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有名的古寺很多,奇秀巍峨的唐时名山龙角山里的龙角寺,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游学蓬安时曾经寓居过的银汉来苏寺,中华乡境内充满无限神秘色彩的崇庆寺,大深南海景区里香火鼎盛的南海寺,金甲乡充满传奇色彩的焰山寺,几乎乡乡有寺,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在蓬安众多有名的古寺中,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有着千年历史富有传奇色彩的蓬安龙云寺。
“自古名山寺占多。”龙云寺自然也不例外。龙云寺位于蓬安县城西19公里处的龙云镇境内的龙云山上。传说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坐镇剑阁,一天早晨,登高南望,默数山头,当数到第108个山头之时,只见云烟浮动,状如游龙,诸葛亮马上派人前去打探,打探之人回来报告说,那山名叫龙云山,山下数里之外有一口深不见底的龙潭,诸葛亮听说后,便下令修建庙宇于龙云山上,以镇潜龙乱动。
现在要去蓬安龙云寺,须得从蓬安县城乘车大致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便可以直达龙云寺山下的公路旁。坐在车上,老远便可以看见红墙碧瓦的龙云寺隐隐约约地坐落在高大巍峨的一座大山上,只见群山绵延,好似龙身;山势嵯峨,宛如龙形;山峰挺立,俨然龙头;古木参天,恰似龙角;据传龙云山山峰还天生龙眼一对,山下数里之外还有龙潭,直通波光潋滟的嘉陵江,龙云寺所处的龙云山两侧排列着9条支山,好像9条龙缭绕在它的四周,山上山下一年四季皆云遮雾绕,而古寺则正好修建于龙头之上,当地人传说此为“九龙捧圣”之风水宝地。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么龙云寺的神奇究竟在哪里呢?据当地县志记载:龙云寺建于唐太宗贞观9年(公元636年),距今已有1370多年历史。建寺1370多年来,龙云寺曾三易其名,最先名为龙云寺,其次更名为龙潭寺、龙游寺,最后仍复旧名龙云寺。唐“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入蜀避难,曾令张僧繇等人在蜀中广建寺庙,雕塑佛像上万尊,求佛庇佑大唐江山,曾赠给蓬州的龙云寺佛像一尊。后来,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李亨于甘肃灵武即位称帝,也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唐肃宗其堂弟李瑀因不满李亨称帝,公元759年冬,唐肃宗将汉中王李瑀贬至蓬州任刺史,汉中王李瑀曾游历此寺,将寺庙改名为龙潭寺,因汉中王李瑀系唐玄宗长兄李宪之子,系龙子龙孙,后扩建寺庙,又改名为龙游寺。公元760年,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被贬为蓬州长史时,也曾游历此寺,并为古寺亲书寺名“龙云寺”三字。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明监察御史卢雍巡视川北时,曾作游龙云寺诗:“梓剑峰恋脉尽头,龙潭无底白云浮。曾经兵燹重开寺,有好江山未起楼。翠竹轻风禅榻午,黄杨疏雨佛堂秋。欲题诗句苍崖满,安得山中十日留。”
一千多年来,龙云寺曾三次被毁于兵燹(xiǎn)战火之中,但是勤劳勇敢的蓬州善男信女们又三次积极筹集善款重修了寺庙,而且一次比一次重修的规模更大。直到1972年,因当地修建学校,龙云寺又遭拆毁,古寺里仅两棵古树侥幸得以幸免于劫难。1993年春,龙云寺又得以复建,由遂宁灵泉寺大和尚释广大(俗名张胤龙)来寺任主持。
