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裴通终于整理好了行装,陛辞归藩,裴该亲自送出洛阳东门。
慕容皝时亦在洛阳,乃上奏恳请,说东北方情势臣最稔熟,希望可以护卫韩王,送其归藩。
此前裴该以征高句丽得胜,酬奖功绩为由,召慕容皝入京,慕容廆本不愿遣,还是慕容皝自己说:“天子既下诏命,岂可推拒不遵?今北方强者,唯我与拓跋,儿臣请入觐天子,恳请天子授命,允父王去讨拓跋,从此统一鲜卑,雄踞大漠。”
慕容皝乃是慕容廆的次子,却是嫡长,年方若冠,便已被册封为辽王世子。此人颇有才略,却性情多疑,不但猜忌庶兄慕容翰,跟几个同母兄弟慕容仁、慕容昭等,关系也不怎么好。因而慕容皝常虑世子之位坐不久长,乃希望靠着入洛觐见,得到朝廷撑腰,则诸兄弟或将不敢再觊觎储君之位了。
本以为朝觐天子,接受犒赏,拉拉关系,找找靠山,顶多在中原居留半年左右,便可返归东北去的,谁想慕容皝既至洛阳,即被任命为礼部主客司郎中看这样子,短期内是不打算让他回老家了。
慕容皝等于是辽藩在朝中的任子,一般情况下,这种身份不过给个散职,留在都内悠游闲居罢了然而裴该颇为看得起这位原本历史上的前燕文明帝,直接授意政事堂和吏部,给了他一个实打实的职务。
慕容皝虽然感激天子的厚遇,却并不想就此踏实在朝中做官朝官做得再大有啥用啊?除非我能入政事堂拜相,但且不说藩王世子的身份,光我的年岁,就绝不可能实授三品。他担心自己久离本部,将会逐渐的与乃父慕容廆,以及父亲左右亲信生分起来,最终导致兄弟们有机可乘。
于是刻意奉迎中书右仆射裴诜,然后寻机委婉地道出顾虑,希望裴诜能够相助自己返归本部。裴诜笑着安慰他说:“若在国中,兄弟觊觎,即生父亦不能无疑,何如暂离啊?但得天子信重,辽王之位,迟早是卿的此所以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出外得生也。”
慕容皝心说这中国的史事么,我也是了解的,你可别蒙我。照你的意思,我慕容部迟早大乱,然后我要等到七老八十再回去收拾残局?重耳即便能霸,颠沛流离一辈子,他在位才有几年啊?这种君主,不做也罢……
然亦无计可施。故而此番裴通之国,慕容皝就提出来了,以自身熟悉东北事务为藉口,请求代天子送韩王前往带方只要到了东北地区,再回家就是一迈腿的事儿,到时候天高任鸟飞,朝廷还能强迫我再回来不成么?
然而奏虽上,天子却仍不许……
正如裴诜所说,裴该确实盼着慕容廆死后,诸子争权,慕容部大乱,到时候才好利用慕容皝,将其部彻底掌控在手中。
且说裴通去不过两月余,才刚抵达带方郡,便有上奏送回都内,说国相王贡乘坐海船时,不慎落水殒难……
裴该得奏,不禁唏嘘,心说王子赐你精明了一辈子,最终还是着了人的道儿啊。
裴该之所以准许王贡追随裴通北上,并非如裴诜所说,要先把那“毒士”放诸荒远,然后再找机会收拾真若有此心,他大可以密令裴通下手嘛。一则蛮夷之事向来难弄,确实需要王贡之类的人物协助裴通二则他也希望王贡就此可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从而落得一个好下场。
王贡实设谋以害裴丕,虽然并无实证,裴该也自然心中有数。然而他本人是那场事变的受益者,又怎么会因此而痛恨王贡呢?恼怒王贡谋而不告、专断自为是有的,心伤裴通殒命也是有的,但还到不了因此就想除去王贡的地步。终究裴丕等人跟他只有名义上的亲眷关系,比起接触频密,从而多少培养出了一些感情来,远远不如王贡。
