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你没有见过的船新游戏
    “考生入场!”
    新建的“贡院”门前,一个穿着大红色官袍的官员大喊道。
    哗啦哗啦哗啦!
    人潮涌动,随着贡院大门的敞开,考生们鱼贯而入。要不是值守的军士武装到了牙齿,他们恨不得直接往里面冲。到时候少不得会发生一些悲惨的踩踏事故。
    等人都进去了,一个值守的军士,也是方重勇的亲兵,询问一旁脸上带笑的严庄道:“严尚书,为何不下令卑职搜身呢?”
    此刻严庄心情大好,也有心显摆一下。他摸着自己下巴上的小胡子说道:“他们进去的时候,咱们不搜身。等出来的时候咱们再搜,嘿嘿!”
    严庄面带冷笑说道。
    踏马的,好阴险啊!这就是文人么?
    周围值守的军士都是心中一紧。
    进门时被查出来,也就不许考试。出门时被查,那是要定罪的啊!
    这些丘八们都在心中暗暗感慨世道险恶,人心不古。
    某些人真的坏到烂肠子了。
    “你们都好好看着,现在开始不许人进,也不许人提前出来。”
    严庄招呼一声便走了,他要回去跟方重勇复命了。
    至于到了傍晚考试结束,崔乾佑会直接带着税警团的人,来贡院门口抓作弊之人。
    但凡有夹带的,直接扔善缘山庄劳改一年,这是方重勇亲口交待的事情。
    为了重新树立朝廷的威严,方重勇也是下决心,连引蛇出洞的阴招都用上了。只要谁敢作弊,定然有铁拳伺候。
    严庄来到运河岸边的一艘大楼船上,禀告后被带进船舱,就看到方重勇正在“阅卷”。
    十多份“背景考察”的试卷放在桌案上,看得某位官家时不时就会忍不住大笑不止。
    “让这些人当吐蕃赞普,非得亡国灭种不可。”
    看到严庄来了,方重勇一边吐槽,一边连忙招呼他过来坐。
    “官家何出此言啊?”
    严庄疑惑问道。
    “这些人的主意,那都是要带着吐蕃饮马伊水,要打到洛阳才肯罢休啊。
    还有人说要动员吐蕃人一户抽一丁。从三个方向进逼大唐,夺得包括河西、关中、朔方在内的领土。”
    方重勇无奈笑道。
    大唐还是武德昌盛的年代,这些文人们的脑子,也带有军国主义狂热。杜甫那种“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的观点,乃是妥妥的少数派。
    一户一丁是啥概念,这些儒生们知道么?
    方重勇心中明白,文人并非不想打赢战争,只是他们多半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罢了。
    反倒是一线的将士,才是妥妥的“反战派”。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每次打仗,都是这些丘八在战斗,是他们在承担伤亡啊。
    不亲自上阵的人,自然不会在乎别人的死活,他们只要爽!
    “不过嘛,另外一道题,倒是有很多出彩的。”
    方重勇意有所指的说道,说的就是那道断案的题目。
    严庄拿起桌案上的试卷,一目十行的翻看。
    有人说如果他是县令,会诈称那块石头是神石,让一个差役躲到石头后面拍手。让全村的人都去给那個石头磕头。并宣传:磕头后如果没有听到拍手声,就是神在指认盗窃之人。
    躲在村里不敢去磕头的人,必定心中有鬼,抓起来审问必有所得。
    也有人说如果他是县令,会诈称那块石头是妖石,命人抬到县衙后院审问,还用皮鞭抽打。并让百姓们随意参观。若是有人在门口徘徊,不敢进去看热闹,又不肯离去的,必是盗贼。
    反正这些人的方法五八门,但都是利用犯人畏罪的特点。这些曾经当过官的老油条们,很明白治下百姓的心态。这种简单的断案技巧,根本就难不住他们。
    “百里之才抬手可得,但治国安邦的大才就不好找了。”
    方重勇轻叹一声说道。
    这一叠卷子,如果以“合格”的标准来说,几乎都是合格的。只是精通军略的人,几乎没有。
    “一州一县,也是需要人治理的嘛。官家莫要嫌弃他们。”
    严庄“好心”的建议道。
    “贡院没有搜身吧?”
    方重勇忽然想起严庄此番来这里的正事,不以为意的询问道。
    这是立威的大事,却也只是政权巩固的一件小事。改良科举制,拓宽上升渠道,与发展生产同样重要。哪一头都要兼顾。
    “没有,就等着官家几个时辰以后去抓人呢!”
    严庄眼中闪过一丝狠辣。
    进门的时候搜身,搜到夹带的,乱棍打出也就罢了。但出门的时候搜到夹带,那性质可就严重了。
    这招引蛇出洞,就是要让那些心术不正的人放松警惕。等他们考完身心俱疲的时候,再将其一网打尽!
    国家的威严与威信,就是这样一步步树立起来的。
    “考题换过了么?”
