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弋仲率两万羌人退回了邺城,引起了邺城一阵巨大的慌乱。
邺城为石赵第二都城,历来是冀州的繁华之都。近年来,石虎刻意把百姓往邺城一带驱赶,加上羯人和杂胡大都聚居在此地,故此邺城内人口都达五十多万人,其中羯人二十余万,杂胡十余万,汉人也还有二十余万。
若论人口,邺城可谓河北第一城。故此历史上的冉闵,发布屠胡令的时候,胡虏因此而丧生二十余万人。
此时镇守邺城的,是石虎的第九子石遵。石虎诸子之中,石遵和石斌两人都是被文武百臣所看重的,石遵熟礼乐教化,石斌懂军事统兵。石斌已在东燕城之战中被司马珂所杀,石遵也成了石虎诸子之中的佼佼者。当初石宣谋反被斩的时候,石遵为太子的呼声其实最高。只是石虎最终还是选择了年纪最小的石炳,这样就不用担心他还没死,太子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篡位了。
但因石遵确实在诸子之中较为出色,故此石虎将镇守邺城的重任交给了石遵,也算是对这个儿子的一种补偿。
石遵此刻只有三十岁不到,但是相对其他诸子来说,在羯人的心目中威望却是最高,故此邺城在其手中还算安定。
当石遵得知姚弋仲的两万羌人在枋头一击即溃,而且恶退近百里,过荡阴都不入,心中终究是有点疑惑。毕竟姚弋仲也算是能征善战的老将,就算司马珂的兵锋再盛,也不至败得如此之快。不过他只当姚弋仲在东燕城一战被司马珂杀得吓破了胆,倒也没想到姚弋仲已经起了自保之心。
得到司马珂北伐的消息之后,整个邺城人心惶惶,很多胡人都纷纷整理行装,准备往北撤逃。而邺城内的汉人百姓,却已经开始悄悄的弹冠相庆。毕竟连西羌大都督姚弋仲都望风而逃,这场战争还能有什么悬念。
石遵终究是石虎诸子中的翘楚,当即出动兵马,全城戒严。先是斩杀了一些准备撤逃的胡人,随后又捕获了一些暗中聚集在一起密谋与晋军里应外合的汉人,迅速稳定了局面。
随后,石遵亲自披上铠甲,手执宝剑,纵马在城中巡视,稳定人心。又点领了邺城的驻兵三万余兵马,亲自在邺城南门阅兵演武,激励羯人的士气。
邺城的三万余兵马,其中骑兵八千,步卒两万五千余人,其中七成是羯人悍卒,三成是杂胡。由于在过往的战争之中,汉人士卒屡屡出现叛逃,乃至临阵倒戈的现象,石赵的军马已经不再启用汉人为兵,只是驱使其作为夫役协助运输粮草辎重,做做工匠等后勤事务。
这样的兵马,虽然只有三万余人,其实战斗力也是极强的。尤其是羯人都知道司马珂不留他们活口,更加激发出满身的凶悍之气,准备与晋军誓死一战。
石遵知道,若是一味坚守城池,则会被司马珂将邺城围困住,届时羯人将陷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因为邺城的人口实在太多了,司马珂只要守个两三个月,邺城就得断粮,不战而败。所以唯有主动出击,才有胜算。
于是石遵亲自挂帅,令姚弋仲为副将,准备率四万由羯人和羌人组成的赵军前往荡阴迎战晋军,只留下弟弟石琨率一万兵马镇守邺城。
就在石遵即将出发之际,从北面又传来了好消息,张貉所率的五万援兵也已抵达邺城,如此一来整个邺城地界的兵马,便已达十万人,若是算上辅兵和夫役,可达十五六万人,可谓兵强马壮。
