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楼阳台上的思想斗争方兴未艾,小女娃还在挑战高大上。
完颜焘萍:“木木王爷,我们刚才回忆了一下靖康之耻的真实过程。我注意到了,我在述说汴京内宋军的人数时,你皱了一下眉头。我知道,你皱眉头是因为我说了个‘80万禁军’。这事,其实也是一个宋谜。都说靖康耻时,宋军守军只有20万。虽说这20万也不少了,足以打击来犯的6万金兵了,何况,这6万金兵只有3万是战士,另一半是被女真人胁迫来的非女真人的俘虏等辅助人员。但是,王爷,我们都看过,都知道,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那么,是不是讲在京城就有80万禁军呐?你刚才皱眉,也是对我说的‘80万禁军’有不同意见,其实,这有分歧的‘80万禁军’也是断送北宋的病因之一。
我们知道,在宋,禁军,是指与厢军相区别的一种是由军队中精壮者抽调组成,注重训练,最为精锐的一批军人。这禁军,到宋仁宗时期已经多达八十余万人,所以就有了‘八十万禁军’的说法。
禁军一般都驻扎在以京师汴梁为中心的北方,靖康年间,金兵南下,禁军大部都已向京都靠拢。有不少队伍就直接进了京城。虽然,这‘80万禁军’有在京城内的,有在京城外的,有虚的,有实的。但是,这些,金兵并不知情。金人还以为这汴梁城内还藏有足数的80万禁军呐。这,对宋,是件好事。诸葛亮还唱空城计了,何况京城中的禁军至少还有五六成吧,所以,虚虚实实的,这本是宋廷自救的一条出路,可,怯弱的宋廷,自破真相,放弃了心理战场。当时,金人已经打到内城了,并不攻城,实在是有所畏惧。事后,金国高层对此还百思不解,就派官员去询问:“闻南朝有兵八十万,今在何处今何不迎敌”
已被劫持的宋朝官员沈琯答道:“散在诸路,要用旋勾唤。汴京左右约有四、五十万,黄河两岸须有大兵守之,必不可过。”
沈琯很自信,他的意思是,你们这些孤军深入的打秋谷的,按说,该是在铜墙铁壁前碰得头破血流的。孰料想,这支金队,总数不过6万人,其中契丹、渤海、奚族伪军就超过3万,自燕山府(今北京市)南下,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到黄河北岸,才碰到传说中的‘八十万禁军’。
当时,宋廷派步军指挥使何灌率禁军2万驻守黄河浮桥,又派宦官梁方平带7000骑兵驻守浚州(今河南浚县),截断河桥,防备要冲,看起来戒备森严,万死一生。
不料,仅仅只是投降金军的伪军“常胜军”2000人杀来,梁方平望风而逃,7000骑兵争相渡河逃窜,常胜军在桥头稍稍劫杀一下,宋兵自相践踏,挤下黄河淹死数千人,而常胜军不过3人受伤。呵呵,这就是宋廷的禁军!这就是宋廷党争的恶果!这就是宋廷扬文抑武的恶果!这就是宋廷尊士欺民的恶果!
梁方平的骑兵崩溃后,何灌的2万禁军立刻撤退。不想“常胜军”一直追击到了汜水,两军还没接火,林冲的“好徒弟”们竟然“惊溃”,也就是吓炸营了,化身2万头猪……狼奔豕突。而沈琯寄予厚望的“两岸大兵”更是不堪。羊的首领,猪的队友,小兵是不是狮子还有所谓吗?
