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产学结合,半导体大战
第623章 产学结合,半导体大战
台积电董事长老张,环视众人,一字一句道:“咱们台积电有近十万人。”
“十万青年十万肝,一人一肝救台积电!”
“必须拿出全部的战斗意志,全面攻坚10纳米工艺,绝不能再落后三星!”
闻言,众人心惊不已。
原来这就是夜鹰计划,24小时三班倒,昼夜不停搞研发!
之前三班倒都是生产,如今三班倒搞研发!
尤其是那句‘十万青年十万肝、一人一肝救台积电!’,让很多高层都为之动容。
当下台积电的总员工数量,加起来将近十万!
董事长这般表态,还要24小时昼夜不停研发,当真是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见众人脸上的表情还不够重视,老张继续道:
“我告诉你们,三星的10纳米很可能2017年上半年就会量产,甚至2016年第四季度就会量产。”
“而我们台积电16纳米已经落后半年,如果10纳米再度落后,那就完了!”
“所以必须肝!”
“必须抢在三星面前,提前搞出10纳米工艺!”
“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众人齐齐应道。
“很好,研发部五位总监,一位带领20纳米工艺团队继续负责20纳米的优化量产。一位带16纳米团队,继续16纳米工艺的研发。另外三位分别带领三个团队,三班倒昼夜不停攻坚10纳米工艺!”
“是!”众人齐齐应道。
“不管哪一个团队拖了后腿,高层直接下课,其他研发人员年终奖全扣!”
“散会!”
说着,老张转身离去,留下一众高层瑟瑟发抖。
所有人都清楚,老张不是开玩笑。
16纳米的落后,让八十多岁的老张搭上老脸,去帝都低三下四地给王逸登门道歉,还被晾了三天,最终依旧没见到王逸。
虽然结果还不错,但老张的老脸也丢到家了,业内都在看笑话。
堂堂的台积电董事长都这样丢人了,其他人再不奋斗,那老张可会真翻脸。
高层下课,核心研发人员都是台积电的人才,没法裁了,也会扣年终奖!
这绝不是说说而已。
所有人都清楚这背后的意义。
于是老张离开后,几位副总裁、总监,立即主持会议,将后续的事情分的明明白白。
三个团队,三个研发总监,三班倒时间表,都安排到位。
第二天,整个台积电便开始了大手笔的调整。
除了16纳米工艺研发团队不动,其他的全部调整,进入三个10纳米工艺攻坚团队。
至于20纳米的研发,目前早已完成,只剩下部分人手负责设备的调试,以及良品率的不断提升,其他骨干也都投入10纳米攻坚之中!
整个台积电都进入了特殊时期。
【十万青年十万肝,一人一肝救台积电!】
这样的标语更是堂而皇之地挂在了台积电的研发部,总部大楼,会议室等等。
可以说,上到台积电高层,下到普通员工,都随处可见。
很快,这一事件传遍全球,三星半导体总部立即召开了高层会议:
“十万青年十万肝,一人一肝救台积电!”
“呵呵,台积电是真的急眼了,竟然24小时三班倒,昼夜不停研发10纳米工艺!”
“真行啊,这是要全面挽回劣势,彻底追上我们三星啊!”
其他高层纷纷点头:
“没错,看这架势,老张是真的急眼了。我听说他去星逸科技登门道歉,被晾在冷风中三天!”
“是吗?怪不得老张都开始让台积电昼夜不停肝了。”
“唉,麻烦大了。咱们三星好不容易跨过20纳米工艺积累的这点优势,怕是很容易被台积电追回来啊。”
“这是个大问题,台积电的研发实力,我们可是清楚。虽然不想承认,但也不得不承认,比我们三星高多了。”
“更主要的,一审败诉,梁老被限制,在明年年底前,恐怕不能再领导我们进行10纳米技术研发。”
“唉,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没了老梁,我们的10纳米工艺,难度大了很多很多。”
“没事,没了老梁,还有其他人,而且老梁这事还可以缓和,大不了支付一笔赔偿金给台积电,作为和解,留下老梁。”
“这主意不错,只要老梁留下,咱们的10纳米就不是问题。大不了名义上交给其他高层主导。”
“不过这还不够,台积电都开始夜鹰计划,24小时昼夜不停三班倒搞研发了,我们也不能落后。”
“没错,我们三星也得开始相同操作,研发人员也要24小时三班倒,全速搞10纳米工艺!”