佛说:“前五百年的修行,才换得今生的一次回眸。”走进如今的龙云寺,俨然走进了一个清幽宁静的世外桃源一般。龙云寺整个寺庙就修建在龙云山顶平地之上,整个布局宛如一个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一般,宽大的院坝中间安放着高大的香炉、拜台,香烟袅袅而生,仿佛有仙鹤盘旋飞舞环绕其上。院坝里有两株高大茂盛的黄角树,树冠亭亭硕大如华盖。左边是大雄宝殿,殿外植有万年青,殿正门上方与两旁门柱之上赫然书写着殿名以及一些阐释高深禅理的楹联,正殿里供奉着慈祥庄严的佛祖、观音、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等神像。殿内香火明亮,梵音袅袅。走出正殿,右边是观音大殿,据称龙云寺里的观世音菩萨非常灵验。殿内供奉着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塑像,观世音菩萨慈祥地端坐于高洁素雅的莲台之上,法相庄严,两眼向下凝视,仿佛若有所思,又仿佛如一位慈祥的母亲在凝神静气地聆听着人世间的一切苦难的声音一般。
据当地人盛传,当年龙云寺里还有一位闻名遐迩救苦救难的“活观音菩萨”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姓郭的女子,不知其娘家何许人也。她从小过继给当地一位刘家当童养媳。刘家亦穷,令郭氏每天上山割草。丈夫刘世秋尚未圆房即外出未归。有一养子叫刘秋武,孙子刘羊娃。郭氏每天上龙云寺割草,实则是在寺庙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翻转背篼盘腿坐禅,每每到了回家的时候便翻转背篼,背篓里居然就有一背篓青草,如是者数十年。
清道光三年,洪运开到蓬州担任知州大人,人称洪大老爷。一年大旱,洪大老爷和随从衙役们一起下乡勘测水利挖堰塘。有人到洪大老爷面前告状说龙云寺上有一疯老婆子是个旱魃,什么叫旱魃,就是传说中能够引起旱灾的怪物,传说旱魃出世,方圆百里之地皆滴水无存。为此,当地老百姓强烈要求洪大人将郭氏女撵走。洪大老爷带着衙役上山撵郭氏,郭氏坐禅不理。洪先问郭氏“何时有雨?”答曰:“午时三刻。”有人想整郭氏,未到中午就开饭。当时炎阳似火,天无片云。洪便说郭氏妖言惑众,即命衙役用鞭子抽打郭氏,郭氏仍坐禅不动,若无其事。到了中午,衙役将鞭子打断。郭氏曰:“我已三世修行,尔奈我何?天将雨,尔等速归,去看汝夫人罢。”洪等人刚下山,大雨如注。返城距五里的古佛洞时,洪的家人急来告之:“夫人在家被鬼打得奄奄一息,请大人速返!”洪急忙回家,见夫人被打得遍体鳞伤,鞭痕尤存,方悟菩萨之神威,急向菩萨许愿保佑夫人伤愈,即来还愿谢罪。次日,夫人康复如初。洪大人赞曰:“真是活观音!”活观音之名由此传遍四方,远近闻名,来拜谒者众。洪知州后来前去还愿,坐轿来到距龙云寺五里的二郎庙,忽患疾病而返;次日又去还愿,骑马至大田沟过桥时,马失前蹄受伤复返。当晚,洪在梦中见菩萨警告:“要来还愿,必须放下你的官架子与民同行。”于是第三次还愿时,斋戒三日,沐浴素衣,草履步行至距龙云寺约二里的大木湾迷途而止,就于山前排好香案,向龙云寺方向顶礼谢罪而返,后将此山更名为香炉山。
郭氏早在割草时即知事甚广,言者必验。前来问事者众。自洪大人尊称为“活观音”后,来晋谒者更甚,常常流连忘返。是以信众在佛殿侧菩萨坐禅的石上塑一尊像并修一殿。像塑好后,匠师问菩萨塑得如何?菩萨曰:“一切均可,只脚大了点。”菩萨看着匠师修好脚后,满意地点头而归。菩萨回家后向儿子刘秋武说:“庙上将我的像塑好,我要归位了。我去后,七天勿埋我肉身,我须回来办事;如违我训,必将断后。”言毕而圆寂,时六月十九日。活观音圆寂之事快速传开,前来烧香者接踵而至。第一天,酒菜招待即百余席,第二天稀粥炊煮难供,第三天供凉水不济。打杂者一换再换。刘氏家族见状,均劝其早埋。刘秋武从其族长之命,第六天上山。早上封钉时菩萨肉身尚温,乃忍泪埋葬,人们又赶到坟上去烧香。刘秋武违背母训,其子刘羊娃未娶,遂断后。破四旧的时候到处挖坟毁庙,但活观音墓均无人敢动。文革时造反派不怕,硬去挖坟,刚举锄就昏厥而死。后无人敢再动。至今坟上香火不断,昼夜油灯不灭。