然而裴该一见裴通上奏,当即明白,王贡绝非偶然落水陨难,其中必有蹊跷!但此事即便下于有司,下令彻查,估计也不会有啥结果,更不可能直接去问裴通。再者说了,以裴通的性情,未必能为此事,或许是有人挑唆他谋害了王贡,也有可能是朝中那些忌恨王贡者,随便哪个买的凶,杀的人。
裴通可是领着连官吏带兵卒,好几千人泛海前往东北去的,想往其中塞一两名刺客,绝不烦难。裴该最怀疑的,乃是裴轸、裴彬,终究他们是裴丕的亲兄弟啊,倘若从裴嶷或裴诜处听闻一言半语,或者自己通过分析查出了杀害裴丕的真凶,乃使人私害王贡,实在情理之中。
至于其他朝臣,虽恶王贡,但还很少有人与之真正仇不可解的他们多半希望能够寻机以国法处置王贡,好就此杜绝对内的密侦之风,未必会私下里下毒手。唯有诸裴,欲为裴丕报仇,但这事儿又不能摆在明面上,便只能为此下策了。
裴该不禁黯然,心说即便我再如何精明,“难眩以伪”,终究也有被人蒙骗的时候啊。偏偏此事又不便彻查,若恐王贡沉冤不雪,则裴丕又如何啊?倒真应合了佛家的一句话:“自造其因,自食其果。”又如唐代宗所言:“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一家之主是如此,一国之主又有什么区别呢?
该装聋作哑的时候,也只好装聋作哑吧……
于是乃下诏旌表王贡,追增三品,荫其子嗣,并准韩王所奏,改以勃海人高瞻但任韩王相。
裴该自我安慰道:王贡虽死,其恶自消,或许还能名垂青史,总比将来某一天身败名裂要来得幸运些吧。如列子语:“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
江南方面,经过王导等人的反复劝说,司马睿终于默许了称帝之事,打算挑个好日子就迈出那最后一步去虽然心不甘愿,也不好一直跟臣僚们顶着干啊,必致政权分崩离析。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传来李雄出降,巴氐殄灭的消息,司马睿闻报大惊,就此收回前命,不管百僚再如何劝说甚至于逼迫,都坚决不肯僭位了。
再说报至武昌,王敦不禁默然。华势方炽,挟平定中原之威,发喋血百战之锐,击败蜀中李氏,本也是预料中事,但他没想到会这么快……原本还计划着先拱司马睿登基,则可依诸葛亮故事,承认成国,然后相互策应,共抗华师,一如吴、蜀对魏。
蜀地山川险要,易守难攻,想当年以刘璋无谋之辈踞守,且更开门揖盗,尚能阻刘备于雒城整整一年,要等荆州兵复东向三巴,两向夹攻,方始被迫而降。再如钟会伐蜀,唾手而得汉中,却仍为姜维阻于剑阁,若非邓艾偷渡阴平,几乎前功尽弃。邓艾之谋,原本就很凶险,非用兵之正道,难道当世还能再出个邓士载,不但能战,而且运气还上佳吗?
哦,当世确无邓艾,但有一个甄随……
王处仲只得急召亲信商议,说:“前者,我造舟船,练水师,欲凭长江天险,以阻北军,徐徐待天下形势有变。然今华人既下巴蜀,乃可如国初故事,顺江而下,以谋武昌、建康。彼今精锐不下二十万,而江南之兵,扫数不过十万罢了,恐难抵御卿等何以教我?”
钱凤就此提出谏言,说:“臣不敢言必拒华师,但当进言明公,使实冲要之防,以免为敌轻松得趁此前唯备江北,今须更备巴蜀,则荆襄实为枢纽要害,令弟世将,实不能守也……”
王廙在诸兄弟中,跟王敦走得比较近,所以王敦才会排挤周访,而任命他为荆州刺史。但是钱凤说了,现在不是任人唯亲的时候,以王世将的能力,实在难当方面重任啊此前两次谋攻汉中,都被杨虎给怼了回来,便是明证。
王敦的姐夫郑澹也建议,应当召王廙返回武昌,而更易荆州刺史,同时加强建平的防卫,以备华军东出三巴。
王敦便问:“卿等以为,谁可代世将守牧荆州啊?”
