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昺本以为,皇帝安排他替高睦求情,是试探完高睦后,需要人搬台阶,此时他方知,皇帝是在帮他示恩于高睦,以便获取高睦的“忠勤”。可是,圣人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像皇爷爷这样,对女婿都处处算计,未免有失为君之道吧?
孙文昺认为,高睦为官清正,一心为民,已可见君子品性。而他这个皇太孙,坐在储君的位置上,手握君臣大义,且素无失德之处,高睦这样的正人君子,没有理由背弃他这个储君。此外,高睦虽然是他那个周王二叔的妻侄,但高睦与周王妃素无往来,而他这个皇太孙与舞阳公主亲情深厚,对高睦这个“小姑父”也向来亲善有加,高睦就算仅从个人利益考虑,也理当支持他这个皇太孙。所以,孙文昺觉得,就算不考虑为君之道,皇帝对高睦的算计,也有些多余。
不过,皇帝算计高睦,说到底,是在帮孙文昺铺桥搭路。孙文昺虽然不认同皇帝的作法,面对皇帝这份不遗余力的扶持,总不能不识抬举,因此,他默默吞下了心中的质疑,感激涕零地说道:“都怪孙儿不争气,才需要皇爷爷为孙儿费心谋划。”
“此事不能怪你,要怪也只能怪你爹走得太早。你年轻,又是初登储位,根基不足,也是没有法子的事。”皇帝提及自己猝然离世的长子,忍不住叹了口气。
韦百战为人虽然骄横了一些,领兵打仗却是一把好手,皇帝原本是想将韦百战留给太子当长城的。可太子突然病逝,二皇子周王身为皇帝的嫡次子,又是个胡作非为的性子,皇帝考虑再三,认为周王不足以承担大任,才选择了册封孙文昺为皇太孙。如此一来,韦百战这种不易驾驭的骄悍将领,对将来的年轻新君来说,就成了明摆着的后患,不得不除掉了……还有那些盘根错节的勋贵势力,皇帝担心他们在孙文昺手下尾大不掉,也必须加以清除。
朝中数得着的武将,几乎都出自勋贵,皇帝要清理勋贵集团,武将这头,便难免青黄不接。皇帝想帮孙文昺维持文武互制的格局,必须帮孙文昺选定几个靠得住的武臣,这才将主意打到高睦头上。
高睦从未领兵,皇帝也不知道高睦是否有军事才能,不过,京营这种位置,行军布阵的能力是次要的,最要紧的是得有一颗忠心。高睦在官场上独来独往,与家族的关系也不亲密,落在皇帝眼中,原本就是最令人放心的纯臣做派,再加上高睦今日,明明眷恋舞阳公主,却依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替母赴死,让皇帝更加确信了高睦的品德。
退一万步想,即便高睦将来不能移孝为忠,只要文昺握住高睦之母,甚至……握住锦衣,就是握住了高睦的软肋。把军权交给高睦,想来是可以放心的。
念头转至此处,皇帝对孙文昺说道:“王氏毕竟是高松寿的发妻,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等到高家谋反的案子了结时,朕会将王氏发往东宫为奴。你记着交代你的太孙妃,妥善安置王氏。”
如果真的只是给东宫增添一个奴婢,哪里需要太孙妃亲自操心呢?皇帝其实是在提醒孙文昺,别让东宫妃嫔真把王夫人当奴婢使唤。
皇帝明显想将高睦纳为孙文昺的心腹,就算皇帝不提,孙文昺也知道,不能真将王夫人当作奴婢。他应诺道:“王氏是威忠武公王昂仅存的骨血,孙儿不忍见忠臣骨血为奴,想将王氏送往王昂的功臣庙打扫供桌,皇爷爷以为如何?”
