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假戏真做(3)
吕凯作为吕氏家族的族长,自然需要出仕为官。
但吕家在永昌郡偏安己久,尽管吕凯才华过人,成为了多任太守的得力助手,但官位只是五官掾功曹,地位相当于功曹史。
吕凯自然不满足于充当一个郡守府的属吏,一直在寻找立功擢升的机会。
吕凯才华过人,年轻的时候就预料到南蛮一定会发生叛乱,认为这是他立大功的机会。
于是,吕凯利用游学的机会,亲自考察了永昌郡及周边的地形图,制定了防守方案。
这次雍闿的叛乱,对百姓来说也许是一场灾难,但对吕凯来说,绝对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接到雍闿的檄文以后,因永昌郡原太守任期病故,郡丞王伉资历和功绩不够继任太守,以郡丞职位代行太守的职权,因此,王伉在永昌郡的权威有限。
按到雍闿的檄文,王伉召集全部属官,其实就是永昌各大世家的代言人,商讨对策。
吕凯旗帜鲜明地反对响应雍闿的叛乱。
吕氏家族所属阵营,在永昌的势力不小,掌控了差不多一半的郡兵,但也不是一家独大,左右不了永昌郡的局势。
还有不少的世家抱团自保,他们也不是想和吕凯他们作对,他们只是明哲保身,不愿意公开与雍闿作对,以免激怒雍闿,给永昌郡带来刀兵之乱。
他们主张虚与委蛇,表面上响应雍闿一起叛乱,实际上闭境自守,支持这种意见的世家,占大多数。
郡丞王伉是蜀郡人,他是王氏家族推举出来作官的,他肯定不愿逆附逆而成为叛臣,连累蜀郡的家族。
王伉家族和本人在永昌的利益不大,掌控的兵力也不多,无法左右全郡的局势,而且也担心自己的身家性命,一时拿不定主意,并没有表态。
双方僵持不下,收到雍闿的第一道檄文以后,他们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只能暂时搁置。
雍闿没有收到永昌郡的回信,又得知建宁郡那些和自己作对的世家全部逃往了永昌,他对永昌郡更加重视了,已经不是最初那种结盟的想法,而是要彻底掌控永昌郡。
雍闿与手下幕僚商讨以后,他又发了一道檄文,对永昌郡丞王伉许以重利。
雍闿的家族势力强大,与雍家不睦的家族基本己经逃离,没有了反对势力,他在建宁郡可以说一言九鼎,他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搞定了暂代太守的郡丞王伉,就能把永昌郡掌控在手中。
也许是在建宁郡公报私仇、大肆抄家灭族偿到了甜头,雍闿不顾幕僚们的劝阻,硬是在檄文中针对各大世家,加上了抄家、灭族等威胁之语。
谁知道,雍闿这第二道檄文的威吓,起了反作用!
王伉对雍闿许诺的重利,还是有些动心的,等于是对他放弃仕途的补空!
如果守不住永昌郡,就算逃得性命,王伉不但升任太守的希望破灭,就连郡丞的职位都保不住,等于什么都没有了。
但他在蜀郡还有家族,而且他如果能守住永昌郡,肯定能升任太守,因此,他本人并没有直接定策,而是等待吕凯等世家豪族拿主意。
那些世家大族,看到檄文里对他们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好处,反而有被抄家灭族的危险。
雍闿高估了自己军事力量的威慑力,低估了这些家族保护自己财产的决心!
这些威胁没有把永昌郡的世家大族吓住,反而激起了从建宁郡逃过来的那些家族背水一战的心思。
有了檄文中恐吓的言辞,还有那些逃跑过来的世家现身说法,永昌各大世家都认为:响应雍闿叛乱,意味着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了保障。
这下子,永昌郡的世家大族也不淡定了,但他们还是不想承担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难以作出决断。
关健时刻,吕凯挺身而出!
那些逃难到此的建宁郡家族,没有了立足之地,只有背水一战!
吕凯以身作则,与那些世家达成一致,吕家将与他们一起,带领私军出城坚守几个紧要关隘,阻止雍闿的叛军进入永昌郡。而永昌郡的其他世家大族,只需要协助郡丞王伉守住郡城,并为守关隘的军队提供粮草军需即可。
能够保住家族的武装力量,只是损失一些军需粮草,这些世家大族还是能够接受的,他们很快达成一致,同意了吕凯的方案。
因为吕凯很早之前就作好了防守方略,还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他很快安排好了各路关隘的防守事宜。
然后,吕凯亲自书写了一封《答雍闿檄》,派人送给雍闿,并在军中宣读,提高士气。
信中,吕凯引经据典,对雍闿连捧带损,把自己的军队定义为正义的一方,反过来劝雍闿道:“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土何足宰哉?”
吕凯牢牢占据了道德的至高点,在舆论战中取得了上风,军队士气如虹,摩拳擦掌,准备迎接叛军的进攻。
……
……
诸葛亮把赵云调往阳平关,马谡就任丞相府参军,他的压力可不小。
这次诸葛亮领军出征,参军这一职务,己经有了蒋琬、杨仪等数人,一路处理军务。
而马谡的丞相府参军,却是一个职位,在这次出征中具体担任做什么职务,还要看主帅诸葛亮的安排。
显然,诸葛亮对马谡的军事才能还是认可的,他是要马谡接替赵云的先锋大将职务!
