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之下,明军奇袭长岛,毙敌近千人,顷刻间士气大振,也使得荷军大为震动,惊慌下开始有人离开纽约,向着广袤的加拿大地区撤退。
此时作为防守的一方,荷兰议会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守军出现了分裂,一支由西班牙军残部组成的部队最先发生了动摇。
总计一万八千名西班牙士兵,在指挥官带领下扶老携幼,带着一些金银财宝,补给物资擅自离开了阵地,并且制定了一个北上加拿大的计划。
掌权的荷兰议会无力阻止,但是这支西班牙军队孤军深入,行至新泽西地域时,遭到一万名在地登陆的明军陆战队,土著游击队的围攻。
短暂的激战后,伤亡过半的西班牙军队被迫举起了白旗,向着明军陆战队投降,由此,明军的真实意图暴露出来。
标准的围三阙一。
外海,旗舰上。
那高高飘扬的龙旗下,周世显用一双睿智而又深邃的眼睛定定的看着,那目光好似看破了时空。
形势的变化,迫使荷兰放弃了北撤的计划,一心一意的死守孤城。
随之,北部战争便出现了僵持的局面,以新泽西大捷为标志,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主战场逐步转向中部地区。
战争的第二阶段主要发生在中部,主战场转到中部,绝境之下,面临着印第安军团咄咄逼人的进攻。
中部的欧洲农场主们被迫团结了起来,组建起了一只民兵部队,并且利用印第安军团建制混乱,指挥不灵等有利条件,开始了调兵遣将。
农场主们选出了总司令,决心发起反击,企图将印第安军团的各支部队各个击破,再返身救援纽约。
印第安军团则力图与大明陆海军配合,控制沿海基地,同时积极开展游击战,打破荷军的计划。
不久,荷军民兵部队倾巢而出,向着正面的印第安军团发起了反击,揭开了在总部地区发动强大攻势的序幕。
这一反击,正面作战的印第安军团因为缺乏步兵炮等重火力,很快便被击溃,不得不在明军的接应下重整兵力。
中部的溃败,使得明军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最大的一次损失,第一次独立作战的印第安军团,在西洋民兵和雇佣兵的打击下败下阵来。
于是气势大盛的荷兰农场主们,再一次疯狂了起来,率领五万人的主力回师纽约,只留下七千民兵防守中部地区。
十天后,纽约长岛。
周世显一只脚踩在了长岛的土地上,看着被摧毁的炮台,一片漆黑的地面,在众将官簇拥下不紧不慢的走进了不远处的临时指挥所。
巨大的地图随之展开。
看着参谋军官标注的双方态势,周世显思索了片刻,便微微一笑,下令将围城的明军抽调一部分,在纽约外围设伏,打击那些嚣张的荷兰农场主部队。
又是一个标准的围点打援。
又是一番激战后,五万余人的荷兰民兵部队,在明军正规军的打击下抱头鼠窜,又被迫回到了出发地。
战争再次变的僵持起来,可明军的援军却在源源不断的赶来,而荷军的消耗在逐渐增加。
在此背景之下,大明农历新年之后的第二天,明军开始谨慎地向纽约州推进,再次使出了水鬼偷袭的战法,先后登陆曼哈顿岛及布朗克斯,又在白原战役击败荷军。
同时,周世显下令将北边,荷兰人逃亡加拿大的路堵住,彻底包围了纽约城内的荷军。
隆隆炮声中,攻击曼哈顿岛的战斗正式打响。
可这一仗并不好打,荷兰人早已经哈德逊河沿岸及曼哈顿岛建造堡垒,布鲁克林高地可以协助纽约市区防守。
而哈德逊河的堡垒则可阻止明军军舰溯河北上,以免河道被明军控制。
不过,明军在纽约市仍然拥有海军及情报优势,占有战术主动,由于曼哈顿岛三面环水,荷军有被明军包围之虞。
不过,退无可退的荷军军官都无意弃守而去。
于是周世显签署了开始包围曼哈顿岛的军事计划,并且在当日发动基普湾登陆战,在曼哈顿岛东南侧登陆。
