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社会发生激烈动荡,最活跃的都是那些投机分子。
绍兴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文风鼎盛,“士比鲫鱼多”,在绍兴府的士绅商贾中,有很多同情大明的抗清志士,也有很多和满清官府积极合作的汉奸、准汉奸。满清开设科举后,绍兴府的书生士子积极参与,有很多得到了满清的秀才、举人功名,这些人都是擅长见风使舵的聪明人,看到楚军势大,收复杭州和绍兴是早晚的事,纷纷加入拥唐派,除此之外,做生意的商贾也是审时度势的好手,和拥唐派暗通声气,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绍兴的读书人实在太多,但是封建时代的科举比北大、清华还难考,真正的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很多绍兴的读书人考不中举人、进士,就改行去给人当幕僚,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形成了“无绍不成衙”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绍兴师爷。)
但是总的来说,绍兴府的拥鲁派人数更多,普通百姓也对鲁王朱以海更有感情,当年弘光帝死后,鲁王朱以海就是在绍兴称监国,从某种意义上这里就是他的起家之地,很多老百姓只知道鲁监国,不知道隆武帝。在拥鲁派的士绅商贾中,有很多前明的官宦子弟,也不乏真正的抗清志士,这些人把封建伦常看得比天还大,对鲁王朱以海很忠诚,坚决反唐拥鲁,不惜对拥唐派下死手,把楚军也看成敌人。
摆在汪晟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种复杂局面。从感情上来说,他不愿对那些死脑筋的拥鲁派下狠手,也不愿重用那些拥唐派中的投机分子,但是时势逼迫之下,却不得不做出违心之举。
山阴吴氏是绍兴有名的名门望族。家主吴兑曾经当过大明朝的刑部尚书,明朝亡国后在家隐居,他的两个儿子吴明遇、吴启遇就是拥鲁派的首领。一手策划了对拥唐派的攻击,汪晟出兵直接把他们两个抓了起来。准备将其明正典刑,为拥唐派死去的两个人偿命。
一时间,各方求情的人络绎不绝。
首先是绍兴其他的大家族,山阴朱氏,白洋朱氏等等,就连拥唐派的山阴祁氏都向汪晟求情,最好不要杀掉吴明遇和吴启遇,否则容易引起士绅的对立情绪。
其次是张肯堂和张名振。他们不愿和楚军发生冲突,只好软语相求,张名振甚至在汪晟的门前站了整整一天,请他无论如何绕了吴家两兄弟的性命。
最后是请愿的士绅百姓,在一些士子的带领下,聚集了数百人来到楚军驻地,在门前长跪不起,上书为吴家两兄弟辩解,他们的理由虽然荒谬可笑,但是楚军刚刚占领绍兴。正是需要安定民心的时候,面对有老有小还有很多读书人的请愿队伍,值班的楚军军官有些心虚。不敢自行处置。
消息报到汪晟那里,汪晟很快传下命令:“大棍子都打散了。”
楚军士兵如狼似虎,开始清场,他们拿着木棍之类不至于伤人性命的器械,直接驱散这些请愿的士子百姓,有人胆敢抵抗,或者煽动闹事,立刻抓进军营。请愿的士子百姓一开始不愿屈服,大棍子噼里啪啦打下来。个个都是头破血流,有些胆小的就散去了。有些执拗的还要继续闹事,被楚军直接抓了起来。
紧接着。楚军对这些闹事者进行突击审讯,严刑拷打下得到口供,又四处出兵抓捕一批拥鲁派的骨干分子,拥鲁派正想搞一次更大规模的行动,骨干分子正在开会,正好被楚军一锅端,蛇无头不行,绍兴的局势终于稳定下来。
为了避免出现更大的骚乱,汪晟当机立断,以军法处置吴家兄弟,吴明遇和吴启遇双双斩首。
“吴大先生,吴二先生,对不住了,本将初定绍兴,民心不稳,要借你们的人头一用。”
