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几方会谈【上】
胤礽这次的奏折写得很爽快,他写了不到一个时辰已经里里面面的分析了一遍他对沿海防御错落百出的问题,以及在分散在大清四周的国家的虎视眈眈。大清现在,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删删减减的拼凑着他想说的话,原本还有好多话想在里面说,但是想了想他还是放弃了。一下说里里面面批判所有的东西,真的不是太好。从沿海防卫和国界防卫开始说起,起码不会让康熙太过反感。
而八旗的事,这几年康熙一直都有整顿,只是整顿的力度还是不够。整顿八旗之事,基本上交由胤褆跟胤祐两人负责,说真的胤礽认为远远不够。要是整顿八旗能那么简单,就不会困扰了这么多年了。
胤礽虽然想提,但是他知道他不合适。
这几年,他与胤褆的关系渐渐地有些微妙,不同于之前的感觉。也许是胤褆与他争的心思慢慢变多,胤褆的动作明显变多了。再加上整顿八旗之事,胤祐一直都与胤褆有争吵,胤祐主张从根本的差事以及年幼的子弟开始整顿,而胤褆主张从表面整顿,先是让所有人都有差事,再做后面的事。
胤祐与胤礽素来关系都很好,所以胤褆认为胤祐之所以会如此,有胤礽的意思在里面。他也很清楚胤褆是认为很多时候都是他刻意为之,他心里知道一旦有了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很糟糕。
隔日,胤礽就将写好的奏折就呈上去了。
康熙看胤礽的这一份奏章看得十分认真,里面的一字一句,他都可以感觉出胤礽的细心以及坚定。原本他以为胤礽只不过是片面的说说罢了,么有想到这本奏章侃侃而谈,分析得虽然不是很透彻,但是绝对是做足可功课。
胤礽看着康熙时而皱眉头,时而点点头,他知道康熙大概是认真地在看他的奏折,而且还在思考他里面说所的是否可行。
没等胤礽多想,康熙便让魏珠以及梁九功去请康亲王、恭亲王以及裕亲王,还去请了几位常年在边关,刚刚回京述职的将士。胤礽知道康熙大概是想要好好的详细谈谈他这一本奏章,再加上康熙本来就是极其重视边关之事。
“保成,这本奏章说得很全面,跟朕说说你的想法吧。”康熙看了看胤礽,他发现他的太子真的长大了不少了,不是那个围在他身边,奶声奶气的喊着他皇阿玛的保成了。
看着已经长得玉树临风,一副翩翩公子的胤礽,康熙的心里有一丝吾家有儿初长成的骄傲心思。胤礽多多少少都与他有些相似,不管是做事还是平日里待人接物,他都能感觉到胤礽的成长。从最开始的生涩,到现在的游刃有余。
胤礽说:“皇阿玛,这几年倭国一直都派船只在大清附近徘徊,此国必然是动了心思,大清的海上防御还是欠缺了。保成以为,大清应该成立一支海洋军队才是。”
“海洋军队?”
“是的。这几年保成跟着传道士学了不少洋人的东西,保成以为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工部已经在秘密研究大炮,虽未曾是发一枚炮弹,但是威力是不容小觑。”胤礽想了想说:“若是想要攻战大清,除了是在沙俄那进攻,还有一方式就是海上。”
“继续说说。”
“洋人这十几年来,发展速度快速。光看他们传进来的火铳以及火绳枪这些极具威力的武器就可以知道他们的野心并不小。大清虽然是泱泱大国,但是若是多国联合,大清并不占据任何的优势。”
康熙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他知道胤礽大概不止这么点话想要告诉他。
“据保成与传道士接触了如此长时间,也打探了不少洋人的事。”胤礽想了想说:“早在明朝覆没之前,英吉利人吉尔伯特便发明了验电器,而世祖在位期间德国的居里克便制造了摩擦起电。若是皇阿玛问保成这是什么,保成只能回答未来世界都会因这些而疯狂。这些就是洋人藏着掖着的事,他们大概是想创造更多的变革。”
“而且,这几年保成打听到,法兰西的丹尼斯巴本提出了蒸汽机的主意,并且有不少的人开始研究这蒸汽机。若是能研究出来,那么必然能够造就更多的可能性,而且兵器的再次革新也是必然之中的事。”
康熙问道:“电?蒸汽机?”
