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
灵隐寺背靠北高峰,依山而建,寺内建筑呈阶梯状分布。
光济带着李修缘入了山门,穿过天王殿,一路向上,于大雄宝殿之前转右而行,来到了方丈厅所在之地。
又因本寺方丈法名元空,号远瞎堂,是以这方丈厅亦以此为名,唤作“佛海瞎堂”。
到了禅房之外,光济先入室拜见,正见元空长老在闭目修禅,于是笑道:
“光济见过老和尚,老和尚修禅数日,未知有何领会?”
元空长老闻言睁眼,喟叹道:“老僧不会禅,只是识病。所谓见不彻、透不过、动若有碍罢了。”
光济不觉点头,知道老和尚佛法果然又有精深,身为禅宗僧人,却是勘破了“禅机”与“禅病”之别,涉有而不迷,处有而不染,不滞于空。
他也不作进一步深究,只是将自家来意道了出来:
“我归山时,见有人在山门外盘桓不去,一心出家。只是看山弟子认为他尘缘不尽,故而不予放行。我见如此,特意带他入寺,请老和尚处理。”
元空长老缓声道:“既是如此,便请他进来罢。”
于是光济折出门外,带李修缘入了禅房。
李修缘现年不过十八,自幼过目不忘,能目读十行,才学出众。更兼他素近释道,喜看经书,诸子百家,背诵极熟。
于是进了禅房与老和尚一番对答,颇得元空长老喜爱。
而老和尚心头一缕佛性有感之下,也知李修缘与光济一般,皆是与佛门大有干系之人,不可错过。
于是当即命光济通知全寺上下,言说老和尚今日又收了一个徒弟,法名唤作道济。
又让光济领着道济在寺中各处走上一遭,熟悉灵隐寺环境。
光济闻言应了一声,又带着道济向寺中各处而行。
于是出了佛海瞎堂,折回天王殿,从弥勒、韦陀开始,经由大雄宝殿、药师殿,一路拜去。
每至一殿,先由光济介绍内中佛陀名号,本殿沿革,再是让道济随他参拜一番,末了还要见过内中僧人,为他们介绍元空长老新收的这名弟子。
一路见佛拜佛,见僧拜僧,待到了罗汉堂时,道济已是有些气喘吁吁,而光济依旧是气定神闲,连掌中所托烛盏都稳稳当当,不动不摇。
对于他这副神异表现,道济虽然看在眼里,但并未出口发问,因为他少时在家时,也曾见过一些神鬼之事,只是不曾涉入其中罢了。
更兼当世丛林凋弊,邪师颇多,不少人打着禅宗名号,故作招摇,还美名其名曰“参禅”。
对此等行为,道济不知为何,心底却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反感。
就如家中长辈看见了不肖子孙一般,古怪却又清晰。
立在罗汉堂前,光济回首看了道济一眼,心中一动,故意留下空暇让其人休息一会。
直到半炷香过去,见道济精神头上来,于是招呼一声,带他入堂去见那五百罗汉。
所谓五百罗汉,皆是佛祖在世时随佛祖一并修行的五百弟子,其中多有佛陀、菩萨垂迹显化之身,虽是阿罗汉之名,但也不可小觑。
毕竟就连如来十号之“应供”,亦是在指代阿罗汉。
入得堂来,只见五百罗汉造像位于壁上,有庄严肃穆者,有诙谐微笑者,有讲经辩法者,有垂首冥思者,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就连这些造像形制也是不一,有挂轴画像,有木偶泥塑,也有铜像金身,似乎蕴有某种禅机在其中。
光济向着道济知会了一声,便自顾自走到了一尊姿成静坐,左手托宝珠,右手笼袖置于膝上,满面皱纹,神情悲苦的尊者面前,拈香参拜了一番。
此罗汉名为闻声得果尊者,是五百罗汉第六尊,也是修声闻乘法而成就的一位尊者,与光济同属小乘教派,算是一位前贤。是以他为表敬意,拜了一拜。
一旁的道济见他这幅举动,心有所悟,也抓起桌案上的供香,准备参拜一番。
他看了看,便懵懵懂懂地向着一幅挂在壁上的罗汉像走去。
这幅罗汉像中所绘罗汉坐于石上,左腿蜷起,右腿自然垂下,右手握有一龙,龙身伏于罗汉右腿上,龙首昂起,一副择人而噬的凶恶模样。
而罗汉左臂高举,作拈花状,面成忿怒相。
画像极为逼真,如绘者亲眼所见,正是十八罗汉之中的降龙罗汉!