汪晟摆摆手,几个亲随连忙上前,从托盘上拿起酒壶,满斟两杯酒,双手递到吴明遇和吴启遇的面前,汪晟在旁边又叹口气:“我知道,你们都是是心念故国的好汉子,这几年为抗清做了不少事情,以前和魏耕、祁理孙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可惜一念之差,酿成大错,本将只好请你们满饮此杯,安心上路……”
“呸!你这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吴明遇对着汪晟的面颊,奋力吐出一口唾沫,汪晟向后轻轻退了两步,避开之后,面色如常,并没有动怒。
旁边的亲随护卫却立刻行动,哗啦啦一片抽动兵器的声音,雪亮的钢刀对准吴明遇和吴启遇,刀尖微微颤动,护卫们个个蓄势待发,只要他们两个再有任何异动,立刻就是乱刃分尸。
“大胆!你们两个还不知道吗?鲁王殿下已奉隆武年号,如今就是一个隆武朝,哪来的鲁监国?若说乱臣贼子,你们吴家两兄弟倒差不多!”陆求可、王命岳、王庭等人纷纷大声喝骂,恨不得扑上来挡在汪晟的前面,以表忠心。
他们几个在明朝屡试不第,一个个都是秋风钝秀才,甚至连秀才功名都没有,满清开设科举后,立刻积极参加,王庭刚刚中了举人,陆求可混了个秀才功名,王命岳却还是个老童生,前些日子绍兴还在围城中,他们几个从友人那里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楚军连战连捷,收复南京,济尔哈朗数万大军被消灭,这几个“聪明人“立刻改换门庭,和祁理孙等拥唐派搭上关系,事事表现的都非常积极,俨然是拥唐派里的骨干分子,楚军进城里更是鞍前马后,尽力效劳。
汪晟伸手一压,止住了他们,又对吴启遇说道:“这杯酒是敬你们兄弟二人的气节,却不是敬你们把刀子对准自己人,吴二先生要搞清楚了,也罢,既然两位不愿接受这份好意,那就行刑吧……”
“且慢!刀下留人!”
门外传来一声急呼。魏耕匆匆奔了进来,来到汪晟面前深施一礼:“见过汪三将军。这吴家兄弟,杀不得啊……”
魏耕是拥唐派的首领。和楚军情报局一直保持着联系,曾经从由人工那里领到一批武器和工具。并接受简单的谍报训练,只是运用不熟,光顾着防备清军,却没有防备拥鲁派从背后捅刀子,被吴明遇、吴启遇两兄弟黑了一把。(俗话说书生造反,十年不成,魏耕却是个会造反的书生,历史上他的地下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东南抗清的各种大事里经常出现他的身影,直到康熙元年被满清凌迟处死。)
他和拥鲁派虽然立场不同,但为大局考虑,还是劝说汪晟不要处死吴家兄弟,理由大致也和其他人一样……山阴吴氏是本地望族,根深蒂固,影响极大,几乎是超越官府的存在,满清占领绍兴的时候,对吴家兄弟也很客气。就是因为这些大家族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动了其中一个,就扯出后面一串。在社会上引起大的动荡,不到万不得已,满清官府也不愿动他们。
“……吴明遇、吴启遇两兄弟这几年矢志抗清,多以钱粮死士相助,曾经格毙数名清虏汉奸,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还请汪三将军网开一面,允许他们将功折罪!”
从多铎到博洛,从洪承畴到马国柱。浙东一直没有放弃抗清,各路抗清义兵团结在鲁王的旗号。和清军大大小小打过上百仗,吴明遇、吴启遇两兄弟都是抗清“地下党”。不但出钱出人,还曾经亲自上阵,魏耕非常公允地一一列举他们的功劳,请求汪晟宽大处理。
吴明遇、吴启遇听到魏耕为他们说好话,面色稍霁,随即又低下头,不敢直视魏耕的眼睛。
汪晟静静听魏耕讲完,才说道:“楚白先生(魏耕字楚白)所说的这些,我也曾听其他人说过,要说功劳,吴家兄弟当然有,但今日之事,却不是功过相抵这么简单……我军初定绍兴,不日就将离开浙江,北伐满清,若是唐鲁之争一日不息,浙江便一日不得休养生息,难道说我麾下两万余将士以后都要常驻绍兴,天天防备自己人在后背捅刀子吗?”