“电就是常常下雨之际雷鸣闪电的闪电,这几年不少洋人的学者都在研究这个电的现象。他们也试图想让这个闪电成为一种能广泛使用的能源,若是能成功研究,他们的野心必然更大。”胤礽原本只是一知半解,但是跟关榕祺沟通了许久,他也终于明白了未来洋人创造了无数的可能性。
“然而保成最关注的并非这个电,而是蒸汽机。早些年已经被研究出来,只是花费十分巨大,洋人才没有推行,而他们这几年又想出了另外一种蒸汽机,只不过现在还在研究,保成以为不出三四年便能研究出来。”胤礽的话断断续续,但是该表达的事,他都一一表达出来了,不该说却知道的事他也不会说出来。
不得不说,越发了解大清以外的国家,大清就越发渺小。不能坐井观天,大清也应该开始正视所有的小国,以及那些不怎样的发明。不管是蒸汽机还是电,还是武器,大清都要好好的重视。
康熙被胤礽描述的事说得可是一惊一乍,看来不少的国家都开始研究各式的武器以及一些变革的工具。一直以来,他虽然正视洋人,却不如胤礽那般摆正心态的看待这些事务。他无法理解胤礽为何如此的关注,但是他不认为若是没必要胤礽还会如此的留意。
“保成以为这些洋人创造出来的革新,会如何影响大清?”
胤礽想了想说:“若是几十年内大清依然就屹立不倒,只是不重视的话,大清不出百年就会遭到来自大清外的国家联合欺负。若是皇阿玛问保成为何会如此想?大清地广物博,而洋人的国土并不如大清那般。”
康熙沉默了一下,没有再开口说话,而胤礽也静静地站在一旁。他知道康熙实在想着他的话,他的心里有着很多的不吐不快的感触。这几年,越来越了解外面的世界,他就有种井底之蛙的感觉。
也许是他想的事情不同了,看待事物的方向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这个时候,他想的大概只有皇阿玛的这个皇位吧,还有想着如何跟胤褆斗法。现在跳开了这些,想得更多是如何让大清富强,平民百姓温饱,八旗以及蒙古和大清外的其他国家。
康熙今天突然发现,他了解的胤礽似乎不一样了。恐怕是自从出征噶尔丹开始吧!那次回京之后,胤礽一直都很低调的办事,而且一直留在工部,而且这几年工部的武器的改变,恐怕还是有不少他的因素在。
见到梁九功前来请人,常宁心里是有些诧异,但是他马上想到了前不久胤礽递了一份奏折,里面讲的是沿海防卫的事,这次大概是跟这有关系吧。他匆匆忙忙的准备了一下就跟着梁九功到了乾清宫。
而跟着陆陆续续来到乾清宫的还有杰书和福全,连带着不少最近回京述职的将士,连关榕祺也被喊了过来。关榕祺一开始没有想到康熙会喊他,只是想想又突然明白了什么,他是纯亲王的遗腹子,未来必定会继承纯亲王府,而且最近依照他的表现来看,康熙对他还挺满意的。
康熙命人将杰书、福全、常宁、关榕祺以及一众将士领到乾清宫的的偏殿,他跟胤礽仍然有些话想说,沿海边防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他还有更关注的事。
“保成,你认为该继续与洋人接触?”康熙想了许久问道。
胤礽笑了笑说:“为何不呢?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若是固步自封的自我想事情,那就不可能存在进步。洋人也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在不断创新,大清为何就不能呢?想我泱泱大国,人才辈出,不少卧虎藏龙之人。”
“恩……”康熙想了想问道:“保成继续说说看。”
“汉人也好,满人也好,又或者蒙古人也好,不都在皇阿玛的掌控之中?保成认为,应当派些学子到别的国家学习,而且还能好好的了解当地的情况,还有学习到那不同的洋文。”胤礽的提议是派人到其他的国家学习,自从听多了关榕祺各式各样的想法以及说法,他已经有了不同的看法。而且他或许会歧视汉人以及洋人,但是他现在却不会这么想。
成功与失败只不过是一线之差,大清成功入关,明朝覆灭,有明朝落败的原因,也有大清骁勇善战的原因。但是,改朝换代是大势所趋了。
