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贸然之间,废止我吴国原来流通之布币、刀币与蚁鼻钱,是否不妥?”
太宰季札蹙眉道:“莫说吴国,天下列国皆是一般,各种钱币并用,只是等值不同, 常有纠纷。”
“币制之改革,固然有利于社稷。然则,臣恐我吴国黎庶骤然之间,难以接受这新式的五铢钱!”
季札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完全推行一种新的货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
若官府的公信力不足,国人阳奉阴违的话, 这势必会造成吴国的货币市场一片混乱, 不可避免的导致通货膨胀!
但, 庆忌要在吴国进行币制改革的决心,是不容动摇的。
庆忌暗自思衬一下,便道:“币制改革,自然非一时之功也。寡人之意,是在吴都率先推行五铢钱,以五铢钱取代其它货币!”
“以吴都为试验之地,若币制改革效果显著,则当并行于吴国。若效果不佳,也可待定而后动。”
“大王英明!”
对于庆忌没有贸然一下子将五铢钱推行于吴国全境的做法,季札深表赞同。
庆忌又道:“铸币之权归于官府,置三官,钟官、辨铜、技巧,以右丞相府节制,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
“铸币事宜,由右丞相计然负责, 治粟内史范蠡与大工令干将辅助。”
“推广五铢钱事宜, 由太宰季札负责,少府被离、吴都县令伍子胥辅助。”
“臣等,谨遵王命!”
被念到名字的大臣,立马答应下来。
庆忌继而将目光放在季札的身上,说道:“太宰,五铢钱之推行,事关社稷,不容有失。”
“五铢钱为我吴国唯一之法定货币,民间不得私铸,违者斩首。”
“其余制定原有之刀币、布币、蚁鼻钱兑换五铢钱之事宜,等值多少,还请太宰你们细细斟酌,实地考察之后,再行定价!”
“唯!”
新的货币既然要取代旧的货币,那么原有的旧货币就应该废止,被回收到官府,以重新铸造为新的货币。
所以季札等人的职责极大。
旋即, 庆忌又对右丞相计然道:“右丞相,汝等为社稷铸币,其工艺成色务必严格把关,争取做到他人无法仿制。”
“若出了差错,寡人当层层审查,绝不轻饶!”
“唯!”
伪造货币的事情,从古到今,那是层出不穷的。
而一旦大量的假币横行,涌入民间,就会造成市场通货膨胀,这是庆忌绝不愿意看见的结果!
所以,五铢钱的铸造工艺一定要严格把关,而且国家要加大打击假币的力度!
铢,是一种古代的计量单位。
此时的吴国大概二十四铢等于一两,一枚五铢钱差不多在3.5到4克左右。
以黄金为参照物的话,一千枚五铢钱(一贯钱)就相当于一两黄金。
价值还是极高的!
从伏羲到颛顼的两千年间,钱叫做金;轩辕黄帝的后代有熊氏、高辛氏那会儿叫做“货”;尧帝时谓之“泉”;到商周时期谓之“布”。
其中龟壳、贝壳都充当过钱,后来布帛发展为硬通货。
金作为最古老的硬通货之一,早在尧帝时就分为黄、白、赤三种,分别是黄金、白银和铜。
最顶级的货币是珍珠和玉石,属于“上币”;黄金次一等,是中币;下币是刀、布帛之类。
而铸币技术在大禹时代就已出现。
大禹年间曾有持续五年的水灾,却没人饿死,因为大禹铸造钱币分给了没有粮食的人。
这大概是钱币出现之后最早的信用体现。
钱币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因为它有统一的大小和重量,使用很方便。
不过钱币毕竟不能像布帛一样可以做衣服,有时候人们不爱用,加上发行量多,于是钱币贬值在所难免。
东周初期,钱币只有小钱没有大钱,也就是说“面额”太单一。
于是周景王年间,开始铸造直径一寸二分的大钱,一个顶五十枚小钱。
所以庆忌所推行的五铢钱,实际上算不得一大创举!