“支持!”
“附议!”
“必须这样!”
“不这样,我们会被台积电反超。”
“好,那我们三星也24小时三班倒,昼夜不停肝10纳米工艺。”
“台积电叫夜鹰计划,咱们三星就叫烈阳计划!”
“好!”
第二天,三星也迅速开始行动,研发人员三班倒,24小时不停地研发10纳米工艺。
在20纳米还没有开始量产的2014年第一季度,14/16纳米的角逐已经初分胜负,而下一代10纳米的研发竞赛,更是如火如荼。
至于台积电的12纳米,实际上并不是真的12纳米。
相反,不过是台积电的16纳米工艺的升级版,原本命名“16纳米+”,只是为了好听一点,成了12纳米工艺。
本质上还是16纳米工艺,可以说是第二代16纳米工艺。
实际上比起最初的台积电16纳米升级有限,也就10%-15%左右。
同样,三星的11纳米工艺也不是真正的11纳米工艺。
相反,不过是三星14纳米工艺的优化版,内部代号“14纳米++”,同样为了好听,称之为‘11纳米工艺。’
但本质上还是14纳米工艺,可以说,第二代14纳米工艺。
没办法,三星的第一代14纳米工艺为了赶时间,抢先上市,有点翻车,还不如台积电的16纳米工艺,不得不全面优化,做出第二代14纳米++。
圈内无秘密,王逸也接到了消息:
“台积电夜鹰计划,果然还是开始了前世的节奏。”
王逸并不意外,前世的台积电就在被三星领先一代后,开始了夜鹰计划,三班倒昼夜不停研发10纳米工艺。
连口号都一样,都是十万青年十万肝……
同样没有意外,三星也对等回应,也开始了昼夜不停的研发计划。
不过前世好像没有叫‘烈阳计划’,至少新闻没报道。
只是三星和台积电这两个领先选手都出手了,星逸半导体这个追赶者,岂能无动于衷?
那肯定不行。
念此,王逸直接拨通胡老电话:
“胡老,最近三星和台积电的动作,你都知道了吧?”
胡老叹了口气:“知道了,没想到这两家竟然开始了研发竞赛,24小时三班倒,实在是太肝了,这对我们可不是好事。”
“是啊,冲击太大了。”王逸无奈道:
“咱们原本就是追随者,如今也跨过20纳米直接搞14纳米,好不容易有希望弯道超车追上去,现在他们仗着人多同步开启10纳米研发竞赛,那咱们又得落后。”
胡老很是赞同:“这是最大的问题,台积电和三星的研发工程师本就比我们多,底蕴比我们富足,现在又开始三班倒昼夜不停,那在10纳米阶段,肯定会比我们快很多。董事长,我们也得被迫加入三班倒研发,提前研发10纳米工艺。”
王逸点点头:“看来也只能如此了,继续招人吧。眼下最重要的还是14纳米工艺的研发,不过10纳米工艺的研发,也得同步进行!”
“放心,董事长,我有准备。现在除了14纳米技术还在不断研发,提升良品率,另一边也开始了10纳米工艺的研发。不过人手不够,毕竟咱们不是台积电和三星,人少,连两班倒都做不到,更别说三班倒了。”
胡老有些无奈:“甚至连一支满编的10纳米研发团队,都不够。”
“这事的确不好解决。”王逸一时间也没有好的策略。
台积电的精锐,是那么多年积累的结果。
三星半导体的精锐,也是近些年来积累的成果,以及从台积电挖来的人。
而星逸半导体起步时间太短,人手比台积电和三星少了太多。
台积电可以五支团队一起推进,一支继续搞20纳米量产,一支继续16纳米研发,还有三支三班倒研发10纳米。
三星也兵多将广,能保证四支团队同时推进,一支继续研发14纳米,三支三班倒研发10纳米。
可以星逸半导体没那么多人,别说四支团队五支团队,眼下两支团队都凑不起来。
几年的爆发,赶不上人家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
这都是没办法的事。
“唉。”王逸叹了口气:“只能加大挖人力度了,不管是台积电,还是三星,能挖的人才,都给我挖。不用留手了。”
“那中芯国际呢?最近很多中芯国际的研发工程师,想要跳槽来我们这边。”胡老忍不住问道。
三星和台积电待遇高,发展好,还好说。
中芯国际这边待遇一般,发展也一般。
再加上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工艺制程进展缓慢,很多人都有了想法。
没办法,目前中芯国际刚搞定40纳米工艺,星逸科技已经量产了28纳米,三星和台积电更是开始了10纳米研发竞赛,这直接导致中芯国际的核心工程师心态都崩了。
我们还在布局28纳米,你们已经布局10纳米了,这能忍?