道济站在尊者像前,拿着供香拜了三拜,正准备去参拜下一尊罗汉,忽然眼前一黑,却是这幅绘有降龙罗汉像的挂轴不知怎地掉了下来。
那轴杆好巧不巧,正正地砸在了道济天灵之上,而后摔落在地,发出一声闷响。
扑通——!
正在法灯尊者造像前静立的光济听闻异响,不见惊讶地转身回首,先是好整以暇地将降龙罗汉像重新挂起,而后又扶着道济到一旁歇息。
道济扶着头连声呼痛,半晌才睁开双眼,一抹彻悟闪过,眼中青白分明,似蕴琉璃。
而那幅降龙罗汉像却是黯淡了不少,内中受香火供奉多年的一缕佛性无故消失,不再似以往那般灵动,一看就非凡品。
“道济师弟,你感觉如何?可要我找人来看看?”见道济安静下来,光济出言问道。
“不必了,我感觉很好。”道济看了光济一言,忽然笑了起来,“多谢师兄在此看护,道济在此谢过了。”
话语温和,彬彬有礼,再不似最初那般傲人。
光济见此心中微沉,疑问道:“敢问师弟,你是道济,还是李修缘?”
道济闻言双掌合十,唱了个喏:“师弟幼生宦室,长入空门,宿慧神通三昧,今修语具辨才。理参无上,妙用不穷。道济是我,修缘也是我,师兄着相了。”
光济默然片刻,叹了一声:“如此最好。”
......
见道济已然通晓前尘,明了此身使命,日后大名鼎鼎的济颠僧即将面世,光济随便交代了几句,便回到了自家禅院。
他的禅院坐落于灵隐寺后山上,离着寺中最北的华严殿还有一段距离,离普通僧人起居之所更是相隔甚远,隐隐显示出他在灵隐寺中的特殊地位。
毕竟灵隐寺是大乘禅宗,而光济身为方丈亲传,修的却是缘觉小乘,他对此又不藏着掖着,有人来问便如实以告。
在一众僧人看来,却是自甘堕落,入了下乘。
院中遍植竹柏,葱翠盎然,三间禅房掩映在婆娑枝影间,无端的有一股幽深禅意蕴含。
光济进入院子,便在禅房中坐定,细细参悟已经有所领会的“念念不忘,妄求追取”一境,不觉沉迷其间,待从定中醒来时,已是日头偏西,夜色初降了。
出了禅房,光济并未随意走动,他之所以要赶在此时回山,为的便是今天晚上的一场约会。
本月十五之夜,月上中天,皓影遍地,流银溢辉之时,便是约定好的时间。
于是光济在院中静候一阵,见天际玉盘渐移,不知何时禅院外面却是有淡薄雾气悄然浮起,将小院笼罩其中,似乎与世隔绝。
随着雾气逐渐弥漫,山中的虫鸣鸟噪之声顿时隐没无踪,禅院外的雾气浓密得如水一般,翻涌之间,一条缝隙正巧显露在禅院门口,似是一条通往未知之地的甬道。
见到如此异象,光济知道时机已至,于是长身而起,将青铜古灯揣入袖中,大踏步向前走去,步入了雾气内部。
不知过去了多久,许是一瞬,许是永恒。
光济眼前一亮,发觉自己已是从雾气中脱离出来,如今正站在一片气势恢宏的废墟面前,周遭乳白色雾气如水流淌,天幕昏暗阴沉,点缀着三两颗闪目的星子。
这片废墟似是某座神庙被毁灭后的残存,但却充满了异域风情,与汉家所奉神庙大不相同。
碎石散落在断裂的台阶上,容貌各异的雕像身体残缺,斜躺在地。
石板铺就的地面上蒙着厚厚的灰尘,不见光源的光线从神庙顶部的破损处洒进来,石柱反射白光,将废墟映得透彻明亮。
与阴沉黯淡的天幕相对比,给人一种不真实的虚幻之感。
光济见状挑了挑眉,低语了一句:“又换主题了?上次来还不是这个风格的。”
绕过甬道中散落着的大大小小的石块,光济走入了神庙大厅之中。
大厅内部,如林的石柱散布其间,但都断裂了大半,并不遮挡视线。
环绕着大厅的水池清泉奔涌,水质透明澄澈,与充满历史感的遗迹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时在大厅之中,已经有三道身影在此等候了。
主位上坐着的是一尊浑身都被莫名雾气覆盖住的人影,眼下双手抱在胸前,垂首俯视着厅中景象,没有言语。
而在此人左侧下手边,一名白衣男子抱剑而立,背靠石柱,正昏昏欲睡。其人面容亦是被雾气掩盖,不见真容。
与他位置相对的则是一个娇小可爱的少女,同样是隐藏了面貌,一身月白色长袍,腰若纨素,头佩珰珥,正坐在半截石柱上,垂下一双小腿,不安分地前后晃动。
见到光济走入厅中,她立刻招呼起来:
“和尚你来了!瞧瞧这个主题风格怎么样?这可是我好不容易构思出来的。”
光济叹了口气,摇头道:“画风不对。”
少女闻言正要反驳,那抱剑的男子打了个哈欠,插嘴道:
“你看,我就知道除你以外,没人觉得这个画风正常。好好的仙家洞天胜景不要,偏偏搞什么科林斯、帕特农风格,怪不怪?”