庆忌决定将吴都作为推行五铢钱的实验点。
除了刀币、布币、蚁鼻钱这一系列的旧货币外,黎庶拿来布匹、绢丝、玉、帛、鹿皮之类值钱的东西,实际上也是能兑换一定价值的五铢钱。
当国府出台币制改革的法令后,坊间对此事的评议是褒贬不一的。
但,不管怎样,出于国人对庆忌的信任,对国家的信任,他们都马不停蹄的跑回家中,将一些旧式钱币拿出来,再前往官府兑换五铢钱。
对于私藏旧币,而没有拿到官府兑换五铢钱,还妄想进行交易的人,吴国的惩罚是十分厉害的。
轻则罚布十匹,重则服劳役五年!
使用旧币买卖的双方,都会遭到这样的惩罚!
故而,在吴国改革币制的法令一经出台,人们就都争先恐后的跑到县衙的门口,排起了长龙一般的队伍。
毫无疑问,吴国的这一次币制改革,初期是收效显著的。
接下来,吴国的五铢钱将会逐步推广于各个县城,乃至于天下列国!
五铢钱,将会与刀币、布币、蚁鼻钱一般,成为一种盛行的货币。
因为吴国鼓励天下商贾入吴行商,而在吴国的地头上,唯一的法定货币是五铢钱。
没有五铢钱,就无法再吴国做生意。
所以入吴的商贾必然兑换五铢钱,然后流通于列国!
而这,正是庆忌进行这次币制改革的一大目的。
“大王,治粟内史求见!”
庆忌正在滋德殿处理政务的时候,忽而就有一名内侍进来禀告道。
范蠡?
“宣。”
“诺!”
范蠡求见,自然不可能是小事,所以庆忌都会接见他的。
不多时,一身玄色朝服的范蠡,就亦步亦趋的进入滋德殿。
在他的身后,还跟着一名头戴长冠,身着深色袍服,气质不凡的儒雅男人。
“臣范蠡(草民文种),参见大王!大王万年!”
“免礼平身。”
听见跟在范蠡身边的那个儒雅男人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种,庆忌为表示尊重,折节下士,忙站起身,虚扶一下。
“谢大王!”
太宰季札蹙眉道:“莫说吴国,天下列国皆是一般,各种钱币并用,只是等值不同, 常有纠纷。”
“币制之改革,固然有利于社稷。然则,臣恐我吴国黎庶骤然之间,难以接受这新式的五铢钱!”
季札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完全推行一种新的货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
若官府的公信力不足,国人阳奉阴违的话, 这势必会造成吴国的货币市场一片混乱, 不可避免的导致通货膨胀!
但, 庆忌要在吴国进行币制改革的决心,是不容动摇的。
庆忌暗自思衬一下,便道:“币制改革,自然非一时之功也。寡人之意,是在吴都率先推行五铢钱,以五铢钱取代其它货币!”
“以吴都为试验之地,若币制改革效果显著,则当并行于吴国。若效果不佳,也可待定而后动。”
“大王英明!”
对于庆忌没有贸然一下子将五铢钱推行于吴国全境的做法,季札深表赞同。
庆忌又道:“铸币之权归于官府,置三官,钟官、辨铜、技巧,以右丞相府节制,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
“铸币事宜,由右丞相计然负责, 治粟内史范蠡与大工令干将辅助。”
“推广五铢钱事宜, 由太宰季札负责,少府被离、吴都县令伍子胥辅助。”
“臣等,谨遵王命!”
被念到名字的大臣,立马答应下来。
庆忌继而将目光放在季札的身上,说道:“太宰,五铢钱之推行,事关社稷,不容有失。”
“五铢钱为我吴国唯一之法定货币,民间不得私铸,违者斩首。”
“其余制定原有之刀币、布币、蚁鼻钱兑换五铢钱之事宜,等值多少,还请太宰你们细细斟酌,实地考察之后,再行定价!”
“唯!”
新的货币既然要取代旧的货币,那么原有的旧货币就应该废止,被回收到官府,以重新铸造为新的货币。
所以季札等人的职责极大。
旋即, 庆忌又对右丞相计然道:“右丞相,汝等为社稷铸币,其工艺成色务必严格把关,争取做到他人无法仿制。”
“若出了差错,寡人当层层审查,绝不轻饶!”