“怎么?楚军真的要走?”吴启遇忍不住问道。
“不错,江南百姓养着我们数万大军,是要我们去打鞑子,保太平,早日收复故土,将鞑子逐出关外,却不是要我们和鲁王自相残杀,白白消耗国家的钱粮,牺牲江南子弟的性命。鲁王殿下尚能以大局为重,改奉隆武年号,你们兄弟偏偏还要执著于唐鲁之争,不去杀鞑子,却对自己人下手,本将断断容你们不得!”
汪晟对吴启遇冷冷喝了一句,转过头对魏耕说道:“行大事者,怀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我今日斩了吴家兄弟,虽然对他二人不公,却可震慑宵小之徒,免得鲁王麾下的那班文臣武将心存侥幸,为了一己私利再挑起唐鲁之争,如今孙可望挟持伪王朱慈焕,率部突入广西,攻打桂林,咱们大明只剩下半壁江山,若是浙东再乱起来,自家人先打个一塌糊涂,别说渡江北伐,只管洗干净脖子等着鞑子来砍吧!”
汪晟一向为人忠厚,但绝不是滥好人,而且正相反,由于性格沉稳而理智,考虑问题周全,汪晟做事从不会被感情左右,你就是说破大天去,他也会牢牢守住自己的底线……如果换到平常,他多半不会杀吴家兄弟,但是楚军其他战场吃紧,他的主力马上要离开浙江,最多攻克杭州后留下一支兵力有限的守军,如果对鲁王政权的态度稍有软弱,反而会引起更大的麻烦,到时候唐鲁两家开战,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就不是只杀吴家兄弟两个人这么简单。
威慑!汪晟拿出这么强硬的态度,就是为了威慑鲁王政权。绍兴这个桃子我摘下来了,以后就摆在你们的面前,可以看,不许吃,谁敢伸手的话,楚军调过头来就剁他的手!
“哈!哈!哈!”吴明遇大笑几声,脸上却没有露出一丝笑意:“真是巧令辞色,汪晟,你要杀我兄弟二人,就只管杀好了,何必找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这几日都听说了,汪克凡在江南三省横征暴敛,以通敌汉奸的罪名抄没良民家产,更是到处征夫抓丁,行径与当年的李闯又有何分别,早有天高三尺之名。可叹我绍兴百姓苦难不尽,虽然驱走了清虏这只饿狼,却又引来了楚军这只猛虎,虎狼相争于天下,却无人理会百姓的死活!”
汪晟眼中突然闪过一道寒光,冷冷说道:“楚军的行径,自有楚军的道理,还轮不到你这腐儒来评说,不过我今日可以告诉你,治沉疴需用猛药,只要熬过这一两年,江南百姓自然可以安居乐业,可惜啊,可惜不能让你去湖广、江西看一看,看看那里的百姓,你就知道自己错的没边了!”
说着话,汪晟一摆手,几名士兵上去架起吴家兄弟,推出门外。
魏耕还想拦阻,却被陆求可、王庭、王命岳等人劝住,眼看汪晟态度坚决,魏耕叹了口气,最后尝试着劝道:“汪三将军斩了吴家兄弟,绍兴士绅百姓多半是敢怒不敢言,若是失了民心,岂不是得不偿失?”
汪晟摇了摇头:“民心向背,不是靠卖好示恩得来的,再说我也不要绍兴的民心,只要绍兴的钱粮、茶叶、黄酒和棉布,若是百姓有什么不满,就只管记在我的身上,哪怕把握汪晟当成杀人魔王,也无妨了。”
楚军撤离之后,会派来新的地方官,汪晟当一回恶人,新来的地方官压力就小得多。
魏耕沉默半晌,又问道:“既然斩了吴家兄弟,其他人等可以放了吗?”