于是但凡有点实力的,有抱负的精锐,都开始想着跳槽。
部分人想去三星台积电,还有部分人依旧想着为内地半导体崛起做贡献,选择跳槽星逸科技。
之前对于这些员工,王逸其实还是有些抵触的,不想被扣上挖兄弟企业骨干的帽子。
可现在实在是缺人,还得和三星台积电同步开启14纳米工艺、10纳米工艺双线竞赛,当真是人手不足。
“董事长,现在形势变了,这些人想跳槽,那是百分百要离开中芯国际。即便我们不收下,他们也会去三星,去台积电,那样损失就更大了。不只是我们星逸半导体的损失,更是整个内地半导体企业的损失!”
胡老言辞诚挚,王逸也明白这个道理,只好道:
“那就按照正常的商业竞争来吧。有主动愿意跳槽过来的,咱们就收下。尽量别主动去挖中芯国际的人。至于三星和台积电的人,尽管挖就是,待遇不是问题,违约金不是问题,星逸科技出!”
“好的,董事长。”胡老心情大好,这才对。
即便是兄弟企业,正常竞争,正常跳槽,都是正常的。
再说又不是星逸科技主动去挖,是中芯国际的员工主动跳槽过来,星逸科技正常面试,正常用人,没有任何问题。
最主要的,时间紧迫,科技战迫在眉睫,半导体是第一战场,实在是等不到中芯国际慢慢崛起。
前世中芯国际是在2017年梁老加入后,才实现了飞速爆发。
在这之前,中芯国际的28纳米poly/sion工艺很不成熟,良品率太低,性能太差。
梁老加入后三个月,中芯国际的28纳米 hkmg工艺才实现全面量产,等效台积电28纳米!
可以说,一个28纳米工艺,把中芯国际卡到了2017年年底。
至于14纳米,需要等到2019年。
等效7纳米的n+2,需要2023年!
这节奏太慢了,王逸可等不了。
只能全面突进,激进点发展。
按照王逸的规划,2015年第二季度实现14纳米量产。
三星台积电2016年第四季度实现10纳米工艺量产,星逸半导体可以慢一点,但也要在2017年第二季度实现10纳米量产。
这样落后半年内,还可以接受。
至于7纳米工艺,台积电和三星2018年用duv光刻机实现7纳米工艺,但是良品率很低。
于是2019年又用euv光刻机实现7纳米工艺量产,良品率突飞猛进。
而星逸半导体就要曲折了,只能用duv光刻机采用多重曝光技术实现。
再往后,就要掉队了。
到时候只能看国产euv光刻机的突破,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突破。
但在7纳米之前,不能落后太多。
胡老迅速安排下去,星逸半导体全面开动,大肆招人。
凡是跳槽加入的精锐,只要背调没问题,全部收下。
不管是来自台积电、三星,还是中芯国际,全部收下,并且待遇比之前上浮30%-50%!
在台积电三星开展10纳米工艺研发竞赛时,星逸科技开始了砸钱挖人。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仅仅半个月,这一举措便引起三星和台积电的关注。
“董事长,星逸半导体最近在大肆挖人,你看我们台积电要不要敲打一番?”
“敲打大客户?你疯了吗?”老张皱了皱眉:“咱们的16纳米工艺,就靠着星逸科技的订单,为了这点小事敲打他们,得罪大客户,那不完了?”
“对,这是个问题。只是他们挖我们的人……”
老张摆了摆手:“咱们和三星都推到14/16纳米工艺了,星逸科技还在28纳米活泥巴,肯定是急眼了。只是这玩意急眼也没用,他们落后太多了,不用在意。不过finfet工艺的核心研发人员给我看好了,不能再被挖了。”
“是!”
三星那边也是同样的傲慢:
“星逸半导体开始挖人?难不成他们也想做20纳米?想什么呢!”
“董事长,会不会他们也急眼了,也像我们一样,跳过20纳米,直接上14纳米工艺?”
“哈哈哈。”
“笑死我了了!”
