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若参天
    突然,东林的表情有了微微的变化,似乎带着一丝兴奋的感觉。原来,这神秘的残卷上的文字跟祖传的《天地八卦》末章中的文字完全一致,甚至语法和断句都相同,无疑这两处文字的记录内容和来源应该也是一致的,至少现在可以推断它们可能就源自同一种文明。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东林心里不禁感叹到:“这《天地八卦》还真是一本奇书啊!,看来我们易家十几代人都小心翼翼守护的这本书果然不是没有原因的,单凭其中的一部分中医医理和秘方就让我易家几辈人执中医界之牛耳,并且后辈们在经济方面也收益匪浅,要不是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的社会活动和思想的自由度得以极大的提升,说不定我易家人还是离不开这奇书带来的便利与好处”。
    东林的脑海里开始闪现出越来越多的与这本书有关的事———比如自己曾为看懂此书彻夜钻研过古藏语和甲骨文;比如自己大学时曾在此书中发现的一些新的很奇怪的符号;比如这本书首页上的文言文(翻译后的大致意思):此书中之内容乃妫汭星人数万年前无意间到地球时所遗留,被当时的蓝星人(即妫汭人眼中的地球)奉为天书,因材质所限,不能久存,因其中载有甚多天外文明的科技模型,蓝星人初受益,深为所服,遂奋力传抄誊写,能懂之卷皆以自身语言记之,非懂之卷皆原班照记,愿此可流之后世而造福蓝星也。后经万年流转,原书已非样,现字当珍存……
    东林的爷爷和父亲都曾经告诉过东林要好好保护这本书。这本书共分四总卷,第一总卷论天地从何时始,到何处去。天地间有时间、空间和物质三部相生相克而构成,三者实行无限轮回而存在,似远者非远,似近者非近,远亦有通途,近亦有远径……其中第二和第三总卷是用古文言文撰写的,经过翻译是可以看懂的,内容主要是有关中国古代医药的哲学理论基础,并且其中记录了很多奇门秘方,几乎覆盖了人类物种进化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缺陷。可就是这第四总卷,很难看懂,就连基本的翻译都很难做到,内容似乎都是用古藏语和甲骨文拼凑而成的,也就是这里的文字让东林感到与手里的这份残卷似曾相识……
    想到这里,东林迅速地拿出了手机,因为这次搜寻任务他虽然并没有随身带着《天地八卦》,但是他很早就已经把全书扫描成了电子版,存在手机里了。经过仔细比对,东林越来越觉得第四总卷上的内容似乎恰好能与黑色竹签残卷上的内容互补。可是需要搞清楚这所有文字的含义,还需要仔细的翻译才行。可是如何翻译呢?就在这时,申帅的声音叫醒了沉思的东林……
    “连长,在想什么呢?这一大早都没见你来指挥室,就过来看看你”。
    东林顺手将残卷放到了桌子上,转身准备和申帅说些什么。亮棕色桌子上的扎眼的黑色竹签残卷和银色宝盒一下子就吸引住了申帅的眼睛。还没等东林回话,申帅就又接着问道:“连长,这是什么?,挺漂亮的……
    东林:“这就是那天我们在那个神秘小岛上发现的,我给拿回来了。”
    申帅把宝盒拿到眼前,前后左右仔细地打量了一番,然后指着黑色竹签说道:“连长,这宝盒里装的不会就是这些竹签吧?!”
    东林:“你懂个屁,这些竹签上的文字可是有大学问的。”
    申帅啧啧嘴角,一脸搞笑又不服气的样子:“是吗?,您这么长时间不露面,该不会就在这里琢磨这些吧?!,我也来看看,都有些啥…”
    边说着,申帅就用手指拨开竹签,假装着自己特别小心的样子,蹲下身子,把眼睛凑得很近,盯了一会儿,然后摇摇头,说:“这些字太古老了,看不懂啊,连长您老难道看懂啦?!,您老也太厉害了吧!不愧是军校毕业的高材生啊,不像我这土坯子……”
    东林:“打住,我怎么就这么不喜欢听你说话呢!,老子比你们平均大5岁,也就你小子敢在我这里没大没小的,…没事就赶紧走吧,别打扰我studying…”
    申帅又一副平时那种搞笑的表情和语气:“行,行,行,连长同志,我走还不行吗,不过,我还得再说最后一句,连长,您这半土不洋的专业名词用得是真够牛逼的啊!…”
    东林:滚!…
    已经走到门前的申帅瞬间移出了房间。
    申帅走后,东林继续比对着残卷和《天地八卦》中的文字,试图找到翻译的正确规律。
    就在这时,申帅刚才话中所说的“专业名词”这四个字好像给了东林某些提示。一阵沉思过后,东林突然一拍桌子,自言自语道:“明白了,终于明白了!”
