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中书省唯一的副手,李春芳一直将自己视作是未来的丞相。
虽然在张居正执政的时候,张居正只是将他当做是吉祥物,根本不给他任何的实权。
李春芳能入阁,主要是靠着当年迎接上皇嘉靖,从陕西回銮京师的功劳。
嘉靖西狩,隆庆在宣大登基后,后来隆庆皇帝返回京师,一直都对这个留在外面的父皇很不放心。
李春芳成功劝说上皇回銮京师,得到了隆庆皇帝的赏识,一下子就被提拔进入了内阁。
后来高拱执政的时候,内阁有三辅臣,分别是杨博、高拱和李春芳。
杨博是用来稳定人心的泥塑首辅,高拱一个人几乎干了内阁所有的事情,李春芳虽然是内阁成员,但是一点权力都没有。
接下来是张居正执政,张居正将内阁变成了中书省,恢复了明初的丞相制度。
张居正为中书丞相,李春芳也进入中书省。
现在张居正罢相,李春芳理所当然的成为下一任中书丞相的唯一候选人。
李春芳认为这是难得的机遇,立刻开始活动起来。
但是结果上,李春芳却感觉举步维艰。
怎么当年张居正要做中书丞相,从皇室到群臣,再到地方的督抚,都是求着张居正去做。
怎么轮到了自己,各方势力都端起来了?!
李春芳很不理解,大家都是大明的臣子,凭什么要支持自己的时候,这帮家伙就漫天要价!?
真的当老实人是好欺负的吗?
首先就是皇室。
张居正逼迫两宫太后撤去垂帘,让皇室不再听政,陈太后对于政务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李太后就不一样了。
也许是李家的怂恿,又或者是万历皇帝是李太后的儿子,李太后想要给儿子看着家产。
皇室也是支持李春芳担任中书丞相的,但是要求以后中书省的政令,都要送到宫内审阅。
在张居正执政的时候,几乎已经将皇权掌握在了手里。
中书省的公文,效力等同于皇帝的诏书,甚至要比皇帝的诏书还管用。
这算是张居正执政的最大政治成果,就是将皇权从整个行政体系中排除出去,彻底改变了嘉靖朝皇帝利用权术控制朝廷的格局。
现在李太后索要奏章的批驳权,等于要将最终的裁决权从中书省拿走,这是李春芳本能反对的。
他要继承的是张居正的中书丞相位置,而不是徐阶高拱的内阁首辅的位置。
如果皇室依然掌握批驳权,那不等于中书省又变成了内阁了吗?
但是李春芳又和张居正不同,他没有张居正的威望,而且手上也没有武装力量。
当年张居正上台,是皇室求着他上台的,因为公车上书的事情,京师朝廷丧失了权威。
那时候张居正王者归来,皇室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余地。
但是李春芳的情况就不同了,他必须要有皇室的支持,才能坐稳这个中书丞相的位置。
李春芳明白这一点,但是如果他妥协,那就要在所有士大夫面前丢了威望。
将批驳权从皇室手里抢过来,是张居正最大的政治遗产,如果李春芳这么放弃了,就被认为是整个文官阶层的叛徒。
皇室的压力在这个,而群臣也对李春芳步步紧逼。
张居正执政的时候,他是中书丞相,大权独揽,群臣都是被张居正鞭策驱使的。
如今废除考成法的呼声很高,另外一股呼声就是恢复大明传统的群相制度。
中书省不仅仅有中书丞相,还应该分设中书令,用来分担丞相的“公务”,其实就是更多的大臣想要分享中书省的权利。
对于这一点李春芳倒是能够妥协,以他的能力也无法和张居正一样,什么事情都事必躬亲,每件事都能自己处理。
李春芳自己就是从礼部升上来的,人事、财政、军事,他都没有经验,所以中书省增设中书令,也是大势所趋。
废除考成法,这也是李春芳反对张居正,团结文官的旗帜,他既然要执政了,自然要兑现自己的政治诺言。
至于废除考成法,会不会让刚刚有些起色的吏治重新堕落下去。
李春芳只能先上台再说,哪里还能考虑那么多。
最后就是地方督抚们了。
和河南巡抚陈以勤接触后,陈以勤对于支持李春芳只有一个诉求,那就是要求陈以勤也加六部尚书这类大臣的衔。
陈以勤总结自己和李成梁竞争中,总是落于下风的原因,就是他的职权不如李成梁。
李成梁是新军大臣,拥有任免山东官吏的权利,等于是封疆大吏。
而陈以勤这个河南巡抚,无法任免河南的官吏。
之前是用张居正的考成法威慑河南上下,如今考成法被废是大势所趋,那陈以勤自然伸手要地方上的人事权。
对于这个,李春芳也很纠结。
如今各省的地方财政几乎是独立,而各省新军等于在军事上也半独立。
朝廷的权威,一方面在于先进武器和弹药补给,都要依靠京师附近的新式工坊提供,第二就是朝廷对于地方人事的任免权利。
如果地方人事权再丢了,那就真的是地方割据。
光是一个山东的李成梁,就足以让人头大,再加一个河南?