三星半导体总裁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
“星逸半导体跳过20纳米工艺,直接上14纳米工艺?”
“你当他们是我们三星啊?”
“他们哪有那样的实力?”
“能那么快做出28纳米,都算是他们烧高香了。至于20纳米?没有个两年,想都别想。”
下属连连点头:“也是,星逸半导体能突破28纳米就是奇迹了,估计20纳米都难。”
“嗯,当然,话虽然这么说,不过挖人的事也得限制一下,尤其是参与14纳米工艺的核心人才,都不能放!让星逸半导体继续在28纳米活泥巴吧!”
“是!”下属连忙应道:“我会把finfet工艺的核心工程师,全部限制。”
“嗯,finfet工艺是突破20纳米以下制程的关键,绝不能输出。”
有了提防,三星和台积电都对finfet工艺的核心人才进行了限制,防止进一步被挖走。
但可惜这半个月的时间,星逸科技已经用超高薪水,挖了部分finfet研发工程师。
尤其是华裔工程师,在三星备受排挤,自然愿意回归。
还有一些怀有抱负,想着帮助内地半导体崛起的精锐,也愿意加入。
也有的只是觉得星逸科技发展前景好,待遇比三星和台积电还高得多。
种种因素之下,很多工程师都选择了跳槽,加入了星逸半导体。
至于限制?
当一个人铁了心想要跳槽,任何限制都没有意义。
那怕有竞业限制又如何,很多办法可以规避。
三星台积电想要维权,只能起诉,但是起诉过程很复杂,很漫长,往往要好几年的时间。
如果是梁老这样的大牛,他们还会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起诉。
但普通的工程师,就没那个必要了,不够费时费力的。
而星逸科技下手的目标,就是这些年轻,有潜力的普通工程师。
这些人约束少,研发能力强,还年轻有发展,哪怕现在只是普通工程师,有了胡老的指导和培养,很快就能成为独当一面的精锐。
此外,星逸半导体还加大了应届生招聘工作,通过多方面吸纳半导体人才。
好在finfet工艺的核心,就是胡老发明的,没有人能比他了解更多。
因此星逸半导体在14纳米的研发速度,比三星和台积电都要快很多很多。
毕竟胡老就是奠基人!
三星的14纳米能如此迅速,很大原因也是梁老师承胡老,也在finfet工艺做出巨大贡献。
finfet工艺方面,反而是台积电落了下风。
不过台积电底蕴深厚,兵多将广,综合实力更强,威胁还是最大。
半导体领域的战争,注定难打,王逸能做的也只是加大投入,砸钱研发,砸钱挖人。
当然,产学结合也得全面开启!
念此,王逸喊来简子妍:
“子妍,接下来星逸科技投入数十亿定向资金,和部分高校在半导体领域进行深度战略合作,定向培养半导体领域的专业人才!”
“学校名单如下……”
王逸将国防七子等务实的学校,全部列上。
这些都是中流砥柱。
“好的,董事长。”简子妍悉数记下。
王逸继续道:“此外,定向培养模式要灵活,限制要放开,没必要非得从本科一直培养到博士。相反,咱们就培养四年。不,本科就两年!前两年学校内学习,放弃其他不重要科目,只学习半导体相关知识。后两年直接入职星逸半导体,接触最先进的理论体系,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成长。”
“而研究生和博士生就学习一年,研二,博二就来星逸半导体,直接入职工作!”
眼下正处于关键时期,王逸可没时间等着这批人从大一一直到博士毕业,前前后后十多年。
太慢了!
而且国内高校教的那一套,实际上已经完全过时了,早已赶不上时代的发展。
继续浪费时间学习也用处不大,还不如集中精力学一两年理论,然后入职星逸半导体,直接学习最前沿,最专业的的半导体技术。
没办法,学校里学的那一套,还停留在120纳米,甚至微米时代,早就不知道过时几十年了。
至于星逸半导体最先进的28纳米,接下来的14纳米工艺,10纳米工艺,学校里的那些导师、教授都不懂,都不会,拿什么教给学生?
而那些学生学习这些过时的120纳米工艺,微米工艺,即便一直学到博士,甚至博士后,又有多少用处?
进入企业,根本无法上手14纳米工艺的研发,更别说10纳米工艺。
到时候还得当个底层人员,从头学习,慢慢提升。
产学之间的巨大隔阂,学校和企业之间数十年的技术代差,是当下高校最大的矛盾和冲突!