石遵和张貉两人商议之后,为确保邺城的安全,决定以石琨主将,鹰扬将军刘宁为副将,率两万兵马共同镇守邺城。
计议已定之后,石遵、张貉、姚弋仲和张沈等人,共率八万兵马,直奔荡阴而来。
抵达荡阴之后,张貉与姚弋**率六万兵马镇守荡阴城之南的荡河北岸,阻挡晋军北上,而石遵率两万兵马入荡阴城,居中策应,同时负责保障张貉姚弋仲所部兵马的粮草辎重等后勤保障。
六万多兵马沿着荡河北岸一线排开,连营十五六里,准备迎战晋军。
………………
荡阴南面地界,荡河。
此时正是汛期,河水暴涨,河床最窄处也宽三十余米,虽然浅水处不过几尺,但是最深之处达一两丈,而且深浅不一,想要涉水过河很显然不现实。
于是这条小河也成了晋军和赵军的的攻防点,两军隔河相望,分别驻扎在两岸而对峙。
但是晋军的气势明显不如对岸的赵军。
对面的赵军六万多人,外加辅兵和夫役近十万人,在荡河北岸设下了水寨,连营十余里,旌旗如云,甲衣如雪,一眼望不到边。
而南岸的司马珂,则连同辅兵也只有五万多人,设在河岸一带的营寨,不过六七里,只有赵军的一半。
咚咚咚~
呜呜呜~
一阵冲天的战鼓声,还有连绵不绝的号角声,从荡河对面传来,在荡河的上空激荡着,似乎连河水都随之荡漾了起来,
对面的赵军,见得晋军兵少,顿时士气大振,在各自主将的授意下,鼓角声大起,喊声如雷,刻意造成一种倚多为胜的威压气势。
近十万人的喊声,连绵十五六里的号角声和鼓声,的确是极其雄壮,若是普通兵马,的确会被震慑。只是,他们遇到的是从尸山血海之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北府兵,早就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气度。
更何况,他们跟随司马珂这么多年,未尝一败,不知斩杀了多少羯人,早就视对面的羯人如同土鸡瓦狗一般,不屑一顾。
司马珂虽然掌控的战兵近二十万,但是能抽出来北伐的兵马的确不多。
沈劲、卞诞、虞洪和纪睦手中的兵马近十万人,要震慑和稳定江南的局面,避免大后方起火。三万天策军要镇守洛阳,防止西面的秦国趁中原空虚而偷袭洛阳,同时也要以重兵震慑豫州一带的士族,防止生乱。夏侯长的神策军要镇守青徐两州,防止慕容燕国在冬季趁渤海结冰渡海攻入青州,同时防止青徐两州生内乱。
他横空出世,所向无敌,却又四面皆敌,处处都得防范和保护,否则治下的黎民百姓就可能遭殃,这也是无奈之举。
他能够抽出来北伐的只有虎卫军、背嵬骑、羽林骑、陌刀营,谢尚的骁烈军,还有庾翼手中的三万兵马,尚在北上的途中。
庾翼手中的兵马,原本是当初庾亮募集对付司马珂的杂牌军,数量虽然多,但是战斗力不强。虽然经过荀蕤几年的整顿,战斗力大幅度提升,但是比起三只北府兵还是相差甚远,只能用来跟在后面布防所占领的城池。
而谢尚的骁烈军,从青州出发,进攻冀州的东部,第一可牵制冀州东面的兵马,第二可防止慕容燕国趁渤海结冰、石赵空虚之际突入渤海诸郡。
不过,司马珂虽然兵力不多,却都是百战精兵,丝毫没有将对面的各种胡人拼凑起来的兵马放在眼里。
故此,羯人虽然大声的喧嚣,众晋军也只是当个笑话看而已。
…………
黄昏时分,司马珂在邓遐、王猛、陆纳、陈猛等将的簇拥之下牵着马在荡河北岸缓缓而行,望着河水出神。
晚霞红艳的光线,从云从中的缝隙之中透出,层层叠叠的云团。宛若金色的版画,霞光在江面上洒下点点滴滴细碎的金鳞,上下交辉,甚是壮观。
