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别说,这何罗鱼看起来非常丑陋,但是做成菜之后,还是很诱人的。
    不管是清蒸、红烧还是做成生鱼片,都别有一番风味。
    而且做成菜之后,倒是也不丑陋了。
    赵柳生等移民们,在这些何罗鱼做成的美食端上桌子后,立马就将其分而食之,大呼美味。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肉呢,来参加移民的百姓,大多生活条件都不太好,家里一个月能吃一次肉都算不错了。
    现在有海鱼吃,虽然口感吃起来一点都不像肉,但是也足够让他们大呼美味过瘾了。
    至于这何罗鱼没煮熟之前的丑态,大家早就都抛到脑后了。
    对华夏人来说,只要能吃,好吃,长得多丑多恶心都不是问题!
    美美的吃了一顿何罗鱼大餐后,移民舰队也差不多要到目的地了。
    站在甲板上,已经可以看到对岸的辽东大陆了。
    午饭后,再过了一个时辰,这支拥有八艘大型运输船的舰队,便在辽东金州港靠岸了。
    在士卒们的指挥下,移民们以户为单位,有秩序的下了船,在金州港最近两个月刚清理出来的空地上集合。
    一下船,赵柳生就看到金州港一片繁忙的景象。
    一堆用蒸汽机驱动的大型机器,正在不断的吊起十分沉重的钢铁,运输到港口上新开辟的地方。
    无数头上戴着钢盔的工匠,正指挥着工人们,扩建着这个辽东天然的深水港。
    哪怕现在已经要入冬了,天气十分寒冷,但是每个工人头上还是大汗淋漓。
    带着这群移民的官吏,见赵柳生他们很好奇,便笑着解释道:
    “工部有令,金州港要扩建到可以同时容纳超过五十艘大型运输船,和三十艘军舰的规模。”
    “以后将成为辽东舰队的主要基地。”
    “金州港扩大了,也能更方便让山东的物资送到辽东,而且驻军也会增加,这样你们以后的生活也会更加安全。”
    “光是一个金州港,扩大后一次就可以从山东运来三万将士!”
    “物资更是一次可以运超过二十万石的粮食!”
    现在的金州港,虽然也是辽东舰队常用的一个基地,但是只能容纳十艘四千料的运输船和十二艘军舰同时停靠。
    对之前人口只有五十万,而且几乎全都是军属的辽东都司来说,是够用了。
    不过对于接下来要移民百万以上的辽东布政使司来说,肯定是不够用的。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在水路上同样也通用。
    官吏将这件事情告诉移民们,也是在安他们的心,让他们知道,朝廷将他们移民过来,并不是不管的意思,辽东是会被大力发展的。
    果不其然,在听了官吏的介绍后,这群移民们也都安心了不少。
    金州港越大,他们越有安全感啊。
    辽西走廊那边,如果北蛮势大,是有可能将辽西走廊占据走的。
    过去一千年里,除了大明和盛唐之外,其他任何中原王朝,都没有再占据辽西走廊了。
    来辽东的移民,也难免担心。
    虽然现在洪武帝是猛的一塌糊涂,将北蛮压着打,但是以后的事情谁都说不准。
    他们移民到辽东,那是要扎根世世代代生活的。
    万一几十年后,大明军力衰弱了,辽西走廊被失,那辽东的百姓,从陆上,和大明可就断绝联系了,成了一片飞地了。
    现在朝廷努力扩大建设金州港,以后万一要是辽西走廊失守,至少还有一条海陆线能支援辽东。
    北蛮再厉害,那也不可能跑到海上来。
    这样至少辽东还是进可攻退可守的。
    大家的土地有保障,才能安心生活下来啊。
    赵柳生与其他移民们,都满意的点点头,用期待的眼神打量着脚下的金州港,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完全扩建成的金州港,会是什么样的。
    “走吧,我带你们去移民点。”
    官吏按照大家的移民证,将这批三千多位移民,分成了三个队伍,分别给他们安排了车队。
    这批移民大部分都是山东本地的移民,少部分是像赵柳生这样动作比较快的其他地方移民。
    他们的运气都不错,大多都会移民到金州附近新开辟出来的村庄。
    整个辽东,要论哪里生活最好,那肯定是原辽东都司的治所,现辽东布政使司的衙门驻地辽阳府!