少女吸了口气,努力微笑起来:“不和你们这群夯货计较。”
光济见此上前一步,找了个高度适中的石阶拂去上面灰尘,坐了下来:“这次人倒是来齐了,上次可没见你啊!”
末了半句话,却是对怒视抱剑男子的少女所说。
被一打岔,少女晃了晃脑袋,回答起光济的问题:“上次有事腾不出身,因此没能参加。不过最近倒是无事可干,空闲时间一大把。”
光济了然地点了点头,他们这个聚会本就十分松散,来去随意。
若非按主持人所言,他们几人之间因果牵连深重,无法断绝,恐怕这个聚会早就解散了。
要知道,他们上次聚会,可是在数年之前了。
而光济第一次入会,更是在他前世尚未入道之时。
也正是从主持人手中得了一篇有关十二因缘的修行法门,光济才能于末法时代有所成就,转生至九州当中继续修行。
此事背后所表现出的含义,委实不可思议。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
灵隐寺背靠北高峰,依山而建,寺内建筑呈阶梯状分布。
光济带着李修缘入了山门,穿过天王殿,一路向上,于大雄宝殿之前转右而行,来到了方丈厅所在之地。
又因本寺方丈法名元空,号远瞎堂,是以这方丈厅亦以此为名,唤作“佛海瞎堂”。
到了禅房之外,光济先入室拜见,正见元空长老在闭目修禅,于是笑道:
“光济见过老和尚,老和尚修禅数日,未知有何领会?”
元空长老闻言睁眼,喟叹道:“老僧不会禅,只是识病。所谓见不彻、透不过、动若有碍罢了。”
光济不觉点头,知道老和尚佛法果然又有精深,身为禅宗僧人,却是勘破了“禅机”与“禅病”之别,涉有而不迷,处有而不染,不滞于空。
他也不作进一步深究,只是将自家来意道了出来:
“我归山时,见有人在山门外盘桓不去,一心出家。只是看山弟子认为他尘缘不尽,故而不予放行。我见如此,特意带他入寺,请老和尚处理。”
元空长老缓声道:“既是如此,便请他进来罢。”
于是光济折出门外,带李修缘入了禅房。
李修缘现年不过十八,自幼过目不忘,能目读十行,才学出众。更兼他素近释道,喜看经书,诸子百家,背诵极熟。
于是进了禅房与老和尚一番对答,颇得元空长老喜爱。
而老和尚心头一缕佛性有感之下,也知李修缘与光济一般,皆是与佛门大有干系之人,不可错过。
于是当即命光济通知全寺上下,言说老和尚今日又收了一个徒弟,法名唤作道济。
又让光济领着道济在寺中各处走上一遭,熟悉灵隐寺环境。
光济闻言应了一声,又带着道济向寺中各处而行。
于是出了佛海瞎堂,折回天王殿,从弥勒、韦陀开始,经由大雄宝殿、药师殿,一路拜去。
每至一殿,先由光济介绍内中佛陀名号,本殿沿革,再是让道济随他参拜一番,末了还要见过内中僧人,为他们介绍元空长老新收的这名弟子。
一路见佛拜佛,见僧拜僧,待到了罗汉堂时,道济已是有些气喘吁吁,而光济依旧是气定神闲,连掌中所托烛盏都稳稳当当,不动不摇。
对于他这副神异表现,道济虽然看在眼里,但并未出口发问,因为他少时在家时,也曾见过一些神鬼之事,只是不曾涉入其中罢了。