(本章完)
台积电董事长老张,环视众人,一字一句道:“咱们台积电有近十万人。”
“十万青年十万肝,一人一肝救台积电!”
“必须拿出全部的战斗意志,全面攻坚10纳米工艺,绝不能再落后三星!”
闻言,众人心惊不已。
原来这就是夜鹰计划,24小时三班倒,昼夜不停搞研发!
之前三班倒都是生产,如今三班倒搞研发!
尤其是那句‘十万青年十万肝、一人一肝救台积电!’,让很多高层都为之动容。
当下台积电的总员工数量,加起来将近十万!
董事长这般表态,还要24小时昼夜不停研发,当真是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见众人脸上的表情还不够重视,老张继续道:
“我告诉你们,三星的10纳米很可能2017年上半年就会量产,甚至2016年第四季度就会量产。”
“而我们台积电16纳米已经落后半年,如果10纳米再度落后,那就完了!”
“所以必须肝!”
“必须抢在三星面前,提前搞出10纳米工艺!”
“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众人齐齐应道。
“很好,研发部五位总监,一位带领20纳米工艺团队继续负责20纳米的优化量产。一位带16纳米团队,继续16纳米工艺的研发。另外三位分别带领三个团队,三班倒昼夜不停攻坚10纳米工艺!”
“是!”众人齐齐应道。
“不管哪一个团队拖了后腿,高层直接下课,其他研发人员年终奖全扣!”
“散会!”
说着,老张转身离去,留下一众高层瑟瑟发抖。
所有人都清楚,老张不是开玩笑。
16纳米的落后,让八十多岁的老张搭上老脸,去帝都低三下四地给王逸登门道歉,还被晾了三天,最终依旧没见到王逸。
虽然结果还不错,但老张的老脸也丢到家了,业内都在看笑话。
堂堂的台积电董事长都这样丢人了,其他人再不奋斗,那老张可会真翻脸。
高层下课,核心研发人员都是台积电的人才,没法裁了,也会扣年终奖!
这绝不是说说而已。
所有人都清楚这背后的意义。
于是老张离开后,几位副总裁、总监,立即主持会议,将后续的事情分的明明白白。
三个团队,三个研发总监,三班倒时间表,都安排到位。
第二天,整个台积电便开始了大手笔的调整。
除了16纳米工艺研发团队不动,其他的全部调整,进入三个10纳米工艺攻坚团队。
至于20纳米的研发,目前早已完成,只剩下部分人手负责设备的调试,以及良品率的不断提升,其他骨干也都投入10纳米攻坚之中!
整个台积电都进入了特殊时期。
【十万青年十万肝,一人一肝救台积电!】
这样的标语更是堂而皇之地挂在了台积电的研发部,总部大楼,会议室等等。
可以说,上到台积电高层,下到普通员工,都随处可见。
很快,这一事件传遍全球,三星半导体总部立即召开了高层会议:
“十万青年十万肝,一人一肝救台积电!”
“呵呵,台积电是真的急眼了,竟然24小时三班倒,昼夜不停研发10纳米工艺!”
“真行啊,这是要全面挽回劣势,彻底追上我们三星啊!”
其他高层纷纷点头:
“没错,看这架势,老张是真的急眼了。我听说他去星逸科技登门道歉,被晾在冷风中三天!”
“是吗?怪不得老张都开始让台积电昼夜不停肝了。”
“唉,麻烦大了。咱们三星好不容易跨过20纳米工艺积累的这点优势,怕是很容易被台积电追回来啊。”
“这是个大问题,台积电的研发实力,我们可是清楚。虽然不想承认,但也不得不承认,比我们三星高多了。”
“更主要的,一审败诉,梁老被限制,在明年年底前,恐怕不能再领导我们进行10纳米技术研发。”
“唉,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没了老梁,我们的10纳米工艺,难度大了很多很多。”
“没事,没了老梁,还有其他人,而且老梁这事还可以缓和,大不了支付一笔赔偿金给台积电,作为和解,留下老梁。”
“这主意不错,只要老梁留下,咱们的10纳米就不是问题。大不了名义上交给其他高层主导。”
“不过这还不够,台积电都开始夜鹰计划,24小时昼夜不停三班倒搞研发了,我们也不能落后。”
“没错,我们三星也得开始相同操作,研发人员也要24小时三班倒,全速搞10纳米工艺!”