但是李春芳没有陈以勤的支持,也很难坐稳中书丞相的位置。
他只能再一次的妥协了。
第503章 教育不公
张居正去职后,一直到了九月份,京师已经开始进入秋季,中书丞相终于定了下来。
主要是实在拖不下去了。
九月份要开始秋税征收了,如今三万九边新军停在鸭江边上,朝鲜的国主在平壤,一天给大明朝廷写一封信,请求大明朝廷出兵帮助他平定国内叛乱。
除此之外,各地征收的粮食需要入库押送京师,京师的工坊需要生产,将武器运送到各地的新军。
这些都需要一个强力的中书省协调,千头万绪的工作都需要有人来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比谁先耐不下心来屈服。
第一个屈服的自然是李春芳。
他也清楚自己的威望不足,不可能和张居正一样大权独揽。
都是当丞相,人和人还是不一样的。
李春芳认识到了这个事实后,果断认清了自己的定位。
他向皇室屈服,虽然不同意交出去奏章的批驳权,但是同意每15天举行一次大朝议,到时候由两宫太后垂帘,共同商议朝廷的大事。
这等于将一部分的权利让给了皇室,李太后很快就同意了这个方案,开始支持李春芳担任中书丞相。
李春芳又向文官集团屈服,他同意废除张居正实行的“考成法”,又增加了在这一次倒张出力不少的清流言官的权利,宣布了每一个言官和御史都拥有独立的建言权利,并且不需要为自己弹劾的内容负责。
这条举措类似于武周时期的“风闻言事”,果然这条建议一出,就得到了清流言官的支持,李春芳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最后就是各地督抚了。
李春芳同意各地巡抚的要求,给他们都加尚书衔,允许他们和李成梁一样,拥有任免九品以下官员的权力。
更高品级的官员,他们也可以向朝廷推荐,只要吏部同意就可以任免。
这三个让步措施一出,李春芳的名望立刻超过了张居正,成了整个大明呼声最高的丞相人选。
这些消息,自然被京师情报站送到了南京,送到了大都督府的案头上。
苏泽看到了李春芳的改革方案,忍不住笑了出来。
申时行正在带着妻子在大都督府做客,看完了苏泽递给他的京师情报,申时行忍不住说道:
“没想到张居正也镇不住啊,汝霖,我们现在要进攻吗?”
苏泽摇头说道:“现在进攻,反而会让明廷团结起来,李春芳的位置是坐不久的。”
在失去了张居正之后,皇帝年幼,太后又是不懂政治的普通妇人,明廷中枢的权威很快就会荡然无存。
等到失去了中央权威,接下来就是各省军阀自立的剧本了。
申时行看着情报说道:“央地的矛盾,古已有之,李春芳将官员任职权力让渡给地方,这是取祸之道啊。”
苏泽也点头说道:“这央地问题,是最难处理的问题,我们东南现在也出现苗头了。”
申时行虽然是教育大臣不是财政大臣,但是教育是地区差异和全国矛盾最突出的问题,反倒是最先能看出央地矛盾的苗头。
申时行说道:“如今南直隶、福建的教育比较好,官办书院也比较多,上一次春闱录取的进士中,也是以这两省人数最多,如今在士林中也有颇多的异议,认为我们礼部不公平。”
“进士考试还好,如今矛盾最大的是吏员考试的矛盾。”
苏泽问道:“吏员考试?”
申时行点头说道:“是的,因为各地情况不一样,需要的吏员也不一样,所以如今各府的吏员都是由府县一级举行招录考试,最后名单交给吏部备案就行了。”
“吏员考试基本上都是由府一级的学政部门组织的。”
苏泽点头,东南如今正在铺设乡公所,各级官府都很缺乏吏员。
如果按照科举考试那样进行全国性的考试,一方面是成本太高根本组织不起来,另外也不灵活,不方便及时补充吏员。
所以如今东南的吏员考试,都是下方到各府一级的官府直接招录的。
“难道是有舞弊现象?”
申时行摇头说道:“舞弊现象还好,御史台对于考试舞弊是查的最严的,而且吏员考试也按照乡试的标准和流程进行的,制度上还是有保证的。”
“那又是什么问题?”
