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哪个时代,当官做事都得有倚仗。
张军的倚仗是武力,是拳头,吴凑的依仗是皇权,是身份,道不同但道理相同。
可以无视掣肘和其他人的身份地位,可以凭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这是所有当官者的渴望。
只要不需要考虑其他的人和事,自然就能公正公平守法依法,也必然就会出成绩。
虽然张军的建议是让吴凑去武从文,担任正经的文官,但可以从正三品晋升从二品,进入超品大员序列。
这也是大唐实授实职所能达到的最高品阶了。算是登顶。
大唐的正二品实职官位因为李世民曾经担任过,所以不授。
从一品不轻授,整个大唐也就是寥寥数人。也就是张军的太子太保,颜真卿担任的太子太师,还有太子太傅三职。
正一品三公三孤天策上将军那就不用想了,要么就是死后追赠,要么就是捡校虚授,同样除了李世民以外几乎没有人担任过实职。
这里面的原因就比较复杂了,简单点说,就是大唐的制度,二品以上官员的地位和权力太大,一品和皇帝几乎平起平坐。
正一品限制皇帝,从一品限制太子,正二品可以影响改变国策。这就是之所以说李世民伟大的原因。
但从太宗朝以后这些个职位就基本空悬了。
李世民的子孙都没有达到他的高度,谁也不肯没事给自己添堵,不想给自己安排几个大爷在那。那不是疯了吗?
吴凑没有回应张军,慢慢的喝了一杯茶粥,吃了两块点心,其实心里在飞速的盘算计较得失。
张军也不急,捧起白开水抿了几口。
这件事,影响肯定是相当大的,可以说震惊朝野。吴凑肯定也是需要担责任的。
不过,他要是就不要脸了,非得赖在右金吾卫大将军的位置上不动,也能待住,李适不会动他。但口碑和名声必然受损。
如果凭李适按例处置,很有可能让他出京,或者去东京留守,或者到哪里做一任节度使,反正不会降职就是。
如果是氏家门阀,外放出京是首选,但吴凑是皇亲,出京反而会落了下乘。因为他在野外没有自己可以倚仗的力量,势单力孤。
所以张军相信他会按自己的建议去行事,必竟官升一品,登中官之顶,虽然不如留在禁中,但也相去不大。
必竟别人做京兆尹是苦差事,可能会得罪大量官员,还会被皇帝斥责,里外不是人,两头不讨好。但他吴凑不会。
风声从窗外拂过晃动着树枝,暮影重重,几只燕子在檐下叽叽喳喳,??鼓的声音响了起来。
“某,”吴凑看了看张军:“到不是贪恋禁中,但实为放心不下。禁军……”
“某已劝动陛下与首相,随后便会对禁军进行操练编制,重筑南北衙,到时,某会上表奏请长安禁制付与京兆。”
吴凑不放心皇城和宫城的保卫工作,这事张军想得到。
实际上,皇城和宫城的守卫部队早就烂掉牙花子了,要不然也不会有好几百将卒参加造反活动。
这事儿虽然没有公开,吴凑也是知道的。
这段时间吴凑就在紧抓右金吾卫的操练,整肃,努力提高右金吾卫的整体战力,提高长安城的防卫工作。
但他也只是一个右金吾卫大将军,也只能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上做做手脚,别说其他诸卫诸军,左金吾卫他都影响不到。
做为皇帝的亲二舅爷,他是真的担忧皇帝一家子的安全问题,努力想把这份工作做好,做到位。
现在张军突然说让他放弃右金吾卫的工作去担任京兆尹,一时之间他就犹豫起来。
“郡王,京兆乃皇家所在,京兆一府之秩序,关乎国计民生,京兆二十余赤上等县,权贵无数,府苑无数,官员无数。”
张军喝了口水,淡淡的说了一下京兆府众所周知的情况。这个别说官,寻常百姓也是清清楚楚的。
吴凑愣了一下,不过稍微一想也就明白了张军的意思:“太保是指?”
“不说周遭诸县,”张军放下水杯看向吴凑:“就谈长安万年两县,庶民几何?官贵多少?田亩宅舍多少?
一百一十余坊,诸坊内吏治如何?欺行霸市之举几何?律治如何?民生乃计国大事。
别的都先不说,只说坊墙门户,律法有条款,非三品以上诸员,非府衙,非三绝之地,不得凿门向街,事实如何?
又有律条,官袍四色,吏役卒商可为皂,凡庶民黎元皆着麻色,违例者有多少?官商不可同席,可勾连者又有多少?
便说今日之事,律法有禁武,弓刀却从何来?一百一十坊又隐匿多少匪贼盗患?田亩可有兼并?民冤几何可有厘清?”
张军抬手在案几上敲了敲:“若将此种等等推及凡二十余县,郡王以为如何?再推及两京畿督之地,又是如何?