望着云水一线的落日之景,司马珂眉头微蹙,若有所思。
江山如画,却被豺狼虎豹所占。
这荡河水哗哗向南而淌,四野除了这隔河对峙的晋军和赵军兵马以及各自运输粮草辎重的人马,方圆数十里都没有人烟。
这邺城以南的地界,历来都是中土的膏腴之地,却被羯人祸害成了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凄凉景象,不除羯人,他如何肯罢休。
他缓缓的抬起头来,眯缝起眼睛,望着对面。
荡河的对岸,则是密密麻麻的羯军水寨和连营,绵延达到十里之长,河面上不时有羯人的船只在穿梭巡查。
而河的这边,所有的渔船早已被羯人全部扫荡一空,此时正是河水暴涨的时期,想要渡河必须得乘船。
船只对于他来说,并不算难,荡河连着白沟,可以从枋头调来船只运输兵马粮草。但是荡河终究是河床太窄,而且水底深浅不一,大船是没有办法进来的。若是用小船运兵,则必然被羯人隔河放箭阻截,无法渡河。
难不成,轰轰烈烈的北伐之旅,也要像桓温一样,止步于枋头?
一旁的王猛,见司马珂严肃的神色,似乎想到什么,轻轻的对司马珂道:“殿下既要渡河,何不搭桥?”
搭桥?
司马珂自然不会像白痴一般的去问,怎么可能在羯人的眼皮底下大兴土木,然后再由王猛细细一般解说,再夸王猛果然妙计之类的话。
很显然,王猛的所谓桥绝非寻常意义上的桥。
他眉头微蹙,略一思索,很快便明白了过来,对王猛露出赞许的神色,笑道:“好,回去好生商量着搭桥之计。”
王猛见得自己只是说出搭桥两个字,司马珂便反应了过来,心中也不禁对司马珂暗暗佩服。
所谓高手过招,旁人看热闹,只有内行人才知道门道。
邺城为石赵第二都城,历来是冀州的繁华之都。近年来,石虎刻意把百姓往邺城一带驱赶,加上羯人和杂胡大都聚居在此地,故此邺城内人口都达五十多万人,其中羯人二十余万,杂胡十余万,汉人也还有二十余万。
若论人口,邺城可谓河北第一城。故此历史上的冉闵,发布屠胡令的时候,胡虏因此而丧生二十余万人。
此时镇守邺城的,是石虎的第九子石遵。石虎诸子之中,石遵和石斌两人都是被文武百臣所看重的,石遵熟礼乐教化,石斌懂军事统兵。石斌已在东燕城之战中被司马珂所杀,石遵也成了石虎诸子之中的佼佼者。当初石宣谋反被斩的时候,石遵为太子的呼声其实最高。只是石虎最终还是选择了年纪最小的石炳,这样就不用担心他还没死,太子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篡位了。
但因石遵确实在诸子之中较为出色,故此石虎将镇守邺城的重任交给了石遵,也算是对这个儿子的一种补偿。
石遵此刻只有三十岁不到,但是相对其他诸子来说,在羯人的心目中威望却是最高,故此邺城在其手中还算安定。
当石遵得知姚弋仲的两万羌人在枋头一击即溃,而且恶退近百里,过荡阴都不入,心中终究是有点疑惑。毕竟姚弋仲也算是能征善战的老将,就算司马珂的兵锋再盛,也不至败得如此之快。不过他只当姚弋仲在东燕城一战被司马珂杀得吓破了胆,倒也没想到姚弋仲已经起了自保之心。
得到司马珂北伐的消息之后,整个邺城人心惶惶,很多胡人都纷纷整理行装,准备往北撤逃。而邺城内的汉人百姓,却已经开始悄悄的弹冠相庆。毕竟连西羌大都督姚弋仲都望风而逃,这场战争还能有什么悬念。