更兼当世丛林凋弊,邪师颇多,不少人打着禅宗名号,故作招摇,还美名其名曰“参禅”。
对此等行为,道济不知为何,心底却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反感。
就如家中长辈看见了不肖子孙一般,古怪却又清晰。
立在罗汉堂前,光济回首看了道济一眼,心中一动,故意留下空暇让其人休息一会。
直到半炷香过去,见道济精神头上来,于是招呼一声,带他入堂去见那五百罗汉。
所谓五百罗汉,皆是佛祖在世时随佛祖一并修行的五百弟子,其中多有佛陀、菩萨垂迹显化之身,虽是阿罗汉之名,但也不可小觑。
毕竟就连如来十号之“应供”,亦是在指代阿罗汉。
入得堂来,只见五百罗汉造像位于壁上,有庄严肃穆者,有诙谐微笑者,有讲经辩法者,有垂首冥思者,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就连这些造像形制也是不一,有挂轴画像,有木偶泥塑,也有铜像金身,似乎蕴有某种禅机在其中。
光济向着道济知会了一声,便自顾自走到了一尊姿成静坐,左手托宝珠,右手笼袖置于膝上,满面皱纹,神情悲苦的尊者面前,拈香参拜了一番。
此罗汉名为闻声得果尊者,是五百罗汉第六尊,也是修声闻乘法而成就的一位尊者,与光济同属小乘教派,算是一位前贤。是以他为表敬意,拜了一拜。
一旁的道济见他这幅举动,心有所悟,也抓起桌案上的供香,准备参拜一番。
他看了看,便懵懵懂懂地向着一幅挂在壁上的罗汉像走去。
这幅罗汉像中所绘罗汉坐于石上,左腿蜷起,右腿自然垂下,右手握有一龙,龙身伏于罗汉右腿上,龙首昂起,一副择人而噬的凶恶模样。
而罗汉左臂高举,作拈花状,面成忿怒相。
画像极为逼真,如绘者亲眼所见,正是十八罗汉之中的降龙罗汉!
道济站在尊者像前,拿着供香拜了三拜,正准备去参拜下一尊罗汉,忽然眼前一黑,却是这幅绘有降龙罗汉像的挂轴不知怎地掉了下来。
那轴杆好巧不巧,正正地砸在了道济天灵之上,而后摔落在地,发出一声闷响。
扑通——!
正在法灯尊者造像前静立的光济听闻异响,不见惊讶地转身回首,先是好整以暇地将降龙罗汉像重新挂起,而后又扶着道济到一旁歇息。
道济扶着头连声呼痛,半晌才睁开双眼,一抹彻悟闪过,眼中青白分明,似蕴琉璃。
而那幅降龙罗汉像却是黯淡了不少,内中受香火供奉多年的一缕佛性无故消失,不再似以往那般灵动,一看就非凡品。
“道济师弟,你感觉如何?可要我找人来看看?”见道济安静下来,光济出言问道。
“不必了,我感觉很好。”道济看了光济一言,忽然笑了起来,“多谢师兄在此看护,道济在此谢过了。”
话语温和,彬彬有礼,再不似最初那般傲人。
光济见此心中微沉,疑问道:“敢问师弟,你是道济,还是李修缘?”
道济闻言双掌合十,唱了个喏:“师弟幼生宦室,长入空门,宿慧神通三昧,今修语具辨才。理参无上,妙用不穷。道济是我,修缘也是我,师兄着相了。”
光济默然片刻,叹了一声:“如此最好。”
......