除了吴家兄弟,汪晟还抓了一大批拥鲁派的骨干,都被关押在军营中。
汪晟又摇了摇头:“一个也不能放,最起码一年内不能放,全都送到松江府修码头去,好好干上一年活儿,以后才知道天高地厚。”(未完待续)
绍兴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文风鼎盛,“士比鲫鱼多”,在绍兴府的士绅商贾中,有很多同情大明的抗清志士,也有很多和满清官府积极合作的汉奸、准汉奸。满清开设科举后,绍兴府的书生士子积极参与,有很多得到了满清的秀才、举人功名,这些人都是擅长见风使舵的聪明人,看到楚军势大,收复杭州和绍兴是早晚的事,纷纷加入拥唐派,除此之外,做生意的商贾也是审时度势的好手,和拥唐派暗通声气,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绍兴的读书人实在太多,但是封建时代的科举比北大、清华还难考,真正的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很多绍兴的读书人考不中举人、进士,就改行去给人当幕僚,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形成了“无绍不成衙”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绍兴师爷。)
但是总的来说,绍兴府的拥鲁派人数更多,普通百姓也对鲁王朱以海更有感情,当年弘光帝死后,鲁王朱以海就是在绍兴称监国,从某种意义上这里就是他的起家之地,很多老百姓只知道鲁监国,不知道隆武帝。在拥鲁派的士绅商贾中,有很多前明的官宦子弟,也不乏真正的抗清志士,这些人把封建伦常看得比天还大,对鲁王朱以海很忠诚,坚决反唐拥鲁,不惜对拥唐派下死手,把楚军也看成敌人。
摆在汪晟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种复杂局面。从感情上来说,他不愿对那些死脑筋的拥鲁派下狠手,也不愿重用那些拥唐派中的投机分子,但是时势逼迫之下,却不得不做出违心之举。
山阴吴氏是绍兴有名的名门望族。家主吴兑曾经当过大明朝的刑部尚书,明朝亡国后在家隐居,他的两个儿子吴明遇、吴启遇就是拥鲁派的首领。一手策划了对拥唐派的攻击,汪晟出兵直接把他们两个抓了起来。准备将其明正典刑,为拥唐派死去的两个人偿命。
一时间,各方求情的人络绎不绝。
首先是绍兴其他的大家族,山阴朱氏,白洋朱氏等等,就连拥唐派的山阴祁氏都向汪晟求情,最好不要杀掉吴明遇和吴启遇,否则容易引起士绅的对立情绪。
其次是张肯堂和张名振。他们不愿和楚军发生冲突,只好软语相求,张名振甚至在汪晟的门前站了整整一天,请他无论如何绕了吴家两兄弟的性命。
最后是请愿的士绅百姓,在一些士子的带领下,聚集了数百人来到楚军驻地,在门前长跪不起,上书为吴家两兄弟辩解,他们的理由虽然荒谬可笑,但是楚军刚刚占领绍兴。正是需要安定民心的时候,面对有老有小还有很多读书人的请愿队伍,值班的楚军军官有些心虚。不敢自行处置。
消息报到汪晟那里,汪晟很快传下命令:“大棍子都打散了。”
楚军士兵如狼似虎,开始清场,他们拿着木棍之类不至于伤人性命的器械,直接驱散这些请愿的士子百姓,有人胆敢抵抗,或者煽动闹事,立刻抓进军营。请愿的士子百姓一开始不愿屈服,大棍子噼里啪啦打下来。个个都是头破血流,有些胆小的就散去了。有些执拗的还要继续闹事,被楚军直接抓了起来。
紧接着。楚军对这些闹事者进行突击审讯,严刑拷打下得到口供,又四处出兵抓捕一批拥鲁派的骨干分子,拥鲁派正想搞一次更大规模的行动,骨干分子正在开会,正好被楚军一锅端,蛇无头不行,绍兴的局势终于稳定下来。
为了避免出现更大的骚乱,汪晟当机立断,以军法处置吴家兄弟,吴明遇和吴启遇双双斩首。
“吴大先生,吴二先生,对不住了,本将初定绍兴,民心不稳,要借你们的人头一用。”