石遵终究是石虎诸子中的翘楚,当即出动兵马,全城戒严。先是斩杀了一些准备撤逃的胡人,随后又捕获了一些暗中聚集在一起密谋与晋军里应外合的汉人,迅速稳定了局面。
随后,石遵亲自披上铠甲,手执宝剑,纵马在城中巡视,稳定人心。又点领了邺城的驻兵三万余兵马,亲自在邺城南门阅兵演武,激励羯人的士气。
邺城的三万余兵马,其中骑兵八千,步卒两万五千余人,其中七成是羯人悍卒,三成是杂胡。由于在过往的战争之中,汉人士卒屡屡出现叛逃,乃至临阵倒戈的现象,石赵的军马已经不再启用汉人为兵,只是驱使其作为夫役协助运输粮草辎重,做做工匠等后勤事务。
这样的兵马,虽然只有三万余人,其实战斗力也是极强的。尤其是羯人都知道司马珂不留他们活口,更加激发出满身的凶悍之气,准备与晋军誓死一战。
石遵知道,若是一味坚守城池,则会被司马珂将邺城围困住,届时羯人将陷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因为邺城的人口实在太多了,司马珂只要守个两三个月,邺城就得断粮,不战而败。所以唯有主动出击,才有胜算。
于是石遵亲自挂帅,令姚弋仲为副将,准备率四万由羯人和羌人组成的赵军前往荡阴迎战晋军,只留下弟弟石琨率一万兵马镇守邺城。
就在石遵即将出发之际,从北面又传来了好消息,张貉所率的五万援兵也已抵达邺城,如此一来整个邺城地界的兵马,便已达十万人,若是算上辅兵和夫役,可达十五六万人,可谓兵强马壮。
石遵和张貉两人商议之后,为确保邺城的安全,决定以石琨主将,鹰扬将军刘宁为副将,率两万兵马共同镇守邺城。
计议已定之后,石遵、张貉、姚弋仲和张沈等人,共率八万兵马,直奔荡阴而来。
抵达荡阴之后,张貉与姚弋**率六万兵马镇守荡阴城之南的荡河北岸,阻挡晋军北上,而石遵率两万兵马入荡阴城,居中策应,同时负责保障张貉姚弋仲所部兵马的粮草辎重等后勤保障。
六万多兵马沿着荡河北岸一线排开,连营十五六里,准备迎战晋军。
………………
荡阴南面地界,荡河。
此时正是汛期,河水暴涨,河床最窄处也宽三十余米,虽然浅水处不过几尺,但是最深之处达一两丈,而且深浅不一,想要涉水过河很显然不现实。
于是这条小河也成了晋军和赵军的的攻防点,两军隔河相望,分别驻扎在两岸而对峙。
但是晋军的气势明显不如对岸的赵军。
对面的赵军六万多人,外加辅兵和夫役近十万人,在荡河北岸设下了水寨,连营十余里,旌旗如云,甲衣如雪,一眼望不到边。
而南岸的司马珂,则连同辅兵也只有五万多人,设在河岸一带的营寨,不过六七里,只有赵军的一半。
咚咚咚~
呜呜呜~
一阵冲天的战鼓声,还有连绵不绝的号角声,从荡河对面传来,在荡河的上空激荡着,似乎连河水都随之荡漾了起来,
对面的赵军,见得晋军兵少,顿时士气大振,在各自主将的授意下,鼓角声大起,喊声如雷,刻意造成一种倚多为胜的威压气势。
近十万人的喊声,连绵十五六里的号角声和鼓声,的确是极其雄壮,若是普通兵马,的确会被震慑。只是,他们遇到的是从尸山血海之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北府兵,早就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气度。
更何况,他们跟随司马珂这么多年,未尝一败,不知斩杀了多少羯人,早就视对面的羯人如同土鸡瓦狗一般,不屑一顾。