    原来是东林想通了翻译的规律,《天地八卦》前面几个总卷之所以好翻译,是因为言语较为通俗,贴近实际,而末章难懂难翻可能是因为其中记录的妫汭星人的科技模型中涉及了太多的专业名词,就像我们古代的人看不懂现代科技的词汇一样。比如“细胞”一词,首先古人不会把“细”和“胞”放在一起,即使放在一起,古人也看不明白或是理解有偏差。还比如“基因”、“时空”、“虫洞”等。若把“虫”和“洞”放在一起,恐怕古人就真的以为是虫子的洞穴了。
    顺着这个思路,东林用古藏语的文字和甲骨文符号按照现代科技中的专业名词的顺序拼凑起来翻译。果然,事实证明,这个思路是对的,因为原来怎么看都不通顺的句子,经过拼凑以后,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语法规则和语句含义。这个发现,使东林的神经越发得兴奋起来,但是有一个问题却始终盘旋在东林的脑海里,那就是:为什么地球的现代科技名词会出现在如此古老的残卷上呢?真是匪夷所思,难道是巧合?,那这也太巧合了吧,这么多契合的现代名词出现的概率那也是小到了几乎不可能。前面的推理已经提到过,这些专业名词是出现在《天地八卦》末章和黑色竹签残卷中有关妫汭星人科技模型中的。那么我们自然就可以认为这些专业名词肯定是来自于妫汭星人的语言。那为什么我们现代地球文明的语言及文法竟和妫汭星语言如此相似呢?……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大半天。
    大伙在指挥室也待了一上午,东林一直都没有出来,直到傍晚时,东林打开了房门,告诉大家要守好自己的岗位,各司其职,按部就班,该值班的值班,该警戒的警戒,该睡觉的睡觉。然后,东林又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继续琢磨残卷上的内容。由于经过了一整天的翻译,残卷上的内容基本都已翻译完毕,剩下的事就是整理这些语句的逻辑顺序就可以了,每整理一句,东林就在笔记本上写一句,不知不觉已经写满了好几张a4纸了:
    第一段:宇宙本无物。时为宇,何其漫长;空为宙,何其浩大;时空相依而存,时空交汇而生能,能生物质,故凡物质皆有时空之属性……物质储时空之能而膨胀,致极点而裂,轰轰然,能释而定,元素生,万千星云散布,何其壮哉!……写到这里时,东林意识到自己正在接触到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天大秘密,这也使他个人愈发的兴奋起来,尽管此时已是深夜时分。从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来理解的话,生命的诞生和进化其实就是在时空所创能量的驱动下,物质元素逐渐回归其本质属性的过程。物质元素由时空之能而生,物质产生后又在时空之能的驱动下逐渐有序排列,并且无限循环的调控而相对稳定的存在。
    东林接着整理出了第二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宇宙爆炸后的数亿年间,妫汭星首先诞生了高级智慧生命。就像我们现在的地球文明一样,妫汭星人在其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开始发射各种航天器来探索这诺大的宇宙,以期望能找到其他的一些星球和文明,但是很遗憾,数十万年的探索一无所获,直到有一天妫汭星人掌握了时空穿梭的规律……
    时空之术的发现,大大拓展了妫汭星人的科技视野和探索宇宙的范围。于是他们的飞行器可以低于光速(速度的极限)的实际物理速度实现较短时间内穿越大范围宇宙空间的能力。
    东林接着整理出了第三段话,这段话很长,但主要是讲速度和时空规律的:时空交汇之能便是速之极限,能生物质且驱物生物,故速乃系时空之道也。速至极生光,光为能生之虚物,而后衰之能才生实物,故天地之宏观有时间、空间和物质三部相生相克而构成,三者实行无限轮回而存在,似远者非远,似近者非近,远亦有通途,近亦有远径……
    东林联系起前面两段话的含义并逐渐地理解了这段话的含义———时空交汇所产生的能量便是速度,而且最先诞生的是速度的极限,也就是光速,光速产生了光,光便是所有能量的象征,是一种虚物,光速衰减后的其他速度才产生了各种元素,也就是实物,故宇宙现有的各种实物元素本质是他们所含有的能量不一样而已。从这里来看,也就不难理解我们地球科技所接触到的核能的含义了。核能包括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现在看来,核能其实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元素中的能量释放出来而已。而地球科技目前也就只能实现将“铀”和“氢”这两种元素中的能量释放出来而已,但妫汭星人的科技可以对大多数元素所含能量加以操纵和利用。所以,妫汭星人所拥有的和可以利用的宇宙之能远比我们地球文明多得多,这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他们可以造访我们而我们却鲜有所知的原因了。这段话里的“远亦有通途”,便是在说时空之规律。