汪晟摆摆手,几个亲随连忙上前,从托盘上拿起酒壶,满斟两杯酒,双手递到吴明遇和吴启遇的面前,汪晟在旁边又叹口气:“我知道,你们都是是心念故国的好汉子,这几年为抗清做了不少事情,以前和魏耕、祁理孙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可惜一念之差,酿成大错,本将只好请你们满饮此杯,安心上路……”
“呸!你这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吴明遇对着汪晟的面颊,奋力吐出一口唾沫,汪晟向后轻轻退了两步,避开之后,面色如常,并没有动怒。
旁边的亲随护卫却立刻行动,哗啦啦一片抽动兵器的声音,雪亮的钢刀对准吴明遇和吴启遇,刀尖微微颤动,护卫们个个蓄势待发,只要他们两个再有任何异动,立刻就是乱刃分尸。
“大胆!你们两个还不知道吗?鲁王殿下已奉隆武年号,如今就是一个隆武朝,哪来的鲁监国?若说乱臣贼子,你们吴家两兄弟倒差不多!”陆求可、王命岳、王庭等人纷纷大声喝骂,恨不得扑上来挡在汪晟的前面,以表忠心。
他们几个在明朝屡试不第,一个个都是秋风钝秀才,甚至连秀才功名都没有,满清开设科举后,立刻积极参加,王庭刚刚中了举人,陆求可混了个秀才功名,王命岳却还是个老童生,前些日子绍兴还在围城中,他们几个从友人那里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楚军连战连捷,收复南京,济尔哈朗数万大军被消灭,这几个“聪明人“立刻改换门庭,和祁理孙等拥唐派搭上关系,事事表现的都非常积极,俨然是拥唐派里的骨干分子,楚军进城里更是鞍前马后,尽力效劳。
汪晟伸手一压,止住了他们,又对吴启遇说道:“这杯酒是敬你们兄弟二人的气节,却不是敬你们把刀子对准自己人,吴二先生要搞清楚了,也罢,既然两位不愿接受这份好意,那就行刑吧……”
“且慢!刀下留人!”
门外传来一声急呼。魏耕匆匆奔了进来,来到汪晟面前深施一礼:“见过汪三将军。这吴家兄弟,杀不得啊……”
魏耕是拥唐派的首领。和楚军情报局一直保持着联系,曾经从由人工那里领到一批武器和工具。并接受简单的谍报训练,只是运用不熟,光顾着防备清军,却没有防备拥鲁派从背后捅刀子,被吴明遇、吴启遇两兄弟黑了一把。(俗话说书生造反,十年不成,魏耕却是个会造反的书生,历史上他的地下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东南抗清的各种大事里经常出现他的身影,直到康熙元年被满清凌迟处死。)
他和拥鲁派虽然立场不同,但为大局考虑,还是劝说汪晟不要处死吴家兄弟,理由大致也和其他人一样……山阴吴氏是本地望族,根深蒂固,影响极大,几乎是超越官府的存在,满清占领绍兴的时候,对吴家兄弟也很客气。就是因为这些大家族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动了其中一个,就扯出后面一串。在社会上引起大的动荡,不到万不得已,满清官府也不愿动他们。
“……吴明遇、吴启遇两兄弟这几年矢志抗清,多以钱粮死士相助,曾经格毙数名清虏汉奸,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还请汪三将军网开一面,允许他们将功折罪!”
从多铎到博洛,从洪承畴到马国柱。浙东一直没有放弃抗清,各路抗清义兵团结在鲁王的旗号。和清军大大小小打过上百仗,吴明遇、吴启遇两兄弟都是抗清“地下党”。不但出钱出人,还曾经亲自上阵,魏耕非常公允地一一列举他们的功劳,请求汪晟宽大处理。
吴明遇、吴启遇听到魏耕为他们说好话,面色稍霁,随即又低下头,不敢直视魏耕的眼睛。
汪晟静静听魏耕讲完,才说道:“楚白先生(魏耕字楚白)所说的这些,我也曾听其他人说过,要说功劳,吴家兄弟当然有,但今日之事,却不是功过相抵这么简单……我军初定绍兴,不日就将离开浙江,北伐满清,若是唐鲁之争一日不息,浙江便一日不得休养生息,难道说我麾下两万余将士以后都要常驻绍兴,天天防备自己人在后背捅刀子吗?”