沈充答道:“谯王可也。”
谯王司马承时任襄阳太守,其实此人的能力也很一般,但比起军政两道都彻底短板的王廙来,哪怕世传不足六尺的晏婴都是巨人了,且其勇于任事,更非王廙可比。
沈充建议以司马承为荆州刺史,而让甘卓、桓罴辅佐司马承,同时下令湘州刺史应詹招募蛮兵,随时做好北援荆州的准备。
王敦闻言,捻须沉吟不语。钱凤察知其意,乃摆手道:“谯王并非合适的人选,不可任。”
关键司马承是司马家人,不是王家人,他跟王敦更象是盟友关系暂时合作以扶江南半壁而御北人也。王敦顾虑到荆州刺史权重,一旦被司马家人得之,那么首先得利的将是建康城内的司马睿,而不是自己或者王家了。
因此钱凤就推荐王敦之兄王含出任荆州刺史。王含曾任庐江太守,后来司马邺用裴该之言,收回了庐江郡,改属兖州,王含即返回建康,于司马睿称晋王后,被任命为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驻在柴桑。这人的能力吧,也就那么一回事儿,不过总比王廙要来得强些吧。
王敦允可此议,但问:“阿兄若西,柴桑谁守?”
柴桑位于江、荆两州的交界处,亦凭江而守,地理位置之重要,于中游仅次于武昌。
郑澹毛遂自荐道:“吾愿为明公守……”眼角一瞥,貌似其他人对此都不怎么感兴趣,于是及时改口:“愿辅公子以守之。”
所谓“公子”,就是指的王应王应本为王含之子,王敦无嗣,乃收其为养子。
王敦不禁叹息道:“我琅琊王氏,如茂弘一般学问精深者不少,然能披甲执戈,为国家御寇者,罕矣……”除了本人,就没有一个能打的!
哦,原本还有个王澄王平子,勉强凑合,可惜被我给沉了江了……
乃准郑澹之言,命其佐王应而守柴桑。沈充复进言,以恐华军巢湖水师出濡须口,请实芜湖之防“望明公授臣楼船两艘,蒙冲、斗舰三四十,臣为明公守芜湖,若华舟出濡须水而东,请为明公阻之十日,以待明公将大军来,夹击摧破之。
“华人欲与我争雄于江上,必造舟师,或出三巴,或出巢湖。其主力必渡江直指建康,有邓伯山守备石头,明公复破其巢湖舟师,东下横江,则必不能渡,强渡则毙。若复有舟船出三巴而向荆襄,则唯令兄处弘牵绊之,明公待平东寇后复西,亦不难取胜也。”
王敦点头道:“士居所言有理,实乃万全之策即与卿舟船,往镇芜湖,务必坚守,以待我来。”
江南方面的人事调动,很快便传入了洛阳王贡虽然死了,他那一整套谍报网络并未因此废置恰逢陶侃奉诏归来,裴该便与之商议、品评。
裴该首先就笑着说:“江南其无人乎?王处仲虽罢王世将,亦多用自家亲眷。”
陶侃摇摇头,说:“甘季思、应怀远、邓伯山,乃至沈士居,皆可寄方面之任,其才虽不能与我朝诸将相比类,凭险操舟而守,亦未必下人,奈何王氏唯信其亲,岂肯授权柄于他人啊?”
想当初自己和周访就是遭到王敦的排挤,才被赶到北边儿来的,实为因祸得福陶侃心说我若还在江东,估计最高不过如甘卓一般,去给王含、王应之流货色打下手罢了。
裴该又问陶侃:“王处仲既命实建平之守,西舟难以遽下尚须于三巴造船否?”终究建康空虚,咱们的主攻目标肯定放在东线,西线是否有增援,貌似并不重要了吧。
陶侃回答说:“仍须于三巴造船,一则可牵制荆州兵马,不使东援,二则建平至秭归,峡窄流湍,易下难上,我若以大舟船东向,岂是容易遏阻的?即取建康,司马睿俯首,倘若荆、江两州不定,王处仲亦必不肯降,恐怕战事迁延不决。”
裴该三问:“今使卿往巢湖,统领水师,未知对敌王处仲,可有胜算么?”