“支持!”
“附议!”
“必须这样!”
“不这样,我们会被台积电反超。”
“好,那我们三星也24小时三班倒,昼夜不停肝10纳米工艺。”
“台积电叫夜鹰计划,咱们三星就叫烈阳计划!”
“好!”
第二天,三星也迅速开始行动,研发人员三班倒,24小时不停地研发10纳米工艺。
在20纳米还没有开始量产的2014年第一季度,14/16纳米的角逐已经初分胜负,而下一代10纳米的研发竞赛,更是如火如荼。
至于台积电的12纳米,实际上并不是真的12纳米。
相反,不过是台积电的16纳米工艺的升级版,原本命名“16纳米+”,只是为了好听一点,成了12纳米工艺。
本质上还是16纳米工艺,可以说是第二代16纳米工艺。
实际上比起最初的台积电16纳米升级有限,也就10%-15%左右。
同样,三星的11纳米工艺也不是真正的11纳米工艺。
相反,不过是三星14纳米工艺的优化版,内部代号“14纳米++”,同样为了好听,称之为‘11纳米工艺。’
但本质上还是14纳米工艺,可以说,第二代14纳米工艺。
没办法,三星的第一代14纳米工艺为了赶时间,抢先上市,有点翻车,还不如台积电的16纳米工艺,不得不全面优化,做出第二代14纳米++。
圈内无秘密,王逸也接到了消息:
“台积电夜鹰计划,果然还是开始了前世的节奏。”
王逸并不意外,前世的台积电就在被三星领先一代后,开始了夜鹰计划,三班倒昼夜不停研发10纳米工艺。
连口号都一样,都是十万青年十万肝……
同样没有意外,三星也对等回应,也开始了昼夜不停的研发计划。
不过前世好像没有叫‘烈阳计划’,至少新闻没报道。
只是三星和台积电这两个领先选手都出手了,星逸半导体这个追赶者,岂能无动于衷?
那肯定不行。
念此,王逸直接拨通胡老电话:
“胡老,最近三星和台积电的动作,你都知道了吧?”
胡老叹了口气:“知道了,没想到这两家竟然开始了研发竞赛,24小时三班倒,实在是太肝了,这对我们可不是好事。”
“是啊,冲击太大了。”王逸无奈道:
“咱们原本就是追随者,如今也跨过20纳米直接搞14纳米,好不容易有希望弯道超车追上去,现在他们仗着人多同步开启10纳米研发竞赛,那咱们又得落后。”
胡老很是赞同:“这是最大的问题,台积电和三星的研发工程师本就比我们多,底蕴比我们富足,现在又开始三班倒昼夜不停,那在10纳米阶段,肯定会比我们快很多。董事长,我们也得被迫加入三班倒研发,提前研发10纳米工艺。”
王逸点点头:“看来也只能如此了,继续招人吧。眼下最重要的还是14纳米工艺的研发,不过10纳米工艺的研发,也得同步进行!”
“放心,董事长,我有准备。现在除了14纳米技术还在不断研发,提升良品率,另一边也开始了10纳米工艺的研发。不过人手不够,毕竟咱们不是台积电和三星,人少,连两班倒都做不到,更别说三班倒了。”
胡老有些无奈:“甚至连一支满编的10纳米研发团队,都不够。”
“这事的确不好解决。”王逸一时间也没有好的策略。
台积电的精锐,是那么多年积累的结果。
三星半导体的精锐,也是近些年来积累的成果,以及从台积电挖来的人。
而星逸半导体起步时间太短,人手比台积电和三星少了太多。
台积电可以五支团队一起推进,一支继续搞20纳米量产,一支继续16纳米研发,还有三支三班倒研发10纳米。
三星也兵多将广,能保证四支团队同时推进,一支继续研发14纳米,三支三班倒研发10纳米。
可以星逸半导体没那么多人,别说四支团队五支团队,眼下两支团队都凑不起来。
几年的爆发,赶不上人家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
这都是没办法的事。
“唉。”王逸叹了口气:“只能加大挖人力度了,不管是台积电,还是三星,能挖的人才,都给我挖。不用留手了。”
“那中芯国际呢?最近很多中芯国际的研发工程师,想要跳槽来我们这边。”胡老忍不住问道。
三星和台积电待遇高,发展好,还好说。
中芯国际这边待遇一般,发展也一般。
再加上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工艺制程进展缓慢,很多人都有了想法。
没办法,目前中芯国际刚搞定40纳米工艺,星逸科技已经量产了28纳米,三星和台积电更是开始了10纳米研发竞赛,这直接导致中芯国际的核心工程师心态都崩了。
我们还在布局28纳米,你们已经布局10纳米了,这能忍?