申时行叹息一声说道:“就是各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我们东南的吏员待遇高,而且这些年来风气也变化了,不再将吏员视为下吏,所以很多读书人都愿意做吏。”
苏泽点头,东南建立的时候,他手上的行政力量主要就是靠的进步吏员。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虽然在张居正执政的时候,张居正只是将他当做是吉祥物,根本不给他任何的实权。
李春芳能入阁,主要是靠着当年迎接上皇嘉靖,从陕西回銮京师的功劳。
嘉靖西狩,隆庆在宣大登基后,后来隆庆皇帝返回京师,一直都对这个留在外面的父皇很不放心。
李春芳成功劝说上皇回銮京师,得到了隆庆皇帝的赏识,一下子就被提拔进入了内阁。
后来高拱执政的时候,内阁有三辅臣,分别是杨博、高拱和李春芳。
杨博是用来稳定人心的泥塑首辅,高拱一个人几乎干了内阁所有的事情,李春芳虽然是内阁成员,但是一点权力都没有。
接下来是张居正执政,张居正将内阁变成了中书省,恢复了明初的丞相制度。
张居正为中书丞相,李春芳也进入中书省。
现在张居正罢相,李春芳理所当然的成为下一任中书丞相的唯一候选人。
李春芳认为这是难得的机遇,立刻开始活动起来。
但是结果上,李春芳却感觉举步维艰。
怎么当年张居正要做中书丞相,从皇室到群臣,再到地方的督抚,都是求着张居正去做。
怎么轮到了自己,各方势力都端起来了?!
李春芳很不理解,大家都是大明的臣子,凭什么要支持自己的时候,这帮家伙就漫天要价!?
真的当老实人是好欺负的吗?
首先就是皇室。
张居正逼迫两宫太后撤去垂帘,让皇室不再听政,陈太后对于政务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李太后就不一样了。
也许是李家的怂恿,又或者是万历皇帝是李太后的儿子,李太后想要给儿子看着家产。
皇室也是支持李春芳担任中书丞相的,但是要求以后中书省的政令,都要送到宫内审阅。
在张居正执政的时候,几乎已经将皇权掌握在了手里。
中书省的公文,效力等同于皇帝的诏书,甚至要比皇帝的诏书还管用。
这算是张居正执政的最大政治成果,就是将皇权从整个行政体系中排除出去,彻底改变了嘉靖朝皇帝利用权术控制朝廷的格局。
现在李太后索要奏章的批驳权,等于要将最终的裁决权从中书省拿走,这是李春芳本能反对的。
他要继承的是张居正的中书丞相位置,而不是徐阶高拱的内阁首辅的位置。
如果皇室依然掌握批驳权,那不等于中书省又变成了内阁了吗?
但是李春芳又和张居正不同,他没有张居正的威望,而且手上也没有武装力量。
当年张居正上台,是皇室求着他上台的,因为公车上书的事情,京师朝廷丧失了权威。
那时候张居正王者归来,皇室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余地。
但是李春芳的情况就不同了,他必须要有皇室的支持,才能坐稳这个中书丞相的位置。
李春芳明白这一点,但是如果他妥协,那就要在所有士大夫面前丢了威望。
将批驳权从皇室手里抢过来,是张居正最大的政治遗产,如果李春芳这么放弃了,就被认为是整个文官阶层的叛徒。
皇室的压力在这个,而群臣也对李春芳步步紧逼。
张居正执政的时候,他是中书丞相,大权独揽,群臣都是被张居正鞭策驱使的。
如今废除考成法的呼声很高,另外一股呼声就是恢复大明传统的群相制度。
中书省不仅仅有中书丞相,还应该分设中书令,用来分担丞相的“公务”,其实就是更多的大臣想要分享中书省的权利。
对于这一点李春芳倒是能够妥协,以他的能力也无法和张居正一样,什么事情都事必躬亲,每件事都能自己处理。
李春芳自己就是从礼部升上来的,人事、财政、军事,他都没有经验,所以中书省增设中书令,也是大势所趋。
废除考成法,这也是李春芳反对张居正,团结文官的旗帜,他既然要执政了,自然要兑现自己的政治诺言。
至于废除考成法,会不会让刚刚有些起色的吏治重新堕落下去。
李春芳只能先上台再说,哪里还能考虑那么多。
最后就是地方督抚们了。
和河南巡抚陈以勤接触后,陈以勤对于支持李春芳只有一个诉求,那就是要求陈以勤也加六部尚书这类大臣的衔。
陈以勤总结自己和李成梁竞争中,总是落于下风的原因,就是他的职权不如李成梁。
李成梁是新军大臣,拥有任免山东官吏的权利,等于是封疆大吏。
而陈以勤这个河南巡抚,无法任免河南的官吏。
之前是用张居正的考成法威慑河南上下,如今考成法被废是大势所趋,那陈以勤自然伸手要地方上的人事权。
对于这个,李春芳也很纠结。
如今各省的地方财政几乎是独立,而各省新军等于在军事上也半独立。
朝廷的权威,一方面在于先进武器和弹药补给,都要依靠京师附近的新式工坊提供,第二就是朝廷对于地方人事的任免权利。
如果地方人事权再丢了,那就真的是地方割据。
光是一个山东的李成梁,就足以让人头大,再加一个河南?