纵目来看,好像都是些许小事,官官相护相互间都要讲个颜面。
可事实呢?就像蚁卵,微小到可以忽视,可以视而不见,但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
郡王以为,巨唐数十年兵乱,只是祸起藩镇么?朝中蝇营狗苟之辈有多少?他等可在意大厦倾覆?”
“以太保之意?”吴凑看向张军。
“民生乃国本大计,吏治需要清明,律法当从严可依。京畿之地应为巨唐之楷模。此要务,非国舅莫属。
某粗鄙,可为巨唐充领军旅之事,杀敌肃贼在所不辞,郡王谨慎,应担文官之首仪表四方。”
“太保客气了。”吴凑拱拱手谦让了一句,想了想:“太保不以今日之事为要挟,宽宏气度,某自然也不该小气。
即然太保有计,某可依计而行,只是还需太保时时指点才是。”
“郡王言重,若有差遣,某自然不会拒绝。某今日在殿上所言并非虚假,某需要一个安静平稳的巨唐。
若我巨唐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缺,百废俱兴百业俱行,某自然无后顾之忧,可纵驰万里之外。”
“若太保入朝,可为良相。”吴凑拱手感慨了一句:“某拜服,当依计。”
“郡王抬举,某却是惶恐。”张军笑了笑:“人贵于自知而亡于自大,所能所行某还是有些计数的,万万不敢入朝误国。
再则,普天之下何止兆里计,四海有边,四夷有止,某只怕数十年无法踏遍,实是无暇左顾右盼。人力常有不逮呀。”
张军说的是实话,心里话,只是吴凑是不是理解,是不是当真就不知道了。
不过,两个人的沟通顺利,算是相互有了基本的认知,达成了初步协议,两相尽欢。
正事说过,两个人又闲聊了一会儿,吴凑说了些地方治理上的事情,和张军简单的讨论了一下,也算是一种试探。
张军自是知无不言,有理有据。
已是长街鼓尽,万户烛明,吴凑起身告辞,张军亲自把吴凑送到府外,两个人拱手拜别。
那三个武候将军还在府门外等着呢,已经站得面色青白汗如雨下摇摇欲坠,张军自是不加理会,吴凑着人把三个将军弄走。
必竟是金吾卫大将军出行,前呼后拥的足有百数十人,打着火把向北去了。张军回转内府去安抚紫蕊不提。
张军的倚仗是武力,是拳头,吴凑的依仗是皇权,是身份,道不同但道理相同。
可以无视掣肘和其他人的身份地位,可以凭着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这是所有当官者的渴望。
只要不需要考虑其他的人和事,自然就能公正公平守法依法,也必然就会出成绩。
虽然张军的建议是让吴凑去武从文,担任正经的文官,但可以从正三品晋升从二品,进入超品大员序列。
这也是大唐实授实职所能达到的最高品阶了。算是登顶。
大唐的正二品实职官位因为李世民曾经担任过,所以不授。
从一品不轻授,整个大唐也就是寥寥数人。也就是张军的太子太保,颜真卿担任的太子太师,还有太子太傅三职。
正一品三公三孤天策上将军那就不用想了,要么就是死后追赠,要么就是捡校虚授,同样除了李世民以外几乎没有人担任过实职。
这里面的原因就比较复杂了,简单点说,就是大唐的制度,二品以上官员的地位和权力太大,一品和皇帝几乎平起平坐。
正一品限制皇帝,从一品限制太子,正二品可以影响改变国策。这就是之所以说李世民伟大的原因。
但从太宗朝以后这些个职位就基本空悬了。
李世民的子孙都没有达到他的高度,谁也不肯没事给自己添堵,不想给自己安排几个大爷在那。那不是疯了吗?