于是但凡有点实力的,有抱负的精锐,都开始想着跳槽。
部分人想去三星台积电,还有部分人依旧想着为内地半导体崛起做贡献,选择跳槽星逸科技。
之前对于这些员工,王逸其实还是有些抵触的,不想被扣上挖兄弟企业骨干的帽子。
可现在实在是缺人,还得和三星台积电同步开启14纳米工艺、10纳米工艺双线竞赛,当真是人手不足。
“董事长,现在形势变了,这些人想跳槽,那是百分百要离开中芯国际。即便我们不收下,他们也会去三星,去台积电,那样损失就更大了。不只是我们星逸半导体的损失,更是整个内地半导体企业的损失!”
胡老言辞诚挚,王逸也明白这个道理,只好道:
“那就按照正常的商业竞争来吧。有主动愿意跳槽过来的,咱们就收下。尽量别主动去挖中芯国际的人。至于三星和台积电的人,尽管挖就是,待遇不是问题,违约金不是问题,星逸科技出!”
“好的,董事长。”胡老心情大好,这才对。
即便是兄弟企业,正常竞争,正常跳槽,都是正常的。
再说又不是星逸科技主动去挖,是中芯国际的员工主动跳槽过来,星逸科技正常面试,正常用人,没有任何问题。
最主要的,时间紧迫,科技战迫在眉睫,半导体是第一战场,实在是等不到中芯国际慢慢崛起。
前世中芯国际是在2017年梁老加入后,才实现了飞速爆发。
在这之前,中芯国际的28纳米poly/sion工艺很不成熟,良品率太低,性能太差。
梁老加入后三个月,中芯国际的28纳米 hkmg工艺才实现全面量产,等效台积电28纳米!
可以说,一个28纳米工艺,把中芯国际卡到了2017年年底。
至于14纳米,需要等到2019年。
等效7纳米的n+2,需要2023年!
这节奏太慢了,王逸可等不了。
只能全面突进,激进点发展。
按照王逸的规划,2015年第二季度实现14纳米量产。
三星台积电2016年第四季度实现10纳米工艺量产,星逸半导体可以慢一点,但也要在2017年第二季度实现10纳米量产。
这样落后半年内,还可以接受。
至于7纳米工艺,台积电和三星2018年用duv光刻机实现7纳米工艺,但是良品率很低。
于是2019年又用euv光刻机实现7纳米工艺量产,良品率突飞猛进。
而星逸半导体就要曲折了,只能用duv光刻机采用多重曝光技术实现。
再往后,就要掉队了。
到时候只能看国产euv光刻机的突破,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突破。
但在7纳米之前,不能落后太多。
胡老迅速安排下去,星逸半导体全面开动,大肆招人。
凡是跳槽加入的精锐,只要背调没问题,全部收下。
不管是来自台积电、三星,还是中芯国际,全部收下,并且待遇比之前上浮30%-50%!
在台积电三星开展10纳米工艺研发竞赛时,星逸科技开始了砸钱挖人。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仅仅半个月,这一举措便引起三星和台积电的关注。
“董事长,星逸半导体最近在大肆挖人,你看我们台积电要不要敲打一番?”
“敲打大客户?你疯了吗?”老张皱了皱眉:“咱们的16纳米工艺,就靠着星逸科技的订单,为了这点小事敲打他们,得罪大客户,那不完了?”
“对,这是个问题。只是他们挖我们的人……”
老张摆了摆手:“咱们和三星都推到14/16纳米工艺了,星逸科技还在28纳米活泥巴,肯定是急眼了。只是这玩意急眼也没用,他们落后太多了,不用在意。不过finfet工艺的核心研发人员给我看好了,不能再被挖了。”
“是!”
三星那边也是同样的傲慢:
“星逸半导体开始挖人?难不成他们也想做20纳米?想什么呢!”
“董事长,会不会他们也急眼了,也像我们一样,跳过20纳米,直接上14纳米工艺?”
“哈哈哈。”
“笑死我了了!”
三星半导体总裁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
“星逸半导体跳过20纳米工艺,直接上14纳米工艺?”