    方重勇继续追问道。
    “换了,今日清晨,下官亲自去换的。雕版印刷就是好啊,只需要提前预备一份雕版,昨夜加紧印出来即可。”
    严庄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
    他就喜欢看到某些人气急败坏,又奈何不得自己的模样。
    “做得好,这次的考题,就算把从前大唐科举要用到的书,全部搬进考场,都不会有任何作用。
    本官这次,就是要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
    方重勇微微点头道,对严庄执行计划的态度很满意。
    ……
    贡院内,每一个考生,都在一个固定小隔间内。不能吃饭,不能上厕所。题目都是大题,做完一题交一份答案,才能领取下一题。
    肯定有人会问,如果要上茅厕怎么办?
    答案是,交完一题答卷后,便可以上茅厕。如果实在来不及,那就……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了。
    贡院内答题的考生之中,有个叫杨绾的人,此刻他正紧张的等待发卷子。
    第一道题,以泰山为题,作诗一首。
    这对于他来说,如吃饭喝水一般简单。
    因为杨绾本就是基哥还在时,准备参加科举,并且极有信心能拿下进士科的考生。
    但正当他准备考试时,皇甫惟明河北起兵,当年科举取消。
    杨绾出身弘农杨氏原武房,家学渊源。祖父、父亲都是当官的,在朝中人脉极为深厚。他本人也颇有文采,要是按照以前唐代科举的规矩。
    他闭着眼睛都能中。
    可惜今时不同往日,他原本的官场关系网,全都用不上了。又不能行卷,py交易也不可能了。
    换句话说,得靠自己的真本事。
    不过这样也好,杨绾是自信的人,觉得这种公平的规矩,正好显示出自己的本事!
    第一道题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就交卷了。区区写诗,哪里能难倒他!
    马上第二道题发了下来,上面也只有一句话:
    在不加农税的情况下,如何为国聚财,至少提出三种以上的办法。
    这尼玛怎么搞?
    看到这题,杨绾有点懵。
    他硬着头皮胡乱写完,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写完以后又看了一遍,只觉得通篇废话,都是类似于:因为价格很高,所以在市面上卖得不便宜之类的废话。
    洋洋洒洒一大堆,却又言之无物。
    他长叹一声,将第二题交了上去。不过杨绾想起科举的告示,上面说的是“以长取材”。
    换言之,某一题答得很烂不要紧,只要有一题能答得好,就能进入后面的面试环节。
    杨绾终于还是恢复了一点信心。
    他拿到了第三题:
    现在你是礼部尚书,要为国取材。请设计出你所想的科举考试制度细节,以及考试流程,越详细越好。
    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有可取之处。
    说这个老子可不困啦!看到此题,杨绾大喜过望。
    如果是其他考生看到这道题,那简直就想立刻冲出贡院把出题的考官给砍了!
    但是对于杨绾来说,这道题就是为他量身打造的。
    作为平日里的“键政达人”,杨绾对基哥时代的科举早就不爽了,曾经内心有很多阴搓搓的想法,也曾经幻想着“假如有天我身居高位,要如何如何”的幻想。
    这不,“键政”的机会来了!
    杨绾奋笔疾书,洋洋洒洒一大通。
    他认为开元时期的“地方贡举”,已经成了当地大户与当地官员勾结敛财的工具,早就失去了初衷,地方上选上来到长安参加进士科的,都是些废物。如今也没必要恢复这样的制度。
    还有什么考生录取人数应该增加十倍啊,降低地方科举的分量和权重啊,把杂七杂八的科考项目都砍了啊之类的。
    杨绾也是壮着胆子满嘴跑火车,能写的不能写的,他一股脑都写了。
    等他从“暴走”状态恢复过来的时候,看到自己写下的答案,吓得额头直冒冷汗。
    罢了,死就死吧。
    杨绾选择一字不改,直接交卷。
    下一题:
    天子任命你为御史台的御史大夫,你要怎样肃正百官风气,请列举几种办法,并详细叙述其运行方式。
    看到这题目,杨绾非常确信汴州这个“朝廷”,那是真的在励精图治,为了做大做强而选拔人才了。只是,类似这样的题目,是不是太为难他们这些考生了?
    绝大部分考生,一辈子没有接触过政务,谁能答得出这样的题目?
    杨绾心中暗自揣摩,这次科举的录取标准,很可能跟考生们想的不一样。
    类似的“考题轰炸”一个接一个,有的题目杨绾非常有底气,但有的题目,简直就是在吊打他。
    一直考到夕阳挂天边的时候,贡院外的钟声才敲响。
    杨绾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考场,却发现外面早已站满了人,他几乎是最后走出来的那一批人。
    然而,提前出来的人,也只能在贡院的大院子里等待,不得离开。
    “依次出门,十人一组!”
    严庄扯着嗓子大喊道。
    穿着粗布衣的方重勇,抱起双臂,装成他的随从,在一旁看热闹。
    第一组,过。
    第二组,过。
    第三组……发现有人夹带!