金军渡河时只找到能坐6、7个人的小船10多只,一波又一波的渡黄河,花了6天,才把骑兵驳运过去,事后金人军官感慨:“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辈岂能渡哉!”问题是,别说是1、2千兵马,就连折腾了北宋人民几十年的徽宗皇帝,第一反应都是去亳州烧香……对,你没看错,是去道观烧香,在半夜里打开首都城门,一路狂奔而去的。
接下来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守城、求和、金军退兵;再守城、再求和,金军不退了!靖康二年(1127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军破东京,十二月初二,钦宗投降,次年四月,金军携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妃嫔、宗室等3000多人北还,北宋灭亡。
hua蕊夫人曾有诗云:“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讽刺后蜀10万大军拱手向北宋投降,到了北宋军人面对金国铁蹄的时候,确实没有多少人投降,但是远远超过八十万的男儿们,又去哪里了
北宋一朝一直有“冗兵”的说法,据时任三司使的蔡襄计算,英宗初,全国禁军、厢兵共118万余人,需支出养兵费用4800万贯铜钱,占总支出的60%~70%,而当时国家全年收入不过6000多万贯而已。
宋太祖开宝末年,全军兵力378,000人,其中禁军(中央军)193,000人;宋仁宗庆历五年,全军兵力1,259,000人,其中禁军826000人;几年后的皇祐初年,总兵力已经达到1,410,000人,这也是史书可见的北宋兵力的峰值。
到了宋哲宗朝,历经王安石改革裁军,宋军总兵力仍有80万人,其中有禁军60万,厢军(地方军)20万。所以,中说“八十万禁军”有点穿越,毕竟讲的是徽宗朝的事情,用的却是仁宗朝的峰值数据,反倒是南征的金国将帅搞情报搞得透彻,知道哲宗、徽宗朝的总兵额才“八十万大兵”。然而,就算是裁军裁了60万,在金军纵横黄河两岸的时候,剩下那80万军人又去哪儿了
答案是:被腐化分子吃掉了。
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枢密院(相当于总参谋部国防部)报告,禁军缺额24万,新招兵10万,仍缺14万。
按照北宋亡国后,李纲的反思(1127年),徽宗朝禁军中往往只有名额,却宁可空缺不补充兵员,军中连一半的人都没有。
到了政和年间,宋徽宗的宠臣童贯统兵,河北地区的军队只剩下20%~30%,留下的名额拿来吃空饷,攒出钱来送给皇帝挥霍。原本屯驻重兵的陕西地区,军队力量也虚耗殆尽,到东京被围困,西军统帅种师道带来的援军,不过15000人。
吃空额吃到这个份上,可以说是登峰造极,80万兵马,吃掉70%~80%,所剩不过20万左右,扣除陕西、河北边境的守军,人口过百万的东京汴梁还能有几个兵在
不仅如此,就连这些留在军中的“男儿们”,也是蛀虫们下口的食粮,根本不足用了。
徽宗朝总管军政的太尉高俅,即“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
高太尉拉野战军干工程,已经不同凡响了,到了亡国前后,更是变本加厉:“帅臣、监司与夫守、倅、将、副多违法徇私,使禁卒习奇巧艺能之事。或以组绣而执役,或以机织而致工,或为首饰玩好,或为涂绘文缕,公然占破,坐免教习,名编卒伍,而行列不知,身为战士,而攻守不预。”
感情北宋那支曾经扫平十国的禁军虎狼,此时的主业竟然是给领导做刺绣、织绢布、做首饰、当画工……
难怪北宋的亡国皇君宋钦宗在诏书中都承认:“今三衙与诸将招军……既到军门,惟以番直随从,服事手艺为业,每营之中,杂色占破十居三、四,不复教以武艺”。
国家的中央军主力,招兵之后,不是练兵习武,而是做保镖、学手艺,比例竟能占到总数的30%~40%,还是连皇帝都知道的“秘密”,何止是滑稽
这几个数字结合起来看,偌大的北宋王朝,又能有几个可战之兵又能有几员可用之将可以说,北宋军队中随处可见的分子们,亲手将国家的堤坝蛀得通透,偶有一波大浪袭来,就是坝毁人亡的惨剧,后人岂可不警醒
木木王爷,你刚在杭州抓了个现行,苏轼搞了眼球工程,搞了个qing色西湖,很不要脸地把五六里的苏堤扩大成三十里,这是文官吃‘空饷’的典型,这是文官集团的腐化的一斑。这种风气,在宋,是有历史的,是有传承的,宋廷为了虚假的和美,让自已的长城成了豆腐渣工程,而且是缩了水的豆腐渣,是假大空的豆腐渣。这种豆腐渣,即使没遇上洪流,虚胖日久,自重也会毁了自已。
所以,综上所述,木木王爷,你自已说说,这靖康之耻,是谁的耻?是金兵可耻吗?烧杀抢掠!可是,如果宋国强大,国富民强,上下一心,令行禁止,众志成城,永不言败。那么,对面的金兵也将知趣地收敛退缩,恶人真是怂人怂出来的。照我说,靖康耻中,金人无耻,宋人更无耻,上面卖国,下面偷国,中间出国,献媚敌国,没人爱国,没人救国。这,国还将国?……”
...