陶侃闻言犹豫了一下,方才缓缓回答道:“臣当先往,觇其形势,再奏陛下……”看其表情,貌似并没太大的信心。
慕容皝时亦在洛阳,乃上奏恳请,说东北方情势臣最稔熟,希望可以护卫韩王,送其归藩。
此前裴该以征高句丽得胜,酬奖功绩为由,召慕容皝入京,慕容廆本不愿遣,还是慕容皝自己说:“天子既下诏命,岂可推拒不遵?今北方强者,唯我与拓跋,儿臣请入觐天子,恳请天子授命,允父王去讨拓跋,从此统一鲜卑,雄踞大漠。”
慕容皝乃是慕容廆的次子,却是嫡长,年方若冠,便已被册封为辽王世子。此人颇有才略,却性情多疑,不但猜忌庶兄慕容翰,跟几个同母兄弟慕容仁、慕容昭等,关系也不怎么好。因而慕容皝常虑世子之位坐不久长,乃希望靠着入洛觐见,得到朝廷撑腰,则诸兄弟或将不敢再觊觎储君之位了。
本以为朝觐天子,接受犒赏,拉拉关系,找找靠山,顶多在中原居留半年左右,便可返归东北去的,谁想慕容皝既至洛阳,即被任命为礼部主客司郎中看这样子,短期内是不打算让他回老家了。
慕容皝等于是辽藩在朝中的任子,一般情况下,这种身份不过给个散职,留在都内悠游闲居罢了然而裴该颇为看得起这位原本历史上的前燕文明帝,直接授意政事堂和吏部,给了他一个实打实的职务。
慕容皝虽然感激天子的厚遇,却并不想就此踏实在朝中做官朝官做得再大有啥用啊?除非我能入政事堂拜相,但且不说藩王世子的身份,光我的年岁,就绝不可能实授三品。他担心自己久离本部,将会逐渐的与乃父慕容廆,以及父亲左右亲信生分起来,最终导致兄弟们有机可乘。
于是刻意奉迎中书右仆射裴诜,然后寻机委婉地道出顾虑,希望裴诜能够相助自己返归本部。裴诜笑着安慰他说:“若在国中,兄弟觊觎,即生父亦不能无疑,何如暂离啊?但得天子信重,辽王之位,迟早是卿的此所以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出外得生也。”
慕容皝心说这中国的史事么,我也是了解的,你可别蒙我。照你的意思,我慕容部迟早大乱,然后我要等到七老八十再回去收拾残局?重耳即便能霸,颠沛流离一辈子,他在位才有几年啊?这种君主,不做也罢……
然亦无计可施。故而此番裴通之国,慕容皝就提出来了,以自身熟悉东北事务为藉口,请求代天子送韩王前往带方只要到了东北地区,再回家就是一迈腿的事儿,到时候天高任鸟飞,朝廷还能强迫我再回来不成么?
然而奏虽上,天子却仍不许……
正如裴诜所说,裴该确实盼着慕容廆死后,诸子争权,慕容部大乱,到时候才好利用慕容皝,将其部彻底掌控在手中。
且说裴通去不过两月余,才刚抵达带方郡,便有上奏送回都内,说国相王贡乘坐海船时,不慎落水殒难……
裴该得奏,不禁唏嘘,心说王子赐你精明了一辈子,最终还是着了人的道儿啊。
裴该之所以准许王贡追随裴通北上,并非如裴诜所说,要先把那“毒士”放诸荒远,然后再找机会收拾真若有此心,他大可以密令裴通下手嘛。一则蛮夷之事向来难弄,确实需要王贡之类的人物协助裴通二则他也希望王贡就此可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从而落得一个好下场。
王贡实设谋以害裴丕,虽然并无实证,裴该也自然心中有数。然而他本人是那场事变的受益者,又怎么会因此而痛恨王贡呢?恼怒王贡谋而不告、专断自为是有的,心伤裴通殒命也是有的,但还到不了因此就想除去王贡的地步。终究裴丕等人跟他只有名义上的亲眷关系,比起接触频密,从而多少培养出了一些感情来,远远不如王贡。