但是李春芳没有陈以勤的支持,也很难坐稳中书丞相的位置。
他只能再一次的妥协了。
第503章 教育不公
张居正去职后,一直到了九月份,京师已经开始进入秋季,中书丞相终于定了下来。
主要是实在拖不下去了。
九月份要开始秋税征收了,如今三万九边新军停在鸭江边上,朝鲜的国主在平壤,一天给大明朝廷写一封信,请求大明朝廷出兵帮助他平定国内叛乱。
除此之外,各地征收的粮食需要入库押送京师,京师的工坊需要生产,将武器运送到各地的新军。
这些都需要一个强力的中书省协调,千头万绪的工作都需要有人来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比谁先耐不下心来屈服。
第一个屈服的自然是李春芳。
他也清楚自己的威望不足,不可能和张居正一样大权独揽。
都是当丞相,人和人还是不一样的。
李春芳认识到了这个事实后,果断认清了自己的定位。
他向皇室屈服,虽然不同意交出去奏章的批驳权,但是同意每15天举行一次大朝议,到时候由两宫太后垂帘,共同商议朝廷的大事。
这等于将一部分的权利让给了皇室,李太后很快就同意了这个方案,开始支持李春芳担任中书丞相。
李春芳又向文官集团屈服,他同意废除张居正实行的“考成法”,又增加了在这一次倒张出力不少的清流言官的权利,宣布了每一个言官和御史都拥有独立的建言权利,并且不需要为自己弹劾的内容负责。
这条举措类似于武周时期的“风闻言事”,果然这条建议一出,就得到了清流言官的支持,李春芳的名声更上一层楼。
最后就是各地督抚了。
李春芳同意各地巡抚的要求,给他们都加尚书衔,允许他们和李成梁一样,拥有任免九品以下官员的权力。
更高品级的官员,他们也可以向朝廷推荐,只要吏部同意就可以任免。
这三个让步措施一出,李春芳的名望立刻超过了张居正,成了整个大明呼声最高的丞相人选。
这些消息,自然被京师情报站送到了南京,送到了大都督府的案头上。
苏泽看到了李春芳的改革方案,忍不住笑了出来。
申时行正在带着妻子在大都督府做客,看完了苏泽递给他的京师情报,申时行忍不住说道:
“没想到张居正也镇不住啊,汝霖,我们现在要进攻吗?”
苏泽摇头说道:“现在进攻,反而会让明廷团结起来,李春芳的位置是坐不久的。”
在失去了张居正之后,皇帝年幼,太后又是不懂政治的普通妇人,明廷中枢的权威很快就会荡然无存。
等到失去了中央权威,接下来就是各省军阀自立的剧本了。
申时行看着情报说道:“央地的矛盾,古已有之,李春芳将官员任职权力让渡给地方,这是取祸之道啊。”
苏泽也点头说道:“这央地问题,是最难处理的问题,我们东南现在也出现苗头了。”
申时行虽然是教育大臣不是财政大臣,但是教育是地区差异和全国矛盾最突出的问题,反倒是最先能看出央地矛盾的苗头。
申时行说道:“如今南直隶、福建的教育比较好,官办书院也比较多,上一次春闱录取的进士中,也是以这两省人数最多,如今在士林中也有颇多的异议,认为我们礼部不公平。”
“进士考试还好,如今矛盾最大的是吏员考试的矛盾。”
苏泽问道:“吏员考试?”
申时行点头说道:“是的,因为各地情况不一样,需要的吏员也不一样,所以如今各府的吏员都是由府县一级举行招录考试,最后名单交给吏部备案就行了。”
“吏员考试基本上都是由府一级的学政部门组织的。”
苏泽点头,东南如今正在铺设乡公所,各级官府都很缺乏吏员。
如果按照科举考试那样进行全国性的考试,一方面是成本太高根本组织不起来,另外也不灵活,不方便及时补充吏员。
所以如今东南的吏员考试,都是下方到各府一级的官府直接招录的。
“难道是有舞弊现象?”
申时行摇头说道:“舞弊现象还好,御史台对于考试舞弊是查的最严的,而且吏员考试也按照乡试的标准和流程进行的,制度上还是有保证的。”
“那又是什么问题?”
申时行叹息一声说道:“就是各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我们东南的吏员待遇高,而且这些年来风气也变化了,不再将吏员视为下吏,所以很多读书人都愿意做吏。”
苏泽点头,东南建立的时候,他手上的行政力量主要就是靠的进步吏员。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