诸葛亮用赵云顺手,除了他的统兵能力和武功高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执行力强,他每次都能把诸葛亮交待的事情办得稳稳妥妥。
而马谡明显是长于军略,武功虽然也算不错,但与赵云相比绝对不是一个档次。
用马谡替代赵云为前锋大将,最大的短板就是他在军中的威望不够,而且和手下将士不熟悉。
这是典型的“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等于是临阵换将,实为兵家大忌!
诸葛亮熟读兵书,深通兵法,可以说用兵如神,是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显然,诸葛亮是想压榨出马谡的全部家底。
对诸葛亮的用意,马谡心知肚明,他在与诸葛亮作出“君子协定”以后,就派人前往越巂郡,对马家私军作了妥善安排。
因为收容了荆南败军钟岳、杨奎、傅力、张壮四人的数千兵马,再加上沙家的私军,一共有上万人马。
后来马谡派出贺云、方山、钟岳、杨奎、傅力、张壮带领六千兵马打入孟获内部。
留下龚力、田石保护两大家族,他们统领的精锐军队已经不足五千,而马谡能调用的军队不足二千。
吕凯《答雍闿檄》原文
天降丧乱,奸雄乘衅,天下切齿,万国悲悼,臣妾大小,莫不思竭筋力,肝脑涂地,以除国难。伏惟将军世受汉恩,以为当躬聚党众,率先启行,上以报国家,下不负先人,书功竹帛,遗名千载。何期臣仆吴越,背本就末乎。
昔舜勤民事,陨于苍梧,书籍嘉之,流声无穷。崩于江浦,何足可悲。文武受命,成王乃平。先帝龙兴,海内望风,宰臣聪睿,自天降康。而将军不睹盛衰之纪,成败之符,譬如野火在原,蹈履河冰,火灭冰泮,将何所依附。
曩者将军先君雍侯,造怨而封,窦融知兴,归志世祖,皆流名后叶,世歌其美。今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睹未萌,受遗托孤,翊赞季兴,与众无忌,录功忘瑕。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土何足宰哉?
盖闻楚国不恭,齐桓是责,夫差僭号,晋人不长,况臣於非主,谁肯归之邪?窃惟古义,臣无越境之交,是以前后有来无往。重承告示,发愤忘食,故略陈所怀,惟将军察焉。
(本章完)
吕凯作为吕氏家族的族长,自然需要出仕为官。
但吕家在永昌郡偏安己久,尽管吕凯才华过人,成为了多任太守的得力助手,但官位只是五官掾功曹,地位相当于功曹史。
吕凯自然不满足于充当一个郡守府的属吏,一直在寻找立功擢升的机会。
吕凯才华过人,年轻的时候就预料到南蛮一定会发生叛乱,认为这是他立大功的机会。
于是,吕凯利用游学的机会,亲自考察了永昌郡及周边的地形图,制定了防守方案。
这次雍闿的叛乱,对百姓来说也许是一场灾难,但对吕凯来说,绝对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接到雍闿的檄文以后,因永昌郡原太守任期病故,郡丞王伉资历和功绩不够继任太守,以郡丞职位代行太守的职权,因此,王伉在永昌郡的权威有限。
按到雍闿的檄文,王伉召集全部属官,其实就是永昌各大世家的代言人,商讨对策。
吕凯旗帜鲜明地反对响应雍闿的叛乱。
吕氏家族所属阵营,在永昌的势力不小,掌控了差不多一半的郡兵,但也不是一家独大,左右不了永昌郡的局势。
还有不少的世家抱团自保,他们也不是想和吕凯他们作对,他们只是明哲保身,不愿意公开与雍闿作对,以免激怒雍闿,给永昌郡带来刀兵之乱。
他们主张虚与委蛇,表面上响应雍闿一起叛乱,实际上闭境自守,支持这种意见的世家,占大多数。
郡丞王伉是蜀郡人,他是王氏家族推举出来作官的,他肯定不愿逆附逆而成为叛臣,连累蜀郡的家族。
王伉家族和本人在永昌的利益不大,掌控的兵力也不多,无法左右全郡的局势,而且也担心自己的身家性命,一时拿不定主意,并没有表态。
双方僵持不下,收到雍闿的第一道檄文以后,他们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只能暂时搁置。
雍闿没有收到永昌郡的回信,又得知建宁郡那些和自己作对的世家全部逃往了永昌,他对永昌郡更加重视了,已经不是最初那种结盟的想法,而是要彻底掌控永昌郡。
雍闿与手下幕僚商讨以后,他又发了一道檄文,对永昌郡丞王伉许以重利。
雍闿的家族势力强大,与雍家不睦的家族基本己经逃离,没有了反对势力,他在建宁郡可以说一言九鼎,他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搞定了暂代太守的郡丞王伉,就能把永昌郡掌控在手中。
也许是在建宁郡公报私仇、大肆抄家灭族偿到了甜头,雍闿不顾幕僚们的劝阻,硬是在檄文中针对各大世家,加上了抄家、灭族等威胁之语。
谁知道,雍闿这第二道檄文的威吓,起了反作用!
