,或与女人聊聊天、哄女人早早睡。但事实上还有很多事等着女人去做。
    要洗完一家人换下来的赃衣服,要煮好明天的猪潲,要缝补白天不小心刮破的衣服……
    等到大家都差不多睡了,家庭主妇才能料理自己,准备睡觉。如果家里老人健康,则可以做不少家务,老人如果身体不好的话,夫妻出工回来还得料理老人。
    其实,碰到“双枪”(抢收早稻、抢插晚稻)农忙时节,生产队还要组织“出晚工”,也就是大家在家里简单吃点晚饭后趁着透亮月色,又到田里做事,或者扯秧,或者割禾。
    无论男劳力还是女劳力,只要身体好的,都要参加。
    农村人为了不误农时,拼命干活,他们很累的,但他们不怕累不怕苦。
    因为晚上没啥娱乐活动,大人们忙完活儿就回家上床休息了,所以很多家庭都是几个小孩。
    这年头随便哪家人至少都有三个孩子,多的至少七八个,有的地方晚上连电都没有,白天干活又累,晚上的唯一娱乐活动就是夫妻生活了。
    所以,农村里热闹和高兴的事就是大队放电影了。
    那比过年还高兴,小时看露天电影像过节,因为这年月,文化生活缺乏,大家伙一听到那个村放电影,早早准备占位置,带上点瓜子,地瓜干,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非常兴奋。
    天气热,手拿葡扇,大多数农村在夏天里偶尔会在打谷埸放电影。
    这年月,点煤油灯,没电视,一年到头只能看上几场露天电影,在田间小路走5里地大队看露天电影,真是很兴奋。
    电影看完,打着手电兴奋的往家里赶路,有时路远,走上一,二十公里远,仍不觉得累!
    回来时天很黑,人们快步如飞深一脚,浅一脚的回到家………
    刘家庄,相较于其他的村落,无疑是幸福的代名词。
    十年前,他们便率先跨入了“观影自由”的新纪元。
    而今,夜幕低垂之时,刘家庄不仅洋溢着露天广场电影放映的温馨氛围,更坐拥一座现代化的电影院。
    那里,观众可悠然步入,坐于柔软座椅之中,享受最新上映影片的视觉盛宴。
    从经典到潮流,从国内到国际,各类影片应有尽有,满足着每爱好者心中对电影世界的无限遐想。
    在刘家庄这片土地上,电影院与戏剧团、歌舞团及传统艺术中心交相辉映,构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些文化瑰宝不仅点缀了乡村的夜空,更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百姓的精神世界,让他们的生活因此而多姿多彩,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话有点扯远了,咱们回归正传。
    刘文和刘武一见到小伙伴们早已等候,便兴奋地欢呼一声,迅速融入他们的队伍中。
    刘之野转头,目光中带着几分好奇,询问起他的大女儿:“小贤,你为何不与他们一起去玩啊?”
    刘淑贤撇了撇嘴,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屑:“我才不参与那些幼稚的游戏呢!爸爸,你回去再教我几招拳法如何?”
    刘之野闻言,脸上不禁浮现出一丝无奈,心中暗想,或许是自己将女儿引入了歧途,让她偏爱武艺而非女儿家的温婉,从小便少了那份柔美,更像是个活泼的假小子,对刀枪棍棒情有独钟。
    刘之野望着身高已至他胸前的女儿,心中五味杂陈,惊觉她已悄然迈入十三岁的门槛。
    这要是搁过那会儿,这般年纪的女子或许已谈婚论嫁,而今却仍是他掌心的宝贝。
    然而,这丫头的性子却让他头疼不已,要强好胜,与他如出一辙。说实话,他与甘凝夫妇俩,在女儿的教育上也倾注过心血,才艺培养上更是下足了功夫,舞蹈、音乐、绘画,样样不落。
    可唯独这脾气,仿佛天生注定,任凭请来多少艺术家教,最终都因她的倔强不驯而纷纷离去。
    最终,刘之野只能无奈地妥协,“罢了!孩子喜欢啥就随她吧!大不了,将来我亲自送她进军营……”
    他这话一出,甘凝立刻投来责备的白眼,心中暗自埋怨,总觉得是刘之野把他们的宝贝女儿带偏了。
    原本该是温婉贤淑的大家闺秀,如今却被他无意间塑造成了一个英姿飒爽的女汉子。
    这踏马的找谁说理去?