传说终归是传说。我们大抵可以不信。但敬畏自然,敬畏人生,时刻拥有一颗敬畏之心,其实未必不也是一种生存的哲学与巨大的智慧。
走出观音大殿,对面是一排长长的厢房,厢房里供奉有财神等众多神灵。正对大雄宝殿的地方也修建有一座大殿,殿内供奉有护法金刚、开口笑大肚弥勒佛等众多神像,护法金刚与众多罗汉神像环列大殿左右,个个神态威武庄严,面目狰狞恐怖,尤其是那护法金刚,手举钢鞭,相貌威严,脚下踩着伸出猩红长舌面目更为狰狞的饿鬼或者恶鬼,让人看了便不寒而栗。供奉护法金刚、罗汉菩萨的法座之下彩绘有双龙戏珠的图案,金碧辉煌,活灵活显,戏珠的双龙仿佛马上就会腾空飞跃,呼之欲之一般,令人暗暗称奇。
龙云寺更为神奇的生态奇观莫过于古寺山门外斜坡上的两棵紧密环抱,和谐共生千年古树了。一棵是黄杨树,一棵是黄桷树,皆有四、五人合抱之粗大,高约10余米,远望亭亭如盖,黄杨、黄桷共生树蔚为奇观,实不多见,堪为龙云寺之标识,亦为龙云寺之瑰宝。据唐书五行志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蓬州枯杨生李枝,有实。”黄杨树枯枝干上寄生它树现象并不多见。隋朝乃杨家的天下,而唐朝乃李家的天下,蓬州枯杨生李枝无形之中彰显唐朝李氏天下取代隋朝杨氏天下应为天意,故“枯杨生李”在当时更被视作国之瑞符,载之于史,其源由此。又现今龙云寺近甚多李树成林,年产颇多,其来亦有渊源。蓬安龙云寺的千年黄杨共生古树无形之中也竟成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
千年时光转瞬即逝,静静地站立在千古名刹龙云寺之前,顿感宇宙之浩淼,而人生之须臾。而我们每一位来过龙云寺之人,也许都会幡然顿悟:天下人来,天下人往,来来往往,或为名,或为利,其实都人生均如匆匆过客,挥一挥手,其实我们什么也都没有带走
“自古名山寺占多。”龙云寺自然也不例外。龙云寺位于蓬安县城西19公里处的龙云镇境内的龙云山上。传说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坐镇剑阁,一天早晨,登高南望,默数山头,当数到第108个山头之时,只见云烟浮动,状如游龙,诸葛亮马上派人前去打探,打探之人回来报告说,那山名叫龙云山,山下数里之外有一口深不见底的龙潭,诸葛亮听说后,便下令修建庙宇于龙云山上,以镇潜龙乱动。
现在要去蓬安龙云寺,须得从蓬安县城乘车大致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便可以直达龙云寺山下的公路旁。坐在车上,老远便可以看见红墙碧瓦的龙云寺隐隐约约地坐落在高大巍峨的一座大山上,只见群山绵延,好似龙身;山势嵯峨,宛如龙形;山峰挺立,俨然龙头;古木参天,恰似龙角;据传龙云山山峰还天生龙眼一对,山下数里之外还有龙潭,直通波光潋滟的嘉陵江,龙云寺所处的龙云山两侧排列着9条支山,好像9条龙缭绕在它的四周,山上山下一年四季皆云遮雾绕,而古寺则正好修建于龙头之上,当地人传说此为“九龙捧圣”之风水宝地。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那么龙云寺的神奇究竟在哪里呢?据当地县志记载:龙云寺建于唐太宗贞观9年(公元636年),距今已有1370多年历史。建寺1370多年来,龙云寺曾三易其名,最先名为龙云寺,其次更名为龙潭寺、龙游寺,最后仍复旧名龙云寺。