王伉对雍闿许诺的重利,还是有些动心的,等于是对他放弃仕途的补空!
如果守不住永昌郡,就算逃得性命,王伉不但升任太守的希望破灭,就连郡丞的职位都保不住,等于什么都没有了。
但他在蜀郡还有家族,而且他如果能守住永昌郡,肯定能升任太守,因此,他本人并没有直接定策,而是等待吕凯等世家豪族拿主意。
那些世家大族,看到檄文里对他们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好处,反而有被抄家灭族的危险。
雍闿高估了自己军事力量的威慑力,低估了这些家族保护自己财产的决心!
这些威胁没有把永昌郡的世家大族吓住,反而激起了从建宁郡逃过来的那些家族背水一战的心思。
有了檄文中恐吓的言辞,还有那些逃跑过来的世家现身说法,永昌各大世家都认为:响应雍闿叛乱,意味着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了保障。
这下子,永昌郡的世家大族也不淡定了,但他们还是不想承担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难以作出决断。
关健时刻,吕凯挺身而出!
那些逃难到此的建宁郡家族,没有了立足之地,只有背水一战!
吕凯以身作则,与那些世家达成一致,吕家将与他们一起,带领私军出城坚守几个紧要关隘,阻止雍闿的叛军进入永昌郡。而永昌郡的其他世家大族,只需要协助郡丞王伉守住郡城,并为守关隘的军队提供粮草军需即可。
能够保住家族的武装力量,只是损失一些军需粮草,这些世家大族还是能够接受的,他们很快达成一致,同意了吕凯的方案。
因为吕凯很早之前就作好了防守方略,还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他很快安排好了各路关隘的防守事宜。
然后,吕凯亲自书写了一封《答雍闿檄》,派人送给雍闿,并在军中宣读,提高士气。
信中,吕凯引经据典,对雍闿连捧带损,把自己的军队定义为正义的一方,反过来劝雍闿道:“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土何足宰哉?”
吕凯牢牢占据了道德的至高点,在舆论战中取得了上风,军队士气如虹,摩拳擦掌,准备迎接叛军的进攻。
……
……
诸葛亮把赵云调往阳平关,马谡就任丞相府参军,他的压力可不小。
这次诸葛亮领军出征,参军这一职务,己经有了蒋琬、杨仪等数人,一路处理军务。
而马谡的丞相府参军,却是一个职位,在这次出征中具体担任做什么职务,还要看主帅诸葛亮的安排。
显然,诸葛亮对马谡的军事才能还是认可的,他是要马谡接替赵云的先锋大将职务!
诸葛亮用赵云顺手,除了他的统兵能力和武功高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执行力强,他每次都能把诸葛亮交待的事情办得稳稳妥妥。
而马谡明显是长于军略,武功虽然也算不错,但与赵云相比绝对不是一个档次。
用马谡替代赵云为前锋大将,最大的短板就是他在军中的威望不够,而且和手下将士不熟悉。
这是典型的“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等于是临阵换将,实为兵家大忌!
诸葛亮熟读兵书,深通兵法,可以说用兵如神,是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显然,诸葛亮是想压榨出马谡的全部家底。
对诸葛亮的用意,马谡心知肚明,他在与诸葛亮作出“君子协定”以后,就派人前往越巂郡,对马家私军作了妥善安排。
因为收容了荆南败军钟岳、杨奎、傅力、张壮四人的数千兵马,再加上沙家的私军,一共有上万人马。
后来马谡派出贺云、方山、钟岳、杨奎、傅力、张壮带领六千兵马打入孟获内部。
留下龚力、田石保护两大家族,他们统领的精锐军队已经不足五千,而马谡能调用的军队不足二千。
吕凯《答雍闿檄》原文
天降丧乱,奸雄乘衅,天下切齿,万国悲悼,臣妾大小,莫不思竭筋力,肝脑涂地,以除国难。伏惟将军世受汉恩,以为当躬聚党众,率先启行,上以报国家,下不负先人,书功竹帛,遗名千载。何期臣仆吴越,背本就末乎。
昔舜勤民事,陨于苍梧,书籍嘉之,流声无穷。崩于江浦,何足可悲。文武受命,成王乃平。先帝龙兴,海内望风,宰臣聪睿,自天降康。而将军不睹盛衰之纪,成败之符,譬如野火在原,蹈履河冰,火灭冰泮,将何所依附。
曩者将军先君雍侯,造怨而封,窦融知兴,归志世祖,皆流名后叶,世歌其美。今诸葛丞相英才挺出,深睹未萌,受遗托孤,翊赞季兴,与众无忌,录功忘瑕。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土何足宰哉?
盖闻楚国不恭,齐桓是责,夫差僭号,晋人不长,况臣於非主,谁肯归之邪?窃惟古义,臣无越境之交,是以前后有来无往。重承告示,发愤忘食,故略陈所怀,惟将军察焉。
(本章完)