    刘之野瞥了一眼,他那两个已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如同脱缰的小马,与一群小伙伴瞬间消失在视线中。
    “还好,目前这俩小子还没长偏……”刘之野心里暗之庆幸着,否则他又该考虑与甘凝重练一个小号了。
    他转而望向身旁亭亭玉立的大女儿,再次挠了挠头,笑道:“好,淑贤,今天爸爸教你打太极……”
    不料,刘淑贤听后却面露不悦,“爸,我不想学太极拳,软绵绵的,没劲。您还是教我八极拳吧,那个才够劲!”说完,她满含期待地望着父亲。
    刘之野一听这话,脚下猛地一滑,心中顿时涌起无尽的绝望,他紧咬牙关,沉声道:“好,既然决定练这拳法,你可得有个心理准备,吃苦是免不了的……”
    刘淑贤闻言,脸上绽放出喜悦的光芒,她兴奋地喊道:“爸,您终于肯教我了?”
    刘之野没有回头,只是简短地吩咐道:“走吧,回去换身衣裳,练武场上见真章。”刘淑贤应了一声:“好嘞!”随即转身,像风一般冲回了自己的房间。
    刘之野瞧着自家姑娘风风火火的样子,他恨不得抽自己个儿一个大嘴巴子,“作孽啊!这将来还能嫁的出去吗?”一时间他有些愁云惨淡起来。
    刘家的后院,其面积不少,足以施展十几个人同时练武,地面铺设着整齐划一的石板,显得既古朴又坚实。
    在这片空旷之地,别无他物,唯有几样专为练武健身而设的器材静静伫立,透露出一种简约而不失力量的氛围。
    院落的中心,刘之野身姿挺拔,已然摆开了架势,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专注而有力,仿佛整个后院都因他的存在而生动起来。
    在小姑娘刘淑贤的记忆中,她父亲刘之野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文学程度好,口才也好。
    平时只要刘之野有空闲时,就会给院里的大人小孩儿们讲《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
    那会儿,她们家还在南锣鼓巷95号四合院里住。
    当时院里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每天都盼望着刘之野回来说书,一起讲故事。
    每当讲到精彩处,全都瞪圆了眼睛,大气儿不敢喘。
    谁要是敢咳嗽一声,大家都会用眼睛去瞪他。听刘之野讲故事是最大的享受了。
    后来,她们一家就回了刘家庄。
    在刘淑贤6岁多的时候,就开始了正式习武的生涯。
    刚开始的时候,刘之野除教她祖传的基本功以外,还要求她每天练五遍陈氏太极拳。
    刘之野教拳以严格著称,他看刘淑贤练拳时,不仅要求她招式准确,还要求动作到位,架子要低。每天规定的遍数,一遍也不能少。
    刘淑贤虽然年龄不大,但她的记忆力很好,练起拳来有模有样。刘之野教完了,就让她带着弟弟们练拳。
    刘之野平时非常注重刘淑贤练习单式,每次检查,如果刘之野不说停止,刘淑贤是不能动的,始终要保持标准的动作。
    因为刘之野说过:“咱们老祖宗的东西,不练够一定遍数,不吃大苦,是领悟不了其中的奥妙的。拳打千遍,身法自然。拳打万遍,神机自现。拳打十万遍,大乘境界。”
    刘之野对孩子们拳法上的教育很有特点,因材施教。
    他让三孩子养猫养狗,让孩子们观察它们的灵活性,看它们是怎样攻击对方和自卫的。
    刘淑贤特别喜欢猫的灵活性。我在抚摸猫头时,一只老鼠从旁边蹿过去,猫噌地一下从她手下冲出,按住了老鼠。
    其速度之快,身形之灵活是人所做不到的。
    另外,刘之野让刘淑贤抓住猫的四只爪子,举高悬起,然后一松手,看它怎样落地。
    在松开的一刹那间,它的腰用劲儿一翻,总是四肢朝下,稳稳当当接地,摔不住它。
    刘之野对她说,“关键是在于腰劲儿。”
    人们常说,人老先从腿上老。其实是先从肾上老,腰劲儿一没有,腿就抬不起来了。
    有时候,刘之野还叫孩子们看兔子蹬鹰。
    刘淑贤就养兔子,追兔子,看它转身蹬她的一瞬间,它是如何反应的。
    她养兔子的目的就在这儿。兔子蹬她,是连咬带蹬。
    就那一下,其力道就像成年人用脚猛踢她一下似的。
    她养狗也是如此,激它们,看它如何反抗。