唐“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李隆基入蜀避难,曾令张僧繇等人在蜀中广建寺庙,雕塑佛像上万尊,求佛庇佑大唐江山,曾赠给蓬州的龙云寺佛像一尊。后来,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李亨于甘肃灵武即位称帝,也就是历史上的唐肃宗,唐肃宗其堂弟李瑀因不满李亨称帝,公元759年冬,唐肃宗将汉中王李瑀贬至蓬州任刺史,汉中王李瑀曾游历此寺,将寺庙改名为龙潭寺,因汉中王李瑀系唐玄宗长兄李宪之子,系龙子龙孙,后扩建寺庙,又改名为龙游寺。公元760年,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被贬为蓬州长史时,也曾游历此寺,并为古寺亲书寺名“龙云寺”三字。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明监察御史卢雍巡视川北时,曾作游龙云寺诗:“梓剑峰恋脉尽头,龙潭无底白云浮。曾经兵燹重开寺,有好江山未起楼。翠竹轻风禅榻午,黄杨疏雨佛堂秋。欲题诗句苍崖满,安得山中十日留。”
一千多年来,龙云寺曾三次被毁于兵燹(xiǎn)战火之中,但是勤劳勇敢的蓬州善男信女们又三次积极筹集善款重修了寺庙,而且一次比一次重修的规模更大。直到1972年,因当地修建学校,龙云寺又遭拆毁,古寺里仅两棵古树侥幸得以幸免于劫难。1993年春,龙云寺又得以复建,由遂宁灵泉寺大和尚释广大(俗名张胤龙)来寺任主持。
佛说:“前五百年的修行,才换得今生的一次回眸。”走进如今的龙云寺,俨然走进了一个清幽宁静的世外桃源一般。龙云寺整个寺庙就修建在龙云山顶平地之上,整个布局宛如一个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一般,宽大的院坝中间安放着高大的香炉、拜台,香烟袅袅而生,仿佛有仙鹤盘旋飞舞环绕其上。院坝里有两株高大茂盛的黄角树,树冠亭亭硕大如华盖。左边是大雄宝殿,殿外植有万年青,殿正门上方与两旁门柱之上赫然书写着殿名以及一些阐释高深禅理的楹联,正殿里供奉着慈祥庄严的佛祖、观音、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等神像。殿内香火明亮,梵音袅袅。走出正殿,右边是观音大殿,据称龙云寺里的观世音菩萨非常灵验。殿内供奉着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塑像,观世音菩萨慈祥地端坐于高洁素雅的莲台之上,法相庄严,两眼向下凝视,仿佛若有所思,又仿佛如一位慈祥的母亲在凝神静气地聆听着人世间的一切苦难的声音一般。
据当地人盛传,当年龙云寺里还有一位闻名遐迩救苦救难的“活观音菩萨”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姓郭的女子,不知其娘家何许人也。她从小过继给当地一位刘家当童养媳。刘家亦穷,令郭氏每天上山割草。丈夫刘世秋尚未圆房即外出未归。有一养子叫刘秋武,孙子刘羊娃。郭氏每天上龙云寺割草,实则是在寺庙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翻转背篼盘腿坐禅,每每到了回家的时候便翻转背篼,背篓里居然就有一背篓青草,如是者数十年。