司马珂虽然掌控的战兵近二十万,但是能抽出来北伐的兵马的确不多。
沈劲、卞诞、虞洪和纪睦手中的兵马近十万人,要震慑和稳定江南的局面,避免大后方起火。三万天策军要镇守洛阳,防止西面的秦国趁中原空虚而偷袭洛阳,同时也要以重兵震慑豫州一带的士族,防止生乱。夏侯长的神策军要镇守青徐两州,防止慕容燕国在冬季趁渤海结冰渡海攻入青州,同时防止青徐两州生内乱。
他横空出世,所向无敌,却又四面皆敌,处处都得防范和保护,否则治下的黎民百姓就可能遭殃,这也是无奈之举。
他能够抽出来北伐的只有虎卫军、背嵬骑、羽林骑、陌刀营,谢尚的骁烈军,还有庾翼手中的三万兵马,尚在北上的途中。
庾翼手中的兵马,原本是当初庾亮募集对付司马珂的杂牌军,数量虽然多,但是战斗力不强。虽然经过荀蕤几年的整顿,战斗力大幅度提升,但是比起三只北府兵还是相差甚远,只能用来跟在后面布防所占领的城池。
而谢尚的骁烈军,从青州出发,进攻冀州的东部,第一可牵制冀州东面的兵马,第二可防止慕容燕国趁渤海结冰、石赵空虚之际突入渤海诸郡。
不过,司马珂虽然兵力不多,却都是百战精兵,丝毫没有将对面的各种胡人拼凑起来的兵马放在眼里。
故此,羯人虽然大声的喧嚣,众晋军也只是当个笑话看而已。
…………
黄昏时分,司马珂在邓遐、王猛、陆纳、陈猛等将的簇拥之下牵着马在荡河北岸缓缓而行,望着河水出神。
晚霞红艳的光线,从云从中的缝隙之中透出,层层叠叠的云团。宛若金色的版画,霞光在江面上洒下点点滴滴细碎的金鳞,上下交辉,甚是壮观。
望着云水一线的落日之景,司马珂眉头微蹙,若有所思。
江山如画,却被豺狼虎豹所占。
这荡河水哗哗向南而淌,四野除了这隔河对峙的晋军和赵军兵马以及各自运输粮草辎重的人马,方圆数十里都没有人烟。
这邺城以南的地界,历来都是中土的膏腴之地,却被羯人祸害成了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凄凉景象,不除羯人,他如何肯罢休。
他缓缓的抬起头来,眯缝起眼睛,望着对面。
荡河的对岸,则是密密麻麻的羯军水寨和连营,绵延达到十里之长,河面上不时有羯人的船只在穿梭巡查。
而河的这边,所有的渔船早已被羯人全部扫荡一空,此时正是河水暴涨的时期,想要渡河必须得乘船。
船只对于他来说,并不算难,荡河连着白沟,可以从枋头调来船只运输兵马粮草。但是荡河终究是河床太窄,而且水底深浅不一,大船是没有办法进来的。若是用小船运兵,则必然被羯人隔河放箭阻截,无法渡河。
难不成,轰轰烈烈的北伐之旅,也要像桓温一样,止步于枋头?
一旁的王猛,见司马珂严肃的神色,似乎想到什么,轻轻的对司马珂道:“殿下既要渡河,何不搭桥?”
搭桥?
司马珂自然不会像白痴一般的去问,怎么可能在羯人的眼皮底下大兴土木,然后再由王猛细细一般解说,再夸王猛果然妙计之类的话。
很显然,王猛的所谓桥绝非寻常意义上的桥。
他眉头微蹙,略一思索,很快便明白了过来,对王猛露出赞许的神色,笑道:“好,回去好生商量着搭桥之计。”
王猛见得自己只是说出搭桥两个字,司马珂便反应了过来,心中也不禁对司马珂暗暗佩服。
所谓高手过招,旁人看热闹,只有内行人才知道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