为了这一战,大明舰队驶入了哈德逊河,与沿岸的荷军炮台展开了激烈的对轰,大批明军在舰炮火力掩护下,发起了四面围攻。
华盛顿堡攻城战,俘虏了接近三千名荷兰士兵,激战后,荷军在反复争夺中扔下了大批战舰,被逐出曼哈顿岛一带。
华盛顿堡攻城战结束后,此时的荷兰军队因接连战败,士气低落等因素,而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
并且,那些作为雇佣兵加入荷兰军队的加勒比海盗,在绝望中终于露出了本性,这些分散于各个哨站中的雇佣兵开始公然抢掠。
并且引发平民组成的民兵奋起反抗,这让明军有机可趁,明军部队在恶劣天气下夜渡特拉华河,成功突袭了荷军阵地。
在接下来的短短一个多星期,明军咄咄逼人的进攻,破事荷军放弃前线的多个哨站,并且被死死压缩在东西长三十公里,南北宽二十公里的狭窄空间里。
这下子,明军的炮兵更加肆无忌惮,对纽约城发起了大规模的炮击,这一系列的攻击令到荷军损耗加剧,而且士气大挫。
仗打到这个份上,懦弱的荷兰议会也知道坚守毫无意义,于是便抛出了议和的橄榄枝。
可周世显不理,他只接受无条件投降,很快明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在雨点般落下的炮弹中。
吓破胆的荷兰议会被迫在议会大厦上空升起了白旗,至此,虎头蛇尾的纽约战役画上了句号。
当午夜再次来临。
整个曼哈顿街区戒备森严。
十步一岗,五步一哨。
周世显踩着雪亮的黑色军靴,在烈烈寒风中登上了位于曼哈顿岛的议会大厦顶楼,迎着东方升起的朝阳,紧了紧身上厚实的大氅。
此刻放眼望去,海天一线之间,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升起,而周世显迎着朝阳哼唱起起来。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
全书完。
此时作为防守的一方,荷兰议会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守军出现了分裂,一支由西班牙军残部组成的部队最先发生了动摇。
总计一万八千名西班牙士兵,在指挥官带领下扶老携幼,带着一些金银财宝,补给物资擅自离开了阵地,并且制定了一个北上加拿大的计划。
掌权的荷兰议会无力阻止,但是这支西班牙军队孤军深入,行至新泽西地域时,遭到一万名在地登陆的明军陆战队,土著游击队的围攻。
短暂的激战后,伤亡过半的西班牙军队被迫举起了白旗,向着明军陆战队投降,由此,明军的真实意图暴露出来。
标准的围三阙一。
外海,旗舰上。
那高高飘扬的龙旗下,周世显用一双睿智而又深邃的眼睛定定的看着,那目光好似看破了时空。
形势的变化,迫使荷兰放弃了北撤的计划,一心一意的死守孤城。
随之,北部战争便出现了僵持的局面,以新泽西大捷为标志,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主战场逐步转向中部地区。
战争的第二阶段主要发生在中部,主战场转到中部,绝境之下,面临着印第安军团咄咄逼人的进攻。
中部的欧洲农场主们被迫团结了起来,组建起了一只民兵部队,并且利用印第安军团建制混乱,指挥不灵等有利条件,开始了调兵遣将。
农场主们选出了总司令,决心发起反击,企图将印第安军团的各支部队各个击破,再返身救援纽约。
印第安军团则力图与大明陆海军配合,控制沿海基地,同时积极开展游击战,打破荷军的计划。
不久,荷军民兵部队倾巢而出,向着正面的印第安军团发起了反击,揭开了在总部地区发动强大攻势的序幕。
这一反击,正面作战的印第安军团因为缺乏步兵炮等重火力,很快便被击溃,不得不在明军的接应下重整兵力。