“你当他们是我们三星啊?”
“他们哪有那样的实力?”
“能那么快做出28纳米,都算是他们烧高香了。至于20纳米?没有个两年,想都别想。”
下属连连点头:“也是,星逸半导体能突破28纳米就是奇迹了,估计20纳米都难。”
“嗯,当然,话虽然这么说,不过挖人的事也得限制一下,尤其是参与14纳米工艺的核心人才,都不能放!让星逸半导体继续在28纳米活泥巴吧!”
“是!”下属连忙应道:“我会把finfet工艺的核心工程师,全部限制。”
“嗯,finfet工艺是突破20纳米以下制程的关键,绝不能输出。”
有了提防,三星和台积电都对finfet工艺的核心人才进行了限制,防止进一步被挖走。
但可惜这半个月的时间,星逸科技已经用超高薪水,挖了部分finfet研发工程师。
尤其是华裔工程师,在三星备受排挤,自然愿意回归。
还有一些怀有抱负,想着帮助内地半导体崛起的精锐,也愿意加入。
也有的只是觉得星逸科技发展前景好,待遇比三星和台积电还高得多。
种种因素之下,很多工程师都选择了跳槽,加入了星逸半导体。
至于限制?
当一个人铁了心想要跳槽,任何限制都没有意义。
那怕有竞业限制又如何,很多办法可以规避。
三星台积电想要维权,只能起诉,但是起诉过程很复杂,很漫长,往往要好几年的时间。
如果是梁老这样的大牛,他们还会费时间和精力进行起诉。
但普通的工程师,就没那个必要了,不够费时费力的。
而星逸科技下手的目标,就是这些年轻,有潜力的普通工程师。
这些人约束少,研发能力强,还年轻有发展,哪怕现在只是普通工程师,有了胡老的指导和培养,很快就能成为独当一面的精锐。
此外,星逸半导体还加大了应届生招聘工作,通过多方面吸纳半导体人才。
好在finfet工艺的核心,就是胡老发明的,没有人能比他了解更多。
因此星逸半导体在14纳米的研发速度,比三星和台积电都要快很多很多。
毕竟胡老就是奠基人!
三星的14纳米能如此迅速,很大原因也是梁老师承胡老,也在finfet工艺做出巨大贡献。
finfet工艺方面,反而是台积电落了下风。
不过台积电底蕴深厚,兵多将广,综合实力更强,威胁还是最大。
半导体领域的战争,注定难打,王逸能做的也只是加大投入,砸钱研发,砸钱挖人。
当然,产学结合也得全面开启!
念此,王逸喊来简子妍:
“子妍,接下来星逸科技投入数十亿定向资金,和部分高校在半导体领域进行深度战略合作,定向培养半导体领域的专业人才!”
“学校名单如下……”
王逸将国防七子等务实的学校,全部列上。
这些都是中流砥柱。
“好的,董事长。”简子妍悉数记下。
王逸继续道:“此外,定向培养模式要灵活,限制要放开,没必要非得从本科一直培养到博士。相反,咱们就培养四年。不,本科就两年!前两年学校内学习,放弃其他不重要科目,只学习半导体相关知识。后两年直接入职星逸半导体,接触最先进的理论体系,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成长。”
“而研究生和博士生就学习一年,研二,博二就来星逸半导体,直接入职工作!”
眼下正处于关键时期,王逸可没时间等着这批人从大一一直到博士毕业,前前后后十多年。
太慢了!
而且国内高校教的那一套,实际上已经完全过时了,早已赶不上时代的发展。
继续浪费时间学习也用处不大,还不如集中精力学一两年理论,然后入职星逸半导体,直接学习最前沿,最专业的的半导体技术。
没办法,学校里学的那一套,还停留在120纳米,甚至微米时代,早就不知道过时几十年了。
至于星逸半导体最先进的28纳米,接下来的14纳米工艺,10纳米工艺,学校里的那些导师、教授都不懂,都不会,拿什么教给学生?
而那些学生学习这些过时的120纳米工艺,微米工艺,即便一直学到博士,甚至博士后,又有多少用处?
进入企业,根本无法上手14纳米工艺的研发,更别说10纳米工艺。
到时候还得当个底层人员,从头学习,慢慢提升。
产学之间的巨大隔阂,学校和企业之间数十年的技术代差,是当下高校最大的矛盾和冲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