胤礽知道,今天告诉康熙这些,并不是想让他改革,改变,而是让他重视那些一直被忽视的事。显然,他的目的是达成了。
胤礽这次的奏折写得很爽快,他写了不到一个时辰已经里里面面的分析了一遍他对沿海防御错落百出的问题,以及在分散在大清四周的国家的虎视眈眈。大清现在,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删删减减的拼凑着他想说的话,原本还有好多话想在里面说,但是想了想他还是放弃了。一下说里里面面批判所有的东西,真的不是太好。从沿海防卫和国界防卫开始说起,起码不会让康熙太过反感。
而八旗的事,这几年康熙一直都有整顿,只是整顿的力度还是不够。整顿八旗之事,基本上交由胤褆跟胤祐两人负责,说真的胤礽认为远远不够。要是整顿八旗能那么简单,就不会困扰了这么多年了。
胤礽虽然想提,但是他知道他不合适。
这几年,他与胤褆的关系渐渐地有些微妙,不同于之前的感觉。也许是胤褆与他争的心思慢慢变多,胤褆的动作明显变多了。再加上整顿八旗之事,胤祐一直都与胤褆有争吵,胤祐主张从根本的差事以及年幼的子弟开始整顿,而胤褆主张从表面整顿,先是让所有人都有差事,再做后面的事。
胤祐与胤礽素来关系都很好,所以胤褆认为胤祐之所以会如此,有胤礽的意思在里面。他也很清楚胤褆是认为很多时候都是他刻意为之,他心里知道一旦有了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很糟糕。
隔日,胤礽就将写好的奏折就呈上去了。
康熙看胤礽的这一份奏章看得十分认真,里面的一字一句,他都可以感觉出胤礽的细心以及坚定。原本他以为胤礽只不过是片面的说说罢了,么有想到这本奏章侃侃而谈,分析得虽然不是很透彻,但是绝对是做足可功课。
胤礽看着康熙时而皱眉头,时而点点头,他知道康熙大概是认真地在看他的奏折,而且还在思考他里面说所的是否可行。
没等胤礽多想,康熙便让魏珠以及梁九功去请康亲王、恭亲王以及裕亲王,还去请了几位常年在边关,刚刚回京述职的将士。胤礽知道康熙大概是想要好好的详细谈谈他这一本奏章,再加上康熙本来就是极其重视边关之事。
“保成,这本奏章说得很全面,跟朕说说你的想法吧。”康熙看了看胤礽,他发现他的太子真的长大了不少了,不是那个围在他身边,奶声奶气的喊着他皇阿玛的保成了。
看着已经长得玉树临风,一副翩翩公子的胤礽,康熙的心里有一丝吾家有儿初长成的骄傲心思。胤礽多多少少都与他有些相似,不管是做事还是平日里待人接物,他都能感觉到胤礽的成长。从最开始的生涩,到现在的游刃有余。
胤礽说:“皇阿玛,这几年倭国一直都派船只在大清附近徘徊,此国必然是动了心思,大清的海上防御还是欠缺了。保成以为,大清应该成立一支海洋军队才是。”
“海洋军队?”
“是的。这几年保成跟着传道士学了不少洋人的东西,保成以为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工部已经在秘密研究大炮,虽未曾是发一枚炮弹,但是威力是不容小觑。”胤礽想了想说:“若是想要攻战大清,除了是在沙俄那进攻,还有一方式就是海上。”
“继续说说。”
“洋人这十几年来,发展速度快速。光看他们传进来的火铳以及火绳枪这些极具威力的武器就可以知道他们的野心并不小。大清虽然是泱泱大国,但是若是多国联合,大清并不占据任何的优势。”
康熙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他知道胤礽大概不止这么点话想要告诉他。
“据保成与传道士接触了如此长时间,也打探了不少洋人的事。”胤礽想了想说:“早在明朝覆没之前,英吉利人吉尔伯特便发明了验电器,而世祖在位期间德国的居里克便制造了摩擦起电。若是皇阿玛问保成这是什么,保成只能回答未来世界都会因这些而疯狂。这些就是洋人藏着掖着的事,他们大概是想创造更多的变革。”
“而且,这几年保成打听到,法兰西的丹尼斯巴本提出了蒸汽机的主意,并且有不少的人开始研究这蒸汽机。若是能研究出来,那么必然能够造就更多的可能性,而且兵器的再次革新也是必然之中的事。”
康熙问道:“电?蒸汽机?”