完颜焘萍:“木木王爷,我们刚才回忆了一下靖康之耻的真实过程。我注意到了,我在述说汴京内宋军的人数时,你皱了一下眉头。我知道,你皱眉头是因为我说了个‘80万禁军’。这事,其实也是一个宋谜。都说靖康耻时,宋军守军只有20万。虽说这20万也不少了,足以打击来犯的6万金兵了,何况,这6万金兵只有3万是战士,另一半是被女真人胁迫来的非女真人的俘虏等辅助人员。但是,王爷,我们都看过,都知道,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那么,是不是讲在京城就有80万禁军呐?你刚才皱眉,也是对我说的‘80万禁军’有不同意见,其实,这有分歧的‘80万禁军’也是断送北宋的病因之一。
我们知道,在宋,禁军,是指与厢军相区别的一种是由军队中精壮者抽调组成,注重训练,最为精锐的一批军人。这禁军,到宋仁宗时期已经多达八十余万人,所以就有了‘八十万禁军’的说法。
禁军一般都驻扎在以京师汴梁为中心的北方,靖康年间,金兵南下,禁军大部都已向京都靠拢。有不少队伍就直接进了京城。虽然,这‘80万禁军’有在京城内的,有在京城外的,有虚的,有实的。但是,这些,金兵并不知情。金人还以为这汴梁城内还藏有足数的80万禁军呐。这,对宋,是件好事。诸葛亮还唱空城计了,何况京城中的禁军至少还有五六成吧,所以,虚虚实实的,这本是宋廷自救的一条出路,可,怯弱的宋廷,自破真相,放弃了心理战场。当时,金人已经打到内城了,并不攻城,实在是有所畏惧。事后,金国高层对此还百思不解,就派官员去询问:“闻南朝有兵八十万,今在何处今何不迎敌”
已被劫持的宋朝官员沈琯答道:“散在诸路,要用旋勾唤。汴京左右约有四、五十万,黄河两岸须有大兵守之,必不可过。”
沈琯很自信,他的意思是,你们这些孤军深入的打秋谷的,按说,该是在铜墙铁壁前碰得头破血流的。孰料想,这支金队,总数不过6万人,其中契丹、渤海、奚族伪军就超过3万,自燕山府(今北京市)南下,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到黄河北岸,才碰到传说中的‘八十万禁军’。
当时,宋廷派步军指挥使何灌率禁军2万驻守黄河浮桥,又派宦官梁方平带7000骑兵驻守浚州(今河南浚县),截断河桥,防备要冲,看起来戒备森严,万死一生。
不料,仅仅只是投降金军的伪军“常胜军”2000人杀来,梁方平望风而逃,7000骑兵争相渡河逃窜,常胜军在桥头稍稍劫杀一下,宋兵自相践踏,挤下黄河淹死数千人,而常胜军不过3人受伤。呵呵,这就是宋廷的禁军!这就是宋廷党争的恶果!这就是宋廷扬文抑武的恶果!这就是宋廷尊士欺民的恶果!
梁方平的骑兵崩溃后,何灌的2万禁军立刻撤退。不想“常胜军”一直追击到了汜水,两军还没接火,林冲的“好徒弟”们竟然“惊溃”,也就是吓炸营了,化身2万头猪……狼奔豕突。而沈琯寄予厚望的“两岸大兵”更是不堪。羊的首领,猪的队友,小兵是不是狮子还有所谓吗?