女儿去父亲的祠庙中扫洒,虽然挂着奴仆的名义,却也是最大限度地保全王夫人的自尊了。而保全王夫人的自尊,就是保全高睦的颜面。孙文昺对高睦印象不错,就算不是为了笼络高睦,也愿意给高睦这个体面。只不过,毕竟是“谋逆罪臣”的正妻,孙文昺不敢擅自做主,才有了这个请示。
自从高睦上疏控告丹阳侯郑家后,皇帝就注意到了高睦的才德,及至高睦在应天府推官任上打出了铁面无私的名声,皇帝更对高睦产生了重用的心思,还对越国公府加大了关注力度。想起高松寿与王夫人水火不容的事迹,皇帝认为,高松寿宠妾灭妻固然不该,却也怪王夫人有失柔顺。而且,据皇城司的暗探回报,高广宗与高广业这对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失和,是因为高广业想被王氏记为嫡子,两人之间这场以弟告兄的闹剧,说不准背后有王氏推波助澜……要是把王氏放入东宫,没得带坏了东宫的妃嫔。让王氏去王昂的功臣庙里,青灯古佛了此残生,也算是受罚了。
于是皇帝点头道:“既然发去你的东宫当奴婢,自然任你做主。”
“孙儿明白了。”孙文昺明白,皇帝不仅同意了他的提议,而且又给了他一个示好高睦的机会。说起来,皇爷爷日理万机,竟然还亲自出手帮我拉拢高睦,似乎也很看好高睦呢……
“高睦这样的人,就算不是将才,治军必是能胜任的。只要能确保他的忠心,就算他在武官中不算出彩,你将来也得找个合适的机会,把国公爵位还给他。”皇帝的交代,恰巧响应了孙文昺的推测。
孙文昺视舞阳公主为至亲,就算不为笼络高睦,为了他的“小姑姑”,为了他将来的表弟,他承继大统后,也是准备恢复高睦的爵位的。他毫不迟疑地躬身应道:“是,孙儿谨遵皇爷爷圣训。”
皇帝看着孙文昺的背脊,眼底浮起了一丝笑意。文昺这个孩子,与锦衣从小要好,又恰与高睦君臣相宜,只要高睦能保持今日的忠孝本色,锦衣这辈子的荣华,想必是不用愁了。
孙文昺认为,高睦为官清正,一心为民,已可见君子品性。而他这个皇太孙,坐在储君的位置上,手握君臣大义,且素无失德之处,高睦这样的正人君子,没有理由背弃他这个储君。此外,高睦虽然是他那个周王二叔的妻侄,但高睦与周王妃素无往来,而他这个皇太孙与舞阳公主亲情深厚,对高睦这个“小姑父”也向来亲善有加,高睦就算仅从个人利益考虑,也理当支持他这个皇太孙。所以,孙文昺觉得,就算不考虑为君之道,皇帝对高睦的算计,也有些多余。
不过,皇帝算计高睦,说到底,是在帮孙文昺铺桥搭路。孙文昺虽然不认同皇帝的作法,面对皇帝这份不遗余力的扶持,总不能不识抬举,因此,他默默吞下了心中的质疑,感激涕零地说道:“都怪孙儿不争气,才需要皇爷爷为孙儿费心谋划。”
“此事不能怪你,要怪也只能怪你爹走得太早。你年轻,又是初登储位,根基不足,也是没有法子的事。”皇帝提及自己猝然离世的长子,忍不住叹了口气。
韦百战为人虽然骄横了一些,领兵打仗却是一把好手,皇帝原本是想将韦百战留给太子当长城的。可太子突然病逝,二皇子周王身为皇帝的嫡次子,又是个胡作非为的性子,皇帝考虑再三,认为周王不足以承担大任,才选择了册封孙文昺为皇太孙。如此一来,韦百战这种不易驾驭的骄悍将领,对将来的年轻新君来说,就成了明摆着的后患,不得不除掉了……还有那些盘根错节的勋贵势力,皇帝担心他们在孙文昺手下尾大不掉,也必须加以清除。