“电就是常常下雨之际雷鸣闪电的闪电,这几年不少洋人的学者都在研究这个电的现象。他们也试图想让这个闪电成为一种能广泛使用的能源,若是能成功研究,他们的野心必然更大。”胤礽原本只是一知半解,但是跟关榕祺沟通了许久,他也终于明白了未来洋人创造了无数的可能性。
“然而保成最关注的并非这个电,而是蒸汽机。早些年已经被研究出来,只是花费十分巨大,洋人才没有推行,而他们这几年又想出了另外一种蒸汽机,只不过现在还在研究,保成以为不出三四年便能研究出来。”胤礽的话断断续续,但是该表达的事,他都一一表达出来了,不该说却知道的事他也不会说出来。
不得不说,越发了解大清以外的国家,大清就越发渺小。不能坐井观天,大清也应该开始正视所有的小国,以及那些不怎样的发明。不管是蒸汽机还是电,还是武器,大清都要好好的重视。
康熙被胤礽描述的事说得可是一惊一乍,看来不少的国家都开始研究各式的武器以及一些变革的工具。一直以来,他虽然正视洋人,却不如胤礽那般摆正心态的看待这些事务。他无法理解胤礽为何如此的关注,但是他不认为若是没必要胤礽还会如此的留意。
“保成以为这些洋人创造出来的革新,会如何影响大清?”
胤礽想了想说:“若是几十年内大清依然就屹立不倒,只是不重视的话,大清不出百年就会遭到来自大清外的国家联合欺负。若是皇阿玛问保成为何会如此想?大清地广物博,而洋人的国土并不如大清那般。”
康熙沉默了一下,没有再开口说话,而胤礽也静静地站在一旁。他知道康熙实在想着他的话,他的心里有着很多的不吐不快的感触。这几年,越来越了解外面的世界,他就有种井底之蛙的感觉。
也许是他想的事情不同了,看待事物的方向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这个时候,他想的大概只有皇阿玛的这个皇位吧,还有想着如何跟胤褆斗法。现在跳开了这些,想得更多是如何让大清富强,平民百姓温饱,八旗以及蒙古和大清外的其他国家。
康熙今天突然发现,他了解的胤礽似乎不一样了。恐怕是自从出征噶尔丹开始吧!那次回京之后,胤礽一直都很低调的办事,而且一直留在工部,而且这几年工部的武器的改变,恐怕还是有不少他的因素在。
见到梁九功前来请人,常宁心里是有些诧异,但是他马上想到了前不久胤礽递了一份奏折,里面讲的是沿海防卫的事,这次大概是跟这有关系吧。他匆匆忙忙的准备了一下就跟着梁九功到了乾清宫。
而跟着陆陆续续来到乾清宫的还有杰书和福全,连带着不少最近回京述职的将士,连关榕祺也被喊了过来。关榕祺一开始没有想到康熙会喊他,只是想想又突然明白了什么,他是纯亲王的遗腹子,未来必定会继承纯亲王府,而且最近依照他的表现来看,康熙对他还挺满意的。
康熙命人将杰书、福全、常宁、关榕祺以及一众将士领到乾清宫的的偏殿,他跟胤礽仍然有些话想说,沿海边防固然十分重要,但是他还有更关注的事。
“保成,你认为该继续与洋人接触?”康熙想了许久问道。
胤礽笑了笑说:“为何不呢?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若是固步自封的自我想事情,那就不可能存在进步。洋人也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在不断创新,大清为何就不能呢?想我泱泱大国,人才辈出,不少卧虎藏龙之人。”
“恩……”康熙想了想问道:“保成继续说说看。”
“汉人也好,满人也好,又或者蒙古人也好,不都在皇阿玛的掌控之中?保成认为,应当派些学子到别的国家学习,而且还能好好的了解当地的情况,还有学习到那不同的洋文。”胤礽的提议是派人到其他的国家学习,自从听多了关榕祺各式各样的想法以及说法,他已经有了不同的看法。而且他或许会歧视汉人以及洋人,但是他现在却不会这么想。
成功与失败只不过是一线之差,大清成功入关,明朝覆灭,有明朝落败的原因,也有大清骁勇善战的原因。但是,改朝换代是大势所趋了。
胤礽知道,今天告诉康熙这些,并不是想让他改革,改变,而是让他重视那些一直被忽视的事。显然,他的目的是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