中部的溃败,使得明军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最大的一次损失,第一次独立作战的印第安军团,在西洋民兵和雇佣兵的打击下败下阵来。
于是气势大盛的荷兰农场主们,再一次疯狂了起来,率领五万人的主力回师纽约,只留下七千民兵防守中部地区。
十天后,纽约长岛。
周世显一只脚踩在了长岛的土地上,看着被摧毁的炮台,一片漆黑的地面,在众将官簇拥下不紧不慢的走进了不远处的临时指挥所。
巨大的地图随之展开。
看着参谋军官标注的双方态势,周世显思索了片刻,便微微一笑,下令将围城的明军抽调一部分,在纽约外围设伏,打击那些嚣张的荷兰农场主部队。
又是一个标准的围点打援。
又是一番激战后,五万余人的荷兰民兵部队,在明军正规军的打击下抱头鼠窜,又被迫回到了出发地。
战争再次变的僵持起来,可明军的援军却在源源不断的赶来,而荷军的消耗在逐渐增加。
在此背景之下,大明农历新年之后的第二天,明军开始谨慎地向纽约州推进,再次使出了水鬼偷袭的战法,先后登陆曼哈顿岛及布朗克斯,又在白原战役击败荷军。
同时,周世显下令将北边,荷兰人逃亡加拿大的路堵住,彻底包围了纽约城内的荷军。
隆隆炮声中,攻击曼哈顿岛的战斗正式打响。
可这一仗并不好打,荷兰人早已经哈德逊河沿岸及曼哈顿岛建造堡垒,布鲁克林高地可以协助纽约市区防守。
而哈德逊河的堡垒则可阻止明军军舰溯河北上,以免河道被明军控制。
不过,明军在纽约市仍然拥有海军及情报优势,占有战术主动,由于曼哈顿岛三面环水,荷军有被明军包围之虞。
不过,退无可退的荷军军官都无意弃守而去。
于是周世显签署了开始包围曼哈顿岛的军事计划,并且在当日发动基普湾登陆战,在曼哈顿岛东南侧登陆。
为了这一战,大明舰队驶入了哈德逊河,与沿岸的荷军炮台展开了激烈的对轰,大批明军在舰炮火力掩护下,发起了四面围攻。
华盛顿堡攻城战,俘虏了接近三千名荷兰士兵,激战后,荷军在反复争夺中扔下了大批战舰,被逐出曼哈顿岛一带。
华盛顿堡攻城战结束后,此时的荷兰军队因接连战败,士气低落等因素,而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
并且,那些作为雇佣兵加入荷兰军队的加勒比海盗,在绝望中终于露出了本性,这些分散于各个哨站中的雇佣兵开始公然抢掠。
并且引发平民组成的民兵奋起反抗,这让明军有机可趁,明军部队在恶劣天气下夜渡特拉华河,成功突袭了荷军阵地。
在接下来的短短一个多星期,明军咄咄逼人的进攻,破事荷军放弃前线的多个哨站,并且被死死压缩在东西长三十公里,南北宽二十公里的狭窄空间里。
这下子,明军的炮兵更加肆无忌惮,对纽约城发起了大规模的炮击,这一系列的攻击令到荷军损耗加剧,而且士气大挫。
仗打到这个份上,懦弱的荷兰议会也知道坚守毫无意义,于是便抛出了议和的橄榄枝。
可周世显不理,他只接受无条件投降,很快明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在雨点般落下的炮弹中。
吓破胆的荷兰议会被迫在议会大厦上空升起了白旗,至此,虎头蛇尾的纽约战役画上了句号。
当午夜再次来临。
整个曼哈顿街区戒备森严。
十步一岗,五步一哨。
周世显踩着雪亮的黑色军靴,在烈烈寒风中登上了位于曼哈顿岛的议会大厦顶楼,迎着东方升起的朝阳,紧了紧身上厚实的大氅。
此刻放眼望去,海天一线之间,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升起,而周世显迎着朝阳哼唱起起来。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