见道济已然通晓前尘,明了此身使命,日后大名鼎鼎的济颠僧即将面世,光济随便交代了几句,便回到了自家禅院。
他的禅院坐落于灵隐寺后山上,离着寺中最北的华严殿还有一段距离,离普通僧人起居之所更是相隔甚远,隐隐显示出他在灵隐寺中的特殊地位。
毕竟灵隐寺是大乘禅宗,而光济身为方丈亲传,修的却是缘觉小乘,他对此又不藏着掖着,有人来问便如实以告。
在一众僧人看来,却是自甘堕落,入了下乘。
院中遍植竹柏,葱翠盎然,三间禅房掩映在婆娑枝影间,无端的有一股幽深禅意蕴含。
光济进入院子,便在禅房中坐定,细细参悟已经有所领会的“念念不忘,妄求追取”一境,不觉沉迷其间,待从定中醒来时,已是日头偏西,夜色初降了。
出了禅房,光济并未随意走动,他之所以要赶在此时回山,为的便是今天晚上的一场约会。
本月十五之夜,月上中天,皓影遍地,流银溢辉之时,便是约定好的时间。
于是光济在院中静候一阵,见天际玉盘渐移,不知何时禅院外面却是有淡薄雾气悄然浮起,将小院笼罩其中,似乎与世隔绝。
随着雾气逐渐弥漫,山中的虫鸣鸟噪之声顿时隐没无踪,禅院外的雾气浓密得如水一般,翻涌之间,一条缝隙正巧显露在禅院门口,似是一条通往未知之地的甬道。
见到如此异象,光济知道时机已至,于是长身而起,将青铜古灯揣入袖中,大踏步向前走去,步入了雾气内部。
不知过去了多久,许是一瞬,许是永恒。
光济眼前一亮,发觉自己已是从雾气中脱离出来,如今正站在一片气势恢宏的废墟面前,周遭乳白色雾气如水流淌,天幕昏暗阴沉,点缀着三两颗闪目的星子。
这片废墟似是某座神庙被毁灭后的残存,但却充满了异域风情,与汉家所奉神庙大不相同。
碎石散落在断裂的台阶上,容貌各异的雕像身体残缺,斜躺在地。
石板铺就的地面上蒙着厚厚的灰尘,不见光源的光线从神庙顶部的破损处洒进来,石柱反射白光,将废墟映得透彻明亮。
与阴沉黯淡的天幕相对比,给人一种不真实的虚幻之感。
光济见状挑了挑眉,低语了一句:“又换主题了?上次来还不是这个风格的。”
绕过甬道中散落着的大大小小的石块,光济走入了神庙大厅之中。
大厅内部,如林的石柱散布其间,但都断裂了大半,并不遮挡视线。
环绕着大厅的水池清泉奔涌,水质透明澄澈,与充满历史感的遗迹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时在大厅之中,已经有三道身影在此等候了。
主位上坐着的是一尊浑身都被莫名雾气覆盖住的人影,眼下双手抱在胸前,垂首俯视着厅中景象,没有言语。
而在此人左侧下手边,一名白衣男子抱剑而立,背靠石柱,正昏昏欲睡。其人面容亦是被雾气掩盖,不见真容。
与他位置相对的则是一个娇小可爱的少女,同样是隐藏了面貌,一身月白色长袍,腰若纨素,头佩珰珥,正坐在半截石柱上,垂下一双小腿,不安分地前后晃动。
见到光济走入厅中,她立刻招呼起来:
“和尚你来了!瞧瞧这个主题风格怎么样?这可是我好不容易构思出来的。”
光济叹了口气,摇头道:“画风不对。”
少女闻言正要反驳,那抱剑的男子打了个哈欠,插嘴道:
“你看,我就知道除你以外,没人觉得这个画风正常。好好的仙家洞天胜景不要,偏偏搞什么科林斯、帕特农风格,怪不怪?”
少女吸了口气,努力微笑起来:“不和你们这群夯货计较。”
光济见此上前一步,找了个高度适中的石阶拂去上面灰尘,坐了下来:“这次人倒是来齐了,上次可没见你啊!”
末了半句话,却是对怒视抱剑男子的少女所说。
被一打岔,少女晃了晃脑袋,回答起光济的问题:“上次有事腾不出身,因此没能参加。不过最近倒是无事可干,空闲时间一大把。”
光济了然地点了点头,他们这个聚会本就十分松散,来去随意。
若非按主持人所言,他们几人之间因果牵连深重,无法断绝,恐怕这个聚会早就解散了。
要知道,他们上次聚会,可是在数年之前了。
而光济第一次入会,更是在他前世尚未入道之时。
也正是从主持人手中得了一篇有关十二因缘的修行法门,光济才能于末法时代有所成就,转生至九州当中继续修行。
此事背后所表现出的含义,委实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