    这就是父亲刘之野用孩子们好玩的天性,观察和研究动物的搏击特性来引导他们学拳。
    教武也是育人,刘之野不光教孩子们武功,也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
    习武人于己讲求的是健身,强身,修身,具体说就是保健身体,强身自卫,修养身心。
    应以武德为重,讲究礼仪和仁义,恃强凌弱、争强好胜的行为是被严格禁止的。
    “尚武武德为上,为人仁厚善良;修身注重礼仪,养性抛弃豪强。
    济困驱邪扶正,莫争高低短长;积善必有余庆,积德百世流芳。”
    刘之野教孩子练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筋骨,陶冶性情,磨练意志,增强体质,祛病延年,还是为了防身抗暴。
    而不是培养出几个争强好胜,欺凌弱小的纨绔子弟来。
    相较于大姐刘淑贤对武术的狂热喜爱,她的两位弟弟则显得兴趣平平。
    在习武之路上,他们时常表现出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持之以恒的热情与积极性。
    刘之野也不强求他们,只得顺其自然,只要他们身体好就成。
    有时候,刘之野不在家。
    刘文刘武这哥俩则撒了欢,美猴王一样率领它们这帮“小猴子”们拿着兵刃般的锨、镐、耙子、水桶,浩浩荡荡开进后村外的空地上,松土、平整、洒水,做准备动作,压腿、蹲桩、举杠铃,走哑铃、盘杠子、操练开来。
    常言说,七岁八岁讨人嫌。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懂人事,不知好歹,调皮捣蛋,净瞎胡闹,人嫌狗不待见,常干些荒诞不经的蠢事,给家长、老师惹事、添乱。
    刘家离永定河不远,永定河就是他们这些小子们的乐园。
    夏天的午后,只要胡同里有人喊一嗓子——“去游泳喽”,很快就跳出一群孩子。
    刘文刘武这帮小家伙也不光是游泳,还捞鱼虫、捉虾,在河边的树林,逮蛐蛐、捉知了、逮蜻蜓。
    这逮蜻蜓有很多方法,他们找来废旧的纱窗、铁丝和竹竿,自己做成网去捉。
    还有种办法就是找些车胎上裁下来的胶皮,自己熬成黏乎乎的黑胶,然后抹在竿子上,出去以后两个人配合,一个人拿竿子,一个人拿兜儿。
    等蜻蜓落在竿子上被黏住后,另一个人就很快捉住,放在准备好的兜儿里。
    捉回来的蜻蜓有时候他们就生吃,把两个翅膀一拔,鲜肉就露出来了,其实也不好吃,主要是很多人都不敢吃,如果有人吃了,那这个人在孩子堆里的威望马上就高了。
    但捉蜻蜓大部分还是喂猫,或者放在屋子里让它吃蚊子。有点经济头脑的还去捉土鳖,那种虫子村里药店里收,3分钱一个,卖10个可以买100响的“浏阳河”鞭炮。
    他们还自己做风筝,老京城叫“糊屁帘”。
    竹篾儿很难找的,看见谁家的门帘子是竹子做的就特兴奋,总惦记着。
    逮着机会就偷着抻几根,再找纸,糊好以后几个孩子到永定河边放着玩,大家互相模仿,过不了多久那家的门帘子就被抻光了,免不了又被骂一顿。
    刘之野深恐村中的孩童频繁涉足河边,酿成不幸,遂向三大爷刘元海建言,提议加强民兵们的巡逻力度,特别是针对刘家庄周遭的水域,确保一旦有险情发生,能迅速响应,施以援手,为孩子们的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另外,他还给孩子们准备了十几条汽车内胎充当游泳圈。
    下河游泳捉鱼,上房掏鸟窝,就没有他们不敢干的事。
    某日,刘之野取出珍藏的手枪细细品鉴,随后不慎遗落在书房里,忘记放回仓库。
    不料,被刘文与刘武这哥俩撞见,他们偷偷地携枪外出,与一群孩童玩起了模拟战争的游戏……
    事后,刘之野得知此事,惊出一身冷汗。
    所幸,这并非他的公务用枪,且枪内弹夹空空如也,否则后果将不可想象。
    (本章完)

章节目录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禁忌书屋只为原作者笔下宝宝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笔下宝宝并收藏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