吴凑没有回应张军,慢慢的喝了一杯茶粥,吃了两块点心,其实心里在飞速的盘算计较得失。
张军也不急,捧起白开水抿了几口。
这件事,影响肯定是相当大的,可以说震惊朝野。吴凑肯定也是需要担责任的。
不过,他要是就不要脸了,非得赖在右金吾卫大将军的位置上不动,也能待住,李适不会动他。但口碑和名声必然受损。
如果凭李适按例处置,很有可能让他出京,或者去东京留守,或者到哪里做一任节度使,反正不会降职就是。
如果是氏家门阀,外放出京是首选,但吴凑是皇亲,出京反而会落了下乘。因为他在野外没有自己可以倚仗的力量,势单力孤。
所以张军相信他会按自己的建议去行事,必竟官升一品,登中官之顶,虽然不如留在禁中,但也相去不大。
必竟别人做京兆尹是苦差事,可能会得罪大量官员,还会被皇帝斥责,里外不是人,两头不讨好。但他吴凑不会。
风声从窗外拂过晃动着树枝,暮影重重,几只燕子在檐下叽叽喳喳,??鼓的声音响了起来。
“某,”吴凑看了看张军:“到不是贪恋禁中,但实为放心不下。禁军……”
“某已劝动陛下与首相,随后便会对禁军进行操练编制,重筑南北衙,到时,某会上表奏请长安禁制付与京兆。”
吴凑不放心皇城和宫城的保卫工作,这事张军想得到。
实际上,皇城和宫城的守卫部队早就烂掉牙花子了,要不然也不会有好几百将卒参加造反活动。
这事儿虽然没有公开,吴凑也是知道的。
这段时间吴凑就在紧抓右金吾卫的操练,整肃,努力提高右金吾卫的整体战力,提高长安城的防卫工作。
但他也只是一个右金吾卫大将军,也只能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上做做手脚,别说其他诸卫诸军,左金吾卫他都影响不到。
做为皇帝的亲二舅爷,他是真的担忧皇帝一家子的安全问题,努力想把这份工作做好,做到位。
现在张军突然说让他放弃右金吾卫的工作去担任京兆尹,一时之间他就犹豫起来。
“郡王,京兆乃皇家所在,京兆一府之秩序,关乎国计民生,京兆二十余赤上等县,权贵无数,府苑无数,官员无数。”
张军喝了口水,淡淡的说了一下京兆府众所周知的情况。这个别说官,寻常百姓也是清清楚楚的。
吴凑愣了一下,不过稍微一想也就明白了张军的意思:“太保是指?”
“不说周遭诸县,”张军放下水杯看向吴凑:“就谈长安万年两县,庶民几何?官贵多少?田亩宅舍多少?
一百一十余坊,诸坊内吏治如何?欺行霸市之举几何?律治如何?民生乃计国大事。
别的都先不说,只说坊墙门户,律法有条款,非三品以上诸员,非府衙,非三绝之地,不得凿门向街,事实如何?
又有律条,官袍四色,吏役卒商可为皂,凡庶民黎元皆着麻色,违例者有多少?官商不可同席,可勾连者又有多少?
便说今日之事,律法有禁武,弓刀却从何来?一百一十坊又隐匿多少匪贼盗患?田亩可有兼并?民冤几何可有厘清?”
张军抬手在案几上敲了敲:“若将此种等等推及凡二十余县,郡王以为如何?再推及两京畿督之地,又是如何?
纵目来看,好像都是些许小事,官官相护相互间都要讲个颜面。
可事实呢?就像蚁卵,微小到可以忽视,可以视而不见,但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
郡王以为,巨唐数十年兵乱,只是祸起藩镇么?朝中蝇营狗苟之辈有多少?他等可在意大厦倾覆?”
“以太保之意?”吴凑看向张军。
“民生乃国本大计,吏治需要清明,律法当从严可依。京畿之地应为巨唐之楷模。此要务,非国舅莫属。
某粗鄙,可为巨唐充领军旅之事,杀敌肃贼在所不辞,郡王谨慎,应担文官之首仪表四方。”
“太保客气了。”吴凑拱拱手谦让了一句,想了想:“太保不以今日之事为要挟,宽宏气度,某自然也不该小气。
即然太保有计,某可依计而行,只是还需太保时时指点才是。”
“郡王言重,若有差遣,某自然不会拒绝。某今日在殿上所言并非虚假,某需要一个安静平稳的巨唐。
若我巨唐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缺,百废俱兴百业俱行,某自然无后顾之忧,可纵驰万里之外。”
“若太保入朝,可为良相。”吴凑拱手感慨了一句:“某拜服,当依计。”
“郡王抬举,某却是惶恐。”张军笑了笑:“人贵于自知而亡于自大,所能所行某还是有些计数的,万万不敢入朝误国。
再则,普天之下何止兆里计,四海有边,四夷有止,某只怕数十年无法踏遍,实是无暇左顾右盼。人力常有不逮呀。”
张军说的是实话,心里话,只是吴凑是不是理解,是不是当真就不知道了。
不过,两个人的沟通顺利,算是相互有了基本的认知,达成了初步协议,两相尽欢。
正事说过,两个人又闲聊了一会儿,吴凑说了些地方治理上的事情,和张军简单的讨论了一下,也算是一种试探。
张军自是知无不言,有理有据。
已是长街鼓尽,万户烛明,吴凑起身告辞,张军亲自把吴凑送到府外,两个人拱手拜别。
那三个武候将军还在府门外等着呢,已经站得面色青白汗如雨下摇摇欲坠,张军自是不加理会,吴凑着人把三个将军弄走。
必竟是金吾卫大将军出行,前呼后拥的足有百数十人,打着火把向北去了。张军回转内府去安抚紫蕊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