然而裴该一见裴通上奏,当即明白,王贡绝非偶然落水陨难,其中必有蹊跷!但此事即便下于有司,下令彻查,估计也不会有啥结果,更不可能直接去问裴通。再者说了,以裴通的性情,未必能为此事,或许是有人挑唆他谋害了王贡,也有可能是朝中那些忌恨王贡者,随便哪个买的凶,杀的人。
裴通可是领着连官吏带兵卒,好几千人泛海前往东北去的,想往其中塞一两名刺客,绝不烦难。裴该最怀疑的,乃是裴轸、裴彬,终究他们是裴丕的亲兄弟啊,倘若从裴嶷或裴诜处听闻一言半语,或者自己通过分析查出了杀害裴丕的真凶,乃使人私害王贡,实在情理之中。
至于其他朝臣,虽恶王贡,但还很少有人与之真正仇不可解的他们多半希望能够寻机以国法处置王贡,好就此杜绝对内的密侦之风,未必会私下里下毒手。唯有诸裴,欲为裴丕报仇,但这事儿又不能摆在明面上,便只能为此下策了。
裴该不禁黯然,心说即便我再如何精明,“难眩以伪”,终究也有被人蒙骗的时候啊。偏偏此事又不便彻查,若恐王贡沉冤不雪,则裴丕又如何啊?倒真应合了佛家的一句话:“自造其因,自食其果。”又如唐代宗所言:“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一家之主是如此,一国之主又有什么区别呢?
该装聋作哑的时候,也只好装聋作哑吧……
于是乃下诏旌表王贡,追增三品,荫其子嗣,并准韩王所奏,改以勃海人高瞻但任韩王相。
裴该自我安慰道:王贡虽死,其恶自消,或许还能名垂青史,总比将来某一天身败名裂要来得幸运些吧。如列子语:“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
江南方面,经过王导等人的反复劝说,司马睿终于默许了称帝之事,打算挑个好日子就迈出那最后一步去虽然心不甘愿,也不好一直跟臣僚们顶着干啊,必致政权分崩离析。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传来李雄出降,巴氐殄灭的消息,司马睿闻报大惊,就此收回前命,不管百僚再如何劝说甚至于逼迫,都坚决不肯僭位了。
再说报至武昌,王敦不禁默然。华势方炽,挟平定中原之威,发喋血百战之锐,击败蜀中李氏,本也是预料中事,但他没想到会这么快……原本还计划着先拱司马睿登基,则可依诸葛亮故事,承认成国,然后相互策应,共抗华师,一如吴、蜀对魏。
蜀地山川险要,易守难攻,想当年以刘璋无谋之辈踞守,且更开门揖盗,尚能阻刘备于雒城整整一年,要等荆州兵复东向三巴,两向夹攻,方始被迫而降。再如钟会伐蜀,唾手而得汉中,却仍为姜维阻于剑阁,若非邓艾偷渡阴平,几乎前功尽弃。邓艾之谋,原本就很凶险,非用兵之正道,难道当世还能再出个邓士载,不但能战,而且运气还上佳吗?
哦,当世确无邓艾,但有一个甄随……
王处仲只得急召亲信商议,说:“前者,我造舟船,练水师,欲凭长江天险,以阻北军,徐徐待天下形势有变。然今华人既下巴蜀,乃可如国初故事,顺江而下,以谋武昌、建康。彼今精锐不下二十万,而江南之兵,扫数不过十万罢了,恐难抵御卿等何以教我?”
钱凤就此提出谏言,说:“臣不敢言必拒华师,但当进言明公,使实冲要之防,以免为敌轻松得趁此前唯备江北,今须更备巴蜀,则荆襄实为枢纽要害,令弟世将,实不能守也……”
王廙在诸兄弟中,跟王敦走得比较近,所以王敦才会排挤周访,而任命他为荆州刺史。但是钱凤说了,现在不是任人唯亲的时候,以王世将的能力,实在难当方面重任啊此前两次谋攻汉中,都被杨虎给怼了回来,便是明证。
王敦的姐夫郑澹也建议,应当召王廙返回武昌,而更易荆州刺史,同时加强建平的防卫,以备华军东出三巴。
王敦便问:“卿等以为,谁可代世将守牧荆州啊?”