    只不过辽阳府已经被辽东都司开发十多年了,整个辽东五十万百姓,有半数都聚集在辽阳府附近,大部分都是辽东都司的军属。
    这块地方,是容纳不了多少移民的。
    而除了辽阳府之外,辽东第二好的地方,应该就是金州了。
    毕竟这里有金州港,等以后金州港扩建之后,金州应该会成为辽东最重要的枢纽,商业极度繁荣。
    而商业繁荣带来的,便是大明内陆的各种物品,都能在金州买到。
    能定居在金州附近,对来辽东的移民来说,应该是最好的选择了。
    想要回乡探亲什么的也比较方便。
    赵柳生脸上带着喜色,照着移民署的官吏安排,上了一辆蒸汽运输车。
    车上,坐着的人大部分还是和他们夫妻俩在蓬莱时的同乘移民。
    不过也有几位不认识的。
    特别是,其中有一个老汉,头发都已经半白了,和老伴拉扯着两个半大小子,看着让人还怪可怜的。
    赵柳生一路上见到的大部分移民,都是以青壮年为主,20-30岁。
    很少有超过40岁的。
    毕竟移民这种事情有风险,要有冲劲,敢赌的人才会报名。
    大部分报名移民的,都是在当地无什么田产,或者田产不够养活自己的青年,以及家中分不到家产的老二老三。
    大明上到权贵,下到普通百姓,那都是奉行嫡子传承制的。
    只有嫡子能传承家里的大部分财产,二三四子,哪怕同样是嫡出,也只能分到一点点浮财。
    毕竟大部分平民家里的土地,都只有十多亩,也就刚好只够一家人吃饱而已。
    如果分家了,将土地均分给所有孩子,一家三五亩地,那就全都吃不饱了。
    还不如将所有的土地都留给一个孩子,这样至少还能保证有一支能生活得好,甚至以后有机会翻身。
    所以大明的普通百姓们,一般成年后,非嫡子就需要自谋出路了。
    或进城打工,或者在父母的支援下,拿一笔钱去租田做佃户。
    不过现在多了一条路,可以报名参加移民!
    所以大部分报名辽东移民的,都是赵柳生这种因为种种原因,家里无产。
    或者是家中二三子,继承不到家里土地的贫民。
    少有年纪都五十出头了的老人还来移民的。
    不怕病死路上吗?
    不只是赵柳生,车里的其他移民,也都好奇的看向了那带着两个半大小子的移民家庭。
    一个比较外向的大汉,直接便问道:“这位老丈,您这年纪了,也来报名移民啊?”
    “这两个半大小子是你的孙儿辈吧,家中的儿女呢?”
    那位半截身子都快要入土了的老头紧了紧握紧孙儿的手,抬起头用浑浊的眼睛看向了其他移民。
    “我儿子儿媳,因为家乡闹的瘟疫,都病死了,就留下了这一双未成年的娃娃。”
    他叹了口气:“老头子我种了一辈子的地了,只不过一直都是帮别人种地。”
    “一家人累死累活,也不过勉强可以活下来罢了,要是遇到了灾年,恐怕活都没办法活下去。”
    “左右都是一个死,还不如趁着有一把子力气的时候,再拼一把!”
    “报名移民,可是有二百亩田发的!”
    一提起田,老汉原本浑浊的眼神中,也迸发出了一些希望的光芒,脸上那层层堆叠的褶子,都舒展了不少。
    “老头子我虽然今年已经五十多了,但是下地干活还是没问题的,小心一些,应该还能再活上十年。”
    “只要能再拼十年,将朝廷发的田都侍弄好了,以后两个娃儿也算是有一份安身立命的保障了。”
    “到时候这俩娃儿也有好日子过了,小老儿我也算是了却一番心结了,就算死了到地下,脸面上也有光了。”
    “嘿嘿,能留下二百亩地,值了!”
    赵柳生忍不住插话道:“二百亩地呢,光靠你们几个种的完吗?”
    两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再加上两个看着只有十一二岁的半大小子,能忙活得了这么多地?
    “俺问过移民署的官老爷了,我和老伴虽然老了,但是加上俩娃儿,和朝廷下发的一些耕地的机器,也能忙活的来五十亩地!”
    “而且朝廷这地赐下后,虽然二十年内不允许买卖,但是也不会收回的,现在先耕五十亩,等以后娃儿长大了,他们就能耕二百亩地了!”
    “头几年难一些,但是只要熬过去,日子也就红火起来了。”
    赵柳生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他的脑袋还是很灵活的,大概猜到了移民署为什么会答应这位赵老汉一家移民。
    恐怕是看上这两个半大娃儿了。
    他们移民到辽东,过个三五年,也就是两个强壮的劳动力了,种地也会是一把好手。
    如果是只有赵老汉和老伴,估计移民署是肯定不会答应他们移民的。
    “老丈不用担心,到了辽东,好日子就有盼头了。”
    “我们一车人都是去同一个地方移民的,以后就是同村了,大家会多照应的,要是地里头有什么忙不来的事情,大可招呼一声,我们都会帮忙的!”
    其他的移民纷纷笑着宽慰起了赵老汉。
    包括赵柳生在内的车内每个移民,都十分豪爽的表示,以后自己会帮衬赵老汉一家。
    以前大家都是无地少地的穷人,自家生活都一头乱麻,哪里有功夫去发散善心,更别提帮助别人了。
    但是现在不同了,以后大家都是有二百亩田的富家了。
    虽然现在田还没拿到,但是那种富足人才会有的大度和体恤的善心,倒是已经开始在心里生根发芽了。
    在户户都有二百亩地的情况下,赵老汉无疑是最困难的家庭。
    而朴实而又单纯的移民们,自然纷纷拍胸脯表示会多帮忙。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嘛!

章节目录

我的蒸汽大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禁忌书屋只为原作者顾屈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顾屈屈并收藏我的蒸汽大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