“怎么?楚军真的要走?”吴启遇忍不住问道。
“不错,江南百姓养着我们数万大军,是要我们去打鞑子,保太平,早日收复故土,将鞑子逐出关外,却不是要我们和鲁王自相残杀,白白消耗国家的钱粮,牺牲江南子弟的性命。鲁王殿下尚能以大局为重,改奉隆武年号,你们兄弟偏偏还要执著于唐鲁之争,不去杀鞑子,却对自己人下手,本将断断容你们不得!”
汪晟对吴启遇冷冷喝了一句,转过头对魏耕说道:“行大事者,怀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我今日斩了吴家兄弟,虽然对他二人不公,却可震慑宵小之徒,免得鲁王麾下的那班文臣武将心存侥幸,为了一己私利再挑起唐鲁之争,如今孙可望挟持伪王朱慈焕,率部突入广西,攻打桂林,咱们大明只剩下半壁江山,若是浙东再乱起来,自家人先打个一塌糊涂,别说渡江北伐,只管洗干净脖子等着鞑子来砍吧!”
汪晟一向为人忠厚,但绝不是滥好人,而且正相反,由于性格沉稳而理智,考虑问题周全,汪晟做事从不会被感情左右,你就是说破大天去,他也会牢牢守住自己的底线……如果换到平常,他多半不会杀吴家兄弟,但是楚军其他战场吃紧,他的主力马上要离开浙江,最多攻克杭州后留下一支兵力有限的守军,如果对鲁王政权的态度稍有软弱,反而会引起更大的麻烦,到时候唐鲁两家开战,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就不是只杀吴家兄弟两个人这么简单。
威慑!汪晟拿出这么强硬的态度,就是为了威慑鲁王政权。绍兴这个桃子我摘下来了,以后就摆在你们的面前,可以看,不许吃,谁敢伸手的话,楚军调过头来就剁他的手!
“哈!哈!哈!”吴明遇大笑几声,脸上却没有露出一丝笑意:“真是巧令辞色,汪晟,你要杀我兄弟二人,就只管杀好了,何必找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这几日都听说了,汪克凡在江南三省横征暴敛,以通敌汉奸的罪名抄没良民家产,更是到处征夫抓丁,行径与当年的李闯又有何分别,早有天高三尺之名。可叹我绍兴百姓苦难不尽,虽然驱走了清虏这只饿狼,却又引来了楚军这只猛虎,虎狼相争于天下,却无人理会百姓的死活!”
汪晟眼中突然闪过一道寒光,冷冷说道:“楚军的行径,自有楚军的道理,还轮不到你这腐儒来评说,不过我今日可以告诉你,治沉疴需用猛药,只要熬过这一两年,江南百姓自然可以安居乐业,可惜啊,可惜不能让你去湖广、江西看一看,看看那里的百姓,你就知道自己错的没边了!”
说着话,汪晟一摆手,几名士兵上去架起吴家兄弟,推出门外。
魏耕还想拦阻,却被陆求可、王庭、王命岳等人劝住,眼看汪晟态度坚决,魏耕叹了口气,最后尝试着劝道:“汪三将军斩了吴家兄弟,绍兴士绅百姓多半是敢怒不敢言,若是失了民心,岂不是得不偿失?”
汪晟摇了摇头:“民心向背,不是靠卖好示恩得来的,再说我也不要绍兴的民心,只要绍兴的钱粮、茶叶、黄酒和棉布,若是百姓有什么不满,就只管记在我的身上,哪怕把握汪晟当成杀人魔王,也无妨了。”
楚军撤离之后,会派来新的地方官,汪晟当一回恶人,新来的地方官压力就小得多。
魏耕沉默半晌,又问道:“既然斩了吴家兄弟,其他人等可以放了吗?”
除了吴家兄弟,汪晟还抓了一大批拥鲁派的骨干,都被关押在军营中。
汪晟又摇了摇头:“一个也不能放,最起码一年内不能放,全都送到松江府修码头去,好好干上一年活儿,以后才知道天高地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