    最后,东林整理出了特别长的第四段话,这段话里的内容,深深震撼了东林的整个思想,也可以说这段话彻底的改变了东林的世界观———妫汭星人繁华了蓝星(即地球)之生命,赐予了地球以智慧和进化的契机……也恰恰是这段话,使东林下令巡航机返航那个神秘小岛所在的地方等待“时空之门”的出现……
    这第四段话的内容是:(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在地球诞生后的前5亿年中,无任何生命,主要是地球气候的变迁和原初地貌特征的形成阶段。在第6亿年中的某一天傍晚,一个巨大的火球从天而降,从此便刺破了这颗蓝色星球的寂静与孤独,此刻的画面便是长途跋涉的妫汭星人初次到达蓝星时的景象。庞大的正八面体状的妫汭星宇宙探测船的金色外壳与地球大气层摩擦产生的火焰将整个船体笼罩,从远处看去犹如一个巨大的火球快速的划过夜空,美丽极了。(妫汭星人,高3米左右,双足直立行走,整体与人类相似,通体淡绿色,皮肤细胞中含光合作用之细胞器,故呈淡绿色。妫汭星人可自养亦可异养生活,两性生殖,以雌性较为美观,力大,高级智慧,头部有4眼,每眼如鸡蛋大小,有前后双面,神态完全一致,每面两眼一鼻一嘴,可视范围360度,头顶有橙色毛发,上身有四肢,分致两侧,每肢末有手,每手6指,下半身与人类无异,但每足有10指,其他各处与人类相似)。
    初访蓝星时,妫汭星百余人于东经160°33′和北纬39°54′处登陆(即太平洋中某岛屿),蓝星环境气候适宜妫汭人之呼吸,此后试图在蓝星繁衍后代并建立星际殖民地,但是随时间之推移发现自身基因有所不适,具体表现为基因物质无法高保真复制,300年后妫汭星人撤离地球,但临走时妫汭星人以自身遗传物质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为基础,利用地球之材造出了“蓝星物源信息系统”——dna。由于原始地球水环境中的以碳元素为主的无机化合物占主要比例,其次便是磷酸和铵根离子,所以妫汭星人便以此为主要基团构建出了“蓝星物源信息系统”,我们的现代科技称之为dna。也就是说,地球最早的dna分子是由妫汭星人一手设计制造,并在最终临走时投入地球海洋之中,自此便开始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史(包括生命分子的进化和生命个体的进化)。
    妫汭星人以地球初始环境中的简单分子为原料设计出了更加符合地球环境的生命分子结构,并将其以链状编码形式记录。这条地球最原始的dna分子长达300多亿个碱基对。在漫长的地球演进过程中,这条巨大的dna长链,通过自身特定的编码信息表达出了各种生命分子,各生命分子为维护自身稳定存在,彼此依附减少能量负荷,以致最终形成多种细胞。在这期间,那条大的dna长链同时也受到地球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被断裂成很多dna片段,后来又随机重组,有的较小的片段便进化为病毒而独立存在,有的编码复制的片段和部分编码功能的片段重组便进化为较为复杂的单细胞原核生物,有的编码细胞群聚信息的片段和更多编码复杂功能的片段重组从而形成多细胞生物,直至高级智慧生物——人类的出现。
    东林的推理一:由此可知,病毒及各种细胞生物同出一脉,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病毒可以感染多种细胞,并利用宿主为其生产蛋白质的现象了;也可以理解为病毒是原始生命分子在进化过程中抛弃掉的部分dna片段,也就是说病毒本来就是宿主细胞的遗传物质在分子进化阶段所扔掉的那些无用的,但是又被妫汭星人设计为不可或缺的dna片段,所以病毒只能通过特殊方式回归母体从而实现复制自身存在的目的……
    东林的推理二:由此看来,人类的遗传物质的信息编码方式与妫汭星人的遗传物质分子信息是基本一致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人类进化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各种文明现象与妫汭人都很相似,比如宏观的语言文字表达及思维方式都很相似。也就是说,地球上目前各种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其实都是妫汭星人完整精神文明的分裂面,无论是黄种人、白人还是黑人都只是在进化的终端继承了妫汭星人的性格中的一面而已。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代科技的名词为什么会出现在古人所抄记的古书和残卷里的原因了。(这本古书也就是东林正在研究的《天地八卦》和黑色竹签残卷。)
    ……
    ——————下转第五章飓风之眼即时空之门——————
    ;

章节目录

来自地球的连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禁忌书屋只为原作者木若参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木若参天并收藏来自地球的连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