    那个长得如同肥猪一样的考生,被税警团的士卒按在地上,动都不能动。
    严庄对崔乾佑微微点头,示意他可以抓捕。
    “带下去!”
    崔乾佑大吼一声,心中那种扭曲的报复感,极度舒展了。他出自清河崔氏,原本也是可以参加科举的。只是因为家道中落没钱,只能去从军。
    现在看到有考生因为作弊而被抓,要进善缘山庄劳改,崔乾佑比自己考上了科举还高兴!
    “我没有看小抄啊!那些题目,看小抄也没用不是么?我没看就没作弊,你们为什么要抓我!”
    肥猪一般的考生趴在地上叫嚣道。
    “贡院的科举,还有一道不发考卷的题目,叫做诚信!”
    严庄对着蠢蠢欲动的考生人群大喊道。
    “夹带小抄,你们这叫诚信么?人无信不立的道理,还要本官来教你们?”
    他又补了一刀。
    躁动的人群立刻安静了下来。
    趴在地上的那位“肥猪考生”被带走了。
    检查还在继续,一组十人,同时有十名军士分别对他们进行搜身。
    “发科举告示的时候,就明明白白说了不能夹带,为什么就是不听呢?”
    方重勇自顾自的吐槽了一句。
    这道题,也算是“诚信”与“小聪明”的考核。
    稍微有点小聪明的考生,就该知道这是第一次科举,哪怕夹带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根本就没有参考系。
    这既是考验基本智商,又是考验起码人品。
    凡是夹带作弊的,都是既蠢又坏的人。这种人不把他们丢去善缘山庄劳改一下,简直对不起养育他们的父母。
    贡院大院内的人越来越少,但被抓获的“作弊之人”,却是越来越多。两千多考生,居然有一百多人夹带,有作弊之心的人,都超过了5%!
    方重勇也不得不感慨,做官的诱惑,实在是令人难以抵挡啊。哪怕是这些考生知道自己没多少真本事,也不妨碍他们铤而走险。
    ……
    将科举考生们吊打蹂躏的“院试”,终于结束了。
    考生们得到了“锻炼”又增长了见识。
    国家得到了财帛(参加科举要交报名费),又能招募人才。
    周边商户的生意,也跟着大好。
    可谓是各方多赢的结局。
    但对于那些经历过考试“洗礼”的考生而言,心灵的震荡,还是太过猛烈了。
    开封城内的某个小院内,几个参加科举,正在等消息的考生,聚在一起闲聊。
    其中一个身材矮小的考生对旁人抱怨道:“哪里有这么科举的?不考锦绣文章,反倒是要问我们国策国政。”
    “常兄,伱可就少说两句吧。今日朝廷之威严,莫非你没有见到?”
    一个叫关播的考生对刚刚抱怨的常衮劝说道。
    朝廷都敢直接处置夹带的考生,鬼知道有没有人偷听他们谈话,以“大不敬”的罪名将他们逮捕啊。
    这话说得在理,本想开口的几个考生又都不说话了。
    “诸位,都少说两句,少说两句。某观之朝廷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将来一统天下者,必为昔日永王。”
    一个叫萧复的考生插了句嘴。
    “萧兄,你是驸马之子,消息灵通。你说这次朝廷出题,是个什么意思啊?”
    院子里最年轻的那个考生询问道,他叫刘从一,此刻不过十几岁,还是个少年郎。
    “意思嘛……就是没什么意思。这里又不是长安,某跟你们也是一样的。”
    萧复长叹一声,有些无奈。
    这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无言以对。
    常衮的父亲是县令,关播是关羽后人,萧复的母亲是基哥之女新昌公主,刘从一则是曾经的礼部侍郎刘令植之孙,京兆少尹刘孺之之子。
    他们没有一个人是普通人家出身的。
    汴州朝廷的这次科举,直接将他们所有人的关系网都斩断,还不能行卷拓展关系。
    能上不能上,全凭个人本事。
    在他们这些“官二代”看来,汴州朝廷,当真是威严不可亵渎,有天命之相。
    未来不可限量。
    人就是这么犯贱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也还好嘛,都是考的真才实学,夹带的还要去劳改,从前科举,哪里有过这般公平的?
    诸位是想要平等,还是想谋特权?是想凭自己本事考中,还是希望随便考一下就能上?”
    一直没说话的杨绾,替朝廷说了句公道话。
    院子里陷入死一般的沉寂。杨绾这厮,直接把众人那层遮羞布给撕开了啊。
    没错,他们这些官二代,要的并不是平等,而是倾向于他们的特权。
    现在朝廷的科举已经“真正的”公平了,他们反倒是浑身不舒服。
    就好像某个商家没有做成某一笔生意,就认为自己亏了一笔钱一样。
    (本章完)

章节目录

盛唐挽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禁忌书屋只为原作者携剑远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携剑远行并收藏盛唐挽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