朝中数得着的武将,几乎都出自勋贵,皇帝要清理勋贵集团,武将这头,便难免青黄不接。皇帝想帮孙文昺维持文武互制的格局,必须帮孙文昺选定几个靠得住的武臣,这才将主意打到高睦头上。
高睦从未领兵,皇帝也不知道高睦是否有军事才能,不过,京营这种位置,行军布阵的能力是次要的,最要紧的是得有一颗忠心。高睦在官场上独来独往,与家族的关系也不亲密,落在皇帝眼中,原本就是最令人放心的纯臣做派,再加上高睦今日,明明眷恋舞阳公主,却依然坚定不移地选择了替母赴死,让皇帝更加确信了高睦的品德。
退一万步想,即便高睦将来不能移孝为忠,只要文昺握住高睦之母,甚至……握住锦衣,就是握住了高睦的软肋。把军权交给高睦,想来是可以放心的。
念头转至此处,皇帝对孙文昺说道:“王氏毕竟是高松寿的发妻,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等到高家谋反的案子了结时,朕会将王氏发往东宫为奴。你记着交代你的太孙妃,妥善安置王氏。”
如果真的只是给东宫增添一个奴婢,哪里需要太孙妃亲自操心呢?皇帝其实是在提醒孙文昺,别让东宫妃嫔真把王夫人当奴婢使唤。
皇帝明显想将高睦纳为孙文昺的心腹,就算皇帝不提,孙文昺也知道,不能真将王夫人当作奴婢。他应诺道:“王氏是威忠武公王昂仅存的骨血,孙儿不忍见忠臣骨血为奴,想将王氏送往王昂的功臣庙打扫供桌,皇爷爷以为如何?”
女儿去父亲的祠庙中扫洒,虽然挂着奴仆的名义,却也是最大限度地保全王夫人的自尊了。而保全王夫人的自尊,就是保全高睦的颜面。孙文昺对高睦印象不错,就算不是为了笼络高睦,也愿意给高睦这个体面。只不过,毕竟是“谋逆罪臣”的正妻,孙文昺不敢擅自做主,才有了这个请示。
自从高睦上疏控告丹阳侯郑家后,皇帝就注意到了高睦的才德,及至高睦在应天府推官任上打出了铁面无私的名声,皇帝更对高睦产生了重用的心思,还对越国公府加大了关注力度。想起高松寿与王夫人水火不容的事迹,皇帝认为,高松寿宠妾灭妻固然不该,却也怪王夫人有失柔顺。而且,据皇城司的暗探回报,高广宗与高广业这对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失和,是因为高广业想被王氏记为嫡子,两人之间这场以弟告兄的闹剧,说不准背后有王氏推波助澜……要是把王氏放入东宫,没得带坏了东宫的妃嫔。让王氏去王昂的功臣庙里,青灯古佛了此残生,也算是受罚了。
于是皇帝点头道:“既然发去你的东宫当奴婢,自然任你做主。”
“孙儿明白了。”孙文昺明白,皇帝不仅同意了他的提议,而且又给了他一个示好高睦的机会。说起来,皇爷爷日理万机,竟然还亲自出手帮我拉拢高睦,似乎也很看好高睦呢……
“高睦这样的人,就算不是将才,治军必是能胜任的。只要能确保他的忠心,就算他在武官中不算出彩,你将来也得找个合适的机会,把国公爵位还给他。”皇帝的交代,恰巧响应了孙文昺的推测。
孙文昺视舞阳公主为至亲,就算不为笼络高睦,为了他的“小姑姑”,为了他将来的表弟,他承继大统后,也是准备恢复高睦的爵位的。他毫不迟疑地躬身应道:“是,孙儿谨遵皇爷爷圣训。”
皇帝看着孙文昺的背脊,眼底浮起了一丝笑意。文昺这个孩子,与锦衣从小要好,又恰与高睦君臣相宜,只要高睦能保持今日的忠孝本色,锦衣这辈子的荣华,想必是不用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