“唯!”
伪造货币的事情,从古到今,那是层出不穷的。
而一旦大量的假币横行,涌入民间,就会造成市场通货膨胀,这是庆忌绝不愿意看见的结果!
所以,五铢钱的铸造工艺一定要严格把关,而且国家要加大打击假币的力度!
铢,是一种古代的计量单位。
此时的吴国大概二十四铢等于一两,一枚五铢钱差不多在3.5到4克左右。
以黄金为参照物的话,一千枚五铢钱(一贯钱)就相当于一两黄金。
价值还是极高的!
从伏羲到颛顼的两千年间,钱叫做金;轩辕黄帝的后代有熊氏、高辛氏那会儿叫做“货”;尧帝时谓之“泉”;到商周时期谓之“布”。
其中龟壳、贝壳都充当过钱,后来布帛发展为硬通货。
金作为最古老的硬通货之一,早在尧帝时就分为黄、白、赤三种,分别是黄金、白银和铜。
最顶级的货币是珍珠和玉石,属于“上币”;黄金次一等,是中币;下币是刀、布帛之类。
而铸币技术在大禹时代就已出现。
大禹年间曾有持续五年的水灾,却没人饿死,因为大禹铸造钱币分给了没有粮食的人。
这大概是钱币出现之后最早的信用体现。
钱币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因为它有统一的大小和重量,使用很方便。
不过钱币毕竟不能像布帛一样可以做衣服,有时候人们不爱用,加上发行量多,于是钱币贬值在所难免。
东周初期,钱币只有小钱没有大钱,也就是说“面额”太单一。
于是周景王年间,开始铸造直径一寸二分的大钱,一个顶五十枚小钱。
所以庆忌所推行的五铢钱,实际上算不得一大创举!
庆忌决定将吴都作为推行五铢钱的实验点。
除了刀币、布币、蚁鼻钱这一系列的旧货币外,黎庶拿来布匹、绢丝、玉、帛、鹿皮之类值钱的东西,实际上也是能兑换一定价值的五铢钱。
当国府出台币制改革的法令后,坊间对此事的评议是褒贬不一的。
但,不管怎样,出于国人对庆忌的信任,对国家的信任,他们都马不停蹄的跑回家中,将一些旧式钱币拿出来,再前往官府兑换五铢钱。
对于私藏旧币,而没有拿到官府兑换五铢钱,还妄想进行交易的人,吴国的惩罚是十分厉害的。
轻则罚布十匹,重则服劳役五年!
使用旧币买卖的双方,都会遭到这样的惩罚!
故而,在吴国改革币制的法令一经出台,人们就都争先恐后的跑到县衙的门口,排起了长龙一般的队伍。
毫无疑问,吴国的这一次币制改革,初期是收效显著的。
接下来,吴国的五铢钱将会逐步推广于各个县城,乃至于天下列国!
五铢钱,将会与刀币、布币、蚁鼻钱一般,成为一种盛行的货币。
因为吴国鼓励天下商贾入吴行商,而在吴国的地头上,唯一的法定货币是五铢钱。
没有五铢钱,就无法再吴国做生意。
所以入吴的商贾必然兑换五铢钱,然后流通于列国!
而这,正是庆忌进行这次币制改革的一大目的。
“大王,治粟内史求见!”
庆忌正在滋德殿处理政务的时候,忽而就有一名内侍进来禀告道。
范蠡?
“宣。”
“诺!”
范蠡求见,自然不可能是小事,所以庆忌都会接见他的。
不多时,一身玄色朝服的范蠡,就亦步亦趋的进入滋德殿。
在他的身后,还跟着一名头戴长冠,身着深色袍服,气质不凡的儒雅男人。
“臣范蠡(草民文种),参见大王!大王万年!”
“免礼平身。”
听见跟在范蠡身边的那个儒雅男人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种,庆忌为表示尊重,折节下士,忙站起身,虚扶一下。
“谢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