金军渡河时只找到能坐6、7个人的小船10多只,一波又一波的渡黄河,花了6天,才把骑兵驳运过去,事后金人军官感慨:“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辈岂能渡哉!”问题是,别说是1、2千兵马,就连折腾了北宋人民几十年的徽宗皇帝,第一反应都是去亳州烧香……对,你没看错,是去道观烧香,在半夜里打开首都城门,一路狂奔而去的。
接下来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守城、求和、金军退兵;再守城、再求和,金军不退了!靖康二年(1127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金军破东京,十二月初二,钦宗投降,次年四月,金军携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妃嫔、宗室等3000多人北还,北宋灭亡。
hua蕊夫人曾有诗云:“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讽刺后蜀10万大军拱手向北宋投降,到了北宋军人面对金国铁蹄的时候,确实没有多少人投降,但是远远超过八十万的男儿们,又去哪里了
北宋一朝一直有“冗兵”的说法,据时任三司使的蔡襄计算,英宗初,全国禁军、厢兵共118万余人,需支出养兵费用4800万贯铜钱,占总支出的60%~70%,而当时国家全年收入不过6000多万贯而已。
宋太祖开宝末年,全军兵力378,000人,其中禁军(中央军)193,000人;宋仁宗庆历五年,全军兵力1,259,000人,其中禁军826000人;几年后的皇祐初年,总兵力已经达到1,410,000人,这也是史书可见的北宋兵力的峰值。
到了宋哲宗朝,历经王安石改革裁军,宋军总兵力仍有80万人,其中有禁军60万,厢军(地方军)20万。所以,中说“八十万禁军”有点穿越,毕竟讲的是徽宗朝的事情,用的却是仁宗朝的峰值数据,反倒是南征的金国将帅搞情报搞得透彻,知道哲宗、徽宗朝的总兵额才“八十万大兵”。然而,就算是裁军裁了60万,在金军纵横黄河两岸的时候,剩下那80万军人又去哪儿了
答案是:被腐化分子吃掉了。
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枢密院(相当于总参谋部国防部)报告,禁军缺额24万,新招兵10万,仍缺14万。
按照北宋亡国后,李纲的反思(1127年),徽宗朝禁军中往往只有名额,却宁可空缺不补充兵员,军中连一半的人都没有。
到了政和年间,宋徽宗的宠臣童贯统兵,河北地区的军队只剩下20%~30%,留下的名额拿来吃空饷,攒出钱来送给皇帝挥霍。原本屯驻重兵的陕西地区,军队力量也虚耗殆尽,到东京被围困,西军统帅种师道带来的援军,不过15000人。
吃空额吃到这个份上,可以说是登峰造极,80万兵马,吃掉70%~80%,所剩不过20万左右,扣除陕西、河北边境的守军,人口过百万的东京汴梁还能有几个兵在
不仅如此,就连这些留在军中的“男儿们”,也是蛀虫们下口的食粮,根本不足用了。
徽宗朝总管军政的太尉高俅,即“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
高太尉拉野战军干工程,已经不同凡响了,到了亡国前后,更是变本加厉:“帅臣、监司与夫守、倅、将、副多违法徇私,使禁卒习奇巧艺能之事。或以组绣而执役,或以机织而致工,或为首饰玩好,或为涂绘文缕,公然占破,坐免教习,名编卒伍,而行列不知,身为战士,而攻守不预。”
感情北宋那支曾经扫平十国的禁军虎狼,此时的主业竟然是给领导做刺绣、织绢布、做首饰、当画工……
难怪北宋的亡国皇君宋钦宗在诏书中都承认:“今三衙与诸将招军……既到军门,惟以番直随从,服事手艺为业,每营之中,杂色占破十居三、四,不复教以武艺”。
国家的中央军主力,招兵之后,不是练兵习武,而是做保镖、学手艺,比例竟能占到总数的30%~40%,还是连皇帝都知道的“秘密”,何止是滑稽
这几个数字结合起来看,偌大的北宋王朝,又能有几个可战之兵又能有几员可用之将可以说,北宋军队中随处可见的分子们,亲手将国家的堤坝蛀得通透,偶有一波大浪袭来,就是坝毁人亡的惨剧,后人岂可不警醒
木木王爷,你刚在杭州抓了个现行,苏轼搞了眼球工程,搞了个qing色西湖,很不要脸地把五六里的苏堤扩大成三十里,这是文官吃‘空饷’的典型,这是文官集团的腐化的一斑。这种风气,在宋,是有历史的,是有传承的,宋廷为了虚假的和美,让自已的长城成了豆腐渣工程,而且是缩了水的豆腐渣,是假大空的豆腐渣。这种豆腐渣,即使没遇上洪流,虚胖日久,自重也会毁了自已。
所以,综上所述,木木王爷,你自已说说,这靖康之耻,是谁的耻?是金兵可耻吗?烧杀抢掠!可是,如果宋国强大,国富民强,上下一心,令行禁止,众志成城,永不言败。那么,对面的金兵也将知趣地收敛退缩,恶人真是怂人怂出来的。照我说,靖康耻中,金人无耻,宋人更无耻,上面卖国,下面偷国,中间出国,献媚敌国,没人爱国,没人救国。这,国还将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