沈充答道:“谯王可也。”
谯王司马承时任襄阳太守,其实此人的能力也很一般,但比起军政两道都彻底短板的王廙来,哪怕世传不足六尺的晏婴都是巨人了,且其勇于任事,更非王廙可比。
沈充建议以司马承为荆州刺史,而让甘卓、桓罴辅佐司马承,同时下令湘州刺史应詹招募蛮兵,随时做好北援荆州的准备。
王敦闻言,捻须沉吟不语。钱凤察知其意,乃摆手道:“谯王并非合适的人选,不可任。”
关键司马承是司马家人,不是王家人,他跟王敦更象是盟友关系暂时合作以扶江南半壁而御北人也。王敦顾虑到荆州刺史权重,一旦被司马家人得之,那么首先得利的将是建康城内的司马睿,而不是自己或者王家了。
因此钱凤就推荐王敦之兄王含出任荆州刺史。王含曾任庐江太守,后来司马邺用裴该之言,收回了庐江郡,改属兖州,王含即返回建康,于司马睿称晋王后,被任命为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驻在柴桑。这人的能力吧,也就那么一回事儿,不过总比王廙要来得强些吧。
王敦允可此议,但问:“阿兄若西,柴桑谁守?”
柴桑位于江、荆两州的交界处,亦凭江而守,地理位置之重要,于中游仅次于武昌。
郑澹毛遂自荐道:“吾愿为明公守……”眼角一瞥,貌似其他人对此都不怎么感兴趣,于是及时改口:“愿辅公子以守之。”
所谓“公子”,就是指的王应王应本为王含之子,王敦无嗣,乃收其为养子。
王敦不禁叹息道:“我琅琊王氏,如茂弘一般学问精深者不少,然能披甲执戈,为国家御寇者,罕矣……”除了本人,就没有一个能打的!
哦,原本还有个王澄王平子,勉强凑合,可惜被我给沉了江了……
乃准郑澹之言,命其佐王应而守柴桑。沈充复进言,以恐华军巢湖水师出濡须口,请实芜湖之防“望明公授臣楼船两艘,蒙冲、斗舰三四十,臣为明公守芜湖,若华舟出濡须水而东,请为明公阻之十日,以待明公将大军来,夹击摧破之。
“华人欲与我争雄于江上,必造舟师,或出三巴,或出巢湖。其主力必渡江直指建康,有邓伯山守备石头,明公复破其巢湖舟师,东下横江,则必不能渡,强渡则毙。若复有舟船出三巴而向荆襄,则唯令兄处弘牵绊之,明公待平东寇后复西,亦不难取胜也。”
王敦点头道:“士居所言有理,实乃万全之策即与卿舟船,往镇芜湖,务必坚守,以待我来。”
江南方面的人事调动,很快便传入了洛阳王贡虽然死了,他那一整套谍报网络并未因此废置恰逢陶侃奉诏归来,裴该便与之商议、品评。
裴该首先就笑着说:“江南其无人乎?王处仲虽罢王世将,亦多用自家亲眷。”
陶侃摇摇头,说:“甘季思、应怀远、邓伯山,乃至沈士居,皆可寄方面之任,其才虽不能与我朝诸将相比类,凭险操舟而守,亦未必下人,奈何王氏唯信其亲,岂肯授权柄于他人啊?”
想当初自己和周访就是遭到王敦的排挤,才被赶到北边儿来的,实为因祸得福陶侃心说我若还在江东,估计最高不过如甘卓一般,去给王含、王应之流货色打下手罢了。
裴该又问陶侃:“王处仲既命实建平之守,西舟难以遽下尚须于三巴造船否?”终究建康空虚,咱们的主攻目标肯定放在东线,西线是否有增援,貌似并不重要了吧。
陶侃回答说:“仍须于三巴造船,一则可牵制荆州兵马,不使东援,二则建平至秭归,峡窄流湍,易下难上,我若以大舟船东向,岂是容易遏阻的?即取建康,司马睿俯首,倘若荆、江两州不定,王处仲亦必不肯降,恐怕战事迁延不决。”
裴该三问:“今使卿往巢湖,统领水师,未知对敌王处仲,可有胜算么?”
陶侃闻言犹豫了一下,方才缓缓回答道:“臣当先往,觇其形势,再奏陛下……”看其表情,貌似并没太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