清道光三年,洪运开到蓬州担任知州大人,人称洪大老爷。一年大旱,洪大老爷和随从衙役们一起下乡勘测水利挖堰塘。有人到洪大老爷面前告状说龙云寺上有一疯老婆子是个旱魃,什么叫旱魃,就是传说中能够引起旱灾的怪物,传说旱魃出世,方圆百里之地皆滴水无存。为此,当地老百姓强烈要求洪大人将郭氏女撵走。洪大老爷带着衙役上山撵郭氏,郭氏坐禅不理。洪先问郭氏“何时有雨?”答曰:“午时三刻。”有人想整郭氏,未到中午就开饭。当时炎阳似火,天无片云。洪便说郭氏妖言惑众,即命衙役用鞭子抽打郭氏,郭氏仍坐禅不动,若无其事。到了中午,衙役将鞭子打断。郭氏曰:“我已三世修行,尔奈我何?天将雨,尔等速归,去看汝夫人罢。”洪等人刚下山,大雨如注。返城距五里的古佛洞时,洪的家人急来告之:“夫人在家被鬼打得奄奄一息,请大人速返!”洪急忙回家,见夫人被打得遍体鳞伤,鞭痕尤存,方悟菩萨之神威,急向菩萨许愿保佑夫人伤愈,即来还愿谢罪。次日,夫人康复如初。洪大人赞曰:“真是活观音!”活观音之名由此传遍四方,远近闻名,来拜谒者众。洪知州后来前去还愿,坐轿来到距龙云寺五里的二郎庙,忽患疾病而返;次日又去还愿,骑马至大田沟过桥时,马失前蹄受伤复返。当晚,洪在梦中见菩萨警告:“要来还愿,必须放下你的官架子与民同行。”于是第三次还愿时,斋戒三日,沐浴素衣,草履步行至距龙云寺约二里的大木湾迷途而止,就于山前排好香案,向龙云寺方向顶礼谢罪而返,后将此山更名为香炉山。
郭氏早在割草时即知事甚广,言者必验。前来问事者众。自洪大人尊称为“活观音”后,来晋谒者更甚,常常流连忘返。是以信众在佛殿侧菩萨坐禅的石上塑一尊像并修一殿。像塑好后,匠师问菩萨塑得如何?菩萨曰:“一切均可,只脚大了点。”菩萨看着匠师修好脚后,满意地点头而归。菩萨回家后向儿子刘秋武说:“庙上将我的像塑好,我要归位了。我去后,七天勿埋我肉身,我须回来办事;如违我训,必将断后。”言毕而圆寂,时六月十九日。活观音圆寂之事快速传开,前来烧香者接踵而至。第一天,酒菜招待即百余席,第二天稀粥炊煮难供,第三天供凉水不济。打杂者一换再换。刘氏家族见状,均劝其早埋。刘秋武从其族长之命,第六天上山。早上封钉时菩萨肉身尚温,乃忍泪埋葬,人们又赶到坟上去烧香。刘秋武违背母训,其子刘羊娃未娶,遂断后。破四旧的时候到处挖坟毁庙,但活观音墓均无人敢动。文革时造反派不怕,硬去挖坟,刚举锄就昏厥而死。后无人敢再动。至今坟上香火不断,昼夜油灯不灭。
传说终归是传说。我们大抵可以不信。但敬畏自然,敬畏人生,时刻拥有一颗敬畏之心,其实未必不也是一种生存的哲学与巨大的智慧。
走出观音大殿,对面是一排长长的厢房,厢房里供奉有财神等众多神灵。正对大雄宝殿的地方也修建有一座大殿,殿内供奉有护法金刚、开口笑大肚弥勒佛等众多神像,护法金刚与众多罗汉神像环列大殿左右,个个神态威武庄严,面目狰狞恐怖,尤其是那护法金刚,手举钢鞭,相貌威严,脚下踩着伸出猩红长舌面目更为狰狞的饿鬼或者恶鬼,让人看了便不寒而栗。供奉护法金刚、罗汉菩萨的法座之下彩绘有双龙戏珠的图案,金碧辉煌,活灵活显,戏珠的双龙仿佛马上就会腾空飞跃,呼之欲之一般,令人暗暗称奇。
龙云寺更为神奇的生态奇观莫过于古寺山门外斜坡上的两棵紧密环抱,和谐共生千年古树了。一棵是黄杨树,一棵是黄桷树,皆有四、五人合抱之粗大,高约10余米,远望亭亭如盖,黄杨、黄桷共生树蔚为奇观,实不多见,堪为龙云寺之标识,亦为龙云寺之瑰宝。据唐书五行志载,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蓬州枯杨生李枝,有实。”黄杨树枯枝干上寄生它树现象并不多见。隋朝乃杨家的天下,而唐朝乃李家的天下,蓬州枯杨生李枝无形之中彰显唐朝李氏天下取代隋朝杨氏天下应为天意,故“枯杨生李”在当时更被视作国之瑞符,载之于史,其源由此。又现今龙云寺近甚多李树成林,年产颇多,其来亦有渊源。蓬安龙云寺的千年黄杨共生古树无形之中也竟成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
千年时光转瞬即逝,静静地站立在千古名刹龙云寺之前,顿感宇宙之浩淼,而人生之须臾。而我们每一位来过龙云寺之人,也许都会幡然顿悟:天下人来,天下人往,来来往往,或为名,或为利,其实都人生均如匆匆过客,